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节度使到底是什么官职 这个官到底是几品官

唐朝中晚期的好多厉害角色都担任过节度使,从远征中亚的和封常清,丢失潼关的歌舒翰,到搅乱大唐盛世的,到
【千问解读】
唐朝中晚期的好多厉害角色都担任过节度使,从远征中亚的和封常清,丢失潼关的歌舒翰,到搅乱大唐盛世的,到再造唐朝的和,再到乌鸦兵团司令官,直到毁灭了唐朝的,个个在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
节度使可以说是唐朝最具表性的官职,因为唐以后的朝代,也有节度使一职存在,但远没有唐朝那么风光。
再造唐朝的郭子仪,曾任朔方节度使 唐朝节度使到底有多厉害,做个比喻就可以知道:高兴的时候可以当大唐的忠臣,不高兴了就自己当玩儿。
比起来,别的朝代的地方官都弱爆了,什么的州牧、隋代的总管、的督抚,哪一个不是对中央规规矩矩?再强势也不敢甩开中央自说自话,至少表面上的尊重还是要的。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节度使出现在唐朝景云二年(公元711年),当时的皇帝是之子、之父。
《通典》、《唐会要》和的《》都持此说。
哥舒翰,曾任河西、陇右节度使,被逼决战、丢失潼关、兵败被擒 《通典》:自景云二年四月,始以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
此后诸道因同此号。
《唐会要》:永徽以后,除都督带使持节即是节度使,不带节者,不是节度使。
景云二年四月,贺拔延嗣除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
此始有节度之号,遂至于今不改焉。
《新唐书》:自高宗永徽以后,都督带使持节者,始谓之节度使,然犹未以名官。
景云二年,以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河西节度使。
自此以后,接乎开元,朔方、陇右、河东、河西诸镇,皆置节度使。
上述三部权威历史著作对节度使何时设置有着一致而明确的记载:景云二年即公元711年,第一个被正式授予节度使的人是贺拔延嗣,也就是说,节度使作为一个正式的官职名称也是公元711年出现的。
后梁太祖朱温(朱全忠),曾任唐朝宣武军节度使 在此之前,节度使也曾出现过,但那是一个称呼,不算正式的官名,有时候叫节度使,有时候叫节度大使,还有什么节度副使等。
《唐会要》和《新唐书》都提过,早在高宗永徽年间,就出现过节度使的称呼。
永徽是的第一个年号,距离节度使正式设立的年代最起码早半个世纪。
节度使作为一个称呼,和正式官职还是有较大区别的,但不懂历史的人会搞混——但即使是司马光这样的伟大史家,在这个问题上仍然犯了个错误,他认为中国第一个节度使是之子、中唐名将薛讷,节度使出现的年代也比上述三部史书提早了一年: 《》景云元年十月记:丁酉,以幽州镇守经略节度大使薛讷为左武卫大将军兼幽州都督,节度使之名自讷始。
很明显,所谓幽州镇守经略节度大使是一个泛称而非正式职务的名称,在这一点上,司马光把二者搞混了。
而且,如果按司马光的标准来确定节度使正式出现的时间,那要提早很多年,因为早在高宗李治的时候就有这一称呼了。
司马光砸缸塑像 从第一个正式被任命的贺拔延嗣开始,节度使就肩负巩固边防、经略四方的重任,权力之重无可匹敌,是名符其实的封疆大吏,可谓天生贵胄,出道即是巅峰。
稍后不久的天宝年间,节度使成为万众瞩目的政治,出将入相,荣宠已极。
随着的解体,边防将帅可以自行招募兵勇,边防军在正规军中的比重远大于中央。
赫赫有名的“天宝”十节度更是成为拱卫唐王朝的钢铁长城。
天宝十节度示意图 上图名为天宝十节度分布图,实际还少了一个,少的那一个不叫节度使,而是岭南五府经略使,性质和节度使差不多。
因此划入天宝十节度中。
天宝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之一,在他的手中,中国的封建社会发展到了顶峰。
唐玄宗喜欢节度使们搞兼职,不是本职+兼职的那种,因为节度使本来就是兼职或“使职”,这条下文会讲。
唐玄宗说的兼职是一人兼多镇节度使,比如他曾经非常看重的,曾经身兼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四镇节度使,一人控制了唐朝西北和华北的广袤地盘,;而稍后的杂种胡人安禄山也不遑多让,一人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拥兵20万,占唐朝边防军总数的五分之二,势力之强令人叹为观止,也难怪他想造反,谁拥有这么多兵力都难免跃跃欲试,手里拿着刀,肯定就想杀个人。
安禄山所辖三镇 绚丽的大唐终究还是毁于强势的节度使之手,不管是使唐朝由盛转衰的,还是随后的,抑或最终的大唐落幕,都有尾大不掉的节度使们的强力参与。
吓得即位后立即“”,软刀子杀人,让本来大权在握的节度使们放下武装,去当大地主,从而彻底根除了节度使对中央的威胁。
之后的节度使,无拳无勇,就再掀不起大浪了。
