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乾陵陵墓之谜:石像的头如何不见了?

武则天的陵墓也称之为乾陵,武则天将自己的陵墓建在首都长安(今西安)西北处
【千问解读】
武则天的陵墓也称之为乾陵,武则天将自己的陵墓建在首都长安(今西安)西北处约85公里的地方,也就是目前的陕西省咸阳市乾县梁山上。
其实乾陵是(649年–683年在位)与武则天(690年–705年在位)两人的合葬墓,首建成于唐光宅元年(684年),后在神龙二年(706年)加盖。
弘道元年,武则天命吏部尚书韦待价负责乾陵工程,在次年的8月李治下葬,之后乾陵工程仍在继续。
在神龙二年5月,新继位下令将武则天葬入乾陵;也在这前一年,唐中宗赦免了在武则天时期因政治问题而被迫害致死皇族,重新厚葬,如李仙蕙、懿德太子李重润、等。
此外,在706年,乾陵还加建许王、泽王李上金、李下玉等陪葬墓。
除主墓外,乾陵还有十七个小型陪葬墓,葬有其他皇室成员与功臣。
乾陵是唐十八陵中主墓保存最完好的一个,截至2013年仅开掘了五个陪葬墓,从中出土了大量的文物。
陵墓原有内外两重城墙,四个城门,还有献殿阙楼等许多宏伟的建筑物。
勘探表明:内城总面积240万平方米。
城墙四面,南有朱雀门,北有玄武门,东有青龙门,西有白虎门。
“唐高宗乾陵”墓碑,高2米,是陕西巡府毕源为高宗所立,原碑已毁,这块碑是清年间重建的。
此碑右前侧另一块墓碑,是郭沫若题写的“唐高宗李治与则天皇帝之墓”12个大字。
末年之乱,黄巢打算盗墓,于是动用了40万大军,挖出一条40余米深的大沟,也没找到墓道口,只好悻然作罢。
期间,后梁崇州节度使温韬组织军队发掘所有唐朝皇陵,只有乾陵因建筑牢固而得以幸免。
1960年,当地几个农民放炮炸石,无意间炸出墓道口。
1960年2月,“乾陵发掘委员会”在陕西成立,经初步发掘确认被炸处是地宫墓道,并准备继续发掘。
但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对《乾陵发掘计划》作出“我们不能把好事做完,此事可以留作后人来完成”的批示。
之后,国务院又再发通知要求“全国帝目前先不要挖”,乾陵的发掘就此停止。
由于乾陵墓道完整,且尚未发现新的盗洞,目前许多专家认为乾陵是唐十八陵中惟一未被盗掘的陵墓。
乾陵谜团-无头石像 乾陵有特别引人注目的就是朱雀门外的神道东西两侧,分布着两组石人群像,整齐恭敬地排列于陵前。
西侧32尊,东侧29尊,共61尊。
这些石人残像高在米至米之间,大小和真人差不多,人们习惯上把这些石像称之为“蕃像”、“宾王像”,也称“六十一蕃臣像”。
这些与真人大小相仿的石人,穿着打扮各不相同,有袍服束腰的,也有翻领紫袖的。
但他们都双双并立,两手前拱,姿态极为谦恭,仿佛在这里列队恭迎皇帝的到来。
但最为奇怪的是,这些石像都是没有脑袋的,这就让人产生了许多的疑问,为什么乾陵会用这些没有头的石像守陵呢?如果你仔细观察它们,会发现从这些人的脖子上可以看出石像的头被砸掉的痕迹。
那么,这些石像的头部失踪是人为的呢,还是天灾呢? 关于石像没有脑袋的原因,可谓是。
一种说法就是,这些石像的头部是被的百姓砍掉的。
在明朝初期,有个外国使节到乾陵去游玩,发现自己的祖先竟然被立在这里给唐朝的皇帝守陵,觉得既有损国格,也有辱于人格,自尊心受到了强大的损害,便想把这些石像给毁了。
但是他又怕引起当地民众的不满,于是便想到了一个妙计。
他每天晚上都要到乾陵附近的庄稼里践踏粮食,然后在第二天又煽风点火似的,和百姓说这都是那些石像做的,他们在晚上便成精了,开始糟蹋庄稼。
要想保护好庄稼和粮食就必须把这些石像消灭掉,砍掉它们的脑袋,让它们不能在出来祸害庄稼。
当地的群众认为这个外国使者说得非常有道理,于是一气之下便把这些石像的脑袋给砍碎了。
而在明朝末年一些诗人描写乾陵的诗句中出现了“赤马剥落离倒旁”的诗句,说的应该就是乾陵的立马和石像都纷纷地倒在了地上。
诗中所描述的石像倒地的情景,似乎和民间的传说在时间上有相近之处。
虽然上述都是民间的传说,不能作为依据,但学家又进一步对此现象进行了分析,发现可能是自然灾害给这些石像带来了灾难。
