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唇亡齿寒 南宋为什么还要联合蒙古消灭金国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4-19 点击数:
简介:很多人都不了解联蒙灭金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是一个十分形象的,它是指两个相互依存的个人或组织之间的密切关系。

而国与国之间也常常发生唇亡齿寒之事,而就

【千问解读】

很多人都不了解联蒙灭金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是一个十分形象的,它是指两个相互依存的个人或组织之间的密切关系。

而国与国之间也常常发生唇亡齿寒之事,而就经历了两次唇亡齿寒的教训。

公元1120年,北宋政府面对新兴的金人对的进攻,背弃了与辽朝的和约,选择了与金人合作,订立“”,联手消灭辽朝。

盟约规定事成之后,宋将本来支付给辽的岁币转交给金,并收回幽云十六州。

然而1125年宋金联合灭辽时,由于宋军实在,无法靠自己的力量收复幽云地区,最终在金军的协助下才勉强打下了这些地方。

这一战让金人看出了宋朝的腐败和虚弱,于是便起了攻打宋朝的心思。

于是北宋元年,金人大举南下,破开封,俘二帝,整个宋朝宗室只有侥幸逃到南方建立了南宋政权,史称靖康之变。

一百多年后,相似的选择题又一次摆在了宋朝统治者的面前:蒙古发展壮大,打的无力招架,宋朝究竟是联金抗蒙,还是联蒙灭金?按理说,有当年海上之盟失败的前车之鉴,宋长统治者应该切身体会到唇亡齿寒的教训,可是他们却再一次选择了联蒙灭金。

之后的历史与一百多年前几乎:宋军在端平元年配合蒙古军北上对金朝发动了攻击,虽然宋军一度收复了洛阳、开封等重要城市,但由于粮草不济和蒙古人撕毁合约而最终失败,并陷入了与蒙古长达数十年的战争中且最终被蒙古所灭。

有不少学者猜想,如果当年南宋吸取海上之盟的教训,选择与金朝合作抗击蒙古,也许历史的结局会有所不同。

但是,对于当时的宋朝来说,联蒙灭金才是最佳选择。

理由且听我细细道来。

宋朝不可能与金结盟的原因就是金朝统治者非但不愿意与宋合作,还对宋制定了“土地补偿”的战略。

由于金朝部队不敌蒙古军,因此金朝的土地被蒙古鲸吞蚕食,1211年的野狐岭之战后,蒙古人就占领了东北大部和华北一部的土地,之后蒙古军又先后占领了河北、山东、山西,到了1216年,金朝的疆域就只剩下河南和关中的一隅之地。

面对这种情况,金朝统治阶级内部形成了两种观点,前者认为要重整旗鼓,从蒙古人手中收复失地;而后者认为金军无力抵抗蒙古军,但是打宋军还是很轻松的,被蒙古人夺取的土地,要从南宋那里抢回来。

经过一系列争论和斗争,最终后者还是占了上风。

1217年,金军大举进犯湖北荆州襄阳地区,希望可以通过夺取荆襄地区而将南土拦腰斩断,从而方便逐个击破。

然而此时的金兵早已不是当年“满万不可战”的女真铁骑了,战斗力下滑显著,最终被南宋京湖黜制使赵方率军击败。

1219年,不甘心受挫的金军再次南下进攻荆襄,结果又被赵方领导的宋军击败。

眼见荆襄地区是打不下了,金朝又于1220年攻打淮西地区,结果却一头扎进宋军建设多年的防线里,很快又失败了。

经历了三次南下失败、主力部队在潼关被蒙古军全歼的金朝终于顶不住了,金哀宗给写信称“元灭国四十,以及,夏亡及于我,我亡必及于宋”! 然而此时的南宋政权,却再无和金朝结盟的可能:宋金之间本就有世仇,加之金军四年三次南下,给南宋人民带来的极大的破坏,因此不管是朝堂还是民间,都对金有强烈的抵触情绪,此时的民意坚决反对与金结盟。

