掩骼埋胔典故出处介绍

不过这人却说出了一番颇有道理、仁义的话,彻底说服了司马昭,看来司马昭还是能听取谏言的。
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掩骼埋胔”,便出自此处,钟会和邓艾都是司马懿的得意门生,但钟会却不甘心沦为下人,想要利用蜀国完成自己的野心,可惜最终
【千问解读】
司马昭没想到钟会竟然会背叛自己,所以得知钟会叛变的消息也是非常恼怒,后来听到竟然还有人替他收尸更是火上浇油。
不过这人却说出了一番颇有道理、仁义的话,彻底说服了司马昭,看来司马昭还是能听取谏言的。
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掩骼埋胔”,便出自此处,钟会和邓艾都是司马懿的得意门生,但钟会却不甘心沦为下人,想要利用蜀国完成自己的野心,可惜最终还是失败了。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钟会传》注引《汉晋春秋》,时间曹魏景元五年(公元264年),主人公名叫向雄。
原文如下:
文王闻锺会功曹向雄之收葬会也,召而责之曰:“往者王经之死,卿哭于东市而我不问,今锺会躬为叛逆而又辄收葬,若复相容,其如王法何!”雄曰:“昔先王掩骼埋胔,仁流朽骨,当时岂先卜其功罪而后收葬哉?今王诛既加,于法已备,雄感义收葬,教亦无阙。
法立于上,教弘于下,以此训物,雄曰可矣!何必使雄背死违生,以立于时。
殿下仇对枯骨,捐之中野,百岁之后,为臧获所笑,岂仁贤所掩哉?”王悦,与宴谈而遣之。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司马昭得知钟会的部下、功曹向雄为钟会收尸下葬,于是召见他并斥责道:“以前王经被杀后,你在东市为其痛哭,我没有计较。
而今钟会身为叛国逆臣,被杀之后你又为其收尸下葬。
如果和我还像当初那样宽容你,那么王法何在呢?”
向雄回答:“先王以前曾经收葬暴露于野的尸骨,恩德润泽枯骨。
当时,为何不先占卜那些尸骨有否功过才决定是否安葬呢?大王如今既然杀了钟会,已经将其施之以法,向雄我有感于道义而为他收尸,与道义教化无关。
法令在上面制定,但弘扬教化应该在下面发扬。
若以此为看待事物的标准,我认为自己这么做是可以的,又何必一定要让我背死违生而随波逐流地立身于世呢?大王将钟会的枯骨依然充满愤怒,将其抛弃在荒郊野外,百年之后岂不将被作为话柄而遭人耻笑吗?”司马昭对向雄的回答非常满意,设宴与他畅谈,之后按照礼节将其放回。
本文要说的成语,便是向雄口中的“掩骼埋胔”,意为葬暴露于野的尸骨。
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礼记》中的““[孟春之月]掩骼埋胔。
”
这个成语故事中提到的王经和钟会,都是司马氏家族的敌人。
王经当年曾参与曹髦刺杀司马昭的图谋,后来被杀。
而钟会更是在灭亡蜀汉之后举兵叛乱,最终也死于司马昭之手。
因此,司马昭对向雄先后为两人收尸的举动非常不满。
不过,向雄的回答合情合理。
王经和钟会都曾经是向雄的上司,不问缘由为上司办理后事或表示哀悼,在当时被称之为“义”,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
故此,当向雄说清楚这么做的理由后,司马昭对向雄的这种品德也非常欣赏,也是英明豁达之举。
阳和启蛰,品物皆春的意思是什么含出处,揭秘,典故,全诗赏析
2、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全诗《景德以后祀五方帝十六首其一》作者:佚名条风斯应,候历维新。
阳和扈蛰,品物皆春。
篪簧协奏,簠簋毕陈。
精羞丰度,景福攸臻。
3、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的出处典故这句话是出自《宋史·乐志》。
4、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揭秘和赏析阳和启蛰,品物皆春的意思是蛰虫始振,,蛰虫,是冬藏之虫,春天来了被惊醒,动而未出,春回大地,一片生机,也是比喻恶劣的环境过去,顺利和美好的时光开始了的意思。
这句话是出自《宋史·乐志》,正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
春天当作一年的美好开端,代表着新生与希望,预示着圆满顺利的未来,预示着新的希望。
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 典故由来是什么
意思是大海变成农田(桑田: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巨大。
现在通常用来比喻人事物的变迁或岁月的更迭。
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沧海桑田意思是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
比喻人世间事物变化极大,或者变化较快。
,桑田:农田。
沧海桑田读音是cāng hǎi sāng tián,简拼 chst,为联合式结构,沧海和桑田为并列词语,沧海桑田通常在源物备句子中作谓语、宾语、分句。
造句参考:离开几十年,今日重回故乡,已是人事全非,颇有沧海桑田之慨。
“沧海桑田”典故中所谓的“沧桑之变”是发生在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现象。
由于地球内部的物质总在不停的运动着,所以会促使地壳发生变动,有时上升,有时下降。
挨近大陆边缘的海水比较浅,假如地壳上升,海底便会露出,而成为陆地;相反,海边的陆地下沉,便会变为海洋。
有时海底发生火山喷发或地震,形成海底高原、山脉、火山,它们如果露出海面,也会成为陆地。
但“沧海桑田”主要还是因为气候的变化。
沧海桑田的典故来源沧海桑田出自晋·葛洪《神仙传·麻姑》:“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
”意思是麻姑自己说道,自从到这里以来,已经眼见东海三次变为农田。
葛洪,晋句容人,字稚川,自号抱朴子。
好神仙导养之法,着《抱朴子》一书,述炼丹之法,建立长生理论。
而成书时间较晚的《神仙传》,收录数十位道教神仙的传记,书里记载这么一段故事:传说中的仙女麻姑,在和仙人王方平谈天叙旧时说道:自从上次接待你之后,东海已经三次变成农田了,时间过得真快。
刚才到蓬莱仙山去巡视时,看见周围的海水,比我上次去时又浅了一半,难道又将再度乾涸变成陆地?王方平于是感叹地说:一旦变成陆地后,行经东海,又要满是飞扬的尘土了。
后来这个故事演变成沧海桑田这句成语,桑田就是种农作物的田,也就是陆地。
沧海桑田原用来比喻环境变化很大,后也可用来比喻世事无常,变化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