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景一生充满传奇,为什么最后的下场却很悲惨呢?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3-16 点击数:
简介:,鲜卑化的羯族人,个不高,跛子,弓马娴熟,擅长策划武装叛乱,先反了老东家,后来又反了江南的和尚。

侯景有新发明,他给自己设计了两个新职务:、都督六合诸军事,据说当

【千问解读】

,鲜卑化的羯族人,个不高,跛子,弓马娴熟,擅长策划武装叛乱,先反了老东家,后来又反了江南的和尚。

侯景有新发明,他给自己设计了两个新职务:、都督六合诸军事,据说当时的傀儡皇帝听说后,大惊失色说:“侯将军都有宇宙的名号了?” 宇宙这个词是庄子最早提出来的,后来由淮发扬光大,认为“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六合是宇宙的同义词,说白了就是极大、极广的意思,也说“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侯景弄出这两个名号,自高自大也算到顶点了。

跛子名将 公元五三七年十月,和在沙苑火并,这一仗,东魏兵力占绝对优势,但高欢太过轻敌,背水为阵,决死一搏,反而,东魏光阵亡就有八万人,高欢跨上骆驼狂奔,才算逃出一命。

打成这样,不但高欢,连侯景也不甘心,他猛拍胸脯,要带领二万杀个回马枪,可惜高欢早没了恋战的雄心,而且他的王妃也反对,“侯景野心很大,就算他抓了宇文泰,恐怕也不是什麽好事,我们不得不防”,高欢听了频频点头。

侯景与高欢早年是同事,都在北魏的怀朔镇当小官,后来跟着秀荣川的酋长打天下,尔朱荣死后,高欢,侯景又成了他的下属。

沙苑之战以后,东魏一直被西魏压着,高欢手下也是宿将凋零,不得不依靠侯景,让他当了河南道大行台、尚书仆射,带领十万大军,专征一方。

侯景,御下有方,所以很得军心,他对高欢的儿子不服气,常说:高王在,我不敢有二心,高王没了,我可不能伺侯。

高欢对也早有防备,能对付侯景的大将只有,此人一直不得志,其实是高欢有意把人情留给高澄,好让后者感恩戴德 公元五四七年,高欢病死,侯景果然反了,以他的兵力要取代高澄不太可能,所以先向西魏和求援,两家都派了援兵,侯景的本意当然不是另投明主,他在东魏已经位极人臣,转头再给宇文泰和萧衍当差,难道还指望升官?明摆着是想。

宇文泰何等精明,一面写信安抚,一面抢占侯景的城池,而高澄那边也用了慕容绍宗前来平叛,侯景眼看情况不妙,只能指望南梁的萧衍了。

83岁的萧衍以老僧自居,表面上吃斋念佛,其实还有点雄心壮志,他的侄子贞阳侯带着十万大军已经到了寒山,与东魏的慕容绍宗对峙。

东魏和南梁为了侯景火并,他倒躲在旁边,坐山观虎斗,公元五四七年十一月,萧渊明等人大败,全当了俘虏,第二年正月,侯景近於形势,从城父向涡阳撤退,慕容绍宗的十万大军连营追来,简直不给他一点活路,侯景不得不反击了,而且证明自己不是浪得虚名,他的步兵手执短刀,专砍马腿,四万人把慕容绍宗的十万大军打得大败。

不过侯景缺粮,相持久了,军心涣散,手下将领纷纷向慕容绍宗投降,侯景最后只剩下八百多人,这时的他再不是那个叱吒风云的英雄了。

时来天地皆同力 四顾茫然的侯景,西魏肯定不能去了,剩下的唯一出路是南下。

萧衍虽是徒,可不是慈善家,他会收留一个穷途末路的叛将吗? 侯景都不敢奢望的事情却由一个人来帮助实现了,这个伸出援手的人就是南梁的马头镇防卫司令刘神茂。

他帮助侯景夺取了南豫州的治所寿阳,侯景顺便写了个奏章送到建康,说自己无处可去,暂借寿阳栖身,萧衍老头也够糊涂,认为侯景新败之后急需恢复,居然让他当了南豫州刺史。

侯景,有了一块地盘,大可休养生息,虽不如以往风光,按说也该满足;皇帝老儿萧衍为了一个侯景,损兵折将,还搭上了侄子,得罪了东魏,亏大了,不过暂时好象也没什麽更大的风险。

