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襄樊之战到夷陵之战,蜀汉的损失有多少?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4-18 点击数:
简介:在汉末时期,如果说经历的丰富,显然的一生,显然要比、等诸侯坎坷多了。

虽然刘备是中山靖王之后,可是,等到刘备出生时,已经是家道中落,和寻常百姓没有多大区别。

在此基

【千问解读】

在汉末时期,如果说经历的丰富,显然的一生,显然要比、等诸侯坎坷多了。

虽然刘备是中山靖王之后,可是,等到刘备出生时,已经是家道中落,和寻常百姓没有多大区别。

在此基础上,刘备的起点,无疑要明显低于曹操和孙权。

可是,凭借着不服输的勇气,刘备尽管颠沛流离,数次遭遇险境,却还是开创了属于自己的事业。

公元219年,在汉中之战中,刘备终于正面击败了曹操。

在汉中之战后,刘备坐拥荆州三郡、益州以及汉中之地,可谓来到了自己的巅峰。

可是,高峰和低谷之间,往往只有很短暂的时间。

在汉中之战后,在襄樊之战中失败被杀,而刘备也打输了。

那么,问题来了,从襄樊之战到夷陵之战,蜀汉的损失到底有多大?接下来小编就带来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对此,在笔者看来,从襄樊之战到夷陵之战,蜀汉的损失主要体现在地盘、人才、兵力这三个方面 地盘:丢失荆州三郡和东三郡 后,兵家必争的荆州七郡被刘备、曹操、孙权三家瓜分,曹操占据荆州北部最大的南阳郡,孙权得到江夏郡和南郡,刘备得到荆州南部四个郡(长沙郡、零陵郡、桂阳郡、武陵郡),外加从东吴借来的南郡,也即总共五个郡。

但是,公元215年,湘水划界时,刘备和孙权平分荆州,即以湘水为界,分荆州的江夏郡、长沙郡、桂阳郡属于孙权,分荆州的南郡、零陵郡、武陵郡属于刘备。

因此,自公元215年开始,关羽手中实际上只有荆州三郡了,这三个郡分别为南郡、零陵郡、武陵。

襄樊之战中,关羽兵败被杀,这三个郡也被兵不血刃地夺走了。

至于东三郡,指的是房陵、上庸、西城3郡,也被称之为上庸三郡。

汉中之战后,、孟达夺取了房陵、上庸、西城3郡。

可是,在襄樊之战后,刘封和孟达不和,后者投靠曹魏。

孟达投降之后,魏文帝派遣与助孟达袭取东三郡。

因此,在襄樊之战后,蜀汉还失去了房陵、上庸、西城3郡。

而东三郡的丢失,可以说是襄樊之战引起的连锁反应。

由此,从襄樊之战到夷陵之战,蜀汉在地盘上一度丢失了六个郡的疆域。

在汉末三国时期,六个郡的地盘,实际上已经接近一个州了。

而在当时,整个天下才只有十多个州。

比如在夷陵之战后,蜀汉只有益州这一州之地了。

所以,丢失荆州三郡和东三郡,可以说是刘备势力损失了半壁江山。

兵马:10万左右的大军荡然无存 襄樊之战中,关羽兵败麦城,这让蜀汉在荆州的兵力全部损失。

针对关羽在荆州的兵力,大部分学者认为在4万—5万之间。

比如在中,率领的人马在3万左右,而关羽可以包围襄樊,并俘获于禁等人,其兵力应该不会低于3万。

同时,考虑到关羽在荆州后方留守的兵力,所以推测关羽拥有4万—5万大军。

在襄樊之战时,这些兵马要么阵亡,要么投降,自然是损失殆尽了。

夷陵之战中,公元221年7月,刘备亲率蜀汉军队数万人,对吴国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

