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颤肉惊典故出处介绍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4-07-21 点击数:
简介:关羽对刘备的忠义之心感动了世世代代的人,不仅关羽如此就连他的手下周仓和王甫也是有情有义的铁汉子。

关羽死后,周仓和王甫也都相继赴死,自己的主公阵亡也无脸面存活于这个世上。

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骨颤肉惊”就讲述了关羽的这两位手下,其实关羽是一位非常严厉的人,几乎从不讲情面,哪怕是对自己的儿子。

但还是有很多人愿意跟随关羽一起,这也说明了

【千问解读】

关羽对刘备的忠义之心感动了世世代代的人,不仅关羽如此就连他的手下周仓和王甫也是有情有义的铁汉子。

关羽死后,周仓和王甫也都相继赴死,自己的主公阵亡也无脸面存活于这个世上。

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骨颤肉惊”就讲述了关羽的这两位手下,其实关羽是一位非常严厉的人,几乎从不讲情面,哪怕是对自己的儿子。

但还是有很多人愿意跟随关羽一起,这也说明了关羽的人格魅力非常强大。

骨颤肉惊典故出处介绍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七十七回,发生在关羽遇害之后,相关人物分别为周仓和王甫。

原文如下:

关公既殁,坐下赤兔马被马忠所获,献与孙权。

权即赐马忠骑坐。

其马数日不食草料而死。

却说王甫在麦城中,骨颤肉惊,乃问周仓曰:“昨夜梦见主公浑身血污,立于前;急问之,忽然惊觉。

不知主何吉凶?”正说间,忽报吴兵在城下,将关公父子首级招安。

王甫、周仓大惊,急登城视之,果关公父子首级也。

王甫大叫一声,堕城而死。

周仓自刎而亡。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关羽出兵襄樊,水淹七军,生擒于禁,获得了辉煌的胜利。