而此时的金朝的主力部队已经被全歼,国土也只剩河南的几个州,宋和金合作也毫无必要,在这种情况下拒绝与金合作,既顺应民意,也符合国家利益。

1232年,蒙古占领开封,金哀宗逃至金朝最后的根据地蔡州,即使只有一座孤城金哀宗还做着“土地补偿”的美梦,寄希望于金军可以打下四川地区,并凭借天险继续苟延残喘。

然而这一支出来的军队,还没走出湖北就被宋军消灭了。

1233年,宋蒙两军合围蔡州,次年正月,蔡州被攻陷,金哀宗自杀,金朝从此灭亡。

此役宋朝一举洗刷百年来的国仇家恨,但是更残酷的宋蒙战争即将到来。

(浩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张抡《烛影摇红·上元有怀》:南宋词咏叹上元节中的佳作

张抡[约公元一一六二年前后在世]字才甫,自号莲社居士,开封(今属河南)人。

里居及生卒年均不详,约绍兴末前后在世。

好填词,每应制进一词,宫中即付之丝竹。

抡所著有《莲社词》一卷,存词100余首。

《文献通考》及绍兴内府古器评二卷,《四库总目》并传于世。

那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张抡的《烛影摇红·上元有怀》,一起来看看吧! 烛影摇红·上元有怀 张抡〔宋代〕 双阙中天,凤楼十二春寒浅。

去年元夜奉宸游,曾侍瑶池宴。

玉殿珠帘尽卷。

拥群仙、蓬壶阆苑。

五云深处,万烛光中,揭天丝管。

驰隙流年,恍如一瞬星霜换。

今宵谁念泣孤臣,回首长安远。

可是尘缘未断。

谩惆怅、梦短。

满怀幽恨,数点寒灯,几声归雁。

此词为上元节感怀之作,通过今昔对比在感伤个人身世遭遇之时抒发亡国之痛。

上阕极言往日宫中繁华欢乐的盛况,下阕抚今追昔,写南渡后第一个上元节的冷落,令人有隔世之感,表现了深深的故国之思。

结句以“数点寒灯,几声归雁”,与上阕遥相呼应,形成鲜明对比。

一荣一枯,盛衰异象,使人读之不忍。

此词风神摇曳,上阕辞采华丽,境与情谐,下阕语含悲酸,情致凄婉,是词咏叹上元节作品中的佳作。

上阕描绘往日宫中元宵节的热闹繁盛,写景叙事极其华艳。

起头二句极写宫廷殿宇的壮丽,宫城的双阙高入云天,凤院里楼阁弥漫着淡淡的春寒气息。

接着五句写宫中宴饮,恍若游于仙境,去年的上元夜陪伴在君王左右,侍候他出席豪华的盛宴,玉殿里的珠帘高高卷起,宫女如仙,舞姿翩翩,此情此景,只应天上才有。

“瑶池”、“玉殿”、“蓬壶”、“阆苑”均喻宫苑有着仙境般的豪华和气派。

“五云深处,万烛光中,揭天丝管”,继续浓墨描写,那呈现着五色祥云的深处,的烛光中,音乐的声音直上九天,这里极写上元夜君臣沉溺歌舞、声乐彻天的盛况。

下阕抚今追昔,表现了深深的故国之思,语含悲酸,情致凄婉。

“驰隙流年”二句由浓情回忆转入人世的慨叹。

时光如白驹般飞逝,在一瞬之间又是一年。

“驰隙”、“星霜”均表达年华易逝的感悟。

接着是“今宵谁念泣孤臣,回首长安远”,“谁念”二字,极哀婉凄楚,表达了作者怀念故土的沉痛之情。

“可是尘缘未断,漫惆怅、华胥梦短。

”词义又转进一层,可惜词人的尘心未断,依然不停地怀念故国,那过去的时光就像一场场春梦一样短暂,想起这些令人产生无边的惆怅。

末三句“满怀幽恨,数点寒灯,几声归雁”,表现出梦破后的凄凉冷寂,如今却只能满怀幽恨,一个人相伴寒灯,听着归雁叫声。

三个短句,极传神。

此词上阕浓艳,下阕凄婉,极写盛衰异象,诚挚真切,在南宋词咏叹上元的作品中算得上一篇佳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洪咨夔的诗:南宋诗坛的多元风华

在诗坛的璀璨星河中,宛如一颗独特的星辰,以其多元的创作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散发着迷人的光芒。

他一生笔耕不辍,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诗作,涵盖七绝、七律、五律等多种体裁,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文学世界。

