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时期唐朝处在盛世 李世民远征高句丽为什么还会失败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2-10-28 点击数:
简介:还不知道:李世民亲征高丽为何会失败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杜甫曾评价唐太宗,“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

”贞观十四年,高昌王麴文泰

【千问解读】

  还不知道:李世民亲征高丽为何会失败的读者,下面千问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杜甫曾评价唐太宗,“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

”贞观十四年,高昌王麴文泰因病而死,其子麴智盛继位,投降唐朝,太宗在高昌首府地区——交河城设置安西都护府,由此开始,南、北、西诸夷都臣服于唐王朝,西域各国皆到长安朝贡,只剩下东方的高丽国还未向唐王朝俯首称臣。

image.png

  隋朝时期,文帝、炀帝都曾举数万兵马讨伐高丽,但最终都无功而反。

  贞观十九年,太宗亲自东征高丽,最后也没能将高丽攻下,这位征战四方,以出奇制胜闻名军史的皇帝,为何会败给小小的“外夷”?

  其实从长远来看,唐太宗李世民虽然亲征失败,但这次战争的经验,具有非常重要的军事指导意义。

为后来的唐高宗收服高丽打下了基础。

  唐太宗攻打高丽的起因与失败

  1、高丽国内部政治局势的转变

  早在高祖武德九年(公元 626 年)百济新罗来使就曾控诉高句丽“闭其道路,不得入朝。

又相与有隙,屡相侵掠”、“新罗占领汉江和朝鲜南部的任那,与百济、高句丽和日本的关系紧张。

  唐太宗李世民心中一直瞩意用事于高丽,根据《册府元龟》《帝王部·亲征二》言:“辽东旧中国之有,自魏涉周,置之度外。

隋氏出师者四,丧律而还,杀中国良善不可胜数。

今彼弑其主,恃险骄盈,朕长夜思之而辍寝。

将为中国复子弟之仇。

image.png

  公元643年,唐太宗遣使前往高丽,册封当时的高藏王,也就是泉盖苏文的侄子为上柱国、辽东郡王、高句丽王。

同年,高丽向同为附属国的新罗发起战争,并与百济达成同盟,试图断绝唐朝的通路。

  唐太宗再次遣使前往调解,遭到摄政的泉盖苏文拒绝,贞观十九年(645年)二月,唐太宗以高句丽摄政弑主虐民为由,亲率六军,从洛阳北进,率兵攻打高丽。

  唐太宗亲征高丽,攻占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十座城,徙辽、盖、岩三州户口七万人到中国,新城、建安、驻跸三大战,最终在驻跸之战中未能攻下安市,退兵回国。

  2、战争结果与预期并不不符

  不同于隋炀帝征伐高句丽“增置军府,扫地为兵”(《隋书·食货志》),引起百姓的怨愤,唐太宗在这一战中可以说是做足了准备。

  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唐太宗派出使者出行高丽,表面是外交往来,实则是为了侦察高丽的地形,为之后发动讨伐战争做准备。

  针对前朝在对战高丽出现的补给困难问题,唐太宗“敕将作大监阎立德等诣洪、饶、江三州,造船四百艘以载军粮。

”采取了海上路线运输补给。

与此同时唐太宗“下诏遣营州都督张俭等帅幽、营二都督兵及契丹、奚、靺鞨先击辽东以观其势。

”先派遣了精锐部队打探敌情,收集信息,为日后出征积累情报资料。

image.png

  在人民的支持程度上,太宗一代的百姓可以说是对高丽的不满囤积已久,这一点在太宗招募士兵的盛况中就能体现。

  太宗“募十得百,募百得千,其不得从军者,皆愤叹郁邑。

”在此次募兵中,太宗共征得兵士十万,这支队伍,可以称得上是真正得志愿军。

  但为何在天时、地利、人和都偏向唐军一方时,太宗亲自东征得情况下,高丽依旧未被攻下?难道战神,真的迎来了他军事生命的转折点吗?

