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五斗米折腰是种怎样的精神?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4-07-22 点击数:
简介:“气节”是古代人非常看重的一种人格品质,没有什么能违背自己的意愿,践踏自己的尊严,这种精神叫做“不为五斗米折腰”。

而大诗人陶渊明就被称为具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陶渊明的诗我们在上学期间肯定都有学过,他也被称为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当然以他的能力肯定不止生活在田园,只是他自己非常向往这样的生活,根本不削官场上的生活。

当然现代这样的人几

【千问解读】

“气节”是古代人非常看重的一种人格品质,没有什么能违背自己的意愿,践踏自己的尊严,这种精神叫做“不为五斗米折腰”。

而大诗人陶渊明就被称为具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陶渊明的诗我们在上学期间肯定都有学过,他也被称为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当然以他的能力肯定不止生活在田园,只是他自己非常向往这样的生活,根本不削官场上的生活。

当然现代这样的人几乎已经快要灭绝了。

不为五斗米折腰是种怎样的精神?

陶渊明在中国历史上,可说是个奇迹。

从古到今,唐朝的李白、杜甫、孟浩然,宋朝的苏轼、朱熹、欧阳修,近代的鲁迅、梁启超、林语堂,都对他极其推崇。

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是他的文学成就。

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描写田园生活的文人,开创了新的诗歌类型——田园诗。

他的诗,非常接地气,语言质朴,通俗易懂,却又意境深远。

然后是他的生活态度。

他辞官不做,远离喧嚣的尘世,隐居乡野,回到大自然中,悠然自得。

他写的《桃花源记》,是中国人梦想的“世外桃源”。

他是中国隐逸诗人的代表,令人神往。

还有一点,就是他的“铮铮铁骨”。

《晋书》是这么说的:当时陶渊明是彭泽县令,上级派督邮来视察。

有个小吏劝陶渊明说,应该要穿戴整齐,再去见督邮。

陶渊明感叹地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然后就辞官离职了。

“不为五斗米折腰”,多有骨气啊!

然而,稍分析一下,就有不少疑问。

1、督邮来视察工作,陶渊明只要穿戴整齐,见面交待公事就好。

督邮并没有什么过分的行为,陶渊明有什么可抱怨的呢?2、“五斗米”是什么?他为什么不能为“五斗米”折腰?3、督邮是个官职,至少比县令高,为什么说人家是“乡里小人”呢?

不为五斗米折腰是种怎样的精神?

【1、不愿当官的官N代】

要回答这些疑问,有必要了解陶渊明的一生。

365年,陶渊明出生于东晋江州柴桑县,也就是今天的江西庐山。

他的曾祖父陶侃,曾做到太尉,是朝廷手握兵权的一把手,非常显赫。

他的祖父、父亲都做过郡守,外祖父孟嘉是当时有名的名士,深受权臣桓温的赏识。

显然,陶渊明是官N代,家庭条件相当不错。

393年(28岁),陶渊明出任江州祭酒,但不久便辞职回家了。

后来又请他当主簿,他也拒绝了。

州比郡高一级,“祭酒分掌诸曹兵、贼、仓、户、水、 铠之属”(《宋书》),是个有实权的职位,相当于副省长。

单论官职高低,他明显比祖父、父亲,混得好多了。

398年(33岁),陶渊明再次出来做官,给荆州刺史桓玄(桓温的儿子)当幕僚。

3年后,由于母亲去世,他辞官回家服丧。

在他服丧的3年里,桓玄攻入京师,掌控了朝政,并逼东晋皇帝退位,自己称帝。

随后,北府兵将领刘裕起兵,打败桓玄,又恢复了东晋。

404年(39岁),陶渊明第三次做官,他前往首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出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

