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专家学者齐聚四川是怎么回事?探讨唐蕃古道遗存和保护

【千问解读】
四川石渠县地处甘孜自治州西北边陲,川青藏三省(区)结合部,藏语称为“扎溪卡”,意为“居住在雅砻江边的游牧部落”。
其境内有世界上最长的石经墙、最为远古神奇的石经城、保存完好的唐蕃摩崖石刻(群)、神秘的利山巨石群,康巴藏区保存最为完好的土司官寨,康巴藏区第一个建在寺庙里的博物馆,原始古朴的查加部落,世界上最长的史诗——《格萨尔王传》也发祥于此。
据了解,由四川文物研究院和博物院联合开展的石渠县吐蕃时期石刻群调查,获得“中国2013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
“发现保存完好的唐蕃摩崖石刻(群)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也是四川藏区25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首次发现大规模吐蕃时期遗存。
”四川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王婷女士称,石渠发现吐蕃时期石刻群数量多、题材丰富、价值高、保存状况良好,成为中国现存已发现的吐蕃时期石刻分布密集、数量较多的县之一。
同时为唐蕃古道走向、路线考证提供了新资料,填补了青藏高原东部唐蕃古道走向重要环节的资料空白。
论坛期间,专家们对石渠境内吐蕃时期石刻遗存进行了现场考察,与会专家学者以“吐蕃时期石刻”和“唐蕃古道”为切入点展开了精彩的发言,同时探讨了石渠吐蕃时期石刻图像研究,石刻遗存与唐蕃古道的关系,唐蕃古道的历史背景、交通线路情况,以及唐蕃古道与文化线路遗产保护的关系,吐蕃时期其它区域的关联遗存等问题。
“正是因为一次考古新发现为我们的研究提出了更多问题,才更能真正说明其发现的重要性。
”故宫博物院原常务副院长李季先生称,对于唐蕃古道走向的共识一般认为由西安经西宁经清水河经那区至拉萨。
近年来学术界对唐蕃古道走向的研究开始关注玉树地区以及藏东地区,尤其关注这两个区域保存丰富的吐蕃时期石刻遗存。
过去的30年间,考古学家们陆续发现了一批有重要意义的吐蕃时期的摩崖石刻,它们主要分布在青海玉树、西藏江达县、察雅县、芒康县、四川甘孜石渠县等地,基本沿金沙江两岸分布。
“学者们的研究视角始终锁定于金沙江流域与唐蕃古道的关系。
但是由于存在资料空白,对于唐蕃古道的具体走向,学术界还存在着争议。
”故宫博物院藏传文物研究所所长罗文华先生表示,此次的发现再次强化了金沙江东畔洛须镇在唐蕃交流中的重要性,长沙干马乡须巴神山摩崖石刻群的发现更是将这条路线的方向指向雅砻江上游,暗示这条唐蕃古道很可能是从洛须渡过金沙江,然后沿着高山台地往东,抵达雅砻江上游。
“这是此前学术界较少关注过的一条新线路。
”罗文华称,石渠等地发现的吐蕃时期摩崖石刻整体艺术呈现出吐蕃样、尼泊尔-印度样与汉式样的混合,其尼泊尔-印度样、吐蕃样的艺术风格与河西地区(敦煌)似乎并无直接之关系,应当是西藏本土传来。
按2010年统计,中国现存的19处吐蕃时期石刻分布在西藏昌都、青海、四川等地,其中四川的5处就有1处是石渠县境内的照阿拉姆石刻。
石渠地区新发现的须巴神山石刻群是现存吐蕃时期时代较早的石刻遗存。
“烟角村石刻大日如来像与须巴神山石刻群、照阿拉姆石刻风格上有诸多相似之处,应是8世纪中叶至9世纪初作品。
”王婷在发言中称,雅砻江沿岸首次发现吐蕃石刻,把唐蕃古道的走向扩展到了雅砻江流域,除了为学术界提供新的线索外,还对研究吐蕃历史、佛教史、佛教艺术史、唐蕃关系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考古专家和学者们认为,虽然在研究上还存在很多需深入研究的具体问题,但是毋庸置疑的是石渠县所处的地理交通位置及其丰富的吐蕃石刻遗存让其成为青藏高原东部唐蕃古道(南线)的重要节点,雅砻江流域新发现的须巴神山石刻群为唐蕃时期道路的具体走向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同时,唐蕃古道及其相关遗存应作为线性文化遗产的视野去进行研究和保护,并建议在基础研究的基础上推进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工作。
据悉,此次论坛除了来自故宫博物院、四川文物考古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外,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西藏社会科学院、西藏博物馆以及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等单位的相关专家学者也参加了论坛并发表演讲。
