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惊失色典故出处介绍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4-23 点击数:
简介:汉献帝在位时,也不是一点反抗的想法都没有,曾经联合董承准备暗杀曹操。

只是最后暗杀失败,还让曹操就此彻底清查朝中百官,把很多反对他的人都给除掉了。

曹操还杀了董承还有董贵人,其实董贵人并不是董承的妹妹,而是他的女儿,当时曹操用董贵人威胁董承要他说出同谋,但董承并没有出卖自己人,导致自己和女儿双双被杀。

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大惊失色”,

【千问解读】

汉献帝在位时,也不是一点反抗的想法都没有,曾经联合董承准备暗杀曹操。

只是最后暗杀失败,还让曹操就此彻底清查朝中百官,把很多反对他的人都给除掉了。

曹操还杀了董承还有董贵人,其实董贵人并不是董承的妹妹,而是他的女儿,当时曹操用董贵人威胁董承要他说出同谋,但董承并没有出卖自己人,导致自己和女儿双双被杀。

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大惊失色”,便和此时有关,一起来看看当时具体发生了什么吧。

大惊失色典故出处介绍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二十四回,发生在官渡之战前夕,相关人物分别为曹操、汉献帝和董贵妃。

原文如下:

且说曹操既杀了董承等众人,怒气未消,遂带剑入宫,来弑董贵妃。

贵妃乃董承之妹,帝幸之,已怀孕五月。

当日帝在后宫,正与伏皇后私论董承之事至今尚无音耗。

忽见曹操带剑入宫,面有怒容,帝大惊失色。

操曰:“董承谋反,陛下知否?”帝曰:“董卓已诛矣。

”操大声曰:“不是董卓!是董承!”帝战栗曰:“朕实不知。

”操曰:“忘了破指修诏耶?”帝不能答。

大惊失色典故出处介绍

操叱武士擒董妃至。

帝告曰:“董妃有五月身孕,望丞相见怜。

”操曰:“若非天败,吾已被害。

岂得复留此女,为吾后患!”伏后告曰:“贬于冷宫,待分娩了,杀之未迟。

”操曰:“欲留此逆种,为母报仇乎?”董妃泣告曰:“乞全尸而死,勿令彰露。

”操令取白练至面前。

帝泣谓妃曰:“卿于九泉之下,勿怨朕躬!”言讫,泪下如雨。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时值汉献帝刘协写给董承的衣带诏被曹操发觉,曹操抓获董承、王子服等人后,怒气冲冲来到皇宫,要将董承的妹妹董贵妃治罪。

汉献帝刘协和伏皇后苦苦哀求,但却无济于事。

最终,已是身怀六甲的董贵妃被勒死在宫门之外。

大惊失色典故出处介绍

本文要介绍的三国成语,便是文中所提到的“大惊失色”,意为十分慌张,吓得脸色都变了。

这也是由《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所首创的一句成语。

曹操杀害董贵妃,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但其中有一个人物关系与小说的描述截然不同。

按照小说的说法,董贵妃是董承的妹妹,故此,董承被汉献帝称为“国舅”。

而在真实的历史当中却不是这么回事。

关于董承与董贵妃的关系,在《后汉书?皇后纪》中介绍的非常清楚:“董承女为贵人,操诛承而求贵人杀之。

帝以贵人有妊,累为请,不能得。

”这也就是说历史上的董贵妃其实是董承的女儿而并非妹妹,因此董承也就应该是汉献帝的老丈人。

大惊失色典故出处介绍

既然董承是董贵妃的父亲,那么他又是怎么成为“国舅”的呢?关键原因在于《三国志?先主传》的这段记载:“先主未出时,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承辞受帝衣带中密诏,当诛曹公。

”单单从这句话来看,似乎小说作者的解读并没有错,但他却弄错了这个“舅”字的含义。

关于这个问题,南北朝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时说得很清楚:“盖古无丈人之名,故谓之舅也。

阳和启蛰,品物皆春的意思是什么含出处,揭秘,典故,全诗赏析

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是一句很给力也非常有意思的这个诗句,非常的有内涵,但是我们也只是单纯的看到了其中的一句,那么这首诗词的全诗是什么呢?这一句诗词的意思又是什么呢?还是有这首诗的典故,出处下面我们都一一来分析揭秘看看了,期待大家加入哦!1、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的意思是什么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2、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全诗《景德以后祀五方帝十六首其一》作者:佚名条风斯应,候历维新。

阳和扈蛰,品物皆春。

篪簧协奏,簠簋毕陈。

精羞丰度,景福攸臻。

3、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的出处典故这句话是出自《宋史·乐志》。

4、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揭秘和赏析阳和启蛰,品物皆春的意思是蛰虫始振,,蛰虫,是冬藏之虫,春天来了被惊醒,动而未出,春回大地,一片生机,也是比喻恶劣的环境过去,顺利和美好的时光开始了的意思。

这句话是出自《宋史·乐志》,正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

春天当作一年的美好开端,代表着新生与希望,预示着圆满顺利的未来,预示着新的希望。

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 典故由来是什么

沧海桑田,是汉语的一则成语,出自东晋·葛洪《神仙传·麻姑》。

意思是大海变成农田(桑田: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巨大。

现在通常用来比喻人事物的变迁或岁月的更迭。

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沧海桑田意思是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

比喻人世间事物变化极大,或者变化较快。

,桑田:农田。

沧海桑田读音是cāng hǎi sāng tián,简拼 chst,为联合式结构,沧海和桑田为并列词语,沧海桑田通常在源物备句子中作谓语、宾语、分句。

造句参考:离开几十年,今日重回故乡,已是人事全非,颇有沧海桑田之慨。

“沧海桑田”典故中所谓的“沧桑之变”是发生在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现象。

由于地球内部的物质总在不停的运动着,所以会促使地壳发生变动,有时上升,有时下降。

挨近大陆边缘的海水比较浅,假如地壳上升,海底便会露出,而成为陆地;相反,海边的陆地下沉,便会变为海洋。

有时海底发生火山喷发或地震,形成海底高原、山脉、火山,它们如果露出海面,也会成为陆地。

但“沧海桑田”主要还是因为气候的变化。

沧海桑田的典故来源沧海桑田出自晋·葛洪《神仙传·麻姑》:“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

”意思是麻姑自己说道,自从到这里以来,已经眼见东海三次变为农田。

葛洪,晋句容人,字稚川,自号抱朴子。

好神仙导养之法,着《抱朴子》一书,述炼丹之法,建立长生理论。

而成书时间较晚的《神仙传》,收录数十位道教神仙的传记,书里记载这么一段故事:传说中的仙女麻姑,在和仙人王方平谈天叙旧时说道:自从上次接待你之后,东海已经三次变成农田了,时间过得真快。

刚才到蓬莱仙山去巡视时,看见周围的海水,比我上次去时又浅了一半,难道又将再度乾涸变成陆地?王方平于是感叹地说:一旦变成陆地后,行经东海,又要满是飞扬的尘土了。

后来这个故事演变成沧海桑田这句成语,桑田就是种农作物的田,也就是陆地。

沧海桑田原用来比喻环境变化很大,后也可用来比喻世事无常,变化很快。

加入收藏
               

大惊失色典故出处介绍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