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坑杀赵国40万降将之后,为什么没有顺势灭掉赵国呢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3-21 点击数:
简介:公元前262年,韩国难以抵抗秦国的进攻,国君决定把上党郡割给秦国,以求和平。

但上党郡守冯亭不愿降秦,最后把十七座城池献给赵国。

此举引起了秦国的强烈不满,于是,秦

【千问解读】

公元前262年,韩国难以抵抗秦国的进攻,国君决定把上党郡割给秦国,以求和平。

但上党郡守冯亭不愿降秦,最后把十七座城池献给赵国。

此举引起了秦国的强烈不满,于是,秦国出兵攻打赵国。

一、 赵国名将率兵迎敌,在和秦国的数次交手中,均告失败。

根据敌强我弱的这种特点,廉颇坚守不出,秦军无可奈何。

最后,秦国使用反间计,在赵国散布谣言:“廉颇很容易对付,秦国最害怕的是的儿子。

”赵国国君恼于廉颇之前的作战失利,于是派只会的赵括担任主帅。

秦军统帅,战功赫赫,从无败绩。

针对赵括急于求胜的弱点,引诱赵军主动出兵,最后切断赵军粮道,又派出轻装精兵,向赵军发动多次攻击,赵军数战不利,被迫就地建造壁垒,等待救援。

图1 长平之战决战图 前260年九月,赵军已经断粮四十六天,士兵们,溃不成军。

赵括无奈,只得组织士兵,组成部队突围,轮番冲击多次,仍旧被困。

最后,赵括亲率精锐部队强行突围,结果被乱箭射死。

赵军群龙无首,剩下的士兵只得投降。

白起挑选出200多名年龄较小的士兵放回,剩余士兵全部坑杀,诸侯震惊,而赵国的实力也被严重削弱。

长平之战是历史上规模宏大的战争之一。

在战国后期,七国加起来总人口才只有2000多万,然而秦赵两国投入的总兵力就超过了100万,而被白起坑杀的赵军就有40多万。

长平之战,赵国可以说是惨败。

那么赵国当时为什么没有被白起直接灭掉呢? 图2 白起(?—公元前257年) 二、胜利后,秦国退兵的原因 按理说,长平之战后,秦军一鼓作气拿下赵国,是最佳时机,战神白起也是这样打算的。

这时,赵国已经到了的危急关头。

迫于无奈,赵国派了苏代前往秦国游说。

苏代,是著名纵横家的弟弟。

苏代找到了相国,范雎的在秦国,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他提出了著名的“”战略,这对于秦国灭六国,影响深远。

长平之战中,用反间计散布谣言,让赵国换将,也是他的主意。

范雎和白起,在秦国可谓是一文一武,都是国君的左膀右臂。

但是他们两人却有一些过节。

滴水之恩不忘,睚眦之怨必报,这正是范雎的性格。

当时白起已被封为武安君,地位已经很高了。

范雎感受到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于是就去劝秦昭襄王收兵。

虽然秦昭襄王也是一代明主,但是最后还是听从了范雎的一面之词。

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图3 范雎(?-前255年) 首先,秦国综合国力消耗巨大。

