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两位大司马,结局分别如何?

《周礼》以大司马为夏官之长。
韦昭《
【千问解读】
《周礼》以大司马为夏官之长。
韦昭《辨释名》曰: “大司马,马,武也,大总武事也。
大司马掌军,古者兵车一车四马,故以马名官。
训马为武者,取其速行也。
” 如时期的大司马容光,西周大司马(吕尚、姜尚),大司马田穰苴(司马穰苴)。
建立后,没有设立大司马官职。
到了西汉时期,武帝于建元二年(前139年)罢太尉,元狩四年(前119年)始置大司马,以大将军、功多,特加号大司马,以冠将军之号。
自此之后,大司为地位最高的武将官职。
而就本文所要说的东汉末年,则有两位诸侯分别被东汉朝廷封为“大司马”。
不过,这两位大司马都没有获得善终的结局,一个被消灭,另一个作为汉室后裔,则被除掉。
大司马:刘虞 刘虞(?-193年),字伯安,东海郡郯县(今山东省郯城县)人。
东汉宗室大臣,东海恭王刘强之后,丹阳太守刘舒之子。
因此,和、、等人一样,刘虞也是汉室后裔。
中平元年(184年),爆发,攻破冀州诸郡。
此后,朝廷任命刘虞为甘陵国相,前去安抚百姓。
中平五年(188年),朝廷因为刘虞在北方的威望很高,任命他为幽州牧。
《·卷七十三·刘虞公孙瓒列传第六十三》中记载:及秉政,遣使者授虞大司马,进封襄贲侯。
永汉元年(189年),董卓篡夺大权,派使者授予刘虞大司马,进封襄贲侯。
对此,在笔者看来,虽然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
但是,为了拉拢这些刺史和州牧,董卓也需要用加封官职来进行笼络。
彼时,刘虞作为幽州牧,又是汉室后裔,自然成为董卓的重点拉拢对象。
于是,董卓以东汉朝廷的名义,授予刘虞大司马这一官职。
初平元年(190年),董卓拜刘虞为太傅,召他入朝任职。
但因道路阻塞,册封的命令竟不能够到达。
公孙瓒奉命征讨时,受刘虞的节度。
公孙瓒只注重自己的部队强大,放任部曲袭扰百姓,而刘虞注重仁义,很关爱百姓,于是与公孙瓒之间逐渐出现了矛盾。
初平四年(193年),刘虞自己纠合十万人进攻公孙瓒。
临行前,幽州牧刘虞的从事程绪劝阻,被刘虞斩首。
刘虞告诉士兵:“不要多伤人,只杀公孙瓒一个就行了。
” 但是,刘虞的士兵不擅于作战,又爱惜百姓的房屋,下令不许焚烧城池,一时间竟攻不下来。
公孙瓒于是召集精锐勇士数百人,顺风纵火,趁势突袭。
刘虞遂大败,向北逃至居庸县。
公孙瓒追击,三日城陷,抓住了刘虞。
最终,公孙瓒派人杀了刘虞。
刘虞死后,其旧部鲜于辅、齐周、鲜于银推举为乌桓司马,与公孙瓒部将邹丹战于潞河之北,斩杀邹丹等四千余人。
乌桓峭王及后与刘虞子合兵于兴平二年(195年)破公孙瓒于鲍丘,杀二万余人。
大司马:张杨 张杨(?-198年或199年)(《后汉纪》作张阳),字稚叔,并州云中(今山西原平县西南)人,东汉末年群雄之一,割据河内。
中平六年(189年),驾崩,蹇硕被大将军所杀,何进派遣张杨回并州召集兵马,留在上党郡,并平定了上党郡的山贼之乱。
但何进不久之后就被宦官等诛杀,董卓趁机进入东汉都城洛阳,掌握朝廷大权,无恶不作。
于是张杨率兵进攻上党郡太守于壶关,但未能攻下,于是张杨率所领寇略诸县,逐渐壮大了自己的实力。
初平元年(190年),袁绍、袁术、曹操等关东诸侯组成联军,讨伐篡夺东汉朝廷大权的董卓。
对此,张杨也选择了加入。
后来,董卓诏封张杨为建义将军、河内太守。
自此开始,张杨长期割据在河内郡一带,成为东汉末年的一方诸侯。
初平四年(193年),被赶出长安后,投奔南阳袁术,袁术因吕布胡作非为而欲除之,吕布因害怕而投奔了张杨。
对于张杨来说,和吕布这位存在比较良好的关系。
所以,兴平元年(194年),袁绍暗中使人杀掉吕布,吕布从袁绍处逃出后再次投奔了张杨。
兴平二年(195年),因为李傕、郭汜作乱而流亡至河东,张杨率兵前往安邑救援。
百官都很饥饿,张杨使数千人背着米提供食物。
在此基础上,张杨因为救驾有功,所以被汉献帝拜为安国将军,假节、开府,封晋阳侯。
到了建安元年(196年),张杨被汉献帝刘协拜为大司马、假节钺。
