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道光帝王死前为什么留下四道令人费解的遗嘱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3-29 点击数:
简介:帝在临死前,留下了四道遗嘱,简单的说就是: 一、他死后不配天。

也就是不要将他的神牌供奉到天坛的皇穹宇和皇乾殿内; 二、他死后,其神牌不升祔太庙。

但可以升祔奉先殿

【千问解读】

帝在临死前,留下了四道遗嘱,简单的说就是: 一、他死后不配天。

也就是不要将他的神牌供奉到天坛的皇穹宇和皇乾殿内; 二、他死后,其神牌不升祔太庙。

但可以升祔奉先殿,其画像可以悬挂到寿皇殿、安佑宫; 三、他死后,不要在他陵寝的五孔桥南为他建圣德神功碑;但要把“大清某某”文字镌刻在明楼碑上,陵寝名称刻在明楼碑的背面。

碑文不可以有“以圣神功德”字样称呼,如果新皇帝要写歌颂我生平的碑文,则可以把碑文刻在神道碑亭的石碑背面。

四、在他死后,只将他生前穿用过的几件衣服供奉在皇宫内的四执事库,以示节俭和留念。

自鸣钟殿内一些不常用的砚墨,也没有必要长期保留收藏。

这四道遗谕看似简单,但在事实上,却给刚继位的只有20岁的帝出了不小的难题。

后来,咸丰帝经过仔细思考,且在诸王大臣的参议下,最终将道光帝的遗谕作了如下的三个决定: 一、道光帝神牌仍配天、升祔太庙。

只是从咸丰帝开始,帝王不再配天坛。

皇帝死后配天,升祔太庙都是大清国历代奉行不替的祖制家法,是神圣不能改变的。

也是中国历朝历代都照办不误的成宪,是天经地义的。

在民间,老人去世了,还要立牌位供奉起来,按时按节上香行礼,接受后代人的香火。

作为大清皇帝,一代人王地主,岂能死后不升祔太庙?后两条比较好办,咸丰帝都照办了,唯独这前两条,使咸丰帝左右为难。

特别是道光帝在遗谕中十分坚决地说:“若继体之君、顾命之臣不遵朕谕,任意强行,则是甘为我大清之不孝不忠之人矣!”是“诬朕以不德不孝。

”是照办还是不照办? 在道光帝死后的第三天,咸丰帝下令朝臣们,就这件事进行了一次大讨论。

参加这次大讨论的,上至亲王,下至六部九卿、翰詹科道。

大家各抒己见,纷纷发言,讨论得十分热烈,甚至发生了激烈的争吵。

经过20多天的讨论,基本上达成了共识:仍遵照以往成宪办理。

也就是仍配天、仍升祔太庙,不按道光帝的遗嘱办。

这一意见由礼亲王全龄将上奏给皇帝。

咸丰帝看了众臣的意见后,经过再三考虑,最后决定采纳群臣的意见,配天祔庙。

同时决定从自己开始,以后各帝不再配天。

他降旨将道光帝的第一条朱谕和自己的这道谕旨抄录一份,悬挂在天坛的斋宫内,永世法守。

二、道光帝的龙泉峪陵寝不再建圣德神功碑楼,将圣德神功碑文按照道光帝的意思,刻写在神道碑亭的石碑背面。

为道光帝补建陵寝方城明楼。

道光帝的第三道遗谕,可是一个很令人费解的问题事情。

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我们需要知道清楚圣德神功碑及其陵寝功能,也许才能正确理解道光帝的真正用意。

