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小宛做了九年贤妻,她得到了什么?

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董小宛,出生于苏州城内“董家绣庄”,这个绣庄已经有一两百年的历史了,作为
【千问解读】
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董小宛,出生于苏州城内“董家绣庄”,这个绣庄已经有一两百年的历史了,作为绣庄唯一的小姐,董小宛自小的生活环境,是非常好的。
作为独女,父母对她宠爱有加,也因为如此,养成董小宛有些清高的性子。
如若可以如此富足的过下去,董小宛的一生也许只会平凡无奇,她会嫁个的相公,过着相夫教子的生活吧。
可惜,天有不测风云,董小宛十三岁时,她的父亲患上了暴痢,没多久就去世了。
她的母亲料理完丈夫的后事,就带着董小宛隐居于半塘河滨,将绣庄交给伙计打理。
没过两年,恰逢明末清初的战乱,白氏打算关闭绣庄准备逃难,谁知一盘点,绣庄不仅没有盈余,反而欠了不少外债。
白氏知道是伙计们搞鬼,但无可奈何,一气之下就病倒了。
母亲病重,巨额外债,这一切都压在董小宛一人身上。
偏偏董小宛性子又高傲,不愿意的找人借钱,在万般无奈下,答应别人的引进,去京秦淮河畔的画舫中卖艺。
虽然她的美貌让她出了名,她也以买笑为生,但她依然选择看人下碟,对不喜欢的人流露出厌恶的表情,得罪了不少客人,鸨母见她得罪自己的财神爷,对她也起来。
一气之下,董小宛离开了南京,回家后,看着依旧躺在床上的母亲,与不断上门要债的债主,董小宛一个头两个大,在那个时代,她一个弱女子,没有什么谋生的本事。
最终她还是入了妓院,当了“三陪”,陪笑、陪酒、陪出游。
就这样一番折腾,她总是安稳下来。
这时候,她人生的另一半出现了,那就是冒辟疆。
这个冒辟疆,是个小有名气的公子哥,也是当时反清复明的一员。
他们的见面可谓是一波三折,冒辟疆求见了董小宛五六次都没有成功,直到准备离开苏州的前一天才见到了董小宛。
一相逢,胜却人间无数。
他们有说不完的话,但是冒辟疆毕竟有离开的行程,所以这只是一次短暂的会见。
没过多久,董小宛的母亲白氏病逝了,董小宛也因此生病了,这一次,冒辟疆的到来,点燃了他们之间的爱火,两颗心,依偎的更近了。
那时候的冒辟疆应该是真心喜欢董小宛的,他为董小宛赎了身,娶她当了小妾。
婚后的生活,也算甜蜜,董小宛是个十八岁的少女,对爱情充满期待,她为了冒辟疆变着花样的研究菜色。
那些流传于后世的董肉,董糖,都是她为了讨冒辟疆的欢心所研制的,毕竟她自己并不是个吃货,她是一两碟水菜香谷就可以打发一餐的人。
那个时候,冒辟疆的原配身体不好,董小宛自觉承担起照顾苏氏的两个孩子,以及公婆的重任,在她的不辞辛苦下,赢得了乡里邻居的称赞。
那是个战乱时期,冒家为了生存,举家逃亡,一路的,冒辟疆病倒了。
为照顾他,董小宛把一张破草席摊在床榻边作为自己的卧床,彻夜无休的照顾丈夫,为他整理呕吐物,擦拭身体,悉心照料。
历时五个月,冒辟疆病好了,但董小宛却骨瘦如柴,仿佛也曾大病了一场。
这仅仅只是开始,冒辟疆又病了好几次,董小宛都一直照顾在旁,终于,她的身子到达了极限,丈夫好了,她却病倒了,这一病,再也没醒来过。
就这样,嫁入冒家九年,时年二十七岁的董小宛病死了。
这九年的婚姻生涯里,董小宛落了个贤妻的名声,但那又如何?这场婚姻,从头到尾都是她一人当然独角戏。
还记得他们举家逃亡时,董小宛就因为动作稍慢,就被冒辟疆嫌弃,觉得她拖他后腿。
男人的爱,如过眼云烟,消散得太快,丈夫远走的心,聪明如董小宛,又怎会不知? 只不过这场爱情梦,她不愿醒,甚至为之不惜付出了生命,但她得到了什么? 那个活了八十多岁的冒辟疆,又记得她多少的好?也许是一天,也许是两天,毕竟冒辟疆太忙的,他的一生,有文献可考,就与10多位女性有过情爱关系,没记录在册的又有多少呢? 董小宛是谁?在他那漫长的人生中,不过是寥寥无几,他可能记得,也可能早就忘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部编版九上语文第三单元教学计划(部编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策划及单元测试题)
(2)积累常用文言实词,注意古今意义的不同;积累常见文言虚词,注意其在表达语气、关联文意方面的作用;积累古代诗文中的名言警句。
(3)体会古人寄于山水名胜的政治理想和忧乐情怀。
三、教材简析 本单元选文包括三篇文言散文和三首古诗词,人文要素为“游目骋怀”,语文要素为“熟读成诵,积累掌握文言实词和名言警句,注意文言虚词的作用”,写作训练主题是“议论要言之有据”,意在引导学生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岳阳楼记》,范仲淹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抒发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学习本文,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积累、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名言警句,体会作者的忧乐情怀。
《醉翁亭记》,通过记游表达了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思想。
学习本文,要继续重视朗读,熟读成诵,体会虚词使用的妙处,体会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怀。
