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明帝颇为忌惮宣皇帝司马懿,为什么最后还是选择他当作托孤大臣?

曹叡对于是颇为忌惮的,但最后还是将司马懿任命为托孤大臣,这是为何?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曹叡选择托
【千问解读】
曹叡对于是颇为忌惮的,但最后还是将司马懿任命为托孤大臣,这是为何?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曹叡选择托孤于司马懿,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他想要平衡朝堂力量,没得选择。
因为当时司马懿的地位,实在是太过特殊了。
而且,司马懿能够成为曹叡的托孤人,其实也有巧合的成分。
司马懿出生于公元179年,此时正是在位期间。
高层大权,被和宦官轮流把持,已经日暮西山。
仅仅几年之后,就爆发了。
正是这场黄巾之乱,彻底终结了东汉。
在接下来的二十多年里,东汉先后经历了黄巾之乱、被杀、之乱等好几件大事,彻底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
在司马懿17岁那年,将接到了,开始了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日子。
当时司马懿他们家,因为地位比较高,也跟着汉献帝来到了许昌。
不过,到了许昌之后,司马家很快发现,原来曹操也不是什么好人,根本没想着匡扶汉室,而是想挟持汉献帝为自己谋利。
汉献帝开始被彻底架空,原来追随汉献帝的那些大臣,也都没了实权。
公元201年,这一年司马懿22岁,名气越来越大,被曹操听到了。
曹操当即征辟司马懿,要司马懿去府中做官。
但面对曹操的征辟,司马懿却并不怎么感兴趣,甚至不惜以装病逃避。
这大概是因为,此时的司马懿,还是一个准备放飞梦想的有志青年。
在他看来,曹操和当年的董卓没什么不一样,都不是什么好玩意儿,不值得他为其效力。
再说,万一哪天曹操像董卓一样倒台了,自己在曹操府中做官,岂不是要受牵连? 惋惜曹操也不是那么好糊弄的。
司马懿这一病就是好几年,曹操也渐渐觉得有点不对劲。
所以七年之后,曹操当上了丞相,直接下令,司马懿要么就来当官,要么就直接把他扔到大牢里去。
司马懿也不傻,虽然看不上曹操,但也不会和曹操硬扛。
一下子什么病都好了,老老实实地开始上班了。
不得不说,司马懿是真的很有才。
走上仕途之后,司马懿因为确实很有才能升得极快。
而且司马懿还特别会站队,在曹操的几个儿子当中,独与交好,颇受曹丕信赖。
在曹丕还没有成为魏王世子的时候,司马懿就已经成了曹丕的老班底。
再之后,没过几年,曹操就挂了,曹丕成功上位。
曹丕上位之后,自然要让自己的心腹开始把持大权,所以司马懿也就被更加重用了。
也正是从这时候开始,司马懿开始接触大军。
这对司马懿来说,意义重大。
在此之前,司马懿只是一个文官,力量相对有限。
但是进入军中,开始有了军权以后,司马懿的翅膀终于开始硬了。
曹丕在位时间比较短,一共就只在位七年。
在这七年时间里,除了继续和蜀国、打仗,但是却没有太大进展之外,曹丕就只做了两件大事。
一件是逼迫汉献帝禅位,至此之后,彻底关门大吉了。
而且这里要多说一句,从历史的角度来说,曹操其实一直都是东汉人,曹丕才是那个真正开时代的人。
直到以后,历史才真正进入了三国时期。
另外一件,就是订立了。
所谓九品中正制,就是将人才划分为九品,从而进行选官的一种制度。
这个制度的出现,不管是对当时的,还是对以后的历史,都有着很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制度出现以前,魏国的权力主要掌握在两种人手里,一种是宗亲,也就是老曹家他们亲戚手里面。
另一种是士族,就是那些和老曹家没什么关系,但是很有才能的人。
这两个群体,为了自身的利益,自然都想争取更多的权力。
