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一代奸雄曹操爱人妻”?背后传达了当时社会怎么样的问题?

最近在网络上流行起一个段子 曹魏爱人妻 ,说的是时期皇室之人热衷掠夺他人之妻。
当然这只是根据三
【千问解读】
最近在网络上流行起一个段子 曹魏爱人妻 ,说的是时期皇室之人热衷掠夺他人之妻。
当然这只是根据三国故事以及一些野史之类的信息中所筛选出来的,其中有真亦有假,不可以偏概全。
然而这其中所传达出来的信息却是那个时代所乃至整个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所无法避开的问题,那就是战争之下所引发的男性人口的衰减,依旧新生儿童的缺失。
这个问题在那个资源匮乏,战争不断时代是非常难以解决的问题,但是在那个人力资源紧张的时代,人口又是政权生存的根本条件。
因此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在着手处理这一问题,不断的降低结婚年龄,奖励生育等政策层出不穷。
一、曹魏爱人妻的来源 1.曹操对他人妻子的热爱 可以说历史上曹操是非常热衷于抢夺他人妻子的统治者之一了,三国时期战乱不止,相互征伐,而曹操每到一处除了必要政事处理、安抚百姓、收纳降兵之外,还有一件必然会干的事情。
那就是会提前打探好敌方是否有佳人,每当入城之后,必然会宠幸一二。
当年攻打的时候,就曾给予袁绍儿媳妇,然而却被捷足先登抢走。
曹操一生活了六十五年,其妻妾之多可谓三国之最,单单可以考据之人就多达十五位,而且还有众多未曾考据的。
而且就从子嗣繁盛状况来看,同时期的刘蜀皇室和孙吴皇室都是比不上的,曹操的子女多达三十人。
而的子嗣不过一手之数,的儿女也不过十位上下,都无法和曹操相比。
再来看曹操的妻妾的来历,曹操妻妾之中相当一部分都是曹操战争之中掠夺他人的。
在那个时代,女性很多时候都是被当成了工具进行交易的,往往都成为政治的牺牲者。
曹操妾中前夫为秦宜禄,且生有一子;尹夫人为何咸之妻,且也生有一子,然而曹操却从未在意。
这样的妾在曹操府中比比皆是,当时的的后妃也不过五人而已。
2.良好的基因传承 如果说曹操开启了霸占人妻的开头,那么曹操的公子们则良好的继承了自己父亲的爱好。
就拿我们所熟知的曹丕和来说,两人都是不折不扣的大色胚,和一样热衷于霸占他人妻子。
上面说到甄宓被曹操和曹丕相互争夺,其实在攻打袁绍之前,甄宓的美貌就已经远近闻名,受到了许多人的垂涎。
不仅仅是曹氏三父子觊觎其美色,就连当时曹操军中许多人都想要据为己有。
由于当时曹操和袁绍相互攻伐,袁绍大势已去,袁绍根本来不及救走家眷,加上邺城之中防守空虚,曹操的军队进入城中,如入无人之境,肆意而为。
当时曹操、曹植、曹丕都在找寻袁府,然而最终还是曹丕率先找到袁府,并且控制了甄宓,并将其带走。
虽然曹操也想一览其姿色,但是自己身为父亲和儿子抢女人有违伦理,最终只得下令将甄宓赐给了曹丕。
另外曹植也非常喜欢甄宓,曹植生性风流,才名远播,,正是一段佳话。
因此在攻打邺城之时,曹植就曾请求曹操将其赐予自己,但是奈何曹丕捷足先登,曹植只得望而却步,之后对甄宓的喜爱却一直未曾减少。
乃至甄宓死后,曹植离开洛阳之时,途径洛水,心有所感,写下《洛神赋》来纪念甄宓。
二、频繁战争下的人口剧烈流失 1.战争之多、人员之广 三国时期的战争可以说比时期分裂战争还要多,自末年之时起,大大小小的战争便不断,从最初的各地诸侯、军阀相互征伐,到之后魏蜀吴三足鼎立的情况之下。
将近一百余年的时间里,大规模的战争十余次,直接、间接参战的人数每次都在数十万上下,其战争往往波及数州,影响巨大。
除却魏蜀吴三国建立过程中大大小小连续不断的战争,还有几次规模较大的战争。