但就在这个时候,曹操派遣的徐晃等大军及时出现,抵挡住了关羽的攻势,吕蒙又白衣渡江拿下荆州,令形势发生逆转。

无奈之下,关羽只得回援荆州,却在麦城遭遇东吴军队的埋伏,被俘后惨遭杀害。

骨颤肉惊典故出处介绍

关羽遇害后,赤兔马绝食而亡。

留守麦城的王甫梦见关羽浑身血污,担心关羽遭遇不测,便询问周仓。

就在两人交谈之际,东吴士兵提着关羽父子的首级前来招降。

周仓与王甫二人悲痛欲绝,一个堕城而死,另一个自刎而亡。

本文要介绍的三国成语,便是文中提到的“骨颤肉惊”,意为极度惊恐。

这也是由《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所首创的一句成语。

荆州被吕蒙占领,关羽败走麦城遭东吴大军围攻,最终被俘遇害,小说中的这些故事都是历史事实,这在《三国志》的相关传记中都有着明确的记载。

不过,小说中也出现了三个与历史明显不符的描述,其中之一是关羽胯下的赤兔马,另外两个则是周仓和王甫这两个人物的真实性和结局。

骨颤肉惊典故出处介绍

首先来说说这批赤兔马。

历史上的关羽胯下是否为赤兔马,这一点虽然无法考证,但有一点却是非常明确的,那边是这匹马不可能是由曹操杀了吕布之后送给关羽的那匹马。

原因非常简单,吕布是在献帝建安三年(公元198年)被杀,而吕布拥有这匹马的时间至少是在献帝初平三年(公元192年)。

按照这个时间,关羽遇害时,这匹马的年龄至少也有27岁,而马的正常寿命是30岁。

如果关羽胯下真是这匹马,它早已老迈不堪,关羽也不可能依然将其作为坐骑。

说完了马,再来说说周仓。

小说中的周仓是个子虚乌有的人物,并不见于历史,而是宋元时期民间传说的产物,最早见于《三国志平话》,后来被罗贯中用在了小说当中。

这样一个并无存在的人物,自然也就不可能出现在历史上关羽的身边,更不可能自刎而亡了。

骨颤肉惊典故出处介绍

最后再来说说王甫。

这个人物在历史上倒是真实存在。

有关他的事迹,可见于《三国志·杨戏传》中,篇幅很短,在此不妨全文摘录如下:“国山名甫,广汉郪人也。

好人流言议。

刘璋时,为州书佐。

先主定蜀后,为绵竹令,还为荆州议曹从事。

随先主征吴,军败于秭归,遇害。

从这段记载得知,王甫的确被调往荆州辅佐关羽,但在关羽败亡之时,他不尽没有堕城而死,反倒神奇地回到了刘备身边。

后来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王甫随军参战,在刘备大败之际遇害。

这也就意味着除了关羽之外,小说中描述的赤兔马绝食而亡、王甫堕城而死、周仓自刎而亡都是小说家虚构出来的故事,并非历史的真实。

阳和启蛰,品物皆春的意思是什么含出处,揭秘,典故,全诗赏析

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是一句很给力也非常有意思的这个诗句,非常的有内涵,但是我们也只是单纯的看到了其中的一句,那么这首诗词的全诗是什么呢?这一句诗词的意思又是什么呢?还是有这首诗的典故,出处下面我们都一一来分析揭秘看看了,期待大家加入哦!1、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的意思是什么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2、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全诗《景德以后祀五方帝十六首其一》作者:佚名条风斯应,候历维新。

阳和扈蛰,品物皆春。

篪簧协奏,簠簋毕陈。

精羞丰度,景福攸臻。

3、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的出处典故这句话是出自《宋史·乐志》。

4、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揭秘和赏析阳和启蛰,品物皆春的意思是蛰虫始振,,蛰虫,是冬藏之虫,春天来了被惊醒,动而未出,春回大地,一片生机,也是比喻恶劣的环境过去,顺利和美好的时光开始了的意思。

这句话是出自《宋史·乐志》,正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

春天当作一年的美好开端,代表着新生与希望,预示着圆满顺利的未来,预示着新的希望。

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 典故由来是什么

沧海桑田,是汉语的一则成语,出自东晋·葛洪《神仙传·麻姑》。

意思是大海变成农田(桑田: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巨大。

现在通常用来比喻人事物的变迁或岁月的更迭。

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沧海桑田意思是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

比喻人世间事物变化极大,或者变化较快。

,桑田:农田。

沧海桑田读音是cāng hǎi sāng tián,简拼 chst,为联合式结构,沧海和桑田为并列词语,沧海桑田通常在源物备句子中作谓语、宾语、分句。

造句参考:离开几十年,今日重回故乡,已是人事全非,颇有沧海桑田之慨。

“沧海桑田”典故中所谓的“沧桑之变”是发生在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现象。

由于地球内部的物质总在不停的运动着,所以会促使地壳发生变动,有时上升,有时下降。

挨近大陆边缘的海水比较浅,假如地壳上升,海底便会露出,而成为陆地;相反,海边的陆地下沉,便会变为海洋。

有时海底发生火山喷发或地震,形成海底高原、山脉、火山,它们如果露出海面,也会成为陆地。

但“沧海桑田”主要还是因为气候的变化。

沧海桑田的典故来源沧海桑田出自晋·葛洪《神仙传·麻姑》:“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

”意思是麻姑自己说道,自从到这里以来,已经眼见东海三次变为农田。

葛洪,晋句容人,字稚川,自号抱朴子。

好神仙导养之法,着《抱朴子》一书,述炼丹之法,建立长生理论。

而成书时间较晚的《神仙传》,收录数十位道教神仙的传记,书里记载这么一段故事:传说中的仙女麻姑,在和仙人王方平谈天叙旧时说道:自从上次接待你之后,东海已经三次变成农田了,时间过得真快。

刚才到蓬莱仙山去巡视时,看见周围的海水,比我上次去时又浅了一半,难道又将再度乾涸变成陆地?王方平于是感叹地说:一旦变成陆地后,行经东海,又要满是飞扬的尘土了。

后来这个故事演变成沧海桑田这句成语,桑田就是种农作物的田,也就是陆地。

沧海桑田原用来比喻环境变化很大,后也可用来比喻世事无常,变化很快。

加入收藏
               

骨颤肉惊典故出处介绍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