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帝王为董鄂妃舍弃江山 董鄂妃究竟哪里好了

清顺治元年,率入关、定都北京并就此展开了平定中原,建立大一统的辉煌征程。
在多尔衮存在的顺治朝,年幼
【千问解读】
清顺治元年,率入关、定都北京并就此展开了平定中原,建立大一统的辉煌征程。
在多尔衮存在的顺治朝,年幼的并无展现帝王素质和治国能力的机会;但在多尔衮病逝以后,依然年轻的顺治皇帝相当出色的肩负起了历史使命,为清王朝于中原地区的稳固统治打下了坚实基础。
可在政治上“勤政爱民,孜孜求治”的顺治皇帝,就像自己的父亲——一样,过度沉迷于,甚至有过“痛爱妃之死而欲逃禅”的不负责表现。
正因如此,顺治皇帝在24岁便英年早逝以后,民间便迅速传出了“顺治帝遁入五台山,,皈依净土,清廷谬谓病殁”的传说。
甚至,直到现在,诸多清史研究学者还坚持认为顺治皇帝并不是“因天花驾崩”,而是悲痛于董鄂妃薨逝,削发为僧了。
其实,这种民间传说并不是没有依据,顺治皇帝在自己的宠妃——董鄂妃薨逝后,确实生出过舍弃江山、削发为僧的念头。
顺治十七年八月,原本就身体孱弱的董鄂妃,在痛失爱子的精神折磨下,未能陪伴顺治皇帝终老,玉殒香消于承乾宫。
正和董鄂妃之间有着火热爱恋的顺治皇帝,,精神几乎崩溃。
以后,顺治皇帝看破红尘,弃江山社稷如敝履,执意要出家为僧,并让和尚溪森为他剃了发。
后来由于溪森的师父玉林琇以要烧死溪森为要挟,才逼得福临打消了出家的念头。
董鄂妃到底好在哪里,能让堂堂一代帝王万念俱灰到宁愿舍弃江山、遁入空门? 顺治皇帝对待董鄂妃,到底能好到什么程度?我们用其在董鄂妃丧仪上的几个“超常规”表现,来具体说明: 1、尚能正常履行中宫职权的前提下,顺治皇帝将董鄂妃追封为皇后,并在礼臣拟定的时候,“先拟四字,不允。
至六字、八字、十字而止”,让其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不附帝谥的皇后。
2、董鄂妃病逝后,顺治皇帝甚至以“免得皇妃在其他世界中缺乏服侍者”为由,打算将宫女、30名悉数赐死。
如果不是被朝臣劝阻,殉葬制度怕是又要重。
3、董鄂妃的梓宫从承乾宫移至景山观德殿时,抬棺人都是三品以上的高官,而非普通宫人。
4、制度规定,“遇国丧,皇帝朱批改蓝批,为时27日”,董鄂妃病逝后,顺治皇帝改用蓝批的时间长达4个月。
抛开董鄂妃从“妃”到“皇贵妃”仅一月有余的晋升速度;抛开顺治皇帝对董鄂妃近乎偏执的专宠;单就董鄂妃薨逝后,顺治皇帝表现出来的种种“超常规”行为,就足以说明顺治皇帝对董鄂妃的用情至深。
董鄂妃的好,顺治皇帝在其病逝亲自动笔,撰写而成的《行状》中,有着极为细致的说明。
身为儿媳,侍母至孝 以“孝”治天下的清朝统治阶层,向来以孝道为衡量后妃德行的基本依据。
董鄂妃的“侍母至孝”,顺治皇帝于《孝献皇后行状》的开端,就予以了“后倪静循礼,事皇,奉养甚至,左右趋走,皇太后安之”的至高评价。
