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为什么发动玄武门之变?他是主动造反还是被动的?

当后人尝试着回顾隋末唐初的时候,会发现这是一个英雄
【千问解读】
当后人尝试着回顾隋末唐初的时候,会发现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末年,各地起义运动风起云涌,竞相逐鹿于中原。
其中,以为首的唐政权,在这乱世之中异军突起。
在隋末这个大乱局之中,李渊的第二个儿子李世民更是立下了,当时中原众多的割据势力,大多败于李世民之手。
但是,在李世民登基之前,一直都有一个这样的谜题。
那就是李世民为什么要发动,残害自己的手足兄弟呢?现在一般有这样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 李世民被动造反 ,功高盖主 在灭隋的战争中,李世民的贡献比较突出,像武牢关大捷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绝非像外界所传李世民篡改历史。
再说,如果李世民没有杰出的贡献,为什么那么多的将士对其绝对的拥护呢?所以,树大招风、功高震主,李世民和之间的战争是在所难免的。
李渊承诺,三次毁约 第一次,太原起兵是李世民的计策,当时李渊曾经答应过李世民将来立他为太子,但是建立后,却立李建成为太子。
第二次,李世民手握重权,李渊担心李世民造反,于是想尽办法对其打压。
而李建成也并不是那么老实,多次发动了政变,虽然被李渊镇压,但是却不敢处置李建成,因为这是制约李世民的重要手段。
有一次,李渊和元吉都在外面,结果李建成再次政变。
李渊找到了李世民,说道:“赶紧回长安,回去就立你为太子”,但是李渊再次变卦。
第三次,仁寿宫事变,李渊再次对李世民承诺,立其为太子。
李渊虽然对李建成已经失望到了极点,但是最终还是没有对李建成做出任何的惩罚。
李世民刚离开长安,结果李渊再次变卦了,他让李建成火速回京,依然保留其太子的身份。
再一再二没有再三,李世民整整被欺骗了三次,此时的他,对李渊的态度已经彻底失望了。
不要说李世民这种文武双全的人,哪怕是没有野心的人也得被逼造反。
下毒谋害,暗中使诈 李建成心中知道李世民到底有多强,猜想李世民一定不会委屈人臣,所以李建成也曾经下毒谋害过李世民,暗中阴险的伎俩也是数不胜数。
但是李世民虽然喝了李建成的毒酒,但是没有中毒身亡,只是吐血,没想到反倒稀释了毒性,得以生还。
李世民这样命大,更是激起了李建成除掉他的决心。
第二种说法,李世民主动造反 对于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也有一部分认为是因为膨胀的权力欲望,导致他不甘屈居人下,所以兵变夺权。
众多的史料表明,李世民其实在很早的时候就对权利很是执着,虽说李世民兵变登基之后,掩盖历史的真相,但是还是可以从历史中寻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相传修完运河南下之时,盛况空前,当时的李世民见到杨广这样的气势和排场就非常羡慕,立下决心将来取代他。
并且也曾对承诺,日后会为她打下江山。
可见李世民从始至终都不是一个甘于寂寞之人。
对于权力的野望,自幼已深深地扎根在他的心里。
后来天下争夺的时候,李世民更是打下了李唐的半壁江山,这样更加让他有一种,江山本来就应该是属于自己的感觉。
后来很多史书上都记载,太子李建成无德无能,李世民为了天下苍生和江山的稳定发动了玄武门兵变,这样的说法未免太过牵强。
让人觉得不过是李世民对自己杀兄的洗白。
据史料的记载,曾经为太子李建成的手下,劝说李建成,认为李世民狼子野心,早晚成为大患,希望李建成能够将李世民调离到偏远的地区。
但是李建成认为魏征是在离间自己兄弟间的感情,将魏征训斥了一顿,这样的行为足以说明,即便李建成才能不及李世民,也不至于是个昏庸之人。