通过大量资料证明,在明嘉靖年间,也就是1556年的1月23号这一天,在陕西华县一带发生了强烈的地震,震级高达8—11级。
由于地震发生在子夜,所以致使80多万人死于这场地震中。
而乾陵距华县只有100多公里,同样属于震中地带,乾陵也因此遭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这便是震惊中外的华县地震。
据专家们推断,这场地震才是造成这61座石像头部断裂的主要原因之一。
巧的是,许多陵前的石像石马都是在头部上受损了。
再有就是这些石像的材质不是很结实,由于当时采用石料的石料中有一些石瑕,所以石像受损的时候,头部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
研究人员推断,这61尊石像很有可能是一部分毁于那场大地震中,还有一部分是毁于明末清初的那些战争中。
即使这些石像已经遭到毁坏,但还是可以从他们的形象中发现大唐盛世的景象。
乾陵谜团-无字碑 在朱雀门外的司马道东侧,耸立着闻名于世的武则天无字碑,它通身取材于一块完整的巨石,高7.53米,宽2.1米,厚1.49米,总重量约有100吨,给人以凝重厚实,浑然一体的美感。
碑额未题碑名,碑额阳面正中一条螭龙,左右侧各四条,共有九条螭龙,故亦称“九龙碑”。
八条螭龙巧妙地缠绕在一起,鳞甲分明,筋骨裸露,静中寓动,生气勃勃。
碑的两侧有升龙图,各有一条腾空飞舞的巨龙,线刻而成,龙腾若翔,栩栩如生。
碑座阳面还有线刻的狮马图(或称狮马相斗图),其马屈蹄俯首,温顺可爱;雄狮则昂首怒目,十分威严。
碑上还有许多花草纹饰,线条精细流畅。
无字碑北靠东阙,南依翁仲,西与述圣纪碑相对,奇崛瑰丽,巍峨壮观,雕刻精美,不愧为历代群碑之冠。
武则天精心设计并树立的这块无字碑,在整个乾陵陵园的石雕中,不仅因处于显著位置而引人注目,而且以其精湛的雕刻艺术,独特的丰姿韵味,以及种种富于传奇色彩的传说故事而倍受青睐,名播八方。
游客们到乾陵来,几乎都要在无字碑前驻足,或凝眸注视,或摄影留念,或指点评说。
无字碑在无数游人眼中不仅是乾陵的象征,更是女皇武则天的象征。
无字碑上为何无字,民间出现了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用以夸耀自己,表示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达。
第二种说法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因为自知罪孽重大,感到还是不写碑文为好。
第三种说法认为,武则天是一个有的人,立无字碑是聪明之举,功过是非让后人去评论,这是最好的办法。
宋金以后,有许多游人在无字碑上提字,从那以后无字碑便成为有字碑了。
随后又经历了元、明、清各代,碑上被各朝文字镌刻。
这样不但在内容上形成了自然的对武则天评价的“碑文”,同时在书法上有真、草、隶、篆、行五体皆备,这或许也是,武则天当初不写碑文的本意。
可是,经历了久远的年代,在碑上提字的前人后人无法沟通、也没办法进行协调和照应,历代题字,毫无章法,弄的诺大一通碑成了老和尚的百衲衣。
其中惟有1135年《大金皇弟都统经略郎君行记》保存比较完整,这是用女真文字刻写的,旁边还有汉字译文。
女真文字现已绝迹,因此,碑上的文字成为研究女真文字和中国少数民族历史文化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武则天像迷一样的存在,在她身上发生了在那个年代以及我们这个年代可能都无法做到的事。
随着我们进一步的探索,也将会解开关于她更多的谜团。
探索勘探 2012年1月13日一则“国家文物局等再次研究是否大规模勘探”的消息被许多网站转载,13日上午国家文物局新闻处负责人证实该消息是子虚乌有。
对于该消息,国家文物局新闻处负责人在电话中表示:“根本没有这回事,该消息是子虚乌有。
”该负责人还希望通过人民网,向各媒体澄清此事。