东魏那边,高澄继位不久,政权动荡,刻意要与南梁修好,他对当了俘虏的萧渊明很是优待,甚至表示愿意送还,当然条件是换回侯景。

球踢给萧衍了,萧衍是两难,答应吧,等於出卖了侯景,作为皇帝面子上不好看;拒绝,等於为一个侯景跟东魏绝交,也很不智。

替萧衍打破这个僵局的是奸臣,侯景送过他不少黄金,可他收了黄金却不办事,反而告诉萧衍,侯景光杆司令一个,留下无用,送回去正可结好友邦。

拿人钱财,与人消灾,黑吃黑到了朱异这个份上,也是一绝。

不过这个说法倒是缓解了萧衍的道德困境,既然送还侯景是件有利於国家民族的好事,当然就算不上背信负义了,萧衍决定马上安排交换事宜。

侯景得到消息,自然既惊且恨。

侯景的老部下,也是头号智囊王伟认反除了起兵造反别无他法,而唯恐天下不乱的刘神茂当然大力赞成。

侯景什麽阵势没见过,以他的性格,当然要死中求生。

於是,寿阳成了人间地狱,男丁全部从军,女人作了随军家属,侯景日夜不停的打造兵器,左右四邻都知道他要造反,唯一不相信的是萧衍和朱异这对活宝。

公元五四五年八月,侯景终於反了,这次他打出的旗号是,萧衍听说之后,居然有心情大笑:“一个光杆司令,能干什麽?” 与萧衍的乐观相反,侯景可是有真本领的,他出师第一仗就拿下了马头(刘神茂原来的据点),而萧衍虽然指派了几路平叛大军,可,一月下来,毫无动静。