秦国通过变法强大起来,当时唯一可以和秦国抗衡的就是赵国。

赵国在“胡服骑射”之后,军事实力也大为提升。

这就是为什么赵国敢于接手上党郡,赵国已经提前做好了和秦国一战的准备。

长平之战打了三年,长平这个地方,离赵国很近,而离秦国很远,要有几千里的后勤补给线。

旷日持久的战争,消耗了秦国的国力。

,必有一伤。

长平之战打的非常惨烈,秦国虽然胜利,也是惨胜,最后伤亡也达20多万。

所以,战争结束之后,秦昭襄王不得不考虑休养生息的问题。

图4 长平之战遗址 山西晋城高平市永录乡 其次,当时秦国的强大,已经让其余各国感受到了威胁。

为了对付秦国,其他六国不得不采用合纵的策略,集体对抗秦国。

赵国的惨败,使其他各国人人自危,大家都懂得的道理。

如果秦国继续攻打赵国,必定会引起其他五国的联合。

长平之战,使得赵国人民对秦国非常的仇恨,很多女人失去了兄弟、丈夫、父亲。

虽然赵国主力被灭,但是还有一部分武装。

如果秦国继续进攻,赵国上下必定、誓死抵抗。

虽然最后可能打下赵国,但是秦国会有更大的损失。

这时,其他五国再趁机攻打秦国,可以说秦国就很危险。

最后,赵国人民的自救,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苏代游说范雎成功,长平之战后,秦国收兵,这给了赵国喘息的机会,错失了最佳灭赵时机。

图5 战国七雄 三、赵国的自救 长平之战中,虽然赵孝成王换掉主将廉颇,导致战争失败,但赵孝成王并不是一位彻底的昏君。

战后,他深深地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听从了虞卿的建议,不再割地求和,而是奋起反抗。

然后重用廉颇,继续领兵,抵抗外来侵略。

终于否极泰来,使赵国没有彻底塌下去。

赵国还有一些人才,对赵国的生存发挥了重要作用。

是赵国相国,也是著名的之一,后来秦国又攻打赵国,正是平原君带领着门客前去楚国游说,最后自荐,成功说服楚国帮助赵国。

平原君的夫人,是魏国的姐姐。

长平之战后,面对危机,她数次向魏国求救,魏国发生了“窃符救赵”的故事,帮助赵国度过了难关。

图6 李牧(?-公元前229年),嬴姓,李氏,名牧 战国除了有四公子,还有四大名将,即秦国的白起、王剪,赵国的廉颇和李牧。

廉颇就不用说了,长平之战后,继续带兵抵抗。

廉颇死后,李牧成为朝廷重臣。

前246年,李牧以相国身份出使秦国,定立盟约,使秦国归还了赵国之质子。

后来,李牧又多次击退秦国的进攻。

而且,对于前来挑衅的燕国、韩国、魏国,也都大胜而归。

可以说,李牧的存在,保障了赵国的安全。

长平之战后,赵国上下一心,君臣同仇敌忾,保住了岌岌可危的赵国。

而反观秦国,将相不和,相互,最后名将白起被杀。

这使得长平之战后,赵国没有被立刻消灭,又苟延残喘了30多年。

随机文章蘑菇定律是什么意思,新人不被重用还可能背锅(每人必经阶段)解析人工智能是什么意思,人工智能的利弊(未来可能毁灭人类)黄延秋事件是真是假,黄延秋事件真相大白/科学证实外星人存在揭秘政府隐瞒鬼神的存在,被封杀的各类灵异事件(禁止恐慌)探索时间漏洞可以穿越,扭曲光线停歇时空穿越时空(打破时间禁锢)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将星如云的赵国为什么打不过秦国是怎么回事?赵国打不过秦国的真相有哪些

公元前228年,秦将率军攻击赵军,大败赵兵,杀赵葱,颜聚逃亡。

秦军于是攻陷邯郸,俘虏了赵国国君赵迁。

秦王政亲自驾临邯郸,将过去与他母亲家()有仇怨的人全部杀了。

然后回驾,经太原、上郡返归秦都咸阳。

至此,之一的赵国灭亡。

将星如云的赵国为什么打不过秦国,最终走向灭亡?原因很多。

这些原因,大致上可以分为内因和外因。

从外因来看,诸如秦国的强大、各诸侯国无法一致抗秦反而为了各自利益相互攻伐、赵国所处的地理条件不利以及天灾、瘟疫等,都可以算是外因。

这些外因大多是不以人的意志——至少是不以赵国的意志为转移,所以我们这里不多谈。

我们重点来看看赵国灭亡的内在因素有哪些? 一、政局不稳,政乱不断 赵国的政局不稳,在战国七雄中是出了名的。

赵国自公元前403年成为诸侯国,到公元前228年灭亡,在175年的时间总共有10代王侯,而在这10代王侯中竟有5代王侯经历了政乱,分别是: 1、元年(前386),赵朝作乱;2、元年(前374),公子与成侯争夺君位;3、赵成侯二十五年(前350),成侯去世,公子緤与太子肃侯争夺君位;4、四年(前295),公子赵章与赵惠文王争夺王位;5、时期,废掉正妻所生的长子,将赵迁立为太子。