而且玄武门事变中,李世民根本就是抱着杀死兄长的态度,根本没有顾及兄弟手足之情,并且让浑身浴血的逼迫李渊退位。
李渊看到宛若煞神的尉迟恭惊吓过度,答应了让位的请求,得知儿子惨死,更是。
李世民不但弑兄,而且让年事已高的李渊饱尝丧子之痛,这样的行为不仁不孝,狼子野心昭然若揭,玄武门事变不过是内心权力欲望膨胀的产物。
回顾李世民的一生我们会发现,他的身上拥有着众多光环,他结束乱世,开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盛世。
但在这些光环的背后,他也发动玄武门之变来夺取皇位。
我们能够知道的是,不论是被动造反,还是主动造反。
那个时候的李世民必然处在了千钧一发之际,如果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时,稍有顾虑的话,那么历史就很有可能改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隋唐英雄窦建德资料简介 窦建德如何兵败唐太宗李世民
窦建德随着军队的壮大,最后称帝,建立夏国。
举兵讨伐窦建德,窦建德兵败被俘。
那么,窦建德究竟是怎么当上的?又是为何在战斗中输给了李世民?窦建德又是怎么死的? 窦建德的家庭背景: 窦建德,贝州漳南人。
其年青时就因守信仗义,深为乡里所敬重。
其父死,乡里千余人送葬,可见其人缘之好。
隋炀帝伐高丽,大肆募兵,窦建德为二百人长。
不久,见天下乱起,他率数百人亡入高鸡泊中聚结,以此自保。
当时群盗往来横行,杀人烧屋,惟独因窦建德信义大名天下有闻,他的家宅一直没人骚扰。
隋朝郡县地方官推断窦建德肯定与群盗有关系,就不分青红皂白杀光了他一家老小。
至此,窦建德公开反叛隋朝,兵马至万人,同时,他能倾身接物,善待士卒,人人为其尽死力报之。
窦建德是如何当上皇帝的? 大业十二年,窦建德大破隋朝涿郡通守郭徇大军万余人,追斩郭徇,由此声名大震。
不久,隋朝太仆卿杨义臣征讨诸路义军,连战连胜,惟独窦建德一军独全。
隋乱初起,各路起义人马捕获隋朝官员及读书人,大都虐杀掉,惟独窦建德善待降官和士人,加以恩礼,由此附近郡县渐渐降附,军容盛大,达十多万兵。
大业十三年,窦建德又大破隋朝大将薛世雄三万大军。
随后,窦建德统领大军进攻河间,郡丞王琮率军民死守。
相持之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掉的消息传来。
王琮在城内发丧,窦建德也遣使吊祭,王琮至此请降。
由于攻城时死伤甚众,窦建德众将都进言要用大油锅烹死隋朝守将王琮。
窦建德说:“王琮真是义士啊,留着他正是鼓励忠孝之人。
从前在高鸡泊为小盗,还可随意杀人,现在我们是要安百姓以定天下,怎能杀害忠良呢!”同时,他下令:“如果有人因攻城时属下亲戚死伤而想谋害王琮,罪及三族!”消息传出,隋朝郡令纷纷投城。
李渊称帝后的第二年,窦建德也在魏县称帝,国号大夏。
为了威行天下,名正言顺,窦建德首先攻弑隋炀帝的乱臣贼子宇文化及兄弟,相战数次,“大破之”,擒斩宇文化及、宇文智及兄弟及十几个弑帝元凶。
他还亲身拜谒隋炀帝萧皇后,称臣跪拜,以明隋朝正朔。
当时隋朝义城公主和亲远嫁突厥,闻讯派人迎接皇后萧氏,窦建德派千余骑护送,并报示以宇文化及等人的首级。
观窦建德事迹,是真正的“革命起义将领”所为。
虽然以唐朝为正朔的封建史家皆以窦建德为“贼”,但对他的称赞叹扬之辞,通篇连牍。
“建德每平城破阵,所得资财,并散赏诸将,一无所取。
又不啖肉,常食唯有菜蔬、脱粟之饭。
其妻曹氏不衣纨绮,所使婢妾才十数人。
至此,得宫人以千数,并有容色,应时放散。
得隋文武官及骁果尚且一万,亦放散,听其所去。
又以隋黄门侍郎裴矩为尚书左仆射,兵部侍郎崔群肃为侍中,少府令何稠为工部尚书,自余随才拜授,委以政事,其有欲往关中及东都者亦恣听之,仍给其衣粮,以兵援之,送出其境。