而九品中正制出来以后,国家选官的优势,就大半都落到了士族手里。
在制定和执行这个制度的过程中,有两个大臣做的贡献最大。
一个叫,另一个就是司马懿。
因为力主推行九品中正制,司马懿和陈群,一跃成为当时的士族领袖。
这个士族领袖的身份,对后来司马懿的人生,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做完这两件事以后,曹丕就挂了,年仅四十岁。
临死之前,曹丕指定自己和生的儿子曹叡做接班人。
不过,此时的曹叡虽然已经23岁了,但之前基本没怎么接触过政务。
让一个新手一下子接手这么大一个国家,显然不太现实。
所以曹丕得选几个靠得住的人,帮忙辅政。
最后,曹丕选了四个人,这四个人分别是:、曹休、陈群、司马懿。
从这个名单当中,其实也不难看出,曹丕还是很懂平衡的。
两个宗亲大臣,两个士族领袖,正好可以相互抗衡。
两个宗亲就不用说了,都是曹丕最早的班底,能力也比较强。
而司马懿和陈群,同样是曹丕最信任的大臣。
不过在推行九品中正制的过程中,陈群的贡献要更大一些,所以威望也就更高些,自然就排在了司马懿前面。
做完这些之后,曹丕彻底挂了,魏国历入了曹叡时代。
曹叡这个人比较奇葩,虽然之前没怎么接触过政务,但手段却一点不弱,也算是继承了他爹和他爷爷的能力。
曹叡上位之后,既没有被四个辅政大臣压制分权,也没有被为了集权去打压这四人,双方反倒是相处得非常融洽。
对于老爹给自己留下的这四个人,曹叡刚开始的时候还是很信任的。
这四个人当中,陈群是纯粹的文官,所以曹叡就一直让他负责尚书台,帮忙处理政务。
另外三个人,曹真、曹休和司马懿,都是会带兵打仗的人。
这样的三个人,曹叡是既信任又忌惮,所以就把他们远远丢到外面,去替自己站岗放哨。
曹真守关中,曹休守淮南,司马懿守荆州。
这样一来,曹叡的位置,瞬间就坐稳了。
此时的曹叡,对司马懿应该是信任多过于忌惮。
但是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曹休在和东吴的战斗中受了伤,没过多久就死了。
不久之后,曹真也病死了。
这下四个辅政大臣,两个曹家宗亲就都死了,只剩下两个士族,而且还只有司马懿这么一个会带兵的。
到了这个阶段,曹叡对司马懿的忌惮,已经渐渐开始多过于信任了。
没办法,因为随着时间一点点过去,当年和曹操一块打天下的那群将军,已经开始陆续死绝了。
这个时候的司马懿,就成了魏国唯一一个能打的人。
也就是在这期间,蜀国的开始北伐,司马懿和诸葛亮开始过招。
中两人交手的精彩部分,都是发生在这段时间里。
不过,在曹叡看来,自己有一个优势,是司马懿比不了的,那就是年轻。
曹叡比司马懿小了25岁,完全就是两代人。
不管怎么看,司马懿肯定都会死在曹叡前面。
在诸葛亮死后,司马懿又被曹叡派去辽东,收拾公孙渊。
辽东这个地方,三国时候是真正的苦寒之地。
再加上当时车马不便,出趟远门就得丢半条命。
所以曹叡觉得,司马懿就算能收拾了公孙渊,经过这趟辽东之行以后,估计也没多久可活了。
但让曹叡失望的是,司马懿不但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就平定了辽东,而且还活得好好的。
更让曹叡担心的是,战争胜利后,司马懿未经请示,就杀了7000多十五岁以上的男丁,而且将公孙渊留下的官员,全部杀掉。
照理来说,这些事司马懿是没有权力自作主张的,可他偏偏这么做了。
这件事能够出现,显然是因为司马懿当时在军中已经过于势大,他的命令没人敢反对! 这下子,曹叡对司马懿的态度,终于由信任转变为怀疑了。
如果曹叡能够多活些年,熬死司马懿的话,问题倒也不大。
只要曹叡还活着,就算司马懿有二心,也是什么都做不了。
但问题就在于,曹叡不光继承了他爹的手段,还继承了他爹的短命。
公元238年,曹叡病重,眼看着就没几天活头,不得不考虑一下身后只是。
但是这个时候,一个更加尴尬的问题,却摆在了曹叡面前。
曹叡没儿子。
曹叡之前曾生过三个儿子,但无一例外,全都早夭了。
而且曹叡这个人比较有意思,他不光喜欢女人,还喜欢男人,而且还是一个女装大佬。