对于当时的汉献帝刘协,只能通过册封官职,以此来笼络张杨这些诸侯。
当然,后来曹操迎奉了汉献帝刘协,总算让东汉朝廷不用继续颠沛流离了。
至于张杨的大司马这一官职,也就没有实质的意义了。
换而言之,张杨没有实力挟天子以令诸侯,尽管有大司马的头衔,却没有相对应的权力。
根据《志》等史料的记载,建安三年(198年),曹操围吕布于下邳,张杨与吕布的关系向来比较好,想要去救援,却失败了,于是率军前往东市,遥与吕布成。
张杨部下杨丑,将张杨暗杀。
因此,张杨及其势力,最终被曹操彻底消灭。
而就张杨的朋友吕布来说,同样在之后被曹操击败。
在解决张杨、吕布、袁术等诸侯后,曹操拥有了和袁绍展开的基础。
而就袁绍那一边,除掉大司马刘虞的公孙瓒,最终则是被袁绍消灭。
所以,在公元199年前后,袁绍获得了幽州、青州、冀州、并州这四个州的地盘。
对此,你怎么看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拨开演义迷雾:还原被污名化的东汉名将淳于琼
但剥开文学加工的外衣,这位与曹操、袁绍同列西园八校尉的,其真实人生轨迹远比小说更具悲剧张力。
他的命运沉浮,恰似一柄刻满权力博弈与历史偏见的青铜剑,折射出乱世中个人能力与时代洪流间的永恒矛盾。
一、西园八校尉:帝国权力场中的锋芒初露 中平五年(188年),为制衡势力,特设西园八校尉直属中央。
年仅三十余岁的淳于琼以右校尉之职位列其中,与中军校尉袁绍、典军校尉曹操并肩而立。
这一任命绝非偶然——西园军选拔标准严苛,要求将领兼具门第清白与军事才能。
作为颍川豪族出身的武将,淳于琼不仅在洛阳体系中积累了丰富经验,更因参与平定黄巾之乱展现军事才能,其麾下部队曾创下 日行三百里 的机动纪录。
在权力结构中,淳于琼与袁绍的特殊关系值得深究。
二人同为西园军核心成员,且淳于琼长期担任袁绍军事,这种政治同盟在迎奉事件中达到顶峰。
当袁绍集团内部就 挟天子以令诸侯 产生分歧时,淳于琼以 天子非诸侯可驭 为由,力主维持河北割据局面。
这一决策虽导致袁绍错失战略机遇,却凸显其在集团中的决策权重——其政治判断力甚至能影响袁绍阵营的整体战略走向。
二、乌巢守卫战:被刻意遮蔽的军事抵抗 建安五年(200年)的乌巢之战,是淳于琼军事生涯的转折点。
当曹操率五千精骑突袭时,淳于琼正督运两万石粮草驻扎于此。
与《三国演义》中 醉卧帐中 的荒诞描写不同,正载其 望见操兵少,出陈门外 (《》),展现出主动迎战的军事素养。
在遭遇突袭时,淳于琼迅速部署三道防线:以骑督韩莒子率骑兵冲击曹军侧翼,吕威璜指挥弓弩手封锁粮仓通道,自己则亲率中军与、展开。
这场持续六个时辰的拉锯战中,曹军 折损过半 (《·武帝纪》裴松之注引),最终因献计火烧粮草才扭转战局。
军事专家通过复盘发现,淳于琼的防御部署存在战略合理性:乌巢地势东高西低,其将粮草囤积于高地既可防潮又便于瞭望;营寨外围设置的鹿砦与拒马,迫使曹军必须仰攻消耗体力。
其败因更多源于袁绍集团的整体溃败——当、高览所部按兵不动时,淳于琼部已成为孤军。
这种 以弱抗强 的坚守,恰似相争时的,虽败犹荣。
三、政治牺牲品:权力游戏中的 淳于琼的悲剧命运,本质上是袁绍集团内部权力斗争的产物。
作为非河北派将领,他始终处于 外来者 的尴尬境地:既无、等将领的宗族支持,又缺乏、等谋士的同乡网络。
当袁绍将最关键的粮草重任交予其手时,这种 重用 实为政治制衡——既需利用其军事才能,又要防范其势力坐大。
战后清算更显权力残酷。
袁绍将乌巢之败归咎于淳于琼 酗酒失察 ,却对许攸叛逃、张郃倒戈等关键因素避而不谈。
这种选择性失忆在曹操处置时达到顶峰:当淳于琼拒降高呼 胜负自天 时,曹操本欲收降这位昔日同僚,但许攸以 割鼻之仇 为由劝其斩草除根。
这个细节暴露出乱世枭雄的生存法则——相较于军事才能,政治立场与派系归属才是决定生死的根本。
四、历史重构:被误读的军事将领 后世对淳于琼的认知偏差,源于《三国演义》的文学塑造与史书记载的双重失焦。
小说通过 割鼻羞辱 醉卧军帐 等戏剧化情节,将个人失误放大为战略溃败的根源,却对袁绍集团 内部分裂 战略误判 等深层次矛盾避而不谈。
这种叙事策略既符合 尊刘贬曹 的创作主旨,又通过塑造反面典型强化曹操的英明形象。