《湖心亭看雪》,张岱用回忆的方式记述了一次湖心亭赏雪的往事,表现了西湖雪后的洁净之美,亭上遇人之乐,隐含着淡淡的故园之思,故国之悲。
学习本文要熟读成诵,体会白描写法的妙处,联系作者生平及背景体会家国之思。
《行路难(其一)》是李白创作的三首七言古诗之一。
全诗抒发了作者有志难伸的愤激之情,但诗人并未放弃理想。
表现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气概。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唐代刘禹锡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显示自己对世事变迁和仕宦沉浮的豁达襟怀,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水调歌头》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在中秋于密州时所作。
这首词以月起兴,以与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本单元所选的古代诗文,皆为传统的名家名篇。
散文都是名胜记游之作,诗词则偏于抒发个人的情志、怀抱。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阅读和思考,在诵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循序渐进地学习阅读文言文的方法,积累文言词语。
放手使用自读课文让学生运用阅读文言文的方法,积累文言词语。
反复自主实践刚学到的阅读方法策略,为今后文言文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写作训练的要点在于引导学生围绕自己确定的观点,选取与之相应的材料。
在训练实践中引导学生使用真实准确、经得起推敲的材料,注意材料使用的丰富性,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议论要言之有据,是议论文写作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写作指导的目标在于引导学生围绕观点选择真实、恰当、丰富的材料证明观点,在评价时也要关注重点。
四、人文素养 体会感受古人寄于山水名胜的忧乐情怀。
五、语文素养 1.基于理解熟读成诵; 2.积累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词和名言警句; 3.体会文言虚词在关联文意、传达语气等方面的作用。
六、单元教学建议: 第1课时 单元导读课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诗词三首》 1.把握单元学习基调,确定单元学习目标。
2.反复诵读课文,体会古代诗文语言特点,熟读成诵。
活动一:读提示,明目标 活动二:读课文,正字音 1.对照注释标注生字读音及疑难之处,学生自主朗读课文。
2.教师范读,学生注音,反复朗读,做到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顺、读熟。
活动三:巧测试,练基础 对几篇课文中出现的重点字音形进行检测,落实基础。
第2课时 教读引领课 《岳阳楼记》 1.了解作者相关常识。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梳理文意,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
3.熟读课文,把握文章节奏。
活动一:积累常识,知人论世 学生预习作者的相关常识,当堂展示。
活动二: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意 1.学生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2.以小组为单位解决疑难词句,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组织学生梳理并积累重点实词及各种文言现象: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重点句子等,学生疏漏的知识教师补充。
活动三:朗读课文,划分节奏 1. 朗读课文,自行划分节奏 2. 教师指导节奏划分 3. 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第3课时 组文阅读课 《岳阳楼记》 《游岳阳楼记》 1.品味描写、抒情、议论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的妙处。
2.体会览物心、悲喜情的异同,体会 范仲淹的家国情怀。
活动一:品读意境美 选读二三四段,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景物,感受诗情画意。
活动二:感悟立意高 文中哪句话道出了范仲淹的思想?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内涵? 活动三:体会构思巧 自由发言,说说本文在构思有何巧思? 活动四:迁移运用 感悟《游岳阳楼记》的意境、立意和构思 第4课时 教读引领课 《醉翁亭记》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梳理文意,概括主要内容。