魏蜀吴的统一战争属于范围小、时间长,但是影响较大的战争,这些战争的特点就是虽然多,但是真正造成伤亡却并不大。
就拿刘备入蜀来说,其中大多时候都是不战而降,其余战争基本都属于小规模的围城之战,对刘备军队的实际实力没有任何影响。
而真正影响较大则是那是大规模的会战。
如曹操和袁绍之间发生的官渡之战,双方参战的军队最终多达十五万上下。
而到了最后曹操大胜的情况下,袁绍的十数万大军被杀多达七到八万,这样的伤亡对于河北地区的青壮无异于。
再如蜀国和魏国的,刘备以一州之地出兵多达八万人,加上辅兵等人员,人数也在十万人上下,而东吴也在的带领下军力多达五万人。
而最终刘备的失误导致了蜀军的覆灭,不仅仅失去了众多的军队,而且丧失大量的军备物资,乃至蜀国多年都恢复不了元气。
2.百姓为避战乱而隐居 战争造成的青壮劳动力的流失其实只是一方面,不过这一方面的影响较大,因为战争所集结起来的军队首先就是规模较大的,这就导致往往是一地一州的青壮劳动力的缺失。
再加上战争的残酷以及血腥,不论是胜方还是败方,都会损失大量的人员,尤其是败方,损失更为惨重。
古代的传统战争,其最大的特征便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血与肉之间的碰撞最终的结果就是一换一。
像官渡之战那种以少胜多的战争只是少数的。
官渡古战场 另外就是百姓自身的原因,由于战争的频繁,各地都处在战火之中。
尤其是一些平原富足之地或者关隘险峻之地,如洛阳、荆州等地。
然而这些地方却又是人口密集之地,资源最为丰盛之地,因此也是战争最为频繁之地。
但是当地百姓却因此受了很多的苦,因为他们本身就是战争的受害者,不仅仅家中的青壮劳动力被征走,而且还要提供粮食、担任民夫等,劳役繁重。
因此当时有许多的百姓选择背井离乡离开自己的家乡前往一些山林偏僻之地,躲避战争,就像的《》中描述的一样,在偏僻的山林之中竟然躲藏着先秦时期遗留下来百姓。
其实这也是对三国时期战争对百姓影响的一种显示,按照当时的各国户籍记载三国人口大约在三千万左右,然而这只是各国政府可以控制的人口,然而还有相当一部分的人口其实不在各国政府的控制之中。
三、繁衍人口的所需——新的生育方式 1.古代生育政策的严格 由于在古代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下,导致古人的卫生条件极差,因此相对的死亡率也高,才有了人活七十古来稀的谚语,说明古代人口的平均寿命都比较低。
然而古代的战争、生产等都需要大量的青壮劳动力,因此提高人口生育率成为了古代统治者非常重视的一个问题。
自先秦时期鼓励生育就成为了历代统治者尤为关注的事情,在历朝历代都有着严格的规定以及惩罚。
在先秦时期历经的混战之后等到秦国一统天下的时候,人口不仅没有减少甚至还增加了,这主要得益于当时各国都大力施行的人口生育政策。
当时各国都对生育孩子的妇女有着奖励,或者是酒肉、或者是粮食,有的国家则直接免除生孩子妇女的人头税,而且如果家中抚养不起,政府还会派人帮忙抚养。
到了汉代时期,则明确规定女子过了十五岁的法定结婚年龄如果没有嫁人,则要向其所在家庭征收五倍的人头税,可见当时婚姻生育政策的严格。
其实这些严格的婚姻生育政策基于的基础就是古代卫生条件以及生产条件带来的人口流失与缺失问题。
因此我们会发现在中国古代男子和女子的结婚年龄都非常早,这主要是为了配合劳动力缺失带来的问题。
2.曹魏好人妻背后寡妇的无奈 其实在三国时期各国都面临着人口大量缺失,劳动力不足的现象,尤其是在魏蜀吴三国立国的过程之中,损失了大量的青壮劳动力。