在这五次赵国政乱中,公元前295年那次政乱的危害尤其大,赵国历史上难得一见的雄主赵武灵王,便是在那次政乱中被活活饿死的。

赵武灵王的去世,给赵国整体战略的实行和推进,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

二、胡服骑射,改革不全 赵国历史上,最为强盛、最为风光的时期是赵武灵王的中后期。

那时,赵国经过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变革,军力达到空前强盛。

赵国凭借其强大的军力,不仅南征北伐,打胡人、灭中山,甚至还直接影响到了燕国、秦国的王位继承问题——和能够当上国君,与赵武灵王的扶持分不开。

不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变革是不全面的,与秦国的变法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和不足。

商鞅变法,从上层建筑到经济基础,从君王奉公守法到普通百姓的家居生活,方方面面都进行了变革。

而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变革,主要是在军事方面。

所以,赵国强盛起来得只是军力,未能像秦国那样,让国力也真正强盛起来。

正因为国力不强,所以赵国的强盛只是,在后,赵国就一路下滑。

长平之战,是赵国由强转弱的分水岭。

长平之战赵国之所以惨败,根本原因就在于赵国的国力不如秦国。

正因为赵国国力不强,所以赵国希望能够速战速决,所以以换,所以要向齐国借粮,所以赵括断粮46天…… 三、重武轻文,武将傲娇 一个国家的强大,历来都需要文武并重。

我们看历史上的那些强国或盛世,哪个不是文臣武将荟萃?就说战国七雄,魏国的时期:文有李悝、翟璜等,武有乐羊、等;而在秦国,文臣武将更是群星璀璨:文有商鞅、、、等,武有、、王翦、王贲等。

赵国民风强悍,能征善战的武将辈出。

赵国的武将除了廉颇与外,还有、 韩徐、楼昌、乐乘、庞煖、司马尚等等,可谓将星如云。

白起、王翦、廉颇、李牧,秦、赵各占二席,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或者我们换句话说,如果只是论武将,赵国不会输给秦国。

赵国输给秦国的是在文臣方面。

赵国的文臣都有谁? 牛畜、午、 肥义、、虞卿……这些人之中,除了蔺相如比较出名外,其他几位,有的朋友恐怕连名字都没听说过。

这不是因为我们孤陋寡闻,而是因为这些人比起秦国的那些文臣,实在差太远了。

赵国重武轻文的结果是,武将普遍傲娇,甚至到了不听国君号令的地步。

赵国的两大名将廉颇和李牧,都曾出现过这样的情况。

公元前245年,悼襄王命令乐乘接替老将廉颇, 结果廉颇居然领兵造反,致使乐乘逃跑,这位老将军最后也逃亡到魏国;公元前299年, 命令赵怱、颜聚接替李牧、司马尚统兵,结果李牧竟然不接受,想要造反,结果被处死! 四、昏君执政、奸臣当道 赵国10任王侯,称得上奋发有为的,当数赵武灵王与赵惠文王——但赵武灵王壮年退位,废长立幼,导致长子赵章与幼子赵何发生内乱,自己身死,实际上也称不上明君。

除此之外,贪图韩国上党,仓促与秦国爆发长平之战,临阵以赵括替代廉颇; 赵悼襄王立妓女为后,废赵嘉立赵迁等,都是昏聩之举。

至于赵国的最后一任国君赵王迁,更是昏聩无能,荒诞不经。

国君昏聩,必然造成奸臣当道。

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臭名昭著的奸臣之一郭开,便出现在赵国末期。

大家熟悉的“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故事以及上文提到的赵王迁以赵怱、颜聚接替李牧、司马尚统兵等事,都与郭开有关。