九月二十五日,侯景开始执行下一步计划,他偷偷溜出了寿阳城,假称打猎,实际是轻装直扑首都建康而去,这次他是了。

当一个国家败亡的时候,先乱的肯定是人心,萧衍的南梁也是如此,民心思乱,人无斗志,他的侄子临贺王就秘密与侯景结盟了。

侯景不愧是名将,动作神速,九月二十五日出寿阳,十月三日已经攻下谯城,十月二十日攻占历阳,太守庄铁不但投降,而且愿意带路。

萧衍那边兀自在做清秋大梦,大将羊侃建议马上派兵封江,他不听,却让奸细萧正德当平北将军,负责首都建康的防卫。

十月二十二日,侯景率八千步兵和数百骑兵从采石泅渡,一举攻占了姑孰,消息传出,首都建康一片大乱。

几天后,萧正德打开了建康的宣阳门,侯景,接连攻下了东府城、石头城,十月二十四日包围了萧衍皇宫所在的台城,局势完全失控了。

灾难 侯景区区几百人流落到江南,最初只求活命而已,如今却变成围攻首都的巨寇,这样的变化无论是谁都很难相信,但这是事实,而且灾难只是刚刚开始。

在靠运气和奸细攻破首都之后,侯景在台城却遇到了麻烦,因为这次是羊侃守城了,侯景用木驴进攻,很快被羊侃用石块砸毁,改用尖顶木驴后,又被羊侃投掷火炬,烧成灰烬。

侯景再建造高达几十丈的登城楼,羊侃预先挖掘堑壕,登城楼头重脚轻,到达堑壕后,全都陷入地下倒塌。

仗打到这份上,侯景和萧衍都有点后悔,侯景想的是当初不如答应和谈,萧衍想的是,早点解决侯景就好了,不过世上没有后悔药。

现在一切取决於外援了!萧衍的几个子侄受封为亲王,在各地手握重兵,按说君父有难,理应有所作为,可这些人犹豫不决,援兵时进时退,只是耽误时间。

第一个来救援的是邵陵王萧纶,他的人马在钟离渡江,遇到风暴,死伤不少,登陆后准备从钟山直插建康的广莫门,这原是一招好棋,可惜执行上出了问题。

经过彻夜行军,黎明前萧纶紮营於蒋山,侯景大惊之下,一度准备解围而退,但萧纶的士兵疲惫不堪,加上天气寒冷,根本顶不住叛军的突击,一番激战,大败亏输。

对这些亲王来说,如何利用侯景之乱扩大自己的势力才是关心的事情,加上萧纶初战不利,因此援兵虽然来了不少,但都保存实力,按兵不动。

不过也有一支肯拼一下的援军赶到了,这是司州刺史柳仲礼、衡州刺史韦粲、宣猛将军李孝钦、南陵太守陈文彻等人率领的联军,公推由柳仲礼统一指挥。

柳仲礼一向号称猛将,善使长槊,之前跟随父亲柳津镇守雍州,心高气傲,但并没有指挥大军的经验,更没有遇到过侯景这样的厉害角色。

真正积极的是韦粲,公元五四九年正月,他乘夜进军青塘,但因为迷路遭到侯景的猛烈反攻,当天大雾迷漫,柳仲礼也来增援,仗打得异常激烈。

双方两败俱伤,韦粲阵亡,柳仲礼险些活捉侯景,自己也被砍伤,侯景损失了两千多人,勤王军这边更多一些,柳仲礼和侯景都不敢再战。

城里的萧衍可等不及了,城中困苦已极,终於不守,各路援兵也望风溃散,萧衍听到消息,只说了一句:“自我得之,自我失之,亦复何恨”,就不再言语。

世家大族的末日 侯景占了建康,但他的好运也到此为止了,此前因为大事未成,他对部下管束还算严格,大多数老百姓甚至把他看成大救星。

可是侯景大权在握,马上原形毕露,他的为人原就残忍,这时再无顾忌,更加变本加厉,放手杀人,解放者的光环退去,成了名符其实的刽子手。

侯景的另一嗜好是与仇家的女人睡觉。

太子萧纲的女儿溧阳公主是美女,侯景马上搞到手,萧正德眼热,也把女儿送来,侯景照单全收,羊侃的女儿漂亮,同样逃不出侯景的手心。

后来侯景事败被剁成肉酱,分给各人品尝,萧姑娘、羊姑娘也都有份尝鲜儿。

老和尚萧衍落在侯景这种人手里,当真生不如死,吃不饱、穿不暖,想喝蜂蜜也没有,气得“荷、荷”大叫,终於咽气,太子萧纲继了位,就是简文帝。

这时的南梁已经乱成一团,各地亲王互相火并,侯景分别调遣他的大将任约、侯子鉴、宋子仙、刘神茂、谢答仁等人四出攻击,。

这时,南梁方面有实力的亲王只剩下湘东王和武陵王了。

萧绎坐镇江陵,萧纪坐镇成都。

侯景围困建康,萧绎坐视不救,城破之后倒是积极起来,一方面是要争夺帝位,另一方面也是侯景不断向长江中游发展势力,对他构成了威胁。

公元五五〇年,侯景击败萧绎的部将秦州刺史徐文盛,占领郢州,全部兵力号称二十万,塞江而上,声势吓人,但军中的北方战士大为减少,实际力量与萧绎相比,并不占多大优势。

这一仗的焦点是长江中游的门户巴陵,这里由萧绎最能干的大将-领军将军王僧辩把守,侯景屡攻不克。

不久,萧绎的援兵赶到,内外夹击,侯景大败,大将任约也当了俘虏,侯景眼看情况不对,留下众将分守城池,自己扬帆顺水逃回建康去了。

自此以后,侯景转入了守势,以湘东王萧绎为首的各路人马开始大反攻。

王僧辩向建康进军,途中与东扬州刺史会合,陈是,手下有精兵三万。

公元五五二年三月,联军在姑孰大败侯景的大将侯子鉴。

侯景亲率万余步兵和八百铁骑在建康城外与陈霸先肉搏,仍然大败,侯景知道守不住了,用皮囊装上在江南所生的两个儿子,向东逃命。

王僧辩的大将侯瑱带兵紧追不舍,侯景抵挡不住,把两个儿子推到海中,坐船逃命,但手下早已变心,掉转船头往回开,要把他送到建康请赏。

侯景,这个杀不眨眼的家夥反应倒快,马上钻进船舱,想用佩刀挖开船底,不过有人从后面给了他一槊,侯景被刺个透心凉,一命呜呼。

侯景之乱,是一场的浩劫,南方的富庶从此划上了句号。

事件中几位主角的下场大都是悲剧,侯景死於非命,他的部下也是一样,萧衍、萧纲父子为自己的愚蠢付出了代价,萧纪被萧绎所杀,萧绎好像是胜利者,但称帝不久就被西魏大军攻破江陵,活捉了去,死得很惨。

