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想来节俭,为什么国库的白银却是建国最低呢?

大臣所上奏章也“语多吉祥,凶灾不敢入告”。
一次,道光帝见曹振镛裤子膝盖处有补缀痕迹,便问:“你的套裤也
【千问解读】
大臣所上奏章也“语多吉祥,凶灾不敢入告”。
一次,道光帝见曹振镛裤子膝盖处有补缀痕迹,便问:“你的套裤也打掌?”曹振镛回答:“裤子易做,但花钱多,所以也打补丁。
”道光又问:“你裤子打掌要多少钱?”曹说:“要三钱。
”道光说:“你们在宫外做东西便宜,我在宫内还要五两。
” 话说,1843年的时候,国库丢失了九百万两白银,道光帝听到之后,非常惶恐,立刻就命令的官员前去调查。
这一查不得了,国库账面上的数字竟与实际库存相差九百多万两。
原本,道光以为国库中,还有几千万两白银,但是,经过这次一查,一切都化为了泡影。
道光二十三年的时候,已经六十二岁的他,接近古稀之年。
由于多年操心政务,道光皇帝老的非常快。
国库丢失白银,让他寝食难安,可谓疲惫之极,可能他也知道清王朝已到了穷途末路之时。
虽然,鸦片战争已经结束,各地也恢复了平静,但目光所到之处,无不是一片狼藉。
此时,清朝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财政,严峻的经济环境如同寒冬,根本不给清廷喘息的机会。
耗时两年的鸦片战争,花掉了清政府三千万两白银,再加上,后来巨额的战争赔款,让清廷的财政,真是祸不单行。
并且,在鸦片战争之后,黄河又连续几年出现了决口,清朝为了堵决口,赈济灾民,又花掉了两千多万两白银。
简而言之,在这三年内,清政府在战争、水患及赔款等方面的支出,达到了近七千万两白银。
然而,清朝当时一年的总财政收入才有四千多万两。
道光皇帝向来节俭,他看到国库的银子像流水一样消逝,不免心疼。
面对清朝国库仅剩的一千万两白银,这是清朝建国以来的最低值,所以,不管怎样这个钱都不能动。
如果再用,道光皇帝恐怕就要崩溃了。
毕竟,像清朝这样庞大的国家,不管到什么时候,都要留下点备用金。
但是,让道光皇帝想不到的是,清朝的国库居然是空的,连所谓的一千万两白银都没有。
不知在这个真相昭告天下的时候,身为一国之君的道光皇帝,又会怎么样面对呢? 道光二十三年,银库库兵张诚保的侄子捐了一个官,名为捐官,实际上,就是买官。
这笔钱交到了户部后,由张诚保来过秤收钱。
但是,他当时却没有将钱收入国库,只是开了一个收据。
因为,这件事情瞒上不瞒下,牵扯到一些人事关系和利益分配,就被人捅了出去。
于是,这个事情越查越大,最后揭开了银库背后巨大的黑幕。
众所周知,道光皇帝非常的节俭。
曾经有大臣来北京述职,刚好赶上饭点,他都舍不得请大臣一顿饭,这次国库丢失了九百多万两白银,不知如此节俭的道光皇帝,又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三月,道光皇帝曾痛斥群臣说: “竟亏空银至九百二十五万二千余两之多,实属从来未有之事,览奏曷胜忿恨。
以国家正项钱粮,胆敢通同作弊,任意攫取,似此丧心昧良,行同偝国盗贼··· ···历次管库及历次派出查库王大臣,皆系亲信大员,亦复相率因循,毫无觉察,并无一人能发其奸,甚负委任,不知诸王大臣有愧于心否!朕自咎无知人之明!” 后来,道光就命刑部,步军都统衙门等,马上展开调查,而且,要一查到底。
随着案件的进展,大量库兵被捕入狱,更有许多官员被停职调查,刑部的官员为了破案更是不分昼夜。
经过初步的调查,刑部官员得出了统一的意见,即:九百多万两白银并非为一人所偷窃,更不是短期作案,案犯基本上都是银库的库兵。