  高丽未能攻下的原因:安市会战的决策失误

  1、兵力缩减带来的困局

  公元644年,太宗派水路500船四万兵从莱州渡海攻平壤,陆路则发兵六万从东北趋辽东,自己亲率六军于前线督战。

  陆路上,唐军攻下了一直顶住了隋炀帝几次远征的重镇“辽阳城”,但唐军没有直捣平壤,而是在进攻辽阳城西南重镇安市城时,被阻两个月而未能突破。

  从兵力的情况来看,唐军吸取了隋讨伐高丽失败的教训,大大缩减了军队的阵容,太宗出征后又裁减随从,轻车简行。

image.png

  甚至在部队向幽州集结过程中节省军资,据《册府元龟》卷十八记载途中军将私拿驿站贮麦的事情:“右卫将军陈万福违法取驿麦数石,(太宗)不欲加罪,赐麦以媿其心。

  说明当时因节省军资,连将帅的生活都很艰苦。

  这样精兵简政的队伍非常适合速战速决,如此一来就能解放军队后勤部门的压力,但不适合长时间在外作战。

  但在攻下高丽辽东各个城镇之后,唐军一方面需要分兵把守,另一方面又必须集中优势兵力迎击来援之敌和进一步进攻,如此一来,兵力就显得不足。

  前线的兵力不足,后勤部门也一定会受到影响,冷兵器时代,由于运输手段、技术低下,几乎都是用大量人力、物力投入繁重的后勤工作中。

  据《新唐书》《东夷传》和《唐会要》记载,攻占辽东、盖牟等城后,唐军虽然拥有大量粮食,却由于战线推移、补给线的延长而牵制大批兵力从事转运,运输的主力——驮马,随着负担的加重和天气的恶化而大批死亡,带到辽东的数万匹马到班师时死亡十之七、八成,粮运已经日益困难。

  虽然太宗的判断是符合当时的战事实情的,但战场上的局势瞬息万变,太宗没有考虑到过于将军队人数缩小必然也会影响到后勤补给人员的缺少,最终也会导致战略目标无法实现。

image.png

  2、与兵力不相符的战术

  在兵力不足的前提下,太宗还在战场上犯下了另一个十分致命的错误,那就是一改之前的速攻策略,转而走起了“稳扎稳打”的路线。

  由于唐军兵力相对集中,因而局部的实力优势较为明显。

  这是因为唐朝君臣在各战役中,主要采用了“围点打援”(《李劫评传》记载)的战术,迫使高丽调兵前来解围,然后选择有利地形,伺机歼敌,获得了以逸待劳、反客为主的军事效果。

  在太宗攻克白岩城之后,降将高延寿、高惠真等献计说:“安市人顾其家, 人自为战, 未易猝拔......乌骨城耨萨老耄不能坚守, 移兵临之朝至夕克”建议太宗绕过安市,众将也认为此计可行。

  但太宗却采用了长孙无忌:“先破安市,取建安,然后长趋而进,此万全之策也。

”的计策,结果“安市人顾其家,人自为战。

”此时太宗又放出消息,意欲将安市屠城,本是希望能用恐吓的手段逼迫城内的高丽士兵投降。

  没想到,“安市人望见上旗盖,辄登城鼓噪,上怒。

”“闻之益坚守”,唐军在此与高丽军队激战,将宝贵的夏季白白耗费,九月丢失压城的土山后,面临冬季不得不无功而返。

image.png

  3、环境限制唐军发挥

  隋唐之际,中原王朝和高丽大致以辽河为界,而辽河至平壤的路程大约有千里之遥,其间不仅有山川河流、风云雨雪等自然条件带来的困难,而且沿途还要受到高丽军民的顽强抵抗,显然,陆军要想到达平壤,需要克服诸多困难,一帆风顺的可能性不大。

  六、七月多雨,道路泥泞难行,因此到了雨季,陆上布满沼泽,大大加大行军作战的难度,而从八、九月至次年二、三月又天寒地冻,所以适于军事行动的时间很短,若不速战速决,就会使军队陷入困境。

这也是要对高句丽进攻采取速战速决军事战略的主要原因。

  4、偶然事件导致战局扭转

  历来唐军打攻坚战,手段繁多,如“翰赣车”、“飞云梯”、“抛(袍)车”、“车弩”、“土山”“板屋”(《通典》)等。

但安市安市城建于山上,东高西低,面西为门,这种地势对筑土山有利,而抛车、冲车则不能很好地发挥攻城的优势。

  所以唐军“筑土山于城东南隅,浸逼其城,城中亦增高其城以拒之“最终去城数丈,下临城中”当唐军所筑土山已可俯视城内时, 土山压崩了城墙。

  高丽士兵不得不出兵迎战,可是屯守山顶的唐军指挥官果毅傅伏爱山崩前却擅离职守,使得安市守军抢在唐军前占据缺口,“堑而守之”,唐军前功尽弃。

image.png

  七十年征战终结束

  虽然在安市会战中,唐军最后并没有将高丽攻下,考虑到即将来临的寒冬,太宗急忙下令撤军,在归途中还是遭遇大风雪,死亡数千人,这次远征以失败告终。

  但唐军从高丽缴获了大量铠甲、马、牛等,唐太宗亲征高句丽,战果远大于损失,有利于之后继续征高句丽,灭高句丽。

  唐太宗病逝后,其子唐高宗李治汲取了他的教训,改取先灭百济,再灭高丽的战略,一则孤立较强大的高丽,二则拓宽了进高丽的通道,先后发兵 50 万,征战 10 余年,最终取得了平定朝鲜半岛的胜利。