因此当曹丕登基称帝之后就一直在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曹丕在派人统计全国的人口时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由于战争的频发,国家有着很多的寡妇,这些寡妇有很多都是丈夫英年早逝在战争中,而其膝下又没嗣,但是受到礼法要求,又只得守活寡。
因此曹丕下令各地将膝下无子或者说无力抚养孩子的寡妇集合起来,将她们移居到女子较少,男性较多的地方,将她们重新婚配。
从曹丕统治者的角度来看,这样做不仅仅将大量的无力生活的寡妇得到了合理的安置,还解决了许多未婚男子的婚姻问题;而且还促进了生育率的提高,增加了国家的人口,可谓百利而无一害。
然而在众多女性心中却不这样想,这样的安排,无异于将众多女性当作生育的工具来看待,可谓令许多女性愤慨。
同时在时期所信奉的,倡导,妇人们都非常重视自己的贞洁。
虽然在众多寡妇之中有一部分年轻没有子嗣的渴望得到新的婚姻,然而大多数还是对这种行为比较抗拒的。
总结 总的来说,在农耕文明社会,男性是主要的劳动力,是一个家庭延续的顶梁柱;在战争时期,男性又是主要的作战主力。
曹魏爱人妻 的论调,其中虽然更多的是现代人对当时曹魏皇室好色之行为的一种调侃。
然而也真正的展现了那个时代人口流失之下君王的困顿,如果结合那个时代的政治特征来看,曹魏皇室其实是在起到一种表率作用。
当国家的最高统治者都愿意娶寡妇为妻,为国家人口延续做出表率,那么底下的臣子、百姓也必然会纷纷效仿。
而最终保证了国家人口的繁衍,同时也避免了众多家庭的破碎、女性的流离,最终曹魏的人口、经济得以蒸蒸日上,最终国力超过蜀、吴两国,为三国的一统奠定了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奇闻:慈禧太后身边居然有如此貌美如花的“女秘书”
她是凭借着在一场名为“选秀”的选美“大赛”胜出后,被选入宫的。
然而后宫佳丽,个个优秀,哪个都是精挑细选的美女,身处其中,移情别恋、见异思迁是常有的事。
对于慈禧来说,维护与巩固皇帝的专宠,还需要具备别人无法替代的潜质。
其中,慈禧有一项后宫嫔妃们无人能抵的能力,就是能读写汉文,这在当时的妇女中是极其可贵的。
因此,与晚年慈禧有过近距离接触并得宠的最美女人就是德龄。
慈禧当然很美,毋庸置疑。
用她自己沾沾自喜的形容是“宫人以我为美”,容貌美到遭人嫉妒的程度。
我们现在可以零星见到一些慈禧晚年的画像,即使从今天的审美角度来看,慈禧依然可以称之为端庄。
有两个女人曾经在慈禧晚年与她有过近距离的接触:一位是德龄,因通晓外文而成为的第一女侍官。
她对慈禧的容貌评价道:“太后当伊在妙龄时,真是一位风姿绰约、明媚鲜明的少女,这是宫中人所时常称道的;就是伊在渐渐给年华所排挤,入于老境之后,也还依旧保留着好几分动人的姿色咧!”网络配图 ,笔名德龄公主,旅美作家,满洲汉军正白旗人,1886年生于武昌,在荆州、沙市度过童年及青少年时代。
1895年起,先后随父亲裕庚出使日本和法国。
1903年春,随父回到北京,不久被诏进宫中作“御前女官”。
1905年3月,因父病出宫赴沪。
同年12月,其父在上海病逝,德龄以“百日孝”为由从此没再回宫。
1907年,德龄和美国驻沪领事馆副领事撒迪厄斯·怀特结婚,后随夫去美国。
·慈禧太后太与隆裕皇后、、荣寿公主、德龄,以及李莲英、崔玉贵等人合影。
裕德龄父亲裕庚,1895年,被清廷任命为出使日本的特命全权大臣,德龄全家随父亲到日本东京慈禧身边最漂亮“女秘书”的如花美照赴任,在那里度过了三年时光。
裕庚在日任满返国后,又前往巴黎出任驻法使臣。
这6年的国外生活,使德龄这样一个东方女子开阔了视野。
1903年春天,驻法国大使裕庚卸任回国。
他和妻子、儿女及众多随员在海上航行多日后,于上海港靠岸。
