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都是御驾亲征 朱棣可以横扫蒙古,朱祁镇为什么却被吊打

近日,古装电视剧《大明风华》热播让许多观众对明朝历史人物产生了浓厚兴趣。
今天我们就借着《大明风华》的话题来聊聊剧
【千问解读】
近日,古装电视剧《大明风华》热播让许多观众对明朝历史人物产生了浓厚兴趣。
今天我们就借着《大明风华》的话题来聊聊剧中前期和后期出现的两位大明天子,即和,谈谈他们在中截然不同的结果。
明成祖朱棣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马上天子”,他在军事方面的成就非常突出,除了人所共知的“”外,五次亲征漠北打击蒙古各部势力也给后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中称之为“六师屡出,漠北尘清”。
在朱棣去世二十多年后,又有一位明朝皇帝打算效仿当年永乐大帝横扫漠北的雄风,他就是明英宗朱祁镇。
正统十四年(1449年)8月,朱祁镇带着20万大军(一说50万)御驾亲征。
然而这支宣称汇集了大明朝举国精锐的王者之师却在土木堡(今河北怀来东)遭蒙古瓦剌部的突袭,20万精锐折损过半,所有随军出征的明朝高级将领和朝臣都在当场被杀,朱祁镇本人也成了瓦剌人的俘虏。
历史上将这一明朝最大的军事惨败事件称为“土木之变”。
那么问题来了,同是御驾亲征,朱棣当年能横扫蒙古,朱祁镇为什么还在关内就被吊打呢? 大部分对这段历史有所了解的人都将“土木之变”惨败的原因归结到皇帝朱祁镇和大王振身上,认为正是这两人胡乱指挥才导致了全军溃败。
然而夜读史书认为,从当时的客观情况来看,明军惨败是注定的结果,虽然朱祁镇、王振胡乱指挥导致局势全面恶化,但即便他们在指挥上没有出错,此战想要翻盘的概率也是微乎其微。
因为明朝还是那个明朝,明军却再也不是当年的明军了。
朱棣在位时期,明军的规模维持在250万左右。
但到了朱祁镇在位时期,军队人数已只有当年的一半。
虽然125万人的军队也是非常惊人的数量,可是明朝幅员辽阔,边界线很长,一百多万人的军队分散到全国各地,那就所剩不多了。
如果仅仅是军队人数减少,那么问题倒不是很大,毕竟一百多万人的常备军在当时整个世界范围内都是首屈一指。
可关键问题出在明军兵员素质下降到了不忍直视的程度。
明朝军队实施的是兵农合一的度,每个卫所中的士兵都分成两拨人,一部分专门负责作战,一部分专门负责屯田。
曾不无得意地说道:“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
” 然而随着国家承平日久,军队又不想养闲人,于是原来负责作战的士兵也都被分配去种地了。
到了朱祁镇在位前期,明朝的军屯制度已彻底变质。
军官一方面报称军粮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又将大量军屯种出的粮食装入私人腰包拿出去售卖,士兵则沦为免费的劳工。
此外,在明军中服役并不是什么光荣的事情。
除了那些被迫参军的军户子弟外,明军中还充斥着大量因犯罪被判罚参军的人员。
这些人打心眼里对统治阶层充满敌意,想指望他们来保家显然不太现实。
艰苦的生活,军官的盘剥让普通明军士兵苦不堪言,以至于彻底丧失了战斗意志。
只要一有机会,他们就会选择逃离军队。
正统年间明军之所以比永乐年间减少了一半,并非朝廷精兵简政,而是大量士兵逃亡造成的。
虽然逃兵的现象日趋严重,但明朝军官们却乐见其成。
因为士兵逃走后,他们在兵部花名册上的名字仍在,朝廷还得照样发放粮饷。
而这些逃兵的粮饷自然就被军官们给笑纳了。
因此,“土木之变”的惨败虽然明英宗朱祁镇和太监王振都难辞其咎,但明军本身实力不济才是导致彻底崩盘的主要原因。
一群羊永远打不过几只狼,朱祁镇所率的明军虽号称精锐,但在战场上一触即溃,连羊都不如,他们又怎么抵挡得住瓦剌军队如狼似虎的进攻呢? 参考文献:《明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小鹏p7车门都是剪刀门吗
小鹏p7车门都是剪刀门吗小鹏P7分为常规版和鹏翼版,其中鹏翼版是有剪刀门的,与 P7 常规版相比,鹏翼版主要是在前排配备了剪刀门,车门开启方式更加炫酷,并提供超闪绿、天辰灰及曜日红三种配色。
小鹏 P7 鹏翼版预售价格为 36.69 万元 - 40.99 万元。
小鹏p7车门是铁的还是铝的铝。
热成型钢是将钢板在950℃左右的高温下加热一次成型,然后快速冷却,从而全面提高钢板强度的钢板。
一般高强度钢板的抗拉强度在400-450MPa左右,而热成型钢的抗拉强度可以达到1300-1600MPa,是普通钢的3-4倍。