不久,405年(40岁),他改任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

同年八月,他又改任彭泽县令。

按官职高低,这显然是一次大降级。

但这是陶渊明自愿的,因为彭泽县离他家很近,方便回家。

十一月,从小一起长大的妹妹突然去世。

陶渊明感慨万千,只当了80天县令,便“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从此再也没有当官。

他回到家后,与田野为伍,享受天伦之乐,虽然生活水准有所下降,但怡然自得。

他写了很多田园诗,以及喝酒的诗。

420年(55岁),刘裕称帝,改国号为宋。

陶渊明拒绝承认,坚持使用东晋年号。

427年(63岁),陶渊明去世了。

这便是陶渊明的一生。

看起来,似乎也没什么太稀奇的。

不为五斗米折腰是种怎样的精神?

【2、究竟什么是五斗米】

回过头来,我们再讨论上面的几个疑问。

先从简单的入手,“五斗米”到底是多少?《汉书》记载:“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一石是10斗,那么,五斗=半石=二钧=60斤。

再根据现在对古代出土文物的测量,汉代的1斤只有约250克,相当于现在的半斤。

也就是说,五斗大约等于今天的30斤。

那么,“不为五斗米折腰”中的“五斗米”是什么意思呢?有人说,是代表县令的官职,五斗米是俸禄,也就是工资。

可是,一个月工资才30斤米,鬼才去当这个县令呢?

又有人说,五斗米是日工资,一天五斗,一个月15石,合今天900斤,那就差不多了吧?要知道,汉朝郡守的级别,称为二千石。

虽然可能是虚数,到东晋也会有变化,但15石实在是太少了。

而且官员的俸禄,构成比较复杂,有公田、有钱、也有粮,要计算出日工资,估计以陶渊明的数学水平,够呛!再说,中国什么时候有算日工资的传统呢?

还有人说,五斗米是陶渊明一个月的口粮,意思是不愿为吃饱肚子而折腰。

计算一下,一天一斤米,对于陶渊明的食量,可能真差不多。

可是在陶渊明之前,没有见到任何文献,用“五斗米”表示“口粮”这个意思!难道这个词是陶渊明的首创?

事实上,“五斗米”这个词早就有了,就是“五斗米道”。

大约200年前,早在三国时期,雄踞汉中三十年的张鲁,便以“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来治理汉中。

张鲁声称,是他爷爷张道陵创造了“五斗米道”,封为“张天师”,世代相传。

后来,张鲁被曹操灭了,五斗米道传到中原,又传到江南,非常流行。

可是,有没有可能,古时候信息闭塞,陶渊明根本就没有听说过“五斗米道”呢?答案是不可能!

陶渊明当江州祭酒时,他的顶头上司江州刺史,是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

王家世世代代信奉五斗米道,是人人皆知的事。

连“祭酒”这个官职,最早也是出自于“五斗米道”。

后来,陶渊明给桓玄当幕僚时,王凝之被调到会稽(今浙江绍兴)任职。

结果同样信奉五斗米道的孙恩,起兵叛乱,攻入会稽,杀了王凝之(399年)。

孙恩在江浙一带肆虐了好几年,几乎动摇了东晋的根基,在荆州的桓玄曾打算派兵救援,但被朝廷拒绝。

而北府兵的刘裕,正是在讨伐孙恩的过程中,不断立功升职。

陶渊明身为桓玄的幕僚、后来又当了刘裕的参军,对于震动全国的“五斗米道”,没有理由不知情。

所以很清楚,“五斗米”就是“五斗米道”!

陶渊明为什么不为“五斗米道”折腰呢?史书没有提及。

猜测一下,有三种可能。

第一种可能,他出任江州祭酒时,与信奉五斗米道的顶头上司王凝之有矛盾,宁可辞职也不肯折腰。

第二种可能,五斗米道是祸国殃民叛军,不向叛军折腰,也合情合理。

第三种可能,前来视察的督邮,很可能就是一个五斗米道的信徒。

不为五斗米折腰是种怎样的精神?

