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大洪水证据首被发现是怎么回事?大禹治水或非神话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4-18 点击数:
简介:法媒称,研究人员8月4日说,地质学家发现了4000年前中国黄河发生大洪水的首个证据。

相传这次大洪水后,建立,中华文明诞生。

法新社8月4日报道,美国《科学》周刊

【千问解读】

法媒称,研究人员8月4日说,地质学家发现了4000年前中国黄河发生大洪水的首个证据。

相传这次大洪水后,建立,中华文明诞生。

法新社8月4日报道,美国《科学》周刊上发表的这一研究结果也许有助于改写历史,因为它们不仅表明大规模洪水的确发生过,而且发生于公元前1920年,比人们通常以为的时间晚了一个多世纪。

这将意味着,大禹创建的夏朝或许也比中国历史学家所认为的建立时间要晚一些。

大禹通过组织人们疏浚河道,引导洪水重新流入河渠,从而控制住了洪水。

他也因此获得了声誉。

该研究说,他在混乱过后重建秩序,这让“他顺应天命,建立了夏朝,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

该研究由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吴庆龙主持。

大禹的故事为儒家统治制度奠定了意识形态基础,但最近数十年,有一些学者提出质疑,这些故事究竟是否曾发生过。

他们表示,这也许是个神话故事,为了证明皇权统治的合法性而被创造出来。

一些地质学家在青海省黄河沿岸进行调查,研究滑坡坝的残余坝体,以及堰塞湖和溃决的洪水遗留下的沉积物。

研究论文的共同作者达里尔·格兰杰教授说,他们的发现结果表明,这里曾发生过一场灾难性洪水,它是过去1万年来地球上发生过的已知规模最大的洪水之一。

格兰杰是美国珀杜大学的教授。

他说,洪水突然上涨,比现代河流水位高出38米,这使得这场灾难“大致相当于有测量记录以来规模最大的亚马孙流域洪水”。

他还说,这次洪水“相当于大雨所导致的黄河洪灾规模的500倍以上”,“对于任何生活在黄河下游的人而言,这次洪水真的具有毁灭性”。

由于这样的洪水会将废墟和沉积物冲得到处都是,使新土壤与旧土壤混在一起,科学团队利用人类残骸来确定灾难发生的时间。

研究人员说,在地震废墟中发现了三名儿童的骸骨,人们认为这次地震引发了滑坡。

滑坡形成了大坝,水因大坝而蓄积,最终溃决,暴发洪水。

对儿童骸骨进行放射性碳年代测定,结果显示,他们死于公元前1920年,当时恰好是中国重大的文化转型期。

国立台湾大学人类学系助理教授戴维·科恩说:“这是首次发现这种规模大到足以引起文化转型的洪水。

” “溃决的洪水为我们提供了极具诱惑力的线索,即夏朝也许真的存在过,”他说,“如果大洪水真的发生过,那么夏朝也很有可能真的存在过。

这两件事情是直接相关的。

” 他们说,既然研究人员有证据支持古代传说,那么可以认为,夏朝始于公元前1900年左右,而不是之前认为的公元前2070年。

美国大学的戴维·汤姆森在《科学》周刊的评论中写道:“大洪水在世界上一些最古老的故事中占据着核心地位。

大禹治水传说中的洪水如今表明,其他此类故事可能也来源于地质事件。

” 随机文章唐朝当红诗人自愿献身武则天却因为「这个原因」被退货二战中意大利有多搞笑?士兵造战俘营关自己,还误杀了自家的元帅黑龙江不明飞行物砸出10多米大坑,专家证实为人工制造地球灭亡后人类去哪,美国NASA发现宜居星球成为人类退路二战苏联主力战斗机浅析,共15000多架速度碾压德军战机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史前小矮人存在的证据,个子矮因患病的原因

  关于人类的起源,迄今一直存在单地起源说与多地起源说之争。

尽管20世纪90年代以来,遗传学上的证据比较多地支持单地起源说(起源非洲),但多地起源说也不乏证据,而且证据越来越多。

  20世纪30年代,德国人类学家魏敦瑞提出,北京人和现代亚洲人有很多相似特征。

人类的种族是由各地的古代直立人独自演化为今天的智人;20世纪60年代美国人类学家卡尔顿·库恩提出,现代人是由5种不同的人类平行演化而来(高加索人种、刚果人种、开普人种、蒙古人种和澳大利亚人种),一些种族比其他种族更早演化进入现代人阶段,导致一些人类的文明要进步于其他文明。