裕庚的一对千金德龄、容龄,正值青春年华,光彩照人。
经过东洋和西洋文明的洗礼,这对姐妹成为最早“睁眼看世界”的中国女性,是中国近代早期的海归。
德龄回国的时间正好占了“天时”,恰逢慈禧在推行“五年新政”。
德龄姐妹俩在回国后,就被慈禧招进了宫。
从时尚之都归来的德龄姐妹,身穿鲜艳时髦的巴黎时装,脚踏红色高跟鞋,她们的到来,给闷锅似的皇宫带来了生气和异国风情。
慈禧一下就喜欢上了这对洋派姐妹花,便把她们留在宫中做了秘书,姐姐德龄更是成了首席秘书。
作为“海归”派,德龄首先具有的优势是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法语和日语,所以慈禧接见外国使臣和使臣夫人时,德龄自然成了必不可少的翻译助手。
而且德龄本是外交官之女,深谙西方各国的礼仪与社交技巧,在外交活动中,自是。
这点,正好弥补了慈禧的严重不足。
除了担任外交公关外,为慈禧讲讲洋人的八卦,也是德龄的日常工作,比如巴黎人那荒唐的化装舞会。
说到跳舞,海归的优势又显出来了,脚踩花盆底鞋的清宫女人走路都晃晃悠悠,站不稳,更别提跳舞了。
而容龄却是中国的现代舞第一人。
在法国,她师从现代舞之母伊莎朵拉·邓肯,学习了3年舞蹈,在巴黎的舞台上表演过舞剧,后来又进入巴黎舞蹈学院学习芭蕾舞。
有时,慈禧会突然兴起,对洋人那有伤风化的舞蹈产生兴趣,姐妹俩就拿出唱机,放上音乐,为她跳上一段华尔兹,让人看得目瞪口呆。
值得一提的是,慈禧有多张照片留传于世,而所有她的照片都出自一人之手,此人就是德龄的哥哥勋龄。
勋龄也是个海归,懂摄影,后来成为慈禧的御用摄影师。
网络配图 可是,当新鲜劲儿过去后,皇宫又显现出闷锅的本性,这使从小浸淫于西方自由思想的德龄萌生去意。
慈禧又两次为德龄介绍对象,干预她的结婚自主,这更使她坚定了离去的决心。
两年后,德龄的父亲病重,她趁机离开了皇宫。
在上海,德龄结识了美国驻沪领事馆的副领事萨迪厄斯·怀特并与怀特结婚。
在清末,对于德龄这样的海归女子来说,也许只有和怀特这样的西方男人才有共同语言。
之后,德龄随怀特前往美国,继续她的海外生活。
在美国,德龄开始写作,给慈禧当秘书的生活成为她不得不说的故事。
1911年,德龄用英语写作的《清宫二年记》出版,署名德龄公主,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辜鸿铭为之写了书评,并赐予新女性的美誉,从此,德龄跻身于当时美女作家之列。
1927至1928年间,德龄回国逗留,并亲自扮演慈禧,演出英语清宫戏。
同时找到小德张等人,进一步回忆收集清宫资料。
此后,德龄先后用英文写作出版了《清末政局回忆录》、《御苑兰馨记》、《瀛台泣血记》、《御香缥缈录》等反映晚清宫廷及社会政治生活的作品,一时间风靡海内外。
她的《御香缥缈录》在《申报》连载后,反响很大,短短几年间,此书再版七八次,发行量超过5万册,成为炙手可热的畅销书。
而这些作品,日后也成为研究晚清历史的重要资料。
期间,德龄曾追随宋庆龄在海外从事爱国救亡运动,为给抗日军民筹集经费和物资做出了贡献。
网络配图 ·1895年,裕庚被清廷任命为出使日本的特命全权大臣,德龄全家人随父亲到日本东京慈禧身边最漂亮“女秘书”的如花美照赴任,在那里度过了三年时光。
裕庚在日任满返国后,又前往巴黎出任驻法使臣。
这6年的国外生活,使德龄这样一个东方女子开阔了视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正说和珅:解析和珅是怎么样“卿家荡产”的
和珅是历史上资产最多的官员。
《亚洲华尔街日报》曾推出千年来全球50富人榜,6名榜上中国人中便有和珅。
但和珅的巨额家财并未被其后人继承,而为朝廷悉数抄没。