【3、敢于不折腰的底气】

不管哪种可能,跟自己的顶头上司对着干,都说明陶渊明缺少点“官场智慧”。

不过,他敢于“不折腰”,一定有所依仗。

他的底气究竟从何而来呢?

这就要从东晋特殊的历史背景说起了。

西晋末年,由于中原大乱,大量北方的世家大族,南渡长江,拥立新皇帝,建立了东晋。

这些大家族称为士族,为建立新朝廷居功至伟。

尤其是王(导)、庾(亮)、桓(温)、谢(安)四大家族,掌控了东晋一代又一代朝政,权威比皇帝还要大。

事实上,像东晋这样,皇权旁落,而由世家大族掌控朝政的情况,在中国历史上是极其罕见的。

士族取得了许多特殊待遇,不用交粮纳税,不受地方管辖,凭出身就能获得州郡一级的高官,代代世袭。

事实上,他们就是东晋的统治阶层,是最最顶级的贵族。

江南本地的大家族,是次一级的贵族,称为寒族或庶族。

大家千万别被“寒族”这个名称蒙蔽了,他们有钱有闲读书,可不是什么穷人。

普通平民和大家族里的奴隶,他们日夜操劳,对于读书根本想都不敢想,是社会的最底层。

东晋社会清晰地呈现出三个阶层:士族、寒族、平民。

自曹丕起,开始实行“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

这种制度,本意是要把人才分为三六九等,以免胡乱任用。

但结果在士族的控制下,反而走上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歧途。

导致阶层之间的界线更加清晰,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阶级固化了。

士族作为金字塔的最顶端,傲然藐视其他阶层的优越感,显而易见。

陶渊明的祖上就是江西人,按说本是寒族。

可是他的曾祖父陶侃,做到了东晋的一把手,非常显赫,是寒族中绝无仅有的特例。

那时的婚姻非常讲究门当户对,极其鄙视跨阶层的联姻,而陶渊明的妈妈出自士族名流家庭;而且陶渊明的第一个官职就是江州祭酒,是相当于“副省长”的高官,可见陶家已经被士族接纳,是士族中的一员。

陶渊明是士族,是顶级贵族,根本就瞧不上寒族,更别说平民了。

陶渊明敢于怒怼顶头上司的“底气”,也就很清楚了。

他不怕辞官,家里有大片土地,有钱有粮,解决一家人的生活不成问题。

在社会上,地位很高,想要再当官也很容易。

他有什么好怕的呢?

然而不巧的是,他所在的时代,正是寒族崛起的时候。

出身寒族的将领刘裕打败桓玄,拯救了东晋,大量寒族将领凭借军功崭露头角。

几乎可以肯定,那个督邮一定就是寒族出身。

所以,轮不到督邮来欺负陶渊明,陶渊明反而不愿穿戴整齐去见他,并鄙夷地说,你个乡巴佬!

不为五斗米折腰是种怎样的精神?

【4、不只是诗酒田园】

如果陶渊明只是怀着贵族的一丝骄傲,任谁都瞧不起,又凭着贵族的优越待遇,过着无忧无虑的诗酒田园生活,他怎么能赢得历代这么多牛人的推崇呢?要相信,李白、杜甫、朱熹、鲁迅,没理由他们都看走眼了。

陶渊明三次做官,又三次辞官。

从他的行为,和他写的诗,可以清楚看出,他一直在是否做官的问题上挣扎。

做官是士族的天然最优选择,有丰厚的俸禄,也有亮丽的朋友圈。

然而,陶渊明并不喜欢(当然也不善于)混这个圈子,他更喜欢清净,喝喝酒、写写诗、刨刨地、逗逗孩子……

他一直在挣扎,直到40岁。

当得知和自己一起长大的妹妹突然离世,他非常震动。

人生在世,终究难免一死,为什么要委屈自己呢?难道要委屈到死?他终于想明白了,“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回家。