顺治皇帝对于董鄂妃的孝道评价并非虚言,有两件具体事例可以明确说明: 1、顺治十四年冬,正居于南苑的太后身体有恙,董鄂妃不顾自己身体虚弱,“朝夕侍奉,废寝忘食”并亲赴天地坛为其祈福。
2、董鄂妃病重之际,孝庄太后曾数次亲临视疾并在其薨逝后,“哀之甚”。
要知道,孝庄太后并不喜欢这个夺得顺治皇帝专宠的儿媳,如果不是被其孝心感动,又怎么真情流露? 独得皇帝专宠的董鄂妃,非但没有骄横跋扈,反倒在孝庄太后跟前“奉养甚至,伺颜色如子女;左右趋走,无异女侍”,怎能不让顺治皇帝倾心,怎能不令天下男子叹服。
身为贤内助,董鄂妃无可挑剔 董鄂氏生前虽然未被封为皇后,但其身居皇贵妃高位,又得顺治皇帝专宠,于后宫的实权一直和孝惠章皇后并存,甚至远胜于孝惠章皇后。
但拥有如此恩宠和权势的董鄂妃,并没有恃宠而骄,更没有嚣张跋扈,对待皇后“视之如母”;妃嫔有疾,“躬视扶持,三昼夜忘寝兴”;妃嫔薨逝,“悲痛异常、哭泣感叹”;甚至对待低微妃嫔和宫人,依然能“宽仁下逮、蔼然相亲”。
顺治皇帝还专门列举了董鄂妃对待孝惠章皇后的两件事例,予以说明这位“贤内助”于后宫之中无可挑剔的表现: 1、顺治十四年,孝庄太后身体有恙时,孝惠章皇后无动于衷,惹得顺治皇帝大怒,打算以“孝道有亏”为由,将其废黜。
皇后被废,最大的受益者自然是时任皇贵妃的董鄂妃,但其并没有落井下石,而是数次“长跪顿首固请”,并直言“陛下若废皇后,妾必不敢生”。
2、顺治十五年,孝惠章皇后身染重病,董鄂妃更是“五昼夜目不交睫,侍奉左右”。
得皇帝专宠,且能始终保持谦卑恭敬的处事方式,对待皇后、对待妃嫔乃至对待宫女下人,都能友爱有加,为忙于前朝政事的顺治皇帝创作了一片祥和的后宫环境。
如此“贤内助”,怎能不让顺治皇帝专宠,又怎会不令天下男子向往。
身为妻子,她将顺治帝视为唯一 真正令顺治皇帝对董鄂妃用情至深的原因,来自于董鄂妃对待顺治皇帝的方式,那就是身为妻子的董鄂妃将顺治皇帝视为自己的唯一,绝对无可替代。
日常生活中,董鄂妃对顺治皇帝关怀备至,“晨夕兴居,视饮食服御,曲体罔不悉”;无数个批阅奏折的夜晚,董鄂妃都默默的陪伴于侧,“抵夜分,后未尝不侍侧”。
董鄂妃姿容绝代,但其并没有红颜祸国,而是经常婉言善劝福临要勤于政务,爱惜臣民,对刑狱尤要慎重。
父亲病逝,董鄂妃唯恐顺治皇帝担心,而“岂敢过悲”;兄长病逝,董鄂妃庆幸他未曾惹下大祸,给顺治皇帝惹麻烦;甚至在自己临终,董鄂妃依然规劝顺治皇帝“妾殁,陛下宜自爱!惟皇太后必伤悼,奈何”。
在董鄂妃的心中,顺治皇帝就是唯一,就是生命的全部,由此来看,顺治皇帝在其病逝后万念俱灰、遁入空门也就情有可原了。
相较于顺治皇帝“身染天花重疾而崩”,有董鄂妃这样的一生挚爱,后世或许更相信顺治皇帝真的是“痛爱妃之薨,而万念俱灰、遁入空门”了。
参考文献:《·列传一·后妃》、《清实录·世祖实录》、《孝献皇后行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百家姓为何会有复姓?中国的复姓是怎么来的?