现代史学研究正逐步还原其真实形象。
军事史学家通过沙盘推演指出,若淳于琼能在援军抵达前坚守粮仓,袁绍集团完全可能扭转战局。
其麾下两万精兵中包含三千具装骑兵,这种重甲部队在平原作战中本可形成局部优势。
而其 战败不屈 的气节,更在被列入《忠烈传》选篇,与颜真卿、段秀实等忠臣并列。
五、文明镜鉴:被权力异化的将星陨落 淳于琼的命运轨迹,揭示出中国古代军事将领的生存困境:在皇权至上的政治体系中,将领的军事才能必须服务于统治者的政治需求。
当袁绍需要 制衡河北派 时,淳于琼是可信赖的盟友;当需要转移内部矛盾时,他又成为最合适的替罪羊。
这种 工具化 的用人逻辑,在后世诸多战役中反复上演——从的朱序到的张辅,历史总在重复 飞鸟尽,良弓藏 的悲剧。
在当代视角下重新审视淳于琼,其价值早已超越军事将领的单一维度。
他是东汉末年中央军制改革的见证者,是地方割据势力制衡策略的牺牲品,更是传统史观中 胜者书写历史 的典型注脚。
当我们在博物馆凝视西园八校尉的青铜兵符时,那些被历史尘埃掩埋的真相,终将在理性考据中重现光芒——正如淳于琼在乌巢战场上的最后怒吼,穿透千年时空,叩击着每个时代对真相的追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郊寒岛瘦指的是哪两位诗人?
在古代“寒”有清寒、畏惧、贫困等意思,“瘦”有消瘦、窄小、孤峭等意思。
我们知道了“寒”和“瘦”的含义,那这其中的“郊”和“岛”又是什么意思呢?“郊寒岛瘦”这个词语到底是什么意思?它出自哪里?又有什么典故呢?接下来小编就和大家详细说说吧。
一、“郊寒岛瘦”指的是谁?其实啊,“郊寒岛瘦”又称作“岛瘦郊寒”,指的就是孟郊和贾岛这两个唐朝诗人啦,这样的称呼也是和他们的风格有关。
孟郊和贾岛的诗作风格都是偏清奇悲凄、幽峭枯寂的,格局又比较狭小,再加上还特别讲究苦吟推敲、锤字炼句。
所以读他们的作品,常常有寒瘦窘迫的感受。
在宋朝初期,“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就说过:“孟郊、贾岛之徒,又得其悲愁郁堙之气。
”二、“郊寒岛瘦”的出处元轻白俗,郊寒岛瘦。
——【宋】苏轼《祭柳子玉文》三、孟郊的代表作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赏析: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相信大家自从上了唐诗课应该就学过了。
全诗虽然只有六句三十字,但是却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
当时作者年值“知天命”,好不容易才结束了长年漂泊流离的生活,将母亲接到了身边照顾。
此时的诗人尝尽了世态炎凉,更加觉得母爱的可贵,于是就有了这一首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
全诗作者采用了白描的手法,通过过一个看似平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之情。
虽然语言未经雕饰、朴素寡淡,但是其中饱含着浓郁真挚的情意,体现了千百年来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母爱,广为世人传诵。
四、贾岛的代表作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赏析: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走访友人李凝未遇的事情。
全诗以草径、荒园、宿鸟、池树、野色、云根等寻常景物,又借以闲居、敲门、过桥、暂去等寻常行事,表达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这就是“郊寒岛瘦”的含义啦,从以上孟郊和贾岛的代表作来看,这两位诗人但是也确实符合这个词语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