刘备派遣将军吴班、冯习、张南率领约三万人(后期有沙摩柯等五奚蛮夷加入,总兵力应达到五万)。

在夷陵之战,东吴的兵力,也在5万左右。

最后的结果,大家应该非常清楚了,不仅蜀军伤忙惨重,连刘备都差一点没能逃过一劫。

因此,在夷陵之战中,蜀汉直接损失了5万左右的兵马。

此外,东三郡的丢失,也可能导致蜀汉损失上万人的兵力。

将这些损失算在一起的话,刘备总共损失了10万大军。

值得注意的是,在夷陵之战后,经过恢复元气的蜀汉,也才只有10万兵力。

因此,如果没有丢失这10万大军,诸葛亮在北伐曹魏时,自然不会在兵马上捉襟见肘了。

而这,很可能会影响到三国历史的走向。

人才:不计其数 俗语有云“”,10万大军的损失固然惨重,可是文臣武将等人才的丢失,同样让人痛惜不已。

在襄樊之战中,关羽、关平、赵累等将领被东吴斩杀,傅士仁、麋芳等蜀汉在荆州的官吏,则大部分归降了东吴。

夷陵之战中,冯习、张南、傅肜、沙摩柯等人战死沙场,杜路、刘宁等人则归降东吴。

至于的兄长,也在夷陵之战中被杀。

对此,在笔者看来,夷陵之战中,蜀汉损失的主要还是年轻将领,也即刘备希望借此来培养关羽、、、、等老将的继承人。

结果,让人惋惜的是,这些年轻将领大部分殒命,让刘备的培养计划落空。

此外,襄樊之战后,刘封被赐死,孟达背叛蜀汉,夷陵之战中,黄权无奈归降曹魏,这些都是蜀汉在人才上的损失。

因此,这些人才上的损失,可谓不计其数,难以用一个准确的数字来评价。

综上,从襄樊之战到夷陵之战中,蜀汉在地盘、兵力、人才这三个方面都可谓损失半壁江山,这也是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强调“益州疲弊,此诚之秋”的重要原因。

请选中你要保存的内容,粘贴到此文本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闽越国故地今何在:从东南边陲到现代福建的千年嬗变

作为战国至西汉时期活跃于东南沿海的古国,其疆域范围远超现代福建省行政区划。

核心区域覆盖今福建全境,北接浙江南部(温州、台州等地),南抵广东潮汕、梅州地区,西连江西铅山,东濒东海。

发现表明,闽越国都城东冶(今福州冶山一带)不仅是政治中心,更是当时东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城市,其王城遗址南北长860米、东西宽550米,面积相当于北京的三分之二。