如高加索人种和蒙古人种要优于其他人种。

  20世纪90年代,中国遗传学者陈竺和金力指出,现代中国人是约5万年前由非洲迁徙而来的人类后代(单地起源说)。

但另一些古人类学家,如吴新智等提出了中国人独立起源于中国的假说(多地起源说),属于“连续进化附带杂交”。

这个假说背后有时间和实物的大量证据。

  中国出土和发现了800万年前的禄丰古猿,200万年前早期直立人巫山人,170万年前的元谋人,115万年前的蓝田人,50万年前的北京人和郧县人,30万年前的安徽和县人和南京汤山人,距今20万~10万年前的早期智人如辽宁金牛山人、陕西大荔人、内蒙古河套人、安徽含银山人、山西许家窑人和丁村人、广东马坝人、湖北长阳人,距今4万~1万年前的晚期智人,如广西柳江人、北京山顶洞人、云南丽江人、四川资阳人、贵州穿洞人、陕西黄洞人等。

  2008年,河南许昌灵井旧时器时代遗址第四纪晚更新世早期地层中发现距今10万~8万年前的古人类许昌人头盖骨化石,填补了中国没有距今10万~5万年前的人类化石的空白。

  小矮人与多地区起源学说  澳大利亚新英格兰大学与印尼的研究人员在2004年10月28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发表一篇论文称,他们在印度尼西亚挖掘到一具史前小矮人化石,是人类历史上从未被发现的一个新人种。

  研究人员是在印尼弗洛勒斯岛上的梁布亚洞穴里发现这具女性化石的,身高仅1.06米。

这名女性死时至少已有20岁,头颅只有柚子般大小,大脑只有380毫升,只及现代人1350毫升的1/4,因此科学家将这具化石取名为“小矮人”,编号LB1,并将这个新人种命名为“弗洛勒斯人”。

  中國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吴新智等人也认为,人类的起源是多地区起源,不过人类进化的模式是连续进化,附带杂交,即各大陆人种之间既存在基因交流,又拥有一个共同的基因库。

如果基因交流太强,就没有现在黄种人、白种人的差异。

但如果只有连续进化,没有大地区间的基因交流,长时间的地理隔离,又将导致不同物种的形成。

所以,正是两者恰到好处的综合,才促成了当今世界不同人种并存的格局。

  那么,小矮人是不是一个新的人种并由此可以成为人类是多地区起源的一个有力证据呢?在后来的研究中,研究人员提出了多种假说。

第一种假说是,小矮人不是一个新的人种,也与人类的多地区起源无关。

这名弗洛勒斯人可能是因为疾病,如患唐氏综合征、缺碘、小头畸形症等原因而成为小矮人的。

  但是,2016年6月8日英国《自然》杂志网络版上发表的一篇论文又称,在弗洛勒斯岛上新发现了比弗洛勒斯人年代更久远的古人类骨骼化石,可追溯至大约70万年前。

这些古人类的体型甚至比弗洛勒斯人还要矮小,可能是弗洛勒斯人的祖先,称为马塔门格人。

因此,弗洛勒斯人是一个新的人种,并且这个发现也支持人类的多地区起源学说。

  唐氏综合征的解释  在关于小矮人是因为患病而形成的解释中,唐氏综合征目前证据比较多一些。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发展遗传学和进化学教授罗伯特·埃克哈特、澳大利亚阿德雷德大学的解剖学家马切伊·汉纳伯格和中国地质学家和古生物气象学家肯尼思·徐等人在2014年8月4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发表两篇文章称,过去对小矮人LB1化石的头骨容量和身高的原始数值极大地低估了,现在埃克哈特等人发现,这一头骨容量大约为430毫升,而非380毫升。

#p#分页标题#e#  现在的研究表明,小矮人LB1其实并不代表一个新的物种。

相反,她只是一个发育异常的人类的骨骼,这种发育异常与唐氏综合征的特点相一致。

  此外,新的研究有好几个证据都证明小矮人很可能是唐氏综合征患者。

首先,小矮人的颅面不对称,头骨左右不匹配是唐氏综合征的特征之一。

埃克哈特和同事早在2006年就注意到这种不对称性,但以前的发掘小组并未报告这一特征,并且以头骨被长时间埋葬为由反驳了埃克哈特等人的观点,即头骨的不平衡可能是因为长时间埋葬的原因。

  其次,埃克哈特等人之前对小矮人枕骨-额骨周长的测量,使得埃克哈特等人可以对比小矮人和患有发育障碍的病人身上获得的临床数据,据此,研究人员估计小矮人的大脑与患有唐氏综合征的病人的大脑大小相符合。