image.png

  总结

  在唐太宗亲征高丽失败,根本原因还是天气与气候限制了唐军的发挥,唐军只能在短短的夏季与高丽军队开展。

  在战事如此紧迫的情况下,以唐军的兵力,更适合速战速决的战略,这也是太宗在战争前期,使用的策略之一,所以唐军能够一路势如破竹,一举攻下多城。

  但在攻占白岩城之后,太宗却听从了长孙无忌的建议,采用“长驱而入,循序渐进”的打法,导致战争后期在安市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在冬季来临之前,唐军不得不撤兵,最终未能拿下高丽。

  参考文献

  1、《唐太宗东征高丽》

  2、《关于唐太宗东征高句丽的几个问题》

  3、《贞观十九年唐对高丽的战争及其影响》

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为什么没有选第三子李恪为接班人?李恪为人如何样

唐太宗英明一世,可惜他没有选好接班人,终于造成之乱,在唐宫搅出一番腥风血雨。

固然,李世民不该选“逆反青年”,不该选“阴毒后生”,但是最终选择柔弱不明的作为接班人,显然也不是一个好选择。

于是有人就想,如果李世民选择第三子为接班人,是不是会更好一点呢? (李世民剧照) 之所以大家觉得选李恪为接班人更好,是因为李世民曾评价过李恪“英果类我”,也就是说,李恪像他李世民一样英武果敢。

因为这一点,李世民打算废了李治,立李恪为太子。

但因为李治的舅舅坚决反对,李世民只得打消了这个念头。

不过,如果我们仔细研究一下李恪的生平,其实可以发现,他在当期间,并没有什么突出的作为。

反而是因为耽于游猎,不顾及老百姓的庄稼,被罢官。

后来虽然李世民派权万纪给他当长史,权万纪相当厉害,他才有所收敛,但这主要是权万纪的功劳。

从这些地方,实在看不出来李世民说李恪“英果类我”表现在哪些方面。

李世民之所以那么喜欢李恪,大约有两点:一是李世民一向舐犊情深,只要是他的儿子,他就喜欢。

儿子犯了错误,往往责怪在别人身上。

比如李恪犯了错误,李世民不说李恪不对,说李恪当时的长史柳范不对。

二是李恪相对于李承乾、李泰来说,知错能改。

那么,李恪如果真的当了后,就一定是个好皇帝吗?我看未必。

就说他知错能改这一点,也是因为权万纪很严厉,压住了,同时他已经吃过一次亏,害怕李世民再次责罚他,才不敢这样。

原先给他当长史的人,也多次劝说过他,但他并不以为然。

如果将来他当了皇帝,没有了约束,他还会这样吗?这是值得怀疑的。

(李恪剧照) 李恪一生并没有多么突出,后世却对他充满怀念。

后世对李恪很怀念,至少有两个证明: 一是《》在写李恪的时候,有意地隐藏李恪所犯的错误。

《》说李恪当初被罢官,是因为“游猎”。

同时因为游猎破坏了老百姓的庄稼,才遭致罢官。

但是《新唐书》在写这一段的时候,说的却是李恪和他乳母的儿子玩“博簺”的游戏。

“博簺”是什么?《旧唐书》上并没有解释。

但仅仅是玩一种游戏而已,其罪错,显然是比游猎破坏庄稼轻了很多。

但实际上,《新唐书》这样记载,不过是有意掩饰李恪的罪错而已。

据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孟宪实先生考证,“簺”其实是一种打猎捕兽的设置。

那么,李恪实际上也是在“游猎”,只是换了一种说法。

二是为了让国家显得正统,特地在李唐宗室中找了一个人来作为他们的“义祖”。

他们找的人,就是曾当过吴王的李恪。

要知道,李恪最终是被杀掉了,而南唐还要将他作为“义祖”,显然就是因为怀念,对他的一种认可。

(长孙无忌剧照) 那么,后世为什么这么怀念李恪呢? 我觉得根本的原因,除了李世民说他“英果类我”外,还在于他确实死得很惨。

不得不说,李恪最后的遭遇,李世民是要负责任的。

当初他决定不选择李承乾和李泰为接班人的时候,就不该冒然选择李治。

选择了李治后,又对他不满意,想要选择李恪。

而他想换成李恪,不找别人,偏偏找长孙无忌商量。

找长孙无忌商量,不是白商量吗?长孙无忌怎么会同时把自己外甥废黜,选一个与自己没有关系的人当太子?李世民自己也认识到这一点,当时就对长孙无忌说,你一定要坚持不废李治,无非他是你外甥而已。