这一疆域的形成与越国遗民的迁徙密切相关。

公元前334年,越王无疆战败被杀后,部分越人从浙江绍兴一带航海入闽,与福建原住民“七闽”部落融合,形成新的族群——闽越人。

他们不仅在福建北部建立政权,还通过海路向潮汕、梅州等地拓展,使闽越文化的影响力辐射至整个岭南东部。

历史沿革:从方国到郡县的制度变迁 闽越国的政治命运始终与中原王朝的扩张紧密相连。

建国初期(前334年—前221年):越国遗民在福建建立独立政权,采用世袭君主制,与中原诸侯国形成对峙。

秦代统治(前221年—前202年):后,在闽越故地设闽中郡,但仅废除无诸的王号,改封“君长”,实际仍由闽越贵族统治。

这种“郡县其表,方国其里”的特殊制度,为后世闽越国复国埋下伏笔。

西汉复兴(前202年—前110年):战争中,无诸率军助击败,获封闽越王,重建王国。

汉初“”的政策使闽越国迎来鼎盛期,冶铁、造船、纺织业高度发达,铁制农具与兵器普及,甚至出现“带甲百万”的军事力量记载。

最终覆灭(前110年):因闽越王余善刻“武帝”玺自立为帝,调遣四路大军围攻,最终将闽越王族及民众迁往江淮地区,彻底终结其地权。

考古实证:武夷山下尘封的王城记忆 闽越国的物质文明在武夷山南麓的城村遗址中得到完整呈现。

这座始建于公元前202年的王城,以河为壕堑、以山为屏障,采用“半悬空”建筑技术防潮防虫。

考古发掘出土的2.02米空心砖、15公斤铁犁、81.5厘米铁矛头等文物,证明其冶铁技术已达同时代中原水平。

王城内的宫殿区、作坊区、墓葬区布局严谨,出土的“万岁瓦当”与五齿耙更彰显其皇家气派与农耕文明成就。

遗址中的宫中浴池排水系统至今仍清晰可见,王宫古井的泉水历经两千余年仍清冽甘甜。

这些遗迹与风格宫殿基址共同构成“中国的庞贝古城”,为研究东南地区早期国家形态提供实物证据。

文化传承:从图腾崇拜到闽南文化的基因 闽越国的文化印记深刻影响着后世福建地域文明。

其以蛇为图腾的习俗,在《说文解字》中记载为“东南越蛇种”,至今仍可从闽南地区节赛龙舟的“龙首蛇身”造型中窥见一斑。

语言方面,闽南话与潮汕话的高度相似性,印证了闽越国时期潮汕属其疆域的历载。

经济领域,闽越国推广的铁器与曲辕犁技术,为福建后来成为“海上”起点奠定物质基础。

手工业方面,专供王侯享用的荃葛等纺织品,预示着宋元时期泉州“刺桐港”纺织业繁荣的先声。

而闽越人“善舟楫”的传统,更直接催生了福建造船业与海洋贸易的千年辉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闽越国故地今何在:从东南边陲到现代福建的千年嬗变

作为战国至西汉时期活跃于东南沿海的古国,其疆域范围远超现代福建省行政区划。

核心区域覆盖今福建全境,北接浙江南部(温州、台州等地),南抵广东潮汕、梅州地区,西连江西铅山,东濒东海。

发现表明,闽越国都城东冶(今福州冶山一带)不仅是政治中心,更是当时东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城市,其王城遗址南北长860米、东西宽550米,面积相当于北京的三分之二。

这一疆域的形成与越国遗民的迁徙密切相关。

公元前334年,越王无疆战败被杀后,部分越人从浙江绍兴一带航海入闽,与福建原住民“七闽”部落融合,形成新的族群——闽越人。

他们不仅在福建北部建立政权,还通过海路向潮汕、梅州等地拓展,使闽越文化的影响力辐射至整个岭南东部。

历史沿革:从方国到郡县的制度变迁 闽越国的政治命运始终与中原王朝的扩张紧密相连。

建国初期(前334年—前221年):越国遗民在福建建立独立政权,采用世袭君主制,与中原诸侯国形成对峙。

秦代统治(前221年—前202年):后,在闽越故地设闽中郡,但仅废除无诸的王号,改封“君长”,实际仍由闽越贵族统治。

这种“郡县其表,方国其里”的特殊制度,为后世闽越国复国埋下伏笔。

西汉复兴(前202年—前110年):战争中,无诸率军助击败,获封闽越王,重建王国。

汉初“”的政策使闽越国迎来鼎盛期,冶铁、造船、纺织业高度发达,铁制农具与兵器普及,甚至出现“带甲百万”的军事力量记载。

最终覆灭(前110年):因闽越王余善刻“武帝”玺自立为帝,调遣四路大军围攻,最终将闽越王族及民众迁往江淮地区,彻底终结其地权。

考古实证:武夷山下尘封的王城记忆 闽越国的物质文明在武夷山南麓的城村遗址中得到完整呈现。

这座始建于公元前202年的王城,以河为壕堑、以山为屏障,采用“半悬空”建筑技术防潮防虫。

考古发掘出土的2.02米空心砖、15公斤铁犁、81.5厘米铁矛头等文物,证明其冶铁技术已达同时代中原水平。

王城内的宫殿区、作坊区、墓葬区布局严谨,出土的“万岁瓦当”与五齿耙更彰显其皇家气派与农耕文明成就。

遗址中的宫中浴池排水系统至今仍清晰可见,王宫古井的泉水历经两千余年仍清冽甘甜。

这些遗迹与风格宫殿基址共同构成“中国的庞贝古城”,为研究东南地区早期国家形态提供实物证据。

文化传承:从图腾崇拜到闽南文化的基因 闽越国的文化印记深刻影响着后世福建地域文明。

其以蛇为图腾的习俗,在《说文解字》中记载为“东南越蛇种”,至今仍可从闽南地区节赛龙舟的“龙首蛇身”造型中窥见一斑。

语言方面,闽南话与潮汕话的高度相似性,印证了闽越国时期潮汕属其疆域的历载。

经济领域,闽越国推广的铁器与曲辕犁技术,为福建后来成为“海上”起点奠定物质基础。

手工业方面,专供王侯享用的荃葛等纺织品,预示着宋元时期泉州“刺桐港”纺织业繁荣的先声。

而闽越人“善舟楫”的传统,更直接催生了福建造船业与海洋贸易的千年辉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加入收藏
               

从襄樊之战到夷陵之战,蜀汉的损失有多少?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