侯景之乱中最倒霉的一个群体是世家大族,自时期曹魏发明以来,各级官员都由世家大族的子弟充任,形成尾大不掉的势力。

到了,血统和门第已经成了决定仕途命运的关键因素,不但普通老百姓,就是寒门士族也再无出头之日。

初到江南时,侯景曾经要求与王、谢大族联姻,萧衍坦白告诉他:王、谢门第太高,门不当、户不对,应该从朱异这些人的子女那里想办法。

这可把侯景气炸了,他发下毒誓,将来攻下建康,一定把王、谢家的女人配给奴隶为妻,等侯景得了志,这些世家大族当然第一个大倒其霉。

那些豪门子弟几代富贵下来,早成了没用的废物,建康被围久了,找不到粮食,这些人只能穿着绫罗绸缎,抱着金银珠宝在那里等死。

要说侯景有什麽历史功绩,彻底消灭了吃人不吐骨头的世家大族大概算一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南吴太祖:杨行密传奇的一生

(852~905),初名行愍,字化源,唐庐州(今安徽合肥)人。

五代时建立者。

少时孤贫,长大成人后身材高大,膂力过人,据说能手举300斤,日行300里。

唐末农民起义军经过庐州,杨行密应召入伍,后被唐兵俘获。

庐州刺史郑棨“奇其状貌”而释放了他,遂被庐州府募为州兵,戍守朔方(今宁夏灵武),升为队长。

期满回到庐州,都将要他再次出戍。

行前问其还缺什么,杨行密愤然说:“惟少公头尔!”随即将其斩首,举兵为乱,他“自募百余人,皆为虓勇无行者”,统率州兵,自号八营都知兵马使。

庐州刺史郎幼复逃去,他占据庐州。

中和三年(883年),被唐招抚,封为庐州刺史。

从此他以庐州为根据地,开始拓土扩张,其势力向淮河以南等地扩展。

光启三年(887年),杨行密被淮南节度使高骈任命为行军司马,率兵数千人,屯驻于蜀冈(今江苏扬州西),以诱敌袭营的伏击战法,打败毕师铎部,占领扬州。

便派使者到大梁,向兼任淮南节度使的示归,朱温只好任命杨行密为淮南留后。

文德元年(888年),杨行密率兵攻打宣州获胜,次年,唐廷任命他为宣州观察使。

杨行密派大将田頵等分别攻取苏州、常州、镇江。

大顺二年(891年),又攻取了滁州、和县,势力不断扩张。

景福元年(892年),杨行密攻取楚州(今江苏淮安),威胁占据扬州的孙儒。

孙率50万大兵,进攻宣州,围困扬州城,杨行密以“避其锋,背城坚栅、以逸待劳”的战法,使孙儒“兵饥、又大疫”,被击败擒杀。

杨行密并其部,选编5000兵士为亲兵,给予特殊待遇,成为“驱之即战,靡不争先”的主力军。

复取扬州后,唐廷任命杨行密为淮南节度使。

乾宁二年(895年),唐廷加杨行密为校检太傅(次太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之职)。

