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无忌位列凌烟阁功臣首位,为什么会被李治逼得自杀?

【千问解读】
也通过此事为自己后来的女之路奠定了基础,而曾经的凌烟阁第一功臣长孙无忌却落得个被逼自杀的凄惨结局。
实际上对于长孙无忌的最终结局,和唐太宗都早有预感。
长孙皇后生前不让自己的哥哥参与朝政,临终前的唐太宗则提醒长孙无忌不要走上权臣之路。
而早年的长孙无忌也确实行事低调,以至于当年的太子都不将其视为主要威胁。
但是到了永徽年间,特别是永徽四年(653年)的 高阳公主谋反案 之后,几乎将所有的政敌与潜在政敌消灭的长孙无忌基本上完成了对朝政的垄断,架空了唐高宗。
而从一件小事上就可以看出,此时的长孙无忌狂妄到了何等地步。
贞观年间的宰相大多数都非常清廉,比如直到去世家里都没有正屋。
但长孙无忌算是贞观宰相中的 另类 ,他的府邸非常豪华,甚至都成了当时长安城的著名旅游观光景点。
而长孙无忌也经常在自己的府邸里宴请宾客,显示自己的声望。
大约在永徽四年(653年)后的某天,长孙无忌又一次大宴宾客。
在宴会达到高潮的时候,长孙无忌突然向宾客们问道: 我长孙无忌本来没什么本事,依靠运气和皇帝的赏识,如今已经是人臣富贵至极了。
诸公说说我和的公比如何呢? 隋朝越国公就是。
在刚登基的时候,杨素成为隋朝最有权势的大臣,朝廷 五贵 中三个都是杨素家族的人。
不过晚年的杨素为了摆脱隋炀帝的猜忌,用不吃药的方法慢性自杀而死。
而杨素的儿子杨玄感后来谋反被杀,九族尽灭,杨素也被开馆戮尸。
因此长孙无忌突然在宴会问宾客们自己和杨素相比的问题,很多宾客不知道长孙无忌到底是什么意思?有些宾客就奉承长孙无忌,说长孙无忌比当年的杨素强多了;有些相对冷静的宾客觉得这里有问题,就说长孙无忌现在还是比不上杨素。
在听宾客们的回答后,长孙无忌说道: 我自己觉我确实比不上当年的越国公杨素,主要是有一项比不上他。
越国公杨素位极人臣的时候年龄已经很大了,而我位极人臣的时候还很年轻! 长孙无忌这里明显是 正话反说 ,其实他是觉得自己比杨素强多了。
杨素是隋朝最有权势的大臣,最后也因为自己的权势而身败名裂,九族尽灭。
而永徽年间的长孙无忌不仅不以杨素为前车之鉴,反而觉得自己比杨素还厉害。
可见此时的长孙无忌狂妄到何种程度,这预示了他之后的悲惨结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屈突通简介 隋唐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屈突通生平
李孝恭有哪些功劳?李孝恭为什么能在凌烟阁内排第二位呢?
李孝恭(591年—640年),唐高祖李渊从侄,曾祖父李虎(第三子李昞即高祖之父,第七子李蔚即李孝恭祖父),北周八柱国之一;父亲李安,隋领军大将军。
隋朝末年,李渊在晋阳起兵,攻克长安后,下诏拜李孝恭为山南道招慰大使,领兵出巡巴蜀地区,连下三十余州。
随后进击朱粲。
大破其阵,俘获其众,诸将都说:“朱粲之徒杀食活人,是凶恶之贼,请将他们坑杀。
”孝恭说:“不能这样。
如今列城尽在寇境,如获敌则杀,以后还有谁归降呢?”全都赦罪释放。
由此缘故,传檄所至之处,相继归附。
武德三年(620年),李孝恭听从李靖的建议,向李渊献计进攻萧铣的割据政权,李渊非常欣赏他的计策,任命其为信州总管,并让李靖为其长史。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李孝恭被任命为荆湘道行军总管,统率水陆十二支军事从夷陵出发,击破萧铣二镇之兵。
萧铣自度救兵难于急至,于是亲自巡城下令投降。
李孝恭把萧铣用囚车送至京师。
李孝恭平灭萧铣后,被拜为荆州大总管,岭南四十九州皆望风而降,李渊大喜,任命他为荆州大总管,下诏画工图其击破萧铣之状以呈进朝廷。
李孝恭治理荆州有方,大力开置屯田,创设铜冶,以便利百姓。
不久迁任襄州道行台左仆射。
那时岭表地区还未平定,他便区别派遣使者抚慰,其投诚归附者有四十九州,使朝廷号令畅通于南海之滨。
武德六年(623年),杜伏威的部将辅公祏反唐、杀王雄诞、率部占湖州。
孝恭率兵前往九江,李靖、李勣、黄君汉、张镇州、卢祖尚全都受他指挥。
出发之前,大飨将士,杯中之水忽变为血,在座者脸色尽变,孝恭举止自如,从容不迫地开导说:“祸福无门,惟人所招!我没做什么负心事,诸位不必为我如此忧心。
辅公祏恶贯满盈,如今依仗朝廷威灵以问罪致讨,杯中之血,乃是贼臣授首的征兆而已!”一口饮尽,众心遂安。
辅公祏部将冯惠亮等人守险邀战,孝恭坚守壁垒而不出战,派出奇兵断绝贼寇粮道,贼众渐饥,夜逼其营挑战,孝恭坚卧不动。
第二天,派出羸弱兵卒前往贼营挑战,令卢祖尚挑选精骑严阵以待。
不一会儿羸兵退却,贼寇追击败卒甚为嚣张,与祖尚之军相遇,交战一场,大败其众。
惠亮退守梁山,孝恭乘胜攻破梁山别镇,贼众赴水死者数以千计。
武德七年三月二十八日(624年4月21日),辅公祏穷蹙,放弃丹阳逃走,孝恭派出骑兵穷追,俘获辅公祏于武康。
二十九日,李孝恭杀越州都督阚棱,江南平定。
拜扬州大都督,江淮及岭南诸州都归他所统摄。
隋灭乱起,李氏家族除唐太宗李世民带兵纵横天下外,宗室中只有李孝恭一人能独当一面,并立有大功。
孝恭两次击破大寇,北起淮河,东包长江,越岭而南,尽归他统管。
因而想以威名夸示远俗,便建造宅第于石头城中,设立哨所往来巡察以护卫自己。
有人诬告他谋反,因此被召还京师,颇受有关部门追究盘问,既无证据,便被赦免为宗正卿。
赐予实封一千二百户。
历任凉州都督、晋州刺史。
贞观初年,迁任礼部尚书,改封为河间郡王。
孝恭性情奢侈豪爽,后房歌姬舞女达一百余人,然而待人宽恕谦让,没有骄矜自得之色,故而李渊、唐太宗李世民都对他十分亲待。
功成名就之后,这位王爷不喜反悲,对左右说:“我住的大宅子真是太宏丽了些,应该卖掉再买座小院子,能住就可以了。
我死之后,诸子有才,守此足矣。
如果这些犬子不才,也免得这么好的大宅子廉价了别人。
”贞观十四年,李孝恭得急病一下死掉,时年才五十岁,正当壮年。
唐太宗李世民亲自举哀,哭之甚恸,赠司空、扬州都督,陪葬献陵,谥曰元,配享高祖庙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