随机文章中古欧洲有名的骑士有哪些?明朝最有影响力的臣子有哪些?乌贼为什么是四维生物,可掌控时间预知未来人根峰和母门洞传说,传闻是伏羲和女娲造人后留下的产物世界上口径最大的多拉巨炮,仅炮弹就重达7吨(体积比人还大)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考古学家称或发现埃及法老图坦卡蒙生母之墓
自图坦卡蒙法老墓发掘以来,已经过去约100年,这位年轻的古埃及法老身上一直笼罩着一层神奇的面纱。
美国亚利桑那大学考古学家尼古拉斯-里夫斯近日表示,在图坦卡蒙墓穴正下方找到通向埃及王后奈费尔提蒂之墓的“鬼门”,因此推断图坦卡蒙法老的母亲可能就是奈费尔提蒂。
埃及王后奈费尔提蒂以其美艳的容貌著称,描述她美貌的雕塑、绘画让人浮想联翩,但关于奈费尔提蒂的古代资料并不多,特别是自公元前1340年奈费尔提蒂猝逝后,其墓穴就神奇消失成为一个谜。
根据之前的DNA分析,西方考古学家曾认为,一具被称为“年轻女士”的木乃伊是图坦卡蒙的生母,她与图坦卡蒙的父亲是兄妹。
然而,也有一些埃及考古学家宣称,图坦卡蒙真正的母亲是奈费尔提蒂,即古埃及法老阿肯纳顿的妻子,一位养育过六个孩子的母亲。
美国亚利桑那大学考古学家尼古拉斯-里夫斯表示,有最新证据证实这些埃及考古学家的推测,并在《阿玛纳皇家陵墓专案》的报告中发表了这一论述。
通过分析皇帝谷中图坦卡蒙墓室的高清扫描图,里夫斯声称墙后藏有两个入口及秘道,其中一个通往储藏室,另一道门藏在北面的墙中,可能是通往奈费尔提蒂的墓室。
他表示筑墓者故意封死这个入口,因此奈费尔提蒂的墓室始终未被发现。
里夫斯之所以会作出这样的判断,是因为这个墓穴的位置位于入口轴的右侧,这是典型的埃及王妃的墓室设计,而非皇帝墓室设计。
多年来,考古专家一直感到困惑,无法理解图坦卡蒙的墓穴缘何如此狭小,根本不符合其法老的身份地位。
依照里夫斯的理论解释,目前的图坦卡蒙墓室事实上只是奈费尔提蒂墓室的“前厅”,而其母亲奈费尔提蒂的墓室还藏在里面。
里夫斯指出,在图坦卡蒙陵墓中的四个墓室里,堆积着如山的稀世珍宝,令考古者叹为观止。
里夫斯表示,墓室中的许多物品看起来都是古埃及法老阿肯纳顿曾经使用过,后改为年轻的图坦卡蒙法老所用,还有一些物品显示奈费尔提蒂王后曾经与图坦卡蒙法老共同执政。
结合墓穴北墙的高清扫描图分析,里夫斯认为,这个墓室应该是先给奈费尔提蒂王后准备的墓室,但没料到图坦卡门早逝,没时间准备仓促之下下葬,就用了王后的墓室,这是一个“秘道式的墓中墓”。
里夫斯声称,通往奈费尔提蒂墓室的这面墙上,绘有宗教仪式的壁画,而古埃及第十八王朝的女性皇室成员中,仅有奈费尔提蒂配有此等荣耀,因此推断该墓室原来是属于她的。
如果里夫斯的推论最终被证实为真,这将解开一系列困惑众多考古学家多年有关图坦卡蒙墓穴谜团。
例如,墓室中发掘出的宝藏看起来堆放得非常匆促,且大部分为用旧的物品。
里夫斯写道:“如果这些数字化创作成为物理现实,那么这些墓葬品的含义将非同寻常,它们不仅显示了图坦卡蒙新政时期的繁荣,更证明了王后奈费尔提蒂的身份——阿肯纳顿法老智慧与美貌并存的配偶、强有力的联合执政者和继位者。
”资深学者乔伊斯-泰德斯勒表示:“里夫斯的推测可能是正确的。
尽管目前还很难判断筑墓者修筑的墓室有多深,但是这个墓穴有其它多个墓室并不奥秘。
令人惊讶的是,这个墓穴最初是为奈费尔提蒂所建。
在我看来,奈费尔提蒂很可能是死于丈夫统治期间,葬于埃及古都阿玛纳。
我曾以为她葬于西部河谷,而不是皇帝谷的中部。
”奈费尔提蒂是古埃及古代上的绝代美女,是古埃及阿法老肯纳顿(公元前1352年到公元前1338年执政)的妻子。
奈费尔提蒂王后的名字,在古埃及语中意味着“一个美人正在走来”。
她与丈夫一同开启了埃及的太阳神崇拜文化,她的头衔表明除了与丈夫阿肯纳顿一起统治埃及外,还有可能在丈夫死后继续统治过埃及。
然而,奈费尔提蒂的死亡和墓葬至今还是一个神奇的谜。
里夫斯称:“任何一个考古片段本身都无法令人信服,但是一旦将这些片段组合起来,就很能证明我的这个推断。
如果我的推断有误,那就推倒重来;但是一旦我的推断是正确的,这将是迄今为止考古学界最伟大的发现。
”这些图片均由西班牙一家名为Factum Arte的机构提供,该机构致力于通过数字化手段进行艺术创作,最新创作了图坦卡蒙陵墓的一比一复制品,供游客参观游览。
1922年霍华德-卡特发现图坦卡蒙墓,挖掘出了大量珍宝,震惊了西方世界。
在图坦卡蒙的坟墓被挖掘之后,他的生平和死因一直是考古学界研究争论的焦点,但至今都没有定论。
陪葬图坦卡蒙的是两个胎死腹中的孩子,他的暴亡导致了一场战争,继位者是宰相阿伊。
阿伊法老娶了图坦卡蒙的遗孀,在其统治期间,在与赫梯的一场战争中埃及战败。
2014年十大主要考古发现 巨石阵曾是完整圆形