2.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
活动一:预习检测,了解常识 学生展示作者的相关常识,摘录要点并当堂识记 活动二:疏通文意,积累梳理 1.学生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2.以小组为单位解决疑难词句,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组织学生梳理并积累重点实词及成语、名句,学生疏漏的知识教师补充。
活动三:再读课文,感知内容 1.默读课文,概括本文内容初步体会情感。
(学生找出文中的关键语句,明段意。
) 2.指导学生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第5课时 教读 引领课 《醉翁亭 记》 《丰乐亭 记》《醒心亭记》 1. 品味文中的“乐”的不同内涵。
2. 体会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
活动一:寻线而进探内涵 《醉翁亭记》中多次提到“乐”,找一找主要表现了哪几种“乐”?这些“乐”来源于什么? 活动二:同类阅读广视野 丰乐亭、醒心亭与醉翁亭一样都曾留下欧阳太守的足迹,同样《丰乐亭记》《醒心亭记》这两篇文章里也记录了太守的“乐”,请结合具体语句说一说,太守之“乐”体现在哪里? 活动三:联系实际正己身 第6课时 组文阅读课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结合相关语句,品味文章的意蕴美、结构美、语言美、精神美。
活动一:寻美,解读音韵美 两篇文章都音韵和谐、朗朗上口,你觉得原因在于什么?能否从句式特点和虚词使用方面来分析一下。
参考句式:我觉得《岳阳楼记》/《醉翁亭记》音乐和谐、朗朗上口的原因在于 , 大家看(相关语句), (具体分析)。
活动二:寻美,解读结构美 活动三:寻美,解读语言美 活动四:寻美,解读精神美 第7课时 教读引领课 《湖心亭看雪》 1.了解作者常识和写作背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梳理文意,概括主要内容。
2.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
活动一:预习检测,了解常识 学生展示搜集到的关于作者的相关常识和写作背景,摘录要点并当堂识记。
活动二:疏通文意,积累重点 1.在准确朗读的基础上学生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2.以小组为单位解决疑难词句,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组织学生梳理并积累重点实词,学生疏漏的知识教师补充。
活动三:再读课文,感知内容。
1. 朗读课文,根据记叙文要素概括本文内容和情感。
2. 指导学生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第8课时 组文阅读课 《湖心亭看雪》 《龙山雪》 1.品味雪景,学习白描写法。
2.体会张岱的高雅志趣和故国之思。
活动一:痴人眼中景 张岱爱雪,《湖心亭看雪》《龙山雪》两文都写雪夜出行,他看到了怎样的雪景?有何与众不同之处? 请结合具体的字词对所见雪景进行一下品析。
张岱笔下的雪景是 (特点),我觉得 用得好,写出了______。
活动二:痴人心中情 1. 痴人赏景无可厚非,可明明“舟中人两三粒”为何作者却说自己“独往”?《龙山雪》中陪侍在张岱身边的人有什么特点?你从中看出了什么? 2.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语与文中哪句话相互映衬?张岱与“亭中人”都担得起一个“痴”字,他们有何相似之处?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第9课时 组文阅读课 《诗词三首》 1.品读诗歌语言,理解诗歌内涵。
2.感受作者积极向上、乐 观豁达的情怀。
活动一:读诗,品节奏韵律 这三首诗词脍炙人口,你最喜欢哪一首?请诵读给大家听,要注意节奏和情感。
活动二:品诗,感真挚情怀 你从哪些语句读出了诗人曾遭受或正面对着失意、不顺、坎坷?你又从哪些诗句中感受到了作者的豪迈、乐观与旷达?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一下。
活动三:观己,谈人生启示 第10课时 主题写作课 议论要言之有据 1.理解“言之有据”的作 用。
2.通过辨析训练,明确论据的特点。
3. 能围绕自己确定的观 点,准确、恰当、丰富地选 择、使用论据完成作文。
活动一:回顾课文,体会作用 回顾《敬业与乐业》《论教养》两篇课文,分别摘出一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填入下表,分析其作用,并总结出一条论据最基本的特点。
活动二:辨析训练,概括特点 活动三:牛刀小试,学以致用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诚信自古就是一种美德。
欺诈,造假等不讲诚信的现象,历来为人们所深恶痛绝。
请以《谈诚信》为题,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600字。