喜欢男人在当时那个时代,倒也不是什么怪事。
但问题是,两个男人他是不能生孩子的。
因为没有儿子,曹叡之前倒是过继了两个孩子,做自己的样子。
但是这个时候,曹叡的养子,才不过只有七岁而已。
字都认不全,怎么做皇帝?所以,曹叡就只能像他爹当年一样,开始选辅政大臣。
曹叡第一拨选出来的辅政大臣,一共五人,分别是燕王曹宇、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
这五个人,是清一色的曹氏宗亲,没有任何一个出身士族,更没有司马懿。
由此也可见,当时曹叡对司马懿其实根本就谈不上信任。
惋惜的是,曹叡制定好这个名单后,当时他的宠臣刘放和孙资,立即表示反对。
两人反对的原因很简单,因为这里面的夏侯献、曹肇、秦朗,之前和他们有过节,怕这两人上位后对自己不利。
当然,在曹叡面前,两人肯定不能这么说,肯定是以江山社稷为由,对曹叡说他们的坏话。
说夏侯献等人,说曹宇是,按曹操立的规矩,藩王不得辅政等等。
曹叡当时已经病重,耳根子也软,也就听进去了。
不得不说,孙资和刘放这番操作,真的是神补刀。
要不是他们的话,估计曹叡也就定了这份名单,司马懿后来也就没机会了。
可是,如果不选他们,还能选谁呢? 这五个人当中,只有曹爽还算可以,孙资和刘放也没有诋毁他。
但是一个人辅政肯定不行啊!那就不是辅政,而是摄政了。
所以曹叡不得不再找一个人,至少要能够和曹爽打擂台。
挑来挑去,曹叡最后发现,好像也没有人比司马懿更合适了。
司马懿此时不但是士族领袖,而且功劳也大,足以抗衡曹爽。
再加上他又代表了士族,可以和曹爽代表的宗亲集团抗衡。
最关键的是,在曹叡看来,当时司马懿已经六十多岁了,还能有几天活头?就算心怀不轨,也没这个时间了。
所以最终,曹叡虽然忌惮司马懿,但还是选择,让司马懿继续辅政。
其实从曹叡的角度来看,这个布置没有任何问题。
可曹叡万万没想到两点,一个是曹爽这个人野心比想的更大,而且跋扈。
另一个就是,司马懿比他想的更能活。
曹叡去世后,魏国进入曹爽、司马懿共同辅政的二元时代。
但是接下来,曹爽借助宗亲的身份,开始迅速压制司马懿,并且迅速夺了司马懿的实权。
司马懿没有选择和曹爽硬拼,而是选择了在家装病。
没了司马懿的制衡,曹爽在朝堂上一家独大,变得越发跋扈。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因为他的跋扈,曹爽渐渐失去了宗室的支持。
后来司马懿趁着曹爽带皇帝外出扫墓的时候,直接发动政变,控制了京城。
曹爽也是个外强中干的,明明皇帝都在手里,却依然选择了投降。
就这样,魏国的朝堂大权,彻底落入了司马家的手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盘点让帝王都忌惮的古时候六大豪门,你知道几个?
第一,东汉末年的汝南袁家在当时非常的有影响力,袁家经历了四世之后出现过三位公卿,在当时是最有可能取代东汉皇位的家族。
在东汉末年,士族被宦官和外戚所排挤,而袁家则是士族的领头羊。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当各路英雄豪杰纷纷起兵的时候,袁家的被推举为了盟主,其中还有实力不弱袁绍的,要是没有这样的雄主出现,袁家的实力说不定能夺得天下的先机。
第二,曹魏时期的司马家族,司马家族是河东的大族,在北方得士族中是非常重要的力量,是当权者拉拢的对象。
大家所熟知的就有兄弟七人,加上他被合称为司马八达。
继位的时候,司马懿作为辅政大臣兼大将军、太尉等重要的职务。
特别是司马懿发动政变除掉了后,司马家族更是如日中天,掌握了曹魏的军权和政权。
可以说当时的司马家族门生故吏遍布整个曹魏,其地位比起当初的汝南袁家更胜一筹。
第三,东晋是个奇葩的朝代,门阀制度在东晋达到了顶峰,东晋是以琅琊所领衔的四大家族掌握大权的一个朝代。
琅琊王氏,最辉煌的时候天下人用“王与马,共天下”来形容王家的势力庞大,整个东晋王家就出了8个皇后,王家不但政治地位很高,也掌握有军权。