赵国朝政交由像郭开这样吃里扒外的奸臣把持,岂能不灭亡?!李牧,是赵国的最后一根顶梁柱和最后一块遮羞布,当赵王迁听信郭开谗言,联合上演撤换李牧闹剧后,赵国的大厦终于轰然倒下,剩下的只有丑陋与不堪。

随机文章宋朝有“盛世”吗?司马迁帮谁辩护遭到宫刑呢?古埃及女木乃伊现精美文身,30处文身演绎别样魅力(地位尊贵)惊人的史前文明的骗局,50亿年的火花塞是为了利益而造假缺一不可的安泰效应,没有他人帮助你永远不可能最成功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战国时期赵国灭亡了中山国,也大大加强了自己的实力

赵灭中山之战是中国战国时代中期的战争。

从前307年攻打中山国房子到前296年并吞中山国结束,共计12年的时间,赵国不仅除掉了心腹之疾,使得南北二地得以连成一体,领土的扩张也使国力强大起来。

当时赵国除了有强秦的威胁外,中山国也是赵国的一个心腹之患。

中山自魏文侯时期复国后,便雄据在河北中部一带,几乎将赵国。

在赵武灵王即位以前,就依持齐、魏两国的支持,侵略赵国,成为赵国安全的最大威胁,所以当时的赵武灵王有感而言「今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东有胡,西有林胡、楼烦、秦、韩之边,而无强兵之救。

」基于这种严峻的形势,赵武灵王除了有胡服骑射的改革计划外,还打算发动消灭中山的战争。

初期的中山国采行中立外交,在马陵之战后便改为与齐、魏结盟以对抗赵国。

魏国犀首(即)发起倡议「五国相王」,「千乘之国」中山国称王之事引起齐国的不悦。

燕国因子之而发生内乱,齐国率军入侵,中山国也背弃了同盟,率军北略燕国。

齐国入侵燕国的行动,引起了中原诸国强烈反对。

中山国因侵燕与燕国结恶。

在中原其他国家中也被孤立了,使得中山国外交处境日益坚困。

此时的中原局势,齐国方面,孟尝君成为齐相后,便策划着联合其他国家共同攻秦。

写信给要求合力组织攻秦,楚国就和齐国相合。

但在前307年,秦昭王新立,因秦君的母亲是楚人,楚国于是和秦国联姻结盟。

魏、韩两国因秦国的攻势与齐国联合,并于前301年及前298年向楚、秦发动合纵战争。

楚国因楚怀王外交失当而陷入内外交困的情况。

至前298年以后又形成了秦、赵、宋与齐、韩、魏的对峙局势,齐、秦双方都疲于战斗,无力干预赵灭中山的事。

而北方燕国因前313年齐国入侵而国力大衰,在的治理下,国力逐渐恢复。

前308年(赵武灵王十八年),赵武灵王前往边境进行实地考察,到达九门(今河北省藁城市西北),修筑野台,观察齐国与中山国的边境情况。

并派遣李疵观察中山国国情。

李疵报告说「中山可伐也,君不亟伐,将后于燕。

」(《·外储说左》上)听了李疵的汇报后,前307年(赵武灵王十九年),赵武灵王在信宫大会群臣,召见肥义共商天下大事,一直商量了五日后,向北攻取中山国的国土,一直打到房子(今河北省高邑县西南),燕国乘此时机挥军入侵。