1月12日下午,华商报也就此事向乾陵管理处副主任陈彦德进行核实。
陈彦德表示,该消息是子虚乌有。
“短期内不说,至少在50年内,乾陵的发掘绝不会提上桌案。
”陈彦德说,1月11日,省文物局赵荣局长还在乾陵调研,“当时赵荣局长就明确表示,乾陵管理处目前要做好的工作是保护利用和综合治理两方面,即做好文物本体的保护和环境的保护,做好乾陵景区的综合治理和整治。
” 随机文章揭秘1999年地球恶魔脸事件,云层组成恶魔脸覆盖半个地球(总统吓尿)为什么科学的尽头是神学,连爱因斯坦都发现障碍物后面的神学家比黑洞更强大的天体,宇宙终极天体“类星体”袋狮灭绝了吗,袋狮与剑齿虎谁厉害/袋狮咬合力地球史上最强太平洋最深处有生物吗,海底一万米存在怪物或外星人(细思极恐)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骊山到底是福地是祸源?秦始皇嬴政又为什么钟情于骊山
西周末年的周幽王与爱妾褒姒曾在这里演出了一场兴起烽火戏诸侯的古代惨剧,从而葬送了西周王朝。
秦始皇嬴政建陵于此,也造就了二世而亡的悲剧。
骊山到底是福地是祸源?秦始皇嬴政又为什么钟情于骊山,建陵于此呢?从中国历史的传统风水之说看,骊山绝对是一块福荫之地。
古人把墓地的选择看做一件造福于子孙后代的大事,尤其是秦始皇嬴政这个企图传之于万世的封建皇帝自然对墓地的位置更加重视。
《水经注》载:“秦始皇嬴政大兴厚葬,营建冢圹于丽戎之山,一名蓝田。
其阴多金,其阳多玉,始皇贪其美名因而葬焉。
”骊山之南的蓝田玉着称于世,现代地质队曾在骊山北麓开凿金矿。
从视死如视生的传统观念分析,秦始皇嬴政死后还想把这里的金和玉占为己有。
此外,秦始皇嬴政陵园南依骊山,北临渭水,其东侧还有一道人工改造的鱼池水。
按《水经注》的记载:“水出骊山东北,本导源北流,后秦始皇嬴政葬于山北,水过而曲行,东注北转,始皇造陵取土,其地于深,水积成池,谓之鱼池也……池水西北流途经始皇冢北。
”而《两京道里记》载:“始皇陵南有尖峰,名曰望峰,言筑陵者望此为准。
”根据勘察,秦始皇嬴政陵封土中心顶端以及外城垣的南北两门与其南边的骊山最高峰望峰南北相对在一条直线上。
而每一道峰脊似一个花瓣,秦陵就在花蕊位置。
民间称始皇陵为“莲花穴”就是这个道理。
由此不难发现秦始皇嬴政陵的风水特点是,南面背山,东西两侧和北面形成三面环水之势。
如此一块风水宝地,也就不难解释为何秦始皇嬴政会选中骊山为自己营造身后帝国了。
可以说秦代依山环水的造陵观念对后代建陵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汉帝陵如高祖长陵、文帝霸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等就是仿效秦始皇嬴政陵依山环水的风水思想选择的。
以后历代陵墓基本上继承了依山环水的建陵思想。
秦始皇陵墓活人佣之谜,并未用活人殉葬
活人俑的锻造活人俑这种活人殉葬的方式非常简单,但也非常之残忍,就是先把活人用一层纱布给完全包裹起来,然后在用泥土存封,最后在放到窑炉里烧,就跟烧砖一样,烧好之后在拿出来,这样一具活人俑就成行了,用来给帝王陪葬。
秦始皇兵马俑并不是活人俑据历史学家以及相关的考古学家一致得出的结论证实,秦始皇兵马俑并非活人俑,而是用泥土和陶瓷所烧制的人形兵马俑而已,用它来代替活人活马殉葬。
说到这可能就会有人问了,那为什么兵马俑当中每个人脸都不同呢?这又如何去解释呢?关于这一点国刑警学院赵成文教授也是为大家作出的详细的解释,只能感叹古代人的智慧。
秦始皇兵马俑呈现千人千面的现象那是有原因的,并不是因为是用活人所制造,所谓活人俑的说法其实并不能站稳脚跟,据国刑警学院赵成文教授破解和证实了秦兵马俑是用活人做模型然后进行烧制而成的,所谓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所以在秦始皇陵中上千名兵马俑才没有完全形相同的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