从此,他“采菊东篱下”,“开荒南野际”,“种豆南山下”,“带月荷锄归”……

难道陶渊明变成了他自己所鄙夷的“乡里小人”吗?当然不是!他只是贴近自然,偶尔活动活动筋骨罢了。

他真正感兴趣的,是和朋友喝酒、写诗,和家人享受天伦之乐,无拘无束,自由放飞……

陶渊明的“任性”,是有代价的。

没有了丰厚的工资,家里的生活条件大幅下降,朋友圈也寥寥无几。

后来,家里又遭遇火灾,生活就更差了。

虽然比真正一贫如洗的农民,要好上千百倍,但比起其他士族,就远远不如了。

但他并不在意,他喝着兑水的劣酒,吃着粗糙的饭菜,盖着破烂的棉被,怡然自得。

毫无疑问,他是士族里的异类,难免被其他士族品头论足,但他一律无视。

寒族出身的刘裕称帝后,士族的待遇日益下降,陶渊明的生活更加艰难。

但他拒绝承认刘裕的新朝廷,也坚决不要官员送来的钱粮。

他坚持留在自己的世界里,自得其乐!

这才是千百年来,无数牛人推崇陶渊明的原因:他真正知道自己想要的,并甘愿承受代价,义无反顾、心满意足地过自己的生活!

汇成一句话就是:认识自我,坚持自我,活出自我!

不为五斗米折腰是种怎样的精神?

【5、难以割舍的江湖】

认识自我,坚持自我,活出自我!这三句话,说起来很简单,可是要做到,又谈何容易呢?

最难的,恐怕是认识自我。

人在江湖飘,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自己真正在意的,究竟是什么?即便在深夜里扪心自问,恐怕也说不清楚。

有些事本可以妥协,却莫名其妙地坚持,争得头破血流,徒增烦恼;有些事本该坚持,却又妥协了,想起来追悔莫及,怨天尤人。

佛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其实就是“认识自我”的问题。

“认识自我”和“成佛”几乎是等同的,可见其难度。

人在江湖飘,即便认识了自我,要坚持自我,同样很难。

陶渊明写过一首《责子诗》:“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念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这首诗里,他的五个儿子没有一个成器,可说是他有点自嘲的、另一个角度的天伦之乐。

不幸的是,这也是事实:他的五个儿子,真的没什么出息。

历史上,没有他们的任何事迹,只是因为陶渊明的缘故,才勉强留下了5个名字而已。

虽然说儿子是否有出息,未必与父亲有什么关系。

但是,假如你是陶渊明,你能安心地说“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吗?

恐怕很不容易。

也正因为不容易,能“活出自我”的陶渊明,才让人如此羡慕。

朋友,你也想做陶渊明吗?我看,还是先干了这杯酒,洗洗睡吧。

学精神医学后悔死了?2025千万别学精神医学专业?

学精神医学后悔死了?千万别学精神医学专业?2025年想报考精神医学专业的考生对此充满了疑问。

本文将为大家解答精神医学专业真的不好吗?是不是很烂?学精神医学有前途吗?好就业吗?好找工作吗等问题。

一、学精神医学后悔死了?学精神医学后悔死了,这种说法仅为少数考生的想法,并不能代表绝大多数学精神医学专业的学生的想法。

下文将为2025年高考生解释,为什么网上会出现“不建议学精神医学专业”、“精神医学专业是不是很烂”等声音。

精神医学专业基础信息学历层次授予学位学制年限本科专业医学学士五年学精神医学后悔死了的原因之一:有的考生本来没有报考精神医学专业,但是却被调剂到了精神医学专业。

在大学里读了几年精神医学专业后,也仍然对精神医学提不起兴趣,所以自然会产生学精神医学后悔死了的说法。

但这只是由于考生的志愿填报失误造成的,并非是因为精神医学专业不好、很烂!学精神医学后悔死了的原因之二:部分考生在报考精神医学专业的时候,并没有真正了解精神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就直接填报了精神医学专业。