中山国全力打败了赵军对房子的进攻,并占领了赵国的鄗邑(今河北省柏乡县北)后,又挥师北上打败了入侵的燕军,杀死其大将。

赵武灵王在房子战败后,前往到达代国,向北行到达无穷(约在今河北省张北县北),向西行到了黄河,登上黄华山(约在山西省西北近黄河处),便说了「胡地中山,吾必有之。

」(《·赵世家》)谋划胡服骑射的改革,即教导民众穿胡人服装,练习骑马射箭以富国强兵,得到了一些有力大臣如楼缓、肥义的支持,但贵族却持反对态度。

经过赵武灵王耐心细致地说服,终于使他们转变观念,支持改革。

前306年(赵武灵王二十年),赵武灵王攻取中山之地,军锋抵达宁葭(今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北);同年向西攻取林胡之地,军锋抵达榆中(今内蒙古东胜一带),林胡王献马求和。

为了防止列国的干预,派遗使者楼缓至秦国,仇液至韩国,王贲至楚国,富丁至魏国,赵爵至齐国,进行外交活动。

前305年(赵武灵王二十一年),赵武灵王大举进攻中山,赵「以二十万之众攻中山」(《战国策·赵策》三),兵分二路。

南路军队由赵武灵王总领,以赵袑统领右军,许钧统领左军,赵章统领中军,向中山国腹地出击。

北路军队由牛翦统率骑兵组成的军团,赵希统率胡、代兵马。

赵与率军前往陉县(今河北省无极县东北),骚扰中山国的大后方。

北路军队在曲阳(今河北省曲阳县城西)会合,攻取了丹丘(今河北省曲阳县西北)、华阳(今河北省曲阳、涞源西南)与鸱之塞(今河北省华阳县东北)。

赵武灵王总领的南路军队,取得了鄗、石邑(今河北省鹿泉市南)、封龙(今河北省县西北)、东垣(今河北省正定县)。

此次中山国失去了三分之一以上的国土,迫于无奈,只好割让四邑求和,赵国因为一时无法控制占领的中山国腹地诸邑,答应求和的要求,在取得四邑之后,便暂时撤军而回。

中山国割四邑给赵,与赵国和平状态并未维持多久。

前303年(赵武灵王二十三年),赵国再次进攻中山国。

前301年(赵武灵王二十五年),赵国再次进攻中山国,攻入中山国国都灵寿(今河北省灵寿县),中山王 逃往齐国。

明年(前300年,赵武灵王二十六年),赵国攻取扶柳(今河北省冀县),中山国东部边地尽为赵国所得,赵国的边界向北推进到与燕国、代地相邻,中山国几乎被灭,中山王 也死在齐国。

史称「中山数割数伐」(《战国策·魏策》三),「中山五割与赵」(《春秋·先识》)赵国因多年的战争消耗了大量国力,赵武灵王为了国家民力的恢复,便「归息士民而复之」(《战国纵横家书》谓齐王章(四)),扶植尚为中山国君作为傀儡。

前296年(赵惠文王三年),赵国废除中山国君,将中山王尚迁徙到肤施(今陕西省榆林县南),号称「千乘之国」的中山国终于亡国。

中山国虽然在初次大战中顺利击败赵国和燕国的入侵,但正如苏秦所言,中山乃「千乘之国也,而敌万乘之国二,再战北胜,此用兵之上节也。

然而国遂亡,君臣于齐者,何也?不啬于战攻之患也」(《战国策·齐策》五),经不起长年战争的破坏和消耗,所以自前305年起,战争形势就急转直下。

中山国的灭亡,一方面结束了白狄鲜虞族二百一十多年的历史,另一方面扩大了赵国的领土,使赵国强大起来,为赵秦在战国晚期的激烈对抗建立了必要的条件。

所以《战国策·秦策三》有言:「中山之地方五百里,赵独擅之,功成名立利附,天下莫能害!」 随机文章甄嬛对胧月做了啥?难怪敬妃恨透了甄嬛第7节 乱世奸雄巨型管水母爆炸图片,巨型管水母长什么样/海底压力太小会爆炸吸粪车为什么会爆炸,广西吸粪车爆炸/操作不当引起爆炸火龙卷和水龙卷撞一起,小概率事件/火龙卷造成1000人死亡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加入收藏
               

白起坑杀赵国40万降将之后,为什么没有顺势灭掉赵国呢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