李世民错误就在于,你既然已经认识到这点,你就应该防范,而不是仅仅说说而已。

可以说,李世民想换李治最后又没换这一点,给了长孙无忌很大的刺激,让他。

最后才利用房遗爱造反案,冤枉李恪,造成李恪被冤杀。

也正是因为他被冤杀,大家又都觉得他能力“不错”,所以千百年来,才那么怀念他。

随机文章戊戌变法的意义火星土星双星会月,三者呈三角形位于东南方(肉眼可见)人类为什么不探索金星​,金星环境恶劣/堪比人间地狱(无法生存)台风最后是怎么样消失,能量减少云层变薄/结局非常凄凉古墓发现穿龙袍的女尸,传闻大腿处竟有残留血迹/容貌清晰可见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13岁就被斩首,但其儿子李灵龟却很有才

公元618年,义宁二年,李元吉等人纷纷进献祥瑞。

各路大臣纷纷宣传李渊有“大德”,隋恭帝也知道大臣们的意思,只好效法宝座给的故事,下诏禅让帝位给李渊。

李渊推让三次之后,接受隋恭帝的禅让,创建了大唐社稷。

李渊登基称帝之后,皇族亲属的名分就必须定下来。

李渊追封结发妻子为皇后,太穆。

的四个儿子,当了太子。

李世民爵封秦王,还兼任雍州牧。

李玄霸追封封卫王,谥号曰怀。

李元吉爵封齐王,兼任太原留守。

李渊地位最高的小妾,依照礼制被册封为贵妃。

由于太穆皇后不在了,就成为后宫之首,掌管后宫事宜。

万贵妃的儿子李智云,被追封为楚王,谥号曰哀。

大家说到李渊的儿子们,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都非常熟悉。

由于类小说第一条好汉的地位,大家对李玄霸(李元霸)也不陌生。

唯独对李智云,大家可能没什么印象。

原因很简单,李智云死得早,他的楚王爵位是追封的。

笔者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倒霉的李智云。

李渊剧照,扮演者为著名影视寇振海先生。

古代的时候,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

李渊贵为唐国公,身边肯定不止窦氏一个女人。

李渊的妾室,有史籍明确记载的,只有万氏一人。

万氏是李渊早年纳的妾,跟李渊生活了至少十五年以上。

妻者,齐也,秦晋为匹,妾通买卖。

古代的正妻,地位非常高。

小妾的地位低下,随时可以买卖。

万氏虽然是李渊地位最高的妾,但是跟窦氏比起来,地位就相形见绌了。

万氏给李渊生了李智云,李智云是李渊唯一的庶子。

正妻生的儿子是嫡子,妾生的儿子是庶子。

古代讲究“嫡庶有别,长幼有序”。

无论是论嫡庶,还是论长幼,庶五子李智云都没有地位。

李智云虽然是李渊的亲儿子,但是在李家没有地位,也就是添个蛤蟆四两力的角色。

李渊奉诏赴任太原留守之位,把嫡次子李世民带去任所。

嫡长子李建成留在家中负责主持家务,成了李家的实际掌门人。

父母不在,长兄如父,李建成的权力非常大。

举个例子,李渊赴任之后,女儿高密公主的婚事,就是在李建成的主持下完成的。

李智云留在了老家,凡事都得服从大哥李建成。

李世民剧照,扮演者为著名影视明星余少群先生。

李渊起兵之前,给李建成发了一封鸡毛信,让李建成赶紧带着弟弟李元吉和李智云逃到太原来。

李建成知道事态紧急,跑得慢了就要掉脑袋。

李建成带着一奶同胞的亲弟弟李元吉就跑了,让同父异母的弟弟李智云自己想办法开溜。

这个时候的李智云,虚岁14岁,周岁13岁。

《》记载,李智云写得一手好字,还特别擅长下棋。

从史籍的记载来看,李智云还是相当的聪明。

李智云虽然聪明,但是庶子的出身就是原罪。

李建成带着李元吉逃亡,却留下了李智云,说到底还是看不起李智云的庶子身份。

13周岁的李智云,被大哥李建成抛弃了,只能独自往太原方向逃去。

如今13周岁的小孩子,不是在读六年级,就是在读初一。

大家不妨想想,让六年级或者初一的小朋友独自一人千里逃亡,有可能会成功吗?李智云逃跑,肯定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被官军抓住了。