根据钢材强度与厚度的等价关系,1mm的热成型钢板相当于1.73mm的普通高强度钢板。
比如小鹏P7的B柱采用了1.6mm厚的双层热成型钢板,相当于使用了2.7mm厚的高强度钢板,并且具备抗碰撞能力 比大多数型号高出 70%。
小鹏p7是不是无框车门小鹏p7是无框车门,小鹏P7车身的长宽高分别为4880mm、1896mm、1450mm,轴距为2998mm。
在小鹏P7极简的车身上,基本看不到什么硬朗的线条,无框车门、隐藏式门把手以及超大轮毂在犹如一张白纸般的车身侧面显得异常亮眼。
搭配车尾的贯穿式尾灯,带来1+1>2的整体视觉感。
值得一提的是小鹏P7的鹏翼版,剪刀门十分亮眼,加上无框车门,酷炫值100%,拥有“超跑梦”的青年不可错过。
三国时期同样是醉酒,一人被称为酒囊将军,另一人却被委命高官
这虽然是小说故事,但淳于琼这个“酒囊将军”的名号算是按到身上揭不下来了。
不过,魏国也有一个饮酒违反禁令的将军,因为有人为他说好话,他被放过,但他却从此被记住了,后来此人竟然被任命为三公的高官。
此人虽然善饮,但却为官清廉,死后还受到朝廷的表彰。
这个因饮酒出名又被曹丕记住的人是谁呢? 徐邈,字景山,蓟县人。
曹操平定河北后,征召徐邈为丞相军谋掾,试任奉高县令,后来入朝任东曹议令史。
魏国建立之初,任尚书郎。
当时有法令禁酒,但徐邈私下痛饮以至于酩酊大醉。
有个叫赵达的人向徐邈询问公事,徐邈说:“中圣人。
”赵达不敢隐瞒,就把这话禀报了曹操,曹操大怒。
度辽将军鲜于辅劝说道:“平常饮酒一醉方休者称清酒为圣人,浊酒为贤人,徐邈生性谨慎,这不过是一时醉话罢了。
”结果曹操没有治他的罪。
后兼任陇西太守,转南安太守。
魏文帝曹丕当,徐邈历任谯相,平阳、安平郡太守,颍川典农中郎将,所在都有不错的口碑。
曹丕巡视,问徐邈说:“还经常中圣人吗?”徐邈回答说:“从前子反(司马)在谷阳醉酒夜逃,御叔(大夫)饮酒被罚以重赋,臣的嗜好和这二人相同,不能自禁,所以时常喝酒。
然而宿瘤(战国时丑女)因为长像丑陋而被载入史册,我则因醉酒而被皇上记得。
”文帝大笑,对身边的人说:“果然名不虚立。
”升任抚军大将军军师。
时期,徐邈被任命为凉州刺史,并使持符节任护羌校尉。
到任时,正赶上兵出祁山,陇右三郡相继反叛,徐邈即时派参军以及金城太守等人讨伐南安叛乱,为魏国恢复陇右地区立下了功劳。
在西北地区,徐邈在边境贸易、粮食生产,收缴民间私人武器,建立学校,禁止厚葬,教化百面都做出了贡献,得到朝廷的肯定。
后因讨伐反叛的羌人柯吾有功,封都亭侯,加官建威将军。
徐邈和羌、胡部族打交道时,对于小的过失从不过问;但如果他们犯了大罪,先通报部帅让他们知道应该处死的理由,然后斩首示众,因此人们都信服和敬畏他。
当皇帝的正始元年(240年),回朝任大司农,经历过任职司隶校尉,因公事免官后又任职光禄大夫。
徐邈最后升为司空,他感叹于三公是国家重臣,自己年老多病,不能占着这个职位不理事,于是坚持推辞不受。
嘉平元年(249年),徐邈在家中去世,年七十八岁。
徐邈不是那种横刀立马的大将军,因而也没有那种轰轰烈烈的战场功绩,但这个人有两点值得当时人敬仰:一是一生清廉;二是坚持操守,不图虚名。
在边境任职时,徐邈颇有政绩,经常得到朝廷赏赐,但他把赏赐全都分给将士,从不收入自家,妻子儿女却常常衣食不足。
他死后的嘉平六年,朝廷追思节操高洁者,徐邈和征东将军胡质、卫尉田豫一起受到了朝廷的追认表彰,每家得到了粮食二千斛,钱三十万的赏赐。
徐邈的操守,被人认为能持之以恒。
在曹操时期,人们认为徐邈通达,而自从任凉州刺史之后,人们又认为他固执。
有人解释这种情形时说:此前崔琰和毛阶主持选拔官员事宜,他们俩尊崇清素之士,所以人们就改换车服,用来猎取高名,而徐公仍一如既往,所以人们认为他通达。
此后天下崇尚奢靡,竞相效仿,相互攀比,而徐邈却风雅高尚淡泊自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所以被认为是固执。
因此,变的是世俗风气,不变的是徐邈的操守。
封建社会是官本位,官位就是名望,官位就是财富,徐邈面对三公高位不为所动,家无余财,在那样一个时代,实在是难能可贵,而这样的官,正可谓是。
由此我们也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徐邈有好饮酒的毛病,但这酒既不是吃请,肯定也不是公款。
随机文章卫青,霍去病和汉武帝有亲戚关系吗?意大利卡普里岛蓝洞,蓝色的水洞美哭了(不去是遗憾)揭秘世界上最漂亮的美人鱼,超模Hannah化身绝色美人鱼(海洋斗士)伽马射线对人体的危害,最严重可摧毁地球/轻则可致不孕不育太阳系是否稳定,太阳系为什么很稳定(太阳系并没有那么稳定)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