  此外,小矮人较短的大腿骨与唐氏综合征导致的身高降低相符合,经统计学修正后估算出的小矮人正常身高为1.26米,这一数值并不同于之前的1.06米,而是与某些现在生活在弗洛勒斯岛及周围地区的人类相匹配。

  根据这些证据,埃克哈特等人认为,在印尼梁布亚洞穴里发现的LB1骨骼并不足以证明发现了一个新的物种,而是一名患有唐氏综合征的病人,该病的发病率在全球为1/1000。

  马塔门格人的证明  然而,埃克哈特等人关于弗洛勒斯人是唐氏综合征患者的假说很快就被新的研究所反驳。

两个国际研究团队在2016年6月8日的英国《自然》杂志网络版上分别发表论文称,在弗洛勒斯岛上新发现了比弗洛勒斯人年代更久远的古人类骨骼化石。

  从考古证据推测,这些古人类的体型甚至比弗洛勒斯人还要矮小,他们可能是弗洛勒斯人的祖先,因此,弗洛勒斯人是在人类进程中存在过的一个人类分支,因而是人类多地区起源的一种证明。

  第一篇论文的标题是“弗洛勒斯中更新世早期的类弗洛勒斯人化石”,来自澳大利亚、日本和印尼的研究人员在这篇论文中说,他们2014年从距梁布亚岩洞东侧70千米处的苏阿盆地中一处名为马塔门格(Mata Menge)的地方发现了新的古人类化石。

这些化石包含颌骨碎片和6颗牙齿,它们至少来自3个小型古人类个体。

  其中下颌骨碎片来自一名成年人,经分析发现,他比此前发现的最小的弗洛勒斯人下颌骨还要小20%。

牙齿化石则是两名古人类幼童的乳牙。

因此,这些人可以称为马塔门格人,可推论是弗洛勒斯人的祖先。

  该文的作者认为,值得注意的是,马塔门格人比弗洛勒斯人有更小的下颌骨和臼齿。

与南方古猿和能人相比,马塔门格人化石更加接近能人,因此倾向于支持弗洛勒斯人是早期亚洲直立人的一个矮小的祖先,弗洛勒斯人并非是因为患唐氏综合征才成为矮小的身材。

而且,弗洛勒斯島的古人类在较早的时期已经具备了弗洛勒斯人特有的极小体型和其他形态特征。

  第二篇论文的题目是“已知的弗洛勒斯最古老的古人类化石的年龄和背景”,在这篇论文中,菜叶网,澳大利亚学者领衔的一个国际团队对马塔门格人化石样本进行了深入分析。

他们认为,这些马塔门格人当时生活在炎热干燥、类似稀树草原的地区,但也拥有一些湿地环境,与弗洛勒斯人的生活环境类似。

此外,在马塔门格人化石旁边还发现了一些动物和简单的石器,这些石器与晚更新世的弗洛勒斯人所制造的石器十分相似。

  从现有证据来看,该研究团队认为,目前收集的考古学证据还不足以说明这次新发现的古人类是一个新的人种,但基于化石的大小和形状,推测这些古老的比弗洛勒斯人更矮小的马塔门格人或许是弗洛勒斯人的祖先。

  研究人员推测,马塔门格人和弗洛勒斯人或许是直立人抵达这座岛屿后为了适应岛上资源稀缺的环境,在进化过程中不断“缩小”体型。

不过,最大的疑问是这些最早的直立人是如何抵达这座岛屿的?直立人没有建造船只的能力,也不可能游泳游到岛上。

对此,一种观点认为,他们可能是被巨浪冲到岛上的。

  当然,马塔门格人和弗洛勒斯人是不是人类演化中一个多地区起源的人种,还不会有终极结论,但是,这两篇论文的研究结果至少挑战了弗洛勒斯人是由于疾病导致体型逐渐缩小的说法,尤其是弗洛勒斯人是唐氏综合征患者的假说。

  灭绝的苏门答腊小矮人#p#分页标题#e#  几百年来,东南亚南部的苏门答腊一直流传着一些奇怪恐怖的故事,讲的是一种毛茸茸的两足动物,名叫“苏门答腊小矮人”,或“丛林小矮人”。