而且在文化上王家也很牛,大书法家和王献之就是王家人。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王家有15人官居一品,五品以上的也有一百五十多人。
“旧时王谢堂前燕”形容的就是琅琊王氏和陈留。
谢氏虽然起步比王家晚,但是却发展的很快,谢家发迹是从开始的,谢安是在中打败的领军人物,一直到谢安当丞相,谢家走上了顶峰,但是谢家比起来王家还是远远不如的。
谢家也有着自己的军权,就是北府兵。
第四,北周的杨家,从北魏一直到北周,杨坚的父亲杨忠都是当时的重臣,在北周时杨忠的官位也是越来越大,一直做到了柱国大将军,杨坚在继承了父亲的爵位之后,又娶了另外一个大家族的女儿,最终当了北周的大丞相,得到了北周的皇位,统一了南北地区,建立了的江山。
第五,的第一大家族非崔家莫属,当时崔家又分为清河和博陵崔氏两家。
崔氏来源已久,从西周时的齐国开始,崔家就分居于清河与博陵两地,在西晋时,崔氏就是当时的一等大姓。
而唐初按照士族门第给姓氏排序的时候,崔氏还是一等姓氏。
不过清河崔氏和博陵崔氏却是互有千秋。
南北朝时,清河崔氏的影响力更大,到了唐朝,博陵崔氏则呈现出了反超的局面,整个唐朝崔氏出了37位宰相,但是博陵崔宰相的数量远超清河崔氏,被“天下推为士族之冠”。
当时皇帝的儿子想要和崔家联姻都不行,可想而知崔家的地位。
第六。
最显赫的家族应该是英国公张辅这一个张家。
张辅的父亲是张玉,是朝的功臣,张玉逝世之后,张辅继承了其父的军事才能,成为了当时的第一名将,跟随朱棣出征漠北,又再平安南,被朱棣加封为英国公。
而张辅不但能打仗,还爱读书,历经四朝而威望不衰,英国公的爵位一直传到了明朝末年,天皇帝驾崩之后,当时的英国公张维贤接受了的遗诏,为皇帝的继位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随机文章美国惊爆3000年木乃伊怀孕,小报纸编出的眼球故事(谣言终结)宇宙10大神秘谜案,宇宙中暗能量96%看不见摸不着(懵逼)世界上最便宜也最好的无人机,最适合新手的无人机/售价420元无人机和遥控飞机的区别分析,无人机能自动控制飞行/性能超屌人类可以回到过去吗,没有可能/会导致未来崩溃(前往未来有希望)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明悼毛皇后仅因一句话就惨遭魏明帝曹叡赐死?明悼毛皇后死亡之谜解析
曹叡在位时间不长,但在位期间指挥一干辅臣防御了他国进攻,平定鲜卑,灭公孙渊这个祸患,对于曹魏的强大做出了突出贡献,从政治上看,魏明帝曹叡应该算个明君。
但从个人生活作风上看,曹叡又是个不咋地的皇帝,他的好色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
曹叡后宫佳丽多达数万,还不算传说中的男宠。
看到这个数字,心理最受刺激的估计就是后宫的正主儿皇后了。
在后宫这个复杂的圈子里,皇后游走在好色的丈夫和数不清的情敌之间,想平安度日保住后位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一不小心被废被杀都是有可能的。
曹叡的第一位皇后,就是因为问了曹叡一句话,然后就被杀了,这就是历史,虽荒唐却是事实。
明悼出身普通平民之家,父亲是个工匠,黄初年间,毛氏通过选秀进入平原王府,因为面容姣好,深得曹叡宠爱,入府后两人就终日厮守在一起,就连外出也要乘坐一辆车子。
毛氏入府同年,驾崩,曹叡继位,是为魏明帝,毛氏因宠被册封为贵嫔。
曹叡还是平原王的时候,早就娶了河内的为王妃,曹叡即位后,虞氏身为正妻,理所当然的应该被立为皇后,但此时曹叡和毛贵嫔正如胶似漆,就没有明确立后的事情。
曹叡登基的第二年,册立毛贵嫔为皇后,这个结果让虞氏心里、抱怨不断。
太皇亲自出面去开导劝慰孙媳妇,虞氏估计是被气急了,说话口无遮拦,她抱怨说:“你们曹家就喜欢立出身微贱的人作皇后,从来不以德取人。
皇后掌管六宫之事,皇上掌管天下大事,这两个人的职责本来是相辅相成的,现在皇上没一个好的开始,就不要指望会有个好的结果,也许在他们身上就会发生亡国之事、断送祖宗江山之灾。