七绝:短章见长,意蕴悠长 洪咨夔的七绝数量众多且质量上乘,犹如一颗颗晶莹的珍珠,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其七绝往往在短小的篇幅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情感。

在《谨和老人初冬寓笔十绝》中,“平泉草木须臾梦,金谷莺花一撮尘。

富贵若生根到底,两家占断别无人”,诗人以平泉草木和金谷莺花的短暂易逝,对比富贵若能长久“占断”的虚幻,对世间的富贵荣华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警示人们不要过分追逐虚幻的富贵。

《又和》系列同样精彩纷呈。

“风裹行云不自由,低眉重整玉搔头”,以风裹行云的不自由,暗喻人生在世诸多,而“低眉重整玉搔头”的细节描写,又生动地展现出人物在无奈中的自我调整,情感细腻而含蓄。

“青女笼晴试小春,门前沙路净无尘。

平洲水竹因依好,白鹭飞来不避人”,描绘出一幅清新宜人的初冬景象,青女(霜神)似乎也在试演着小春的序曲,门前沙路洁净无尘,平洲上的水竹相互依偎,白鹭自在飞来不避人,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氛围,流露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七律:气象恢宏,意境深远 洪咨夔的七律诗展现出宏大的气象和深远的意境,体现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广阔的胸怀。

《次李参政晚春湖上口占十绝》中的“一帘风雨搅黄昏,归思无边客倚门。

乌贼江鱼潮后市,龙出渔浦渡头村”,开篇“一帘风雨搅黄昏”营造出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归思无边客倚门”则直接抒发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后两句描绘了江鱼上市、渔浦渡头村热闹的景象,以动衬静,更增添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对家乡的思念。

“雨过桃花尽处源,庭前新绿长芳荪。

目前点检燕支篆,手汲清泉洗着樽”,此诗描绘了雨后桃花落尽,庭前新绿生长,诗人点检着燕支篆(可能指书籍或诗文),用手汲取清泉清洗酒樽的情景。

画面清新自然,充满了生活气息,展现出诗人闲适、淡泊的心境,以及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五律:凝练精致,韵味无穷 五律以其凝练的语言和严谨的格律著称,洪咨夔的五律诗同样表现出色,韵味无穷。

《送监丞家同年守简池三十韵》是一首长篇五律,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送别友人时的所见所感。

“去年为君来,明廷峙鸾鹄。

今年为亲归,蚕市苦思蜀”,回忆了去年友人来到朝廷,今年却因亲人而归蜀的情景,感慨时光流转和人生的无奈。

“扶舆出修门,万里宛在目。

大江六月寒,风饱帆数幅”,描绘了友人离开时,诗人目送友人远行的场景,大江的寒冷和风饱帆数幅的画面,营造出一种壮阔而又略带伤感的氛围。

诗中对沿途风景的描写,如“金山如幽人,杜蘅缭荷屋。

采石如壮士,铁骑明鋈续”,运用比喻的手法,将金山比作幽人,采石比作壮士,形象生动,富有想象力,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多元主题:反映社会,抒发情怀 洪咨夔的诗歌主题丰富多样,既关注社会现实,又抒发个人情怀。

在他的诗中,不乏反映农民生活疾苦的作品。

“今岁啼饥眼欲枯”(《刘后溪和雁湖即事诗十绝见示次韵》其四),直接写出了农民因饥饿而痛苦不堪的惨状。

“贵人生长不知田,丝竹声中醉饱眠。

渠信春山青草尽,排门三日未炊烟”(《次韵闵饥》其一),通过对比贵人和农民的生活,揭示了农村贫富对立的事实,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同时,他的诗中也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如“涨落平溪水见沙,绿阴两岸市人家。

沙路缘江曲,斜阳塞轿明。

晚花酣晕浅,平水笑窝轻。

喜荫时休驾,疑昏屡问程”,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乡村画卷,溪水、绿阴、沙路、斜阳、晚花、平水等自然元素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诗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

洪咨夔的诗以其多元的风格、丰富的主题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南宋诗坛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他的诗作犹如一座丰富的宝藏,等待着后人去挖掘和欣赏,让我们在品味他的诗歌中,感受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诗人的情感世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加入收藏
               

俗话说唇亡齿寒 南宋为什么还要联合蒙古消灭金国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