第11课时 组文阅读课 课外古诗词诵读 活动一: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学生参照课下注释并借助工具书,自由朗读。
要求:字音 读准,停顿恰当。
活动二:了解背景,了解作者 活动三:品读诗歌,感悟情感 七、教学设计举例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好文章节奏。
2.学习文章将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结合的写法。
3.体会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重点难点】 1.学习文章将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结合的写法。
2.体会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位了不起的人。
他两岁丧父,家贫无依。
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做官以后,敢于进言,以致遭谗言被贬。
但他没有消沉,不仅自己心忧天下,还在他的传世名篇中劝勉好友滕子京也这样。
他是谁?这篇传世名篇内容又是什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二、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岳阳楼记》选自《范仲淹全集》,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极深。
26岁登进士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
宝元三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
庆历三年,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
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恩荫”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等,又主张兴修水利。
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之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
后在赴颍州任途中病死。
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写作背景:《岳阳楼记》是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一职而贬官河南邓州时,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作。
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幅《洞庭晚秋图》。
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滕子京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因才华出众但豪迈自负,被权贵所嫉,贬谪到岳州做太守。
范仲淹熟知他的思想和性格,想劝慰他,却一直无机会。
适逢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代笔记胜,这就给了范仲淹一个规箴知己的好机会,因自己在贬中,亦有抒发自己理想的需要,于是范仲淹就写下了这篇抒发自己胸襟、规劝朋友的千古名篇。
岳阳楼:在湖南省岳阳市巴丘山下,原来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
唐朝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雅客登楼赋诗。
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孟浩然等诗人相继登楼吟咏,岳阳楼声名益大。
三、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意 1. 掌握字音。
谪( zh é ) 汤( sh ā ng ) 属( zh ǔ ) 霪( y í n ) 霏( f ē i ) 樯( qi á ng ) 楫( j í ) 冥( m í ng ) 谗( ch á n ) 芷( zh ǐ ) 汀( t ī ng ) 偕( xi é ) 曜( y à o ) 2.积累词语,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通假字】 (1)百废具兴(“具”同“俱”,全、皆) (2)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嘱咐) 【一词多义】 (1)和:政通人和(和乐) 至若春和景明(和煦) (2)通:政通人和(顺利) 北通巫峡(通向) (3)观:予观夫巴陵胜状(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 (4)空:浊浪排空(天空) 长烟一空(消散) (5)一:一碧万顷(数词“一”) 长烟一空(全) (6)极:南极潇湘(至、到达) 此乐何极(尽头) (7)以:属予作文以记之(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 (8)或:而或长烟一空(有时候) 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也许,表示委婉的语气) 【词类活用】 (1)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名词作动词,做……太守)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前。