那么,这么多白银,究竟被储存到了哪里?又是怎么被偷出去的呢? 那个时候,北京一共有十个大库,有装钱的、装布匹的,还有装粮食的,其中,用来装钱的就有三个大库。
第一个大库是位于紫禁城的内库,这个大库存有白银一百二十万两,主要用来存放皇帝的“过河钱”,即:皇室被迫流亡时,使用的银两,但目前还没使用过。
因为,库里存放的都是五十两一个的大银锭,不太容易被盗,所以,在封上封条之后,就不会再有官员查库了。
第二个大库是位于的银库,名为银库,但是,却并不储藏银两,而是存放一些珠宝玉器,这个库房不大,所以,管理也较为便利。
第三个大库是位于户部的银库,也就是国库。
这个库里存放着大量的银子,因为,每日都有收支,所以,需要库兵频繁的搬进搬出。
为了确保国家的资金安全,清朝制定了极为繁杂的大库管理制度。
这其中,只设一位管库大臣,通常由户部侍郎来兼管,下边在设郎中等职位,再下则设库书数人。
但是,这些人却并没有进入银库的权限,库兵则是个例外。
根据规定,库兵在进入银库之前,必须要脱掉衣裤一丝不挂,就算是寒冬也是如此。
他们在进库之后,需要穿上库内的衣裳,干完活儿需要出库时,则再次脱光衣服。
银库门前往往会放置一个板凳,每当库兵赤裸着跨过板凳时,都需要两手上前一拍,并大喊“出来”,然后,这些库兵就可以穿上自己的衣服,回家吃饭了。
跨板凳、拍手、喊叫,都是为了证明库兵的体内,腋下及嘴里没有塞银子。
如此看来,清朝的银库监管十分严格,这些库兵好像也没有机会盗窃。
但是,受利益驱使的库兵们,就算是花再多的心思,也会想办法弄一点的。
据说,库兵们主要有两个盗窃银两的方法: 第一个方法是“以谷道藏银”,这些库兵会通过肛门将银子塞入体内,在塞入的时候,还会用猪脂肪包裹银子,同时,还要使用一些松骨药。
一般一次能塞八十两左右,库兵需忍受三十分钟。
不过,这招也有局限性:首先,年龄太大的人,往往难以夹带;再个,只适用于夏天,冬天不可行。
第二个方法是用茶壶带银子。
壶中往往有水,库兵们会将银子放置在茶壶之中。
即使出库的时候需要打开茶壶倒置也不要紧,因为,银子早已经冻在了茶壶之中,根本倒不出来。
但是,这种方法只适合于的三九冬天,夏天可不行。
最终,国库中的银子,就这样一点一点的流逝了,在不知不觉中积少成多,最后,就成了一个天文数字。
刑部虽然已经查出了缘由,可是,问题又出现了,如果,这件事情不是一日所为,又不是一人偷窃,为什么直到今天才被发现呢? 此时,距离上次彻底清查银库已经有四十多年了,在嘉庆五年之后,虽然,每年都会清查国库,但是,官员们都是例行公事,随便看看,翻翻账目就结束了。
如果说,这些官员对于库兵们的偷盗行为没有察觉,那么,谁也不会相信的。
在事情败露之后,许多库兵都逃跑了。
但震怒的道光皇帝,一定要把这些人缉拿归案。
他马上下诏,命步领衙门,顺天府务必将库兵抓捕归案。
最终,大多数库兵都被控制,还有一些被拘捕了。
然而,此案涉及人数之多,取证有十分困难,如何处置这些人成了一个大问题。
而且,这个长达几十年的群体作案,负责的官员也是难辞其咎。
如果,他们当初可以负责一点,今天怎么可能会发生如此惊人的事呢? 看到如此复杂的案件,道光皇帝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最终,在大臣们的开导下,道光皇帝算是平静了下来,但是,他依旧生气地说道:“本应立置重典,以肃法纪,惟事阅多年,官非一任,即书吏丁役等亦人数众多”。
目前看来,想要查出此案的真相,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除了一些的库兵被处以死刑之外,清廷并没有继续追究那些官员的责任。
其实,此举也并不是对官员格外开恩,而是道光考虑到眼下国家急需银两,所以,就想让那些涉事的官员分责赔付银库的损失。