在中国的百家姓中,大多都是单字的姓氏,但也有一部分为双字的复姓,比如大家所熟悉的慕容、司马、欧阳等等,那么这些复姓是怎么来的呢?为何会复姓产生呢?复姓,是由两个及以上的汉字组成的姓氏。
很多人以为复姓全部都是起源于历史的北方的少数民族,本来是错误的,多数的复姓都是起源于历史汉族。
复姓的来源比较多,有官名来的,如太史、巫马、乐正等;以封邑来的,如令狐、羊舌、段干等;以居住地而来的,如东郭、南郭和闾丘等;还有以祖先名字而来的,如公良、公羊和颛孙等;有些则源于少数民族改姓而来,如拓拔姓和尉迟、万俟等,也有以物品名称而来的谷梁姓,甚至有如赫连这样自创的姓氏。
中国的复姓分为汉族复姓和少数民族复姓。
南宋史学家郑樵在《通志略·氏族》中,把从西汉到唐朝少数民族的汉式复姓划分为“代北复姓”“关西复姓”“诸方复姓”三大流派。
宋朝以来又陆续增加了“鲜卑复姓”“契丹复姓”“女真复姓”“蒙古复姓”“满洲复姓”,以及中华南方少数民族的复姓流派。
在《中国姓氏大辞典》中显示,中国从古至今各族用汉字记录的双字姓有9012个、三个字的姓有4850个、四个字的姓有2276个、五个字的姓有541个、六个字的姓有142个、七个字的姓有39个、八个字的姓有14个、九个字的姓有7个、十个字的姓氏有1个。
复姓在中国曾经是很多的,但是现在这有些复姓已经基本消失,像公孙、即墨、公良、第二等,都已经很难找到。
到现代,因为中国的人口太多,导致了很多重名的。
曾经有一段时流行单姓改复姓,但是这些后改的复姓在本质上并不算是复姓,因此也并没有被国家列为复姓。
骊山到底是福地是祸源?秦始皇嬴政又为什么钟情于骊山
西周末年的周幽王与爱妾褒姒曾在这里演出了一场兴起烽火戏诸侯的古代惨剧,从而葬送了西周王朝。
秦始皇嬴政建陵于此,也造就了二世而亡的悲剧。
骊山到底是福地是祸源?秦始皇嬴政又为什么钟情于骊山,建陵于此呢?从中国历史的传统风水之说看,骊山绝对是一块福荫之地。
古人把墓地的选择看做一件造福于子孙后代的大事,尤其是秦始皇嬴政这个企图传之于万世的封建皇帝自然对墓地的位置更加重视。
《水经注》载:“秦始皇嬴政大兴厚葬,营建冢圹于丽戎之山,一名蓝田。
其阴多金,其阳多玉,始皇贪其美名因而葬焉。
”骊山之南的蓝田玉着称于世,现代地质队曾在骊山北麓开凿金矿。
从视死如视生的传统观念分析,秦始皇嬴政死后还想把这里的金和玉占为己有。
此外,秦始皇嬴政陵园南依骊山,北临渭水,其东侧还有一道人工改造的鱼池水。
按《水经注》的记载:“水出骊山东北,本导源北流,后秦始皇嬴政葬于山北,水过而曲行,东注北转,始皇造陵取土,其地于深,水积成池,谓之鱼池也……池水西北流途经始皇冢北。
”而《两京道里记》载:“始皇陵南有尖峰,名曰望峰,言筑陵者望此为准。
”根据勘察,秦始皇嬴政陵封土中心顶端以及外城垣的南北两门与其南边的骊山最高峰望峰南北相对在一条直线上。
而每一道峰脊似一个花瓣,秦陵就在花蕊位置。
民间称始皇陵为“莲花穴”就是这个道理。
由此不难发现秦始皇嬴政陵的风水特点是,南面背山,东西两侧和北面形成三面环水之势。
如此一块风水宝地,也就不难解释为何秦始皇嬴政会选中骊山为自己营造身后帝国了。
可以说秦代依山环水的造陵观念对后代建陵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汉帝陵如高祖长陵、文帝霸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等就是仿效秦始皇嬴政陵依山环水的风水思想选择的。
以后历代陵墓基本上继承了依山环水的建陵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