那么,权倾天下的和珅,是怎样“卿家荡产”的呢? 说清和珅的“卿家荡产”,先要知道他如何“白手起家”。
网络配图 和珅算是一个“官二代”,但这对他后来的发迹,应该说是能力之外的资本等于零:和珅出生在福建副都统常保家中,三岁丧母,九岁丧父亲,由父亲的一位偏房养大成人。
后熟读,精通满、汉、蒙古、西藏四种语言。
乾隆三十四年(1769)失败,以文生员承袭三等轻车都尉,从此步入仕途。
乾隆三十八年(1773),23岁时就任管库大臣,管理布库,和珅管理有方,办事勤朴,获得乾隆赏识,不断擢升。
这个时候的和珅,双手也是白的,因为为官清廉。
和珅任侍郎时,官员安明曾向和珅送礼,希望升职。
和珅没有接受贿赂,了解到安明能力不错,又向尚书丰升额保举了他。
安明升官后又送玉给和珅,和珅仍然婉拒。
安明后来犯事,有人弹劾和珅包庇安明,乾隆帝下令查处。
事实证明,和珅并没有受贿和蓄意包庇安明,但有失察之责,被降职处理。
一度的和珅,不仅不是贪官,还是乾隆手下的反腐干将——轰动一时的大学士兼云贵总督李侍尧涉贪污案,便是和珅领衔督办。
和珅更应铁腕反腐,在权臣中树敌。
大凡负面人物,人们总是习惯寻找其道德层面上的缺失,期骥勾勒出“坏人”的成长轨迹。
其实和珅的操行并不泛圈点之处:和珅18岁与结婚,终身相爱,感情颇笃好,直至三年(1798)冯氏去世。
其弟和琳在外督办军务,不幸染病身亡,和珅一直照料其家,与薄情寡义、生活糜烂的贪官形象相去甚远。
和珅无疑是中国历史上的权臣之一,封一等忠襄公,任首席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
和珅凭什么权力冲鼎?野史、戏说中的和珅,靠的的拍马逢迎。
其实不是,朝廷的权力授予,看中的对象的有用性。
和珅的一生,有两件事不能不提:一是就任四库全书馆正总裁,大兴,为清王朝实施“洗脑工程”。
二是作为钦差赴甘肃,剿灭苏四十三等人的反叛。
网络配图 ——力保江山社稷,消灭封建王朝精神与肉体上的威胁,和珅这才是功莫大焉! 但勿庸置疑,和珅是一个十足的贪官。
权力的攀升,和珅的 “白手”很快变成“黑手”——关于和珅的贪渎,知道的人太多了。
要知道,和珅的 “白手”变成“黑手”,不可能只有嘉庆帝才知道。
那样的话,未免太低估乾隆帝的智商。
为什么乾隆帝要留着这只“黑手”,嘉庆帝要斩掉这只“黑手”?因为和珅的“黑手”伸得太长。
——嘉庆二年(1797)十月,乾隆帝已进入垂暮之年。
上朝时乾隆帝让和珅与嘉庆帝站在身旁,因为只有和珅才能听明白乾隆究竟说些什么。
的文武,其实是在听和珅发号施令,嘉庆帝太不安全了。
没有实权,真正握有实权的是和珅和乾隆。
嘉庆帝失去的不仅仅是权力的安全感,而且包括人身自由,因为无论是宦官还是官女,都是和珅派来的人……网络配图 英国使臣马戛尔尼于回忆录中写道:“许多中国人私下称和珅为二。
” 和珅的黑手如此充满恐怖,连外人都明白,更何况嘉庆帝!正所谓黑手、白手,挠痒痒可心,卡脖子是万万不行的!这就是和珅的宿命。
嘉庆四年(1799)正月,太上皇乾隆驾崩。
正月十三,嘉庆帝宣布即获罪二十条。
眼望刺眼的白绫,和珅留下了一首绝命诗:“五十年来梦幻真,今朝撒手谢红尘。
他日水泛含龙日,留取香烟是后身。
” 和珅的黑白与悲喜剧,恰在这首绝命诗里——后世的史家与附会者,都要在这首绝命诗上耗费心血:有人说和珅的前世身是乾隆的爱妃,有人说和珅是爱妃转世,从而与乾隆有宿缘;有人说和珅的后身是,依旧掺和在大清权力纠葛里……,也是歪打正着,专制制度下的权力角斗轮回,事实上永无穷期!这些的想法,也反应了人民对清朝政府腐败无能的憎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