后: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后) 【古今异义】 (1)气象万千(古义:景象。
今义:大气的状态和现象) (2)微斯人(古义:如果没有。
今义:细小) 【特殊句式】 (1)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状语后置) (2)衔远山,吞长江……(省略句) (3)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状语后置) (4)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定语后置) (5)吾谁与归?(宾语前置)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尝试划分朗读节奏。
以第二段为例,标示节奏: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教学提示】 概述文言文节奏划分:①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
②文言文中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节词,朗读时须停顿分开。
③主语和谓语之间应停顿,动词与所带宾语、补语之间应停顿。
④朗读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
总之,要正确划分朗读节奏,就必须以准确理解文句的意思为前提,再根据朗读停顿的规律综合分析判断。
2.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明确:全文共5段,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
第二部分(2—4):描写岳阳楼周围的景色,引出“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产生的两种不同感受。
该部分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2):写洞庭湖的景色并提出“迁客骚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
第二层(3—4):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因景而异。
第三部分(5):借对“古仁人之心”的探求,抒发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
第2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感受了《岳阳楼记》的文采之美。
不过,华美的词藻下还有哪些独到之处呢?带着这样的疑惑,我们一起探幽觅胜。
二、合作与探究 同学们的发言很精彩,很有见地,《岳阳楼记》的精彩在于其立意、构思、章法、意境、语言、表达等方面,今天我们重点鉴赏文章的意境美,立意高和构思巧这三方面。
(一)意境美 ①请同学们选读二三四段,展开想象,再现文中优美生动的景物,用自己的话描绘景物,感受诗情画意。
②请大家交流感受,每人负责一幅画,注意通过品味关键字来体现洞庭湖的浩淼无垠、气象万千,抓总特征,从雨湖、晴湖、月湖,形、声、光、色、味多角度多方面描绘,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写法,感受古人抒发感情的方式是含蓄蕴藉的,常常寄托于景物当中,这便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课后用今天学到的方法,写一段借景抒情的片段。
(二)立意高 同学们说的真好,大家的发言让我们都沉浸在祖国壮丽秀美的大好河山的美丽当中,但作者在这里并不是单纯写景,有何深意呢?我们一起来领略《岳阳楼记》的立意的高远。
① 文中哪句话道出了范仲淹的思想?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内涵?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
联系课文探究,组内全员参与,探究结束后派一位代表发言。
当你探究遇到困难的时候,别忘了多读课文。
学生代表自由发言,代表发言时其他组的代表和组员可以补充或提出不同看法。
②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点拨、提高,同学们你们在文章的哪个位置找到这句话的?这句话是不是作者在写作时的灵光乍现?文章第五段哪个字(尝)可以表现这一点? 资料:范仲淹幼年丧父,生活贫苦,却刻苦读书,少有大志。
据《宋史》记载,他从小就立下“不能利泽生民,非丈夫平生之志”的誓言。