近来科学家发现,一种矮小的史前人类曾在印度尼西亚的另一座岛上居住,有人给他们取了个绰号,叫“霍比特人”。

科学家发现冰冷矮行星中地热活动的证据

    由西南研究所共同领导的一个团队在冰冷的矮行星厄里斯和马克马克艺术插图深处发现了热液或变质活动的证据。

厄里斯和Makemake位于太阳系边缘海王星轨道之外的柯伊伯带,这是一个很大的环形冰体区域,大小与冥王星及其卫星卡戎相当。

鸣谢:uux.cn/西南研究院  据西南研究院:由西南研究所共同领导的一个团队在位于柯伊伯带的冰冷矮行星厄里斯和马克马克内发现了热液或变质活动的证据。

在其表面检测到的甲烷在其岩石内核中具有温暖甚至炎热的地球化学迹象,这与彗星的甲烷特征明显不同。

  “我们在凉爽的地方看到了一些有趣的炎热时期的迹象,”SwRI大学的克里斯托弗·格林博士说,他是行星地球化学专家,也是这项发现的一篇论文的重要作者。

  “我参加这个项目时认为,大型柯伊伯带天体kbo应该有古老的表面,这些表面充满了从原始太阳星云继承的物质,因为它们的冷表面可以保存甲烷等挥发物。

相反,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JWST给了我们一个惊喜。

我们发现了证据表明厄里斯和Makemake内部产生甲烷的热过程。

”  柯伊伯带是太阳系边缘海王星轨道以外的一个很大的环形冰体区域。

厄里斯和Makemake的大小与冥王星及其卫星卡戎相当。

这些天体可能形成于太阳系古代的早期,大约45亿年前。

由于远离我们太阳的热量,kbo被认为是冰冷、死亡的物体。

  JWST研究的最新成果第一次观测到了厄里斯和马克马克表面的同位素分子。

这些所谓的同位素是含有不同中子数的原子的分子。

它们提供了有助于理解行星演化的数据。

  JWST团队测量了矮行星表面的成分,特别是甲烷中氘重氢与氢氢的比例。

氘被认为是在大爆炸中形成的,氢是宇宙中最丰富的原子核。

行星体的D/H比值可以提供有关含氢化合物的起源、地质古代和形成途径的信息。

    SwRI的科学家们利用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的数据模拟了地下地热过程,这可以解释甲烷是如何出现在厄里斯和马克马克的表面的。

这两颗矮行星位于遥远的柯伊伯带。

这幅插图指出了三种可能性,包括液态水可能存在于太阳系边缘远离太阳热量的这些冰体内。

鸣谢:uux.cn/西南研究院  “我们在JWST观测到的适中的D/H比掩盖了在古老表面存在原始甲烷的事实。

格林说:“原始甲烷的D/H比要高得多。

”  “相反,D/H比值表明甲烷产生于地球内部深处。

D/H比就像一扇窗户。

我们可以用它来窥视地下。

我们的数据表明这些世界的岩石核心温度升高,因此甲烷可以被加热。

分子氮N2也可以产生,我们在厄里斯看到了它。

热核也可能指向其冰冷表面下液态水的潜在来源。

”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科学家们已经了解到,冰世界的内部演化程度比以前认为的要高得多。

在几个冰冷的卫星上发现了地下海洋的证据,如土星的卫星土星的第二个卫星和木星的卫星木星的第二个卫星。

液态水是决定潜在行星宜居性的关键因素之一。

  科学家们将在未来几年中研究厄里斯和Makemake中存在海洋的可能性。

如果它们中的任何一个适合居住,那么它将成为太阳系中可能支持生命的最遥远的世界。

寻找内部驱动过程的化学指标使他们朝着这个方向迈出了一步。

  “如果厄里斯和马克马克在其岩石内核中拥有,或者可能仍然拥有温暖甚至炎热的地球化学,那么低温火山过程可能会将甲烷带到这些行星的表面,也许是在地质上最近的时间,”威尔·格伦迪博士说,他是洛厄尔天文台的天文学家,,格林的合着者之一和一篇姐妹论文的重要作者。

  “我们发现碳同位素比率13C/12C表明相对较新的重新浮出水面。

“  这项工作是行星科学范式转变的一部分。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冰冷的世界可能内心是温暖的。

为这项研究开发的模型还指出了土星卫星泰坦上地热气体的形成,该卫星也有丰富的甲烷。

此外,对厄里斯和Makemake上意外活动的推断强调了内部过程在塑造我们在大型kbo上看到的东西中的主要性,这与冥王星上的发现一致。

  “在新视野号飞越冥王宇宙岛统后,随着这一发现,柯伊伯带在承载动态世界方面比我们想象的要活跃得多,”格林说。

“现在开始考虑派遣一艘飞船飞过这些天体中的另一个,将JWST数据置于地质背景中并不为时过早。

我相信我们会被等待着的奇迹所震惊。

”  该论文发表在《伊卡洛斯》杂志上。

加入收藏
               

黄河大洪水证据首被发现是怎么回事?大禹治水或非神话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