” 窦建德是如何打仗输给李世民的? 隋末乱起,英雄辈出,皆各据州郡。
当时,还没有显示出李唐能最终一统天下。
窦建德率大军进攻相州,又攻克黎阳,一举俘虏李勇王朝的淮安王李神通、皇妹同安长公主以及日后赫赫威名的大将李世勣。
过后,李世勣弃父逃跑,窦建德非常仁义大度,说“李勣本是唐臣,不忘其主,此忠臣也,其父何罪!”竟能把李勣父亲李盖放还。
不久,又把好酒好肉安置于大宅子的李神通和同安长公主归送唐朝。
稍后,窦建德开始变得糊涂,先是听信谗言杀掉能征善战的大将王伏宝,又杀忠谏的文臣宋正本,“由此,政教益衰”。
秦王李世民攻打,在其文臣刘斌劝说下,窦建德害怕王世充被灭后有“唇之齿寒”之忧,想保持“天下三分”之势,派大军前往洛阳,想救援王世充。
此前,窦建德还刚刚平灭了拥有数万精兵的割据者孟海公,挟此军威,浩荡而来。
强中自有强中手。
一遇秦王李世民,窦建德“数战不利”,想解兵退走。
文臣凌敬劝他渡黄河攻取怀州河阳,收河东之地,一则开拓疆士,二则入无军守之境,三则唐兵闻讯必从洛阳撤兵,可解王世充之围。
困急又狡诈的王世充生怕窦建德一走自己就玩完,派人带着大批金宝暗中遍赂窦建德手下武将,由此,众将都劝他进攻包围洛阳的唐军,并说可以一举攻灭李世民。
窦建德的曹皇后也劝他进取河东,不要和唐兵正面争锋。
窦建德不听,并说:“郑国悬命朝暮,以待吾来。
岂可见难而退,示天下以不信也!”于是大集军伍进逼武牢。
也真正天命该绝,汜水一战,秦王李世民亲自披甲执兵,与窦建德大战,最终大英雄兵败山倒,在牛渚口中枪被擒,送斩长安,时年四十九。
窦建德自称兵到灭亡,共六年。
对此,封建史臣也不得不叹息:天命有归,人谋不及。
李世民凯旋回到长安之后,将王世充、窦建德献于李渊,窦建德被处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骊山到底是福地是祸源?秦始皇嬴政又为什么钟情于骊山
西周末年的周幽王与爱妾褒姒曾在这里演出了一场兴起烽火戏诸侯的古代惨剧,从而葬送了西周王朝。
秦始皇嬴政建陵于此,也造就了二世而亡的悲剧。
骊山到底是福地是祸源?秦始皇嬴政又为什么钟情于骊山,建陵于此呢?从中国历史的传统风水之说看,骊山绝对是一块福荫之地。
古人把墓地的选择看做一件造福于子孙后代的大事,尤其是秦始皇嬴政这个企图传之于万世的封建皇帝自然对墓地的位置更加重视。
《水经注》载:“秦始皇嬴政大兴厚葬,营建冢圹于丽戎之山,一名蓝田。
其阴多金,其阳多玉,始皇贪其美名因而葬焉。
”骊山之南的蓝田玉着称于世,现代地质队曾在骊山北麓开凿金矿。
从视死如视生的传统观念分析,秦始皇嬴政死后还想把这里的金和玉占为己有。
此外,秦始皇嬴政陵园南依骊山,北临渭水,其东侧还有一道人工改造的鱼池水。
按《水经注》的记载:“水出骊山东北,本导源北流,后秦始皇嬴政葬于山北,水过而曲行,东注北转,始皇造陵取土,其地于深,水积成池,谓之鱼池也……池水西北流途经始皇冢北。
”而《两京道里记》载:“始皇陵南有尖峰,名曰望峰,言筑陵者望此为准。
”根据勘察,秦始皇嬴政陵封土中心顶端以及外城垣的南北两门与其南边的骊山最高峰望峰南北相对在一条直线上。
而每一道峰脊似一个花瓣,秦陵就在花蕊位置。
民间称始皇陵为“莲花穴”就是这个道理。
由此不难发现秦始皇嬴政陵的风水特点是,南面背山,东西两侧和北面形成三面环水之势。
如此一块风水宝地,也就不难解释为何秦始皇嬴政会选中骊山为自己营造身后帝国了。
可以说秦代依山环水的造陵观念对后代建陵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汉帝陵如高祖长陵、文帝霸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等就是仿效秦始皇嬴政陵依山环水的风水思想选择的。
以后历代陵墓基本上继承了依山环水的建陵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