欧阳修给他写得墓碑文也说:“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 从资料中可以看出作者从小就有志于天下,先忧后乐观很久以前就有之,那为什么作者不在文章已开始就用这句话劝勉滕子京呢?作者在提出这一政治观点之前为什么要写洞庭湖之景呢? 阅读明确:作者用阴晴之景引出了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这一人生的第一重境界, 人们在面对景物的变化有这样的忧喜变化是很正常的,但范仲淹并不欣赏这种变化, 这正是他要告诉滕子京的,要如古仁人一般要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追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何不同? 通过学生的思考可以发现范仲淹已经从个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忧喜观上升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胸怀天下的至高政治理想,这便是本文立意高远的原因,是其他写景抒情的文章所无法企及的。
(三)构思巧 体悟到了作者深刻的政治理想后,范仲淹在写作上也给了我们一些启示,我们来学习一下范仲淹是如何构思本文的。
请同学们自由发言,说说本文在构思有何巧思?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引导、提高。
①本文为何记楼却不写楼? 因为“前人之述备矣”,在这里,范仲淹就交给我们作文中创新的方法:一是作翻案文章,别人说好的,我偏说不好,比如文章《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二是避熟就生,另辟蹊径,换一个新的角度,本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
这给大家在作文创新上一个很好的启示。
②引导学生品味本文叙事、写景、议论相融的写法,品味写景的作用。
如果把阴晴之景比作两条巨龙的话,议论就是一根擎天大柱,两条巨龙从不同方向游来紧抱大柱,这一“双龙抱柱”的结构相当精妙。
③ 体会文章精妙的、环环相扣的结构形式。
三、文章主旨 作者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生动描绘了“迁客骚人”登楼所观之景及触发的“悲”“喜”之情,并通过褒扬“古仁人之心”,表达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同时也有劝慰友人之意。
四、迁移运用 自主研读《游岳阳楼记》,感悟文章的意境、立意和构思。
阿思哈做了什么事情是怎么回事?竟然会让和珅与德保结下了梁子
其实和珅有个苦恼因为他有一个女儿让他很操心,他女儿长得丑而且还是瞎了一只眼,这让和珅不得不为女儿的婚事发愁。
大家都知道在和珅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奋努力下,年轻的和坤在短短几年中就接连升官,此时的和珅已是皇上面前的大红人,和坤仕途一路坦荡,可以说是春风得意了。
身居高位的和珅,按理说会有人挣着和他做亲家,但我们上文说了,和珅的女儿不仅样貌丑陋还有缺陷,要生在平常人家可能一辈子也找不到一个合适的人嫁了,只能自己孤独终老。
而和珅身份地位尊贵,他不会允许他的女儿孤寡一辈子,他要为他的女儿寻求一个的丈夫,不过这也有难度,哪家公子会看上这样的女子呢? 所以和坤要用他的聪明才智找到一位女婿,他想到的办法是让皇上赐婚。
要知道皇上赐婚是没法悔婚的,和珅正是深知这一点所以开始了物色人选。
就在寻觅中,他看中了时任礼部侍郎德保的公子英和。
英和出身上三旗,他的父亲德保身兼数职,可以说是朝中举足轻重的大臣,德保的弟弟观保也在朝中任职,因此德保一家在当时的官场上也有一定的影响力。
如果能和德保家族结亲,那可是一箭双雕,既解决了女儿的婚姻大事,有了德保家族的势力,又可以在朝政上更加具有影响力。
和珅甚是满意,就开始计划怎样让皇上赐婚。
和珅就天天围在皇上身边,寻找合适的时机。
正巧有一天,和珅把伺候的服帖,皇上龙颜大悦,就和和珅谈起了家常,和珅就把自己女儿婚嫁发愁的事和皇上说了,然后又说了和德保连亲的事,能否请皇上赐个婚,皇上听了便答应了这份。
跟和珅说择日赐婚,和珅听到皇上这么说自然是十分开心的。
可是这消息很快传到了德保那里,德保可不想让自己英俊的儿子,娶一个残疾丑陋又不喜欢的人。
可是又不能违背圣旨,干着急没用德保也是非常机智,他想在圣旨下来之前给儿子英和定一门亲事,这样也可以向皇上交代。
德保呢也找了一个门当户对的亲家,就是封疆大吏阿思哈。
阿思哈对这门亲事也很满意就同意了。
没过几天皇上果然下旨赐婚了,德保就把和阿思哈结亲的事告诉了皇上,皇帝听后只好作罢,总不能为了和珅而强行拆散两位重臣家的婚约吧。
但站在一旁的和珅自然知道这是德保为了自己儿子所想的计策,他不想让自己的儿子娶自己的女儿,他也是看不起自己的女儿。
自此之后和珅就与德保结下了梁子。
渐渐的和珅开始权倾朝野,就处处和德保对着干,后来因为和珅的打压,德保抑郁而终了。
随机文章隋朝末年晋阳起兵是怎么回事?晋阳起兵简介汉武帝时期窦婴矫先帝遗诏被诛九族?探寻唐代黑石号沉船宝藏,6万件古董价值4000万美金解读英国飞龙式战斗机,发动机功率是P47两倍薛定谔把妹法方程详解,成功率超55%的科学追女生法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