最后一个问题,唐朝节度使权力如此之大,那这到底是个几品官儿? 在唐朝官制中无法找到节度使品级 这个问题多年前曾经困扰过我,查过《新唐书》“百官志”和《》“职官制”,也包括《资治通鉴》和边边角角的一些史料,没有答案。
唐朝的官制非常系统,非常清晰,从正一品的三师三公直到从七品的小官,甚至一些不入流的小吏也能找到,但就是没有节度使的品级。
直到一次翻《新唐书》的时候,看到关于节度使的来源一段,恍然大悟,节度使在唐朝是一种“使职”,使职是没有品级的。
或者说,有唐一代的节度使实际只是个临时工,就像钦差大臣一样,你说钦差大臣是几品呢?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北宋,由于宋太祖成功实现了节度使的软着陆,不放他们到地方去坐大,因此也就失去了作为“使职”的性质,慢慢变成了一个官僚序列中的一员,也就有了品级——所以,唐朝的节度使是没品的,尽管其权力大到没边儿。
实力强劲的藩镇节度使,一不小心就走在造反的边缘 其实,回头再看看《唐会要》和《新唐书》,人家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除都督带使持节即是节度使,不带节者,不是节度使。
自高宗永徽以后,都督带使持节者,始谓之节度使,然犹未以名官。
都督是有品级的,具体要看是哪级都督,节度使则没有。
看书不用心的结果就是这样,书中有答案,却看不出来,怪谁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骊山到底是福地是祸源?秦始皇嬴政又为什么钟情于骊山
西周末年的周幽王与爱妾褒姒曾在这里演出了一场兴起烽火戏诸侯的古代惨剧,从而葬送了西周王朝。
秦始皇嬴政建陵于此,也造就了二世而亡的悲剧。
骊山到底是福地是祸源?秦始皇嬴政又为什么钟情于骊山,建陵于此呢?从中国历史的传统风水之说看,骊山绝对是一块福荫之地。
古人把墓地的选择看做一件造福于子孙后代的大事,尤其是秦始皇嬴政这个企图传之于万世的封建皇帝自然对墓地的位置更加重视。
《水经注》载:“秦始皇嬴政大兴厚葬,营建冢圹于丽戎之山,一名蓝田。
其阴多金,其阳多玉,始皇贪其美名因而葬焉。
”骊山之南的蓝田玉着称于世,现代地质队曾在骊山北麓开凿金矿。
从视死如视生的传统观念分析,秦始皇嬴政死后还想把这里的金和玉占为己有。
此外,秦始皇嬴政陵园南依骊山,北临渭水,其东侧还有一道人工改造的鱼池水。
按《水经注》的记载:“水出骊山东北,本导源北流,后秦始皇嬴政葬于山北,水过而曲行,东注北转,始皇造陵取土,其地于深,水积成池,谓之鱼池也……池水西北流途经始皇冢北。
”而《两京道里记》载:“始皇陵南有尖峰,名曰望峰,言筑陵者望此为准。
”根据勘察,秦始皇嬴政陵封土中心顶端以及外城垣的南北两门与其南边的骊山最高峰望峰南北相对在一条直线上。
而每一道峰脊似一个花瓣,秦陵就在花蕊位置。
民间称始皇陵为“莲花穴”就是这个道理。
由此不难发现秦始皇嬴政陵的风水特点是,南面背山,东西两侧和北面形成三面环水之势。
如此一块风水宝地,也就不难解释为何秦始皇嬴政会选中骊山为自己营造身后帝国了。
可以说秦代依山环水的造陵观念对后代建陵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汉帝陵如高祖长陵、文帝霸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等就是仿效秦始皇嬴政陵依山环水的风水思想选择的。
以后历代陵墓基本上继承了依山环水的建陵思想。
洋辣子到底好不好 在农村它被人唾弃
提起它的名字,在农村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所作所为更是用“臭名昭著”来形容也不为过。
但就是这样一个让所有农村人都唾弃的虫子,在城里人看来却是一种营养丰富的美味佳肴。
杏树上的洋辣子 洋辣子,又叫活辣子、刷木架子等,是农村夏季最常见,也是危害最大的害虫之一。
洋辣子外形奇特,身长在1-3公分之间,身宽在1公分左右,除腹部外全身都布满色彩斑斓的软毛刺,乍看像浮肿一般。
每年夏季的6、7月份,洋辣子就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不管是树林里还是农田旁都能看见其慢慢蠕动着的肥胖身躯。
因体形较小,且自带保护色,如不细心观察,很容易被它带有毒性的刺给蜇到。
说到被洋辣子蜇到的感受,相信只有被蜇过的人才知道,那种感觉似火烧火燎,像钻心一样的痛,难怪有的农村人更称其为“畜类”,可见对它的憎恶程度。
种类繁多的洋辣子 虽然洋辣子不被农村人所待见,但是在城市却受到追捧,,被城里人当成一种难得的美味佳肴。
当然,洋辣子的成虫无法食用,而藏在罐里面的幼虫是难得的高营养食品。
与成虫后带有“毒性”的洋辣子不同,幼虫可生吃,味带清甜,甚至还有比蚕蛹有更浓郁的香味,或者用盐巴炒一下,味道更佳。
在有些城市,洋辣子罐每斤售价竟高达200元一斤,是不折不扣的高档食品。
更多三农资讯请点击关注 洋辣子罐 虽然农村人和城里人对洋辣子的看法大不相同,但它确实是一种害虫,不仅能伤害人畜,对树木、花草和庄稼也有一定危害。
更多三农资讯请点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