四月初七,道光皇帝决定追究,在嘉庆五年之后负责银库管理人员的责任。
这个责令就是:根据这些官员的任期长短分摊赔偿责任。
其中,银库库管及查库御史需要每月赔付1200两白银;管库官员每月赔付500两;查库大臣查库一次赔付6000两。
而对于已故的大臣,赔偿标准则进行减半处理,由其子孙代为赔偿。
推荐阅读:为什么说辽国如果亡了,北宋也会保不住?不久之后,道光皇帝又制定了一份更加具体的缴纳赔款时间表。
这一时期,虽然,有一些官员表示拒绝赔偿,但是,道光却回应道:如果拒绝缴纳赔款,这些官员将被关进监狱,不赔款就不放人;并且,如果超过了缴纳期限,则将进一步追究其责任。
那么,道光皇帝追缴的结果怎么样呢?因为,涉及的款项数额过于巨大,而此时国家机器的运转效能也比较低下,所以,追缴的结果并不理想。
在实际追讨的过程中,一些官员或子孙没有能力偿还,即使“监追”也没有办法,因此,道光皇帝只好再次调整赔付标准。
例如:延长赔付年限或降低赔付标准等;同时,他还免除了一些特殊官员的赔付责任,例如:官员故去而子孙未成年的情况,就无需再赔偿。
可以说,银库偷窃一案,使道光帝颇受打击,毕竟,丢失的是九百多万两白银。
但是,更让他难受的是,如此重大的偷窃案,居然最后什么都查不出来。
尤其是库兵中的一些人,即使常年作案,却依旧逍遥法外。
道光帝生气的斥责道:“奉旨饬拿,乃经年累月,,迄未就获。
该衙门等所司何事,玩泄已极!仍著步军统领、顺天府五城各衙门一体严拿务获,归案究办,毋许再有延宕!”不管皇帝多么震怒,那些外逃的库兵,都是毫无音信了。
常言道,。
道光皇帝统治清朝的二十多年,虽然,他励精图治,但是,却鲜有功绩;他多番努力,却依旧难以力挽狂澜。
从鸦片战争重创清朝,银库偷窃案架空国家的财政,的波折,使得原本摇摇欲坠的清朝政权雪上加霜。
除此之外,已经年过六旬的道光皇帝,精力也有限。
所以,此时的他,充满了更多的无奈与心酸,他开始逃避现实,,只能无奈地接受清朝衰败的事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清朝最节俭的帝王:过生日用一碗面招待大臣
道光即位后,大清王朝已经日益衰败,,但是道光皇帝却很想重塑“”,振兴祖业。
道光认为,去奢靡、行节俭是一个非常可行的办法,先从矫正人心风俗入手,倡行节俭,使臣民“返本还淳”,从而使仓禀充溢,国库丰赡。
为将自己的节俭理念传达给各级官吏,道光皇帝发布《御制声色货利谕》,这道谕令倡导“重义轻利,不蓄私财;停止各省进贡;不再增建宫殿楼阁”的节俭理念。
作为天子的道光皇帝本人,在身体力行倡节俭、杜奢靡方面的示范作用可谓帝王中之少有。
道光皇帝以身作则,把每年四十万两银子的宫廷开支降了一半,改为每年二十万两。
皇帝的日常用度一律从简,笔墨纸砚全是普通品,而非特制。
据《满清外史》记载,道光皇帝的衣服每个月才换一次。
除了龙袍,他的衣服破了,一定打了补丁继续穿。
《清朝野史大观》有几则关于生活简朴的逸闻: 旻宁即位后,内府依例给他40方砚,砚后镌有“道光御用”四字。
旻宁认为太多,闲置可惜,便将它们分给了臣下。
以前皇帝用笔须送紫毫中最硬的。
笔管上刻有“天章”、“云汉”字样。
旻宁觉得不合用,让英协揆到坊间买一般常用的纯羊毫、兼毫两种。
旻宁穿的套裤,膝盖处破了,让人在上面补了一块圆绸,这就是一般说的打掌。
臣子效法他。
一次,他见裤子膝盖处有补缀痕迹,便问:“你的套裤也打掌吗?”曹振镛回答:“裤子易做,但花钱多,所以也打补丁。
” 旻宁又问:“你裤子打掌要多少钱?”曹说:“要三钱。
”旻宁说:“你们在宫外做东西便宜,我在宫内还要五两。