曾封杨行密为弘农郡王。

同年昇州(今南京)刺史铎来附,他又派田頵攻掠各地,于是“自淮以南、江以东诸州皆下之”。

杨的吴地政权地盘已具雏形。

占据大梁(今开封)的朱温,先派汴军朱友恭率步骑万人南下讨杨。

8月又派汴军率步骑万人,从霍邱渡淮河为西路,令厐师古率大军驻营于江苏淮阴为东路,自北向南进攻杨行密部。

杨行密先打东路,一面用决堰纵水的办法水淹敌军,一面令朱谨率精锐突袭,结果汴军大败,名将厐师古被杀,其余各军勉强北归。

天复元年(901年),杨行密派李神福于浙江临安,打败了钱镠,擒其将领顾全武回事,次年,冯弘铎率部叛变,被打败后,杨宽容并任其为昇州(今南京)节度使。

天复二年(902年),任杨行密为东面诸道行营都统、校检太师、中书令,进封吴王。

次年,与朱温汴军大战于青州(今山东益都),后平叛钱镠于南京,平叛安仁义于常州。

自此,杨行密正式成为的,他两次率军击败的入侵,两次平定叛军,巩固了自己的政权,统一了吴地。

杨行密统一吴地后,重视农桑,采取“节用安民”的方法,抚定江淮,千里江淮重现繁华景象。

身为淮南节度使,还穿着带补丁衣服。

任吴王时,曾在合肥大蜀山建有行宫。

天祐五年(905年)10月,杨行密病重,任命儿子为淮南留后,11月杨行密病逝 ,终年54岁,武忠。

其长子杨渥、其女百花公主,护送棺柩回庐州。

清《合肥县志》载:“杨行密墓,在城西北六十里,吴山庙集东。

”贞观十一年(920年)其四子继兄位,顺义七年(927年)改年号为乾贞,即位,称睿圣文明光孝皇帝,追尊杨行密为太祖武皇帝,陵曰兴陵。

相传百花公主为父守灵在此建一庙宇,后人将庙与坟联系起来,称此地为吴山庙,今“吴王遗踪”已成为“合肥十景”之一。

随机文章神农架不明飞行物成拍摄背景,专家分析是软件效果所致巨型小行星带含太阳系98%小行星,或为第十行星爆炸形成为什么俄罗斯可以养熊,俄罗斯的熊怎么没尊严/被驯服的没有尊严已灭绝的十大巨怪图片,碳龟头比足球场还大/身子是普通汽车的2倍俄罗斯地狱之门录音,前苏联科学家挖开地狱之门(超级恐怖)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王安国:北宋诗人、政治家,他的一生是怎样的?

  王安国是北宋时期的诗人和政治家,是宰相王安石的同母弟,与王安礼、王雱一同被称为"临川三王"。

  王安国出生于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自幼聪颖好学,尽管没有正式入学受教,但他所写的文章却富有条理。

年仅12岁时,他展示了几十篇自己写的诗歌、铭文、论文和赋作品,观者无不惊叹他超群的文采。

他在13岁时登上滕王阁,并创作了《题滕王阁》一诗,这首诗言尽情意,意境深远,极具韵味。

从此,他的文章在士大夫和文人中传播开来,并受到好评。

他继续勤奋读书,对诗文和赋作品有独到的见解。

尽管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因为身份问题以及不愿依靠他的兄长王安石的权势谋求功名,他未能中举。

欧阳修曾有诗评价道:"自惭知子不能荐,白首胡为侍从官"。

在参加茂才考试时,负责考选的官员将他的文章列为第一名,但他未能参加进士考试。

  王安国不仅文才出众,而且长期尽心尽力地侍奉母亲,广交善友,是一位有名的贤士。

在1068年,即熙宁元年,他经大臣韩琦的举荐,经过神宗的考试,获得进士及第的资格,并被任命为西京国子监的教授,教授西京国子。

当时他已经41岁了,才开始从一个普通百姓的身份进入官场。

  由于他是王安石的亲弟弟,1071年任满回京后,神宗召见他,并询问外界对王安石变法的反应。

王安国对王安石变法并不完全理解,并有些微词,直言道:"恨之人不明,聚敛太急耳",意思是外界批评他的用人不当,过于急于聚敛财富。

这与神宗的想法相悖,神宗对此感到不悦,没有给予他重用,只是授予他崇文院校书,后改为著作佐郎秘阁校理,世称王校理。

  王安国对王安石的变法政策持有不理解的态度,并对其变法的支持者吕惠卿和曾布心存芥蒂。

当王安石劝告他减少吹笛的娱乐时,他却要求其兄远离小人。

这些言论引起了吕惠卿的极大愤怒。

  熙宁七年,正值王安石罢相之际,吕惠卿趁机担任参知政事,借助郑侠的《流民图》来反对新法所引发的囚禁问题,他认为王安国与郑侠是同党,因此王安国被罢职并被放逐回乡,人们普遍对此感到冤屈。

然而,当朝廷决定再次重用他时,他却不幸因病去世。

王安国于熙宁七年八月去世,享年47岁。

  王安国的后裔曾孙王仕荣迁居临川荣山乡,而曾孙王仕显则迁往东乡蒿源和浯溪一带。

  王安国作为王安石的胞弟,在政治上对其变法政策持有不同的见解,这也导致了他与其他变法派的人物产生矛盾。

尽管他的才华和贤德备受赞誉,但他最终未能在政治舞台上取得较大的成就。

然而,他作为临川三王之一,仍然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成为人们敬仰和研究的对象。

加入收藏
               

侯景一生充满传奇,为什么最后的下场却很悲惨呢?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