1. 揭开广东旧石器早期文化的面纱 广东郁南磨刀山遗址与南江旧石器地点群 发掘单位: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云浮市博物馆、郁南县博物馆、罗定市博物馆 发掘领队:王幼平 磨刀山遗址是广东省第一次发现并经科学发掘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旷野类型遗址,发现岭南地区年代最早的古人类文化遗存,填补了该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空白,是广东史前考古的重大突破。
发掘区揭露的石制品平面分布、古人类活动区域、石器生产操作链及古人类适应行为等多方面信息,反映了亚洲东南部低纬度地区早期古人类独特的石器生产活动与适应模式,亦显示出亚热带与热带地区、华南北部与岭南及东南亚地区早期旧石器文化与古人类行为的联系与分别。
南江盆地目前已发现的60余处旧石器地点,展现出区域内由中心营地与临时活动地点组成的古人类栖居形态。
同时,由中更新世至晚更新世的三期文化遗存,为研究岭南乃至华南与东南亚地区的旧石器文化进展脉络提供主要参考依据。
南江流域的旧石器考古发现既是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的重大发展,也为深入研究华南—东南亚地区旧石器文化的关系、区域人类起源与演化古代,以及东西方文化比较等国际热点课题提供了十分主要的新契机。
2. 跨越千年的文明变迁 河南郑州东赵遗址 发掘单位: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发掘领队:顾万发 2012年至今,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联合对东赵遗址进行了近三年的田野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考古收获。
发现了一座新砦期城址,这是目前嵩山以北区域发现的第一座新砦期城址。
发现了一座二里头文化早期城址,这是目前发现的面积最大的二里头文化早期城址。
发现了二里头时期单个遗迹出土卜骨最多的单位;首见二里头时期城墙基槽内奠基现象。
这些发现均具有主要研究价值。
发现大型“回”字形二里岗期夯土建筑基址,面积超过3000平方米,是目前发现规模仅次于偃师商城的早商建筑基址,由此可彰显该建筑等级之高、聚落性质之主要。
发现一座东周时期大型城址及丰富的西周、东周时期文化遗存,有助于文献中两周时期该区域诸多封国的探索。
总之,东赵遗址考古学文化延续时间长、文化序列连续完整,尤其是三座先秦时期城址集中发现,在中原地区同类遗址中甚为罕见,将进一步完善中原地区夏商周时期考古学文化分期体系与文化谱系,有助于解决中原地区夏商分界、商周分界等学术难题。
3. 钟鸣鼎食 射御不违 湖北枣阳郭家庙曾国墓地 发掘单位: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荆州文物保护研究中心、襄阳市博物馆、枣阳市博物馆 发掘领队:方 勤 郭家庙墓地的发掘共清理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墓葬29座、车坑1座、马坑2座、车马坑1座,出土铜、陶、漆木、骨、皮革、玉石等各类质地文物千余件,其中青铜鼎、盘等有“曾子”铭文。
墓地年代为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是一处以曾国国君墓M1和陪葬的大型车坑、马坑为中心的曾国公墓地。
从年代序列上,郭家庙墓地填补了西周早期叶家山曾侯墓地和春秋中晚期文峰塔曾侯墓地之间的缺环,对曾国古代的研究及其考古学文化序列的建立至关主要。
进一步厘清了郭家庙墓地与其东南约1~2公里的周台遗址、忠义寨城址的关系,基本确定了周台遗址、忠义寨城址为当时曾国都城。
M1陪葬车坑和马坑均为迄今发现的曾国最大的车坑、马坑,并第一次在车坑沿边发现了柱洞遗迹;M1出土较多钟、磬、瑟、鼓等乐器,其中瑟、建鼓、彩漆木雕编钟架、编磬架,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保存较好的实物;M1出土了弓、矰矢、缴线轴组合,是迄今所见最早的成套弋射用具;出土的墨色块状物,经检测可书写,为迄今最早的人工书写颜料,可能是墨的早期形态。
#p#分页标题#e# 墓地出土金属制品材质多样,金、银、铜、铁、锡等均有,采纳了多种制作工艺,如捶锻、模锻、冲孔、鎏金等,技术成熟,部分器物为迄今发现的这些工艺制作的最早实物,对研究历史金属器制作加工技术的进展具有主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