” 在饮食上,按照惯例,皇帝每餐至少要有二十几个菜肴,道光认为这样过于靡费,下令裁减,每天多则四个菜,有时甚至只要一碗豆腐烧猪肝。
不仅如此,他还规定,除了、皇帝、皇后外,妃嫔及宫廷工作人员,非节庆不得吃肉。
妃嫔不得使用化妆品,不可穿光鲜的衣服。
道光皇帝在饮食上如此节俭,朝廷官员起初将信将疑,可是经两次宴请后,就知道这不仅是做样子了。
第一次是皇后生日时,道光皇帝设宴赏赐朝廷内的诸位大臣,他给准备宴席的官员的谕令是:皇后千秋庆宴,只准宰猪两头,用打卤面招待群臣,其余概行裁减,搞得赴宴文武官员。
另一次是大学士长龄平定回疆叛乱,监押叛乱首领张格尔班师回朝,道光亲御午门受俘,随后在万寿山玉澜堂摆宴庆功。
开宴后,大臣们都傻眼了,谁也不敢动筷,因此每张桌上只有几碟质低量少的小菜,若一齐动手,立时就会菜光盘净,无奈只好陪着道光喝两盅酒了事。
经过这两件事以后,文武百官对道光皇帝的节俭行为才有了一个肯定的答案,上有所好下必趋之,大臣们都装出节俭的样子。
有一次,道光皇帝问颇受宠信的大学士曹振镛在家吃鸡蛋要花多少银子时,曹振镛竟谎称自幼患疾,生平从未吃过鸡蛋,道光皇帝竟然。
但是,道光皇帝一个人的节俭,却带来一段荒谬的奢侈:一个补丁竟然要一千两银子。
总管皇宫的事务,皇帝一家的吃喝拉撒都靠他们打理。
这群人的生财之道是从采购和工程中吃回扣。
道光皇帝把宫廷预算削减了一半,停掉了很多工程项目,这让内务府的人非常不爽。
据《春明梦录》记载,有一次,道光帝的裤子破了个洞,内务府安排人打补丁。
皇帝看到内务府的账目时吓了一跳,原来这个补丁报账一千两银子。
在当时,三钱银子足以买一条新裤子,一个补丁竟然花了一千两银子。
皇帝问责时,解释道,皇帝的裤子用的是上好的布料做的。
这种布料只有苏州才有,而在苏州凑齐各种花色的面料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
此外,来回的路费和办事人员的差旅费加起来,可不是小数目。
内务府算了这笔账之后,道光皇帝发现,原来一千两银子还是内务府报少了。
可怜的道光皇帝,一生都做着通过奉行节俭,以德治国,实现财政好转、政治清明的美梦。
然而,最终成了皇帝与大臣默契配合上演的一出闹剧,在这个过程中,唯有皇帝一人入戏了,其他的大臣则成了陪演和看客。
随机文章发动两次世界大战的德国最高领袖都有怎样的生理缺陷?月球上发现上亿年飞船,预示十多亿年前外星文明造访地球乾陵地宫打开了吗,中国挖墓技术太菜/乾陵至今未打开神奇的莱顿弗罗斯特效应,水珠竟能够悬浮在高温铁锅上面宇宙白洞和黑洞有什么区别,黑洞吸入白洞吐出/白洞未被证明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劝人节俭的名言警句
——《左传·庄公二十四年》引古语 2、制俗以俭,其弊为奢。
——宋·王安石《风俗》 3、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地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清]朱用纯 4、不勤不俭,无以为人上也。
——隋·王通《文中子·关朗》 5、创业不可不勤,居家不可不俭。
——中国谚语 6、一粥一饭皆辛苦,半丝半缕应节约。
——中国谚语 7、上节下俭者则用足,本重末轻者天下太平。
——宋·林逋《省心录》 8、增产不节约,金碗也打破。
——中国谚语 9、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清·朱柏庐《夫子治家格言》 10、勤能生则,俭能聚宝。
——中国谚语 11、凡事一俭,则谋生易足;谋生易足,则于人无争,亦于人无求。