李元吉剧照,扮演者为著名影视明星石廷傲先生。

李建成逃到太原之后,李渊没见到庶子李智云一起来,就知道李智云肯定出事了。

谋反的事情,开弓就没有回头箭。

别说是庶子李智云被抓了,就是嫡长子李建成被抓了,李渊也得如期举兵。

在万里江山的诱惑面前,死一个庶子的代价,对于李渊来说实在是算不得什么。

可怜的李智云,被隋朝关在大牢里,等待着命运的裁决。

隋朝一开始还打算用李智云作为筹码,以此胁迫李渊。

李渊不吃这一套,率领大军浩浩荡荡杀向长安。

隋朝看到李智云这个人质没什么用,就判了李智云死刑。

李智云被押赴刑场,成了刀下之鬼,享年13周岁。

监斩李智云的人,是隋朝名将阴世师。

阴世师本来是奉命行事,执行了李智云的死刑,却也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李渊打进长安之后,善待隋朝的旧臣,但是把阴世师抓起来了。

李渊下令,把阴世师押到刑场,将他斩首示众,为李智云。

李建成剧照,扮演者为著名影视明星先生。

李渊起兵前的五个儿子,李玄霸和李智云早夭,都没有儿子。

咱们中国人,有“过继”文化。

一个人要是没有儿子,可以从亲族当中过继孩子当嗣子。

李渊不忍心看李玄霸和李智云没有后代,就下令把李世民的儿子过继给李玄霸和李智云当嗣子。

李玄霸是李渊的嫡子,他的嗣子,地位也比较高。

李渊下令,把李世民的嫡次子,过继给李玄霸当嗣子。

李智云是庶子,他的嗣子,地位也是比较低。

李渊下令,把李世民的庶子李宽,过继给李智云当嗣子。

武德三年,李渊举办了一个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仪式,追封李智云为司徒。

在这个仪式之后,李宽就成了李智云的儿子,还得到了嗣楚王的爵位。

李宽也是个苦命的娃娃,他身在帝王之家,继承了楚王爵位,却无福享用。

李宽在武德年间夭折了,后继无人。

李渊只好把楚国除了,李智云的香火,算是断了。

李玄霸(李元霸)剧照,扮演者为著名影视明星王宝强先生。

李泰和李宽被过继出去的时候,李世民还是秦王。

等到李世民当了皇帝之后,就把李泰收回来了。

李世民不忍心看到两个弟弟没嗣,就从宗室当中,挑选了两个侄子,过继给了李玄霸和李智云当儿子。

李智云的嗣子,名叫李灵龟,是初年成就非常高的一位宗室王爷。

李灵龟的生父,原来只是济南郡公。

李灵龟被选为李智云嗣子之后,得到了嗣王爵位。

李灵龟历任魏州刺史,治理地方颇有政声。

《新唐书》记载,李灵龟治理魏州,有三大政绩。

李灵龟治理魏州的时候,社会治安非常好,达到了“盗贼不发”的程度。

通俗易懂的说法,就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李灵龟还拓宽永济渠,大力发展魏州的航运和灌溉,让魏州百姓得到了实打实的好处。

李灵龟还开通新市,让老百姓做生意,使得魏州的商业迅速发展。

正史在记载李灵龟的时候,用“百之”四个大字,高度评价了他对魏州所作的贡献。

李泰剧照,扮演者为著名影视明星任山先生。

从宗法意义上来讲,过继的儿子也是儿子,这是没有疑问的。

李智云为了大唐的建立,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李世民给李智云找了李灵龟这样有出息的儿子,也算是对得起李智云了。

李灵龟的子孙,后来也是。

虽然出了败家李承况,导致李灵龟的爵位没有传下去,但是李灵龟的子孙也继续繁衍生息,李智云的后代并没有断绝。

写到这里,我有点替李玄霸惋惜。

李世民收回李泰之后,给李玄霸找了一个嗣子李保定。

李保定早夭无后,李玄霸彻底绝后,连宗法意义上的后代也没有了。

跟李玄霸相比,李智云还是不幸中的万幸,他再怎么说,也有一个有出息的儿子李灵龟啊。

随机文章贵族:了解贵族、女士、公爵、伯爵等的入门书中流击楫,祖逖遗恨唐朝的景教是正牌基督教吗?古代欧洲社会简介测试你适合学心理学吗,学心理学的必备条件详解/你适合吗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加入收藏
               

李世民时期唐朝处在盛世 李世民远征高句丽为什么还会失败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