但是真正在大学里学习精神医学专业时,却发现那些课程对于自己来说有一定难度。

所以才会说学精神医学专业后悔死了!二、千万别学精神医学专业?综合上文可见,学精神医学后悔死了的主要原因在于个人考生,而非是精神医学这个专业不好,所以“千万别学精神医学专业”这种说法自然也是不成立的。

建议对精神医学感兴趣的考生,在充分了解精神医学专业学什么、到底好不好就业后,再判断精神医学这个专业是否真的适合自己,而不是随便听信了他人“千万别学精神医学专业”的片面之词。

1、精神医学专业毕业干什么:内科医生,事业单位人员,心理医生。

2、精神医学专业培养什么人:本专业基础宽厚,毕业后能在综合医院或专科医院从事临床精神病学、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工作的高级医学人才。

由此可见,精神医学专业是一个比较好的专业,并非是烂专业。

认真学习完医学,临床医学,临床心理学,行为医学,儿童精神医学,精神病学等精神医学专业核心课程的考生,在精神医学对口行业都会比较好就业、有前途!

怎样做才能戒烟成功 要想戒烟成功你得学会这5招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都有抽烟的习惯,每天烟不离口,甚至一天要出好几包。

这是一种对身体处于良好的状态非常有危害的习惯,不仅会危害人的肺部,对心脏等其他的器官也很不利。

很多戒烟的人,在刚开始戒烟的几天,会有些许的身体上的不适,就认为自己不适合戒烟继续抽烟了。

实际上之所以出现这样的不适是正常的,戒烟必须得坚持下去。

人们应该怎么样做才干戒烟成功呢?1、认识戒烟的主要性有些人之所以戒烟,只是他们的家人让他戒烟,他自己是没有认识到戒烟的主要性和必要性的,缺乏原来的动力就没有办法坚持下去,很容易就半途放弃。

想要真正的戒烟成功,就得自己下定决心戒烟,自己认识到戒烟的必要性,认识到烟草对于身体的危害。

2、有烟瘾的时候转移注意力吸烟很容易上瘾,但是戒烟是一件不简单的事,烟瘾不知道何时就能到来。

烟瘾来袭的时候就会摧毁人的意志力,凡事动摇一点就容易再次吸烟。

这个时候可以转移一下自己的注意力,让自己的注意力不集中在抽烟这件事上,而是集中在其他的事上,可以看看电影,或者干脆出门跑步。

3、找人监督自己戒烟这件事单凭自己是很难做到的,当然如果自身有着非凡的毅力,自己能够做到那就最好了。

如果自己做不到就得找人监督自己,最好是自己的室友或者自己的家人,,随时随地都能看住自己的。

最好能够设立一个奖励机制或者惩处机制,这样再实行起来会更加有动力,别人监督起来也会有动力。

4、远离能够让人犯烟瘾的人和事在戒烟的过程中,很多人都是闻不了烟味的,一闻烟味就想抽烟。

为了能够让自己戒烟计划顺利实行,就要尽量的远离抽烟的人。

不要去公共场所的吸烟区,尽量待在无烟区,不要小看烟味的厉害,分分钟会让人再次吸上烟。

5、不要有侥幸心理戒烟这件事不比别的事,必须得有充分的耐心和决心才行。

不能觉得只抽上一根是没有问题的,只要是复吸了,哪怕是一根,也能让人的烟瘾全部回来。

在这件事上要有毅力,说不抽烟就一根也不要抽。

对于吸烟的人来说,戒烟是迫在眉睫的一件事。

不能等到疾病到来了以后再想着戒烟,那个时候就已经晚了。

戒烟要趁早,早一天摆脱,就早一天处于良好的状态。

加入收藏
               

不为五斗米折腰是种怎样的精神?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