——清·钱泳《履园丛话·俭》 12、衣不求华,食不厌蔬。
——宋·王安石《长安县太君墓表》 13、轻而多取,吾宁寡而俭用。
——弘一大师《格言别录》 14、一滴水,一滴油,不让一滴白白流。
——中国谚语 15、俭则足用,俭则寡求,俭则可以成家,俭则可以立身。
——《古今图书集成·家范典》 16、俭为德之恭,侈为恶之大。
——《周书·韦孝宽传》 17、凡不能俭于已者,必妄取于人。
——清·魏禧《目录里言》 18、惟俭养德,惟移荡心。
——《明通鉴》卷六,太祖语 19、克勤克俭,无怠无荒。
——《乐府诗集·梁太庙乐舞辞》 20、勤,锄头上的黄金;俭,米缸里的白银。
——中国谚语 21、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22、俭以寡营可以立身,俭以善施可以济人。
——《古今图书集成·家范典》 23、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唐〕李商隐 24、仁以厚下,俭以足用。
——《资治通鉴》卷八九《晋纪十一》 25、关于勤俭节约的诗句-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北宋〕司马光 26、光俭不勤无源水,光勤不俭水断流。
——中国谚语 27、克勤克俭粮满仓,大手大脚仓底光。
——中国谚语 28、奢未及侈,俭而不陋。
——汉·张衡《西京赋》 29、多求不如省费。
——宋·司马光《言招军札子》 30、勤俭好似燕衔泥,浪费好似水冲堤。
——中国谚语 31、俭开福源,奢起贫兆。
——《魏书》卷六二《李彪高道悦列传》 32、俭朴是我们美德的可靠卫士。
——婆罗门谚语 33、节俭朴素,人之美德;奢侈华丽,人之大恶。
——明·薛宣《读书录》 34、节俭朴素,人之美德。
——〔明〕薛瑄 35、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
——《古今对联集锦·农村联》 36、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尚书·虞书·大禹谟》 37、量入以为出。
——《礼记·王制》 38、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侈则肆,肆则百恶俱纵。
——清·金缨《格言联璧·持躬》 39、俭则寡欲,侈则多欲。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40、惟俭可以惜福,惟俭可以养廉。
——清·钱泳《履园丛话·安安先生》 41、声色之害,甚于鸩毒。
——《明通鉴》郑五,太祖语 42、节用储蓄,以备凶灾。
——《后汉书·肃宗孝章帝纪》 43、人惰而侈则贫,力而俭则富。
——《管子·形势解》 44、居丰能俭,在富能贫。
——《晋书·陆云疏》 45、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三国时期〕诸葛亮 46、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留连。
——清·朱柏庐《夫子治家格言》 47、以俭立名,以侈自败。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48、家有良田万石,也要粗茶淡饭。
——中国谚语 49、为政之要,曰公与清。
成家之道,曰俭与勤。
——宋·林逋《省心录》 50、有德者皆由俭来也。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