” 额滴神啊,这段话实在太恶毒了,简直和泼妇骂街无二,顺带还诅咒了曹魏江山,而且打击面有点广了。
虞夫人口中所提到的“微贱的人”,无疑指的便是曹操的正妻卞氏,以及当下新鲜出炉的皇后毛氏。
太皇太后卞氏出身歌女,原是曹操的妾室,曹操第一任妻子死后被扶为正室。
而毛皇后则出身于社会底层的工匠之家。
卞太后听后非常生气,便将此事原原本本地转述给孙子曹叡,曹叡大怒,虞氏被废黜打入冷宫。
虞氏把自己送进冷宫的同时还给毛皇后送了个大礼,她说过的话提醒了魏明帝曹叡,曹叡立即加封毛皇后的父亲毛嘉为骑都尉,其弟毛曾为郎中,后又封为散骑侍郎。
工人阶级兄弟毛嘉身份陡增,突然显贵起来。
魏明帝曹叡为了抬高老丈人身份,下令朝中大臣都去毛家道贺。
由于毛嘉出身卑微,原来交往的对象都是平民百姓,根本不懂得官场打交道的礼仪和规矩,突然之间又要摆出国丈的架势,所以总给人的感觉。
毛嘉动不动就自称自己为‘侯爷我’,言谈举止粗鲁无理,经常惹得大家背后笑话他。
彼时毛皇后一家红得发紫,后来毛嘉去世,曹叡又追封为光禄大夫,改封安国侯,增加食邑五百户,连同前面的共达千户,谥号节侯。
追谥毛皇后的母亲为野王君。
正所谓“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魏明帝初始与毛皇后非常恩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感情慢慢地发生了变化。
毛皇后虽然出身低微,但却是一位端庄严肃、为人正派的女子,她经常规劝明帝不可过度沉迷美色,并停止不必要的营建工作,而把注意力集中在富国强兵、一统天下方面。
魏明帝起初还能听听,但时间一长就对毛皇后产生了厌烦心理,把毛皇后的劝谏当做“”,夫妻间的隔阂越来越深。
曹叡在做平原王的时候,还曾经把出身于河西大族的美女纳入王宫,对她也颇为宠爱,只是程度不及对毛氏那般深。
随着毛皇后的失宠,曹叡便将全部的宠爱投入到郭夫人身上,彻底冷落了正牌皇后。
有一次,曹叡带着妃嫔新宠们到后苑游乐,连低级的才人都召来了,就是不召毛皇后。
郭夫人怕自己成了毛皇后怀恨的对象,便说:“应该请皇后也来赴宴吧?”但曹叡非但不肯召皇后,反而传令谁也不准泄漏游宴之事。
皇宫就那么大,举行人数这么多的PARTY,毛皇后怎么可能不知道。
第二天,魏明帝见了毛皇后,毛皇后问道:“陛下昨日游宴,还欢乐吗?” 这本是夫妻间正常的问候,然而在双方关系破裂的情况下,被敏感多疑的魏明帝误以为是毛皇后在讥讽自己。
魏明帝一怒之下便将毛皇后赐死,并诛杀当晚值班的全部侍从。
不知道是出于愧疚还是其他原因,魏明帝在毛皇后死后给她加了谥号“悼皇后”,并将她安葬于愍陵。
毛皇后的弟弟毛曾先被提升为散骑常侍,后又任命为羽林虎贲中郎将、原武典农中郎将。
毛皇后一句问话就招来杀身之祸,后人难免很多猜测。
我翻看了史书,个人感觉毛皇后之死不过是曹叡政治生涯中一次无价值的牺牲。
曹叡从父亲曹丕手中接过江山,实际情况是官场的有些实权都被贵族们掌握了。
曹叡想过各种方法削减贵族实权,但都未能成功,尤其是人事权,大部分都被贵族们把持,曹叡多次想任命一些寒门子弟当官,都以失败告终。
曹叡不愿再册立贵族之女为皇后来增加贵族们的权利份额,于是改立平民女子为皇后,他开始有意加强毛家的权力,但遭到贵族们的普遍抵制。
可气的是毛家外戚也是狗肉上不了正席,毛嘉和毛曾都不给力,一点没改变现状,还落人笑柄。
曹叡觉得朝堂上受约束就算了,后宫这个自由乐土又蹦出来个毛皇后管他,一气之下杀了也就不奇怪了。
毛皇后死后,魏明帝曹叡也放弃了抗争,还是册立了贵族出身的郭夫人为皇后。
随机文章成语霜露之疾的主人公是谁?霜露之疾是什么意思导弹是谁发明的,冯.布劳恩在二战期间为德军发明谷歌创始人佩奇布林,曾计划将230亿美元资产捐给马斯克揭秘水星的水冰之谜,430多度炙热水星上面竟还有冰山存在流川枫和樱木花道的关系,情敌冤家也是朋友/最后的击掌是最完美的结局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