古制,陵寝的功德碑均由后人树立。

是记录死者一生功德事迹的石碑,为了有保护该石碑和装饰陵寝作用而建造的建筑,则称为功德碑楼。

因此,圣德神功碑楼,也称圣德神功碑亭(现在也可以简称大碑楼)。

外形是神道碑亭的缩小版本,里面竖有两通高近7米的石碑,石碑上用满汉两种文字镌刻碑文。

圣德神功碑楼的附属建筑是海墁四角各树一根洁白晶莹的盘龙石柱,正式名称叫华表,也有称擎天柱的。

在清代陵寝建筑中,只有帝及其以前的皇帝陵的功德碑亭才能称之为神功圣德碑亭,从帝的景陵开始,一律改称为圣德神功碑亭。

知道了圣德神功碑的作用和功能之后,就不难理解道光帝为什么不让他的儿子给他建造圣德神碑了,因为据说有一个规定,皇帝在位,凡丢失国之寸土者,皆不准树立圣德神碑。

道光二十年(1840)爆发的第一次鸦片战争,致使大清帝国丧权辱国,与西方列强签订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不但赔偿英国2100万两银子,还割让了香港,不仅没有了天朝大国的尊严,还致使国家领土不完整。

于是,道光帝深感自己没有功德予后世子孙,更无脸面见自己的列祖列宗,于是他才决定自己子孙不要给自己建造圣德神碑。

而道光朝之后的各朝更是割地赔款,丢失了数百平方公里的国土,所以从道光朝开始,其他皇陵陵寝也就不再建造圣德神碑。

虽然能理解道光帝的心情,但道光帝此时复杂的内心世界,却给人造成了难以完成他遗谕的尴尬境地。

圣德神碑不让建造,却还有让写圣德神碑碑文的意思,并交代把碑文写在神道碑亭的石碑后面。

按照道光帝的意思,他的神道碑亭又赋予了兼有圣德神功的功能。

因为圣德神功碑楼是记述皇帝生平功绩的主要建筑,而神道碑亭是内竖镶刻帝后谥号石碑的方亭。

虽然这样做有些不伦不类,但也没有办法,因为这是道光帝特意交代的,于是,咸丰帝亲自写了一篇有839个汉字的碑文,用满汉两种文字,刻在神道碑亭的石碑背面,也算是对道光帝遗谕内容的一个部分交代。

如果从节俭和见缝插针的角度说,神道碑亭的石碑后面刻写功德碑文还算能将就过得去,因为毕竟有一个空白的石碑可以写字。

那么接下来这个有字却无处下笔的难题,则不可避免的摆在了道光帝儿子面前,因为道光帝临死时告诉他的儿子:“我死后,在明楼的石碑正面刻写‘大清某某皇帝’,用满文和汉文两种文字书写,在这石碑的背面,则可以刻写我陵寝的名称。

” 清代陵寝里,哪座建筑物叫做明楼呢?原来,在清代皇陵陵寝后院的石五供北面,有一整座陵寝中地势最高的建筑物,它常常被称为方城明楼。

其实,这组建筑物是应该分为两部分称呼才较为准确,下面南墙正中有洞口的方形建筑物,应该称为方城,而建在方城之上的为九脊重檐歇山顶的、四面各有一个券洞的方形碑亭建筑物,则应该称为明楼。

明楼正南向的券洞上、两檐之间处,悬挂着一写有“×陵”字样的汉字匾额。

明楼内正中立有一统石碑,因为碑身被朱砂涂面,所以此石碑被称为“朱砂碑”,碑顶雕有蟠龙,碑的须弥座上涂抹着的矿物色。

碑身正面朝南,上面写有“大清某某皇帝”满蒙汉三种文字。

明楼地面以特制方形“金砖”墁地,天花板上则绘有“三皇治世”的金莲水草图案。

明楼四周有通道与方城上的宝城连接,宝城建有垛口,明楼正北面,则是宝顶,宝顶下面就是埋葬有帝后的地宫。

人们很清楚的记得,在营建龙泉峪陵寝时,道光帝曾先后两次谕承修大臣撤去方城、明楼。

他又多次亲临龙泉峪阅视陵寝,并在建成后还亲自参加了两位皇后的安葬仪式。

既然慕陵未建明楼,楼内的朱砂碑也就不会存在。

那么,既然没有石碑,怎么能镌刻某皇帝清汉之名?又怎么能在碑阴镌刻陵名?道光帝的陵寝没有方城明楼这件事情,他应该是最清楚的,可他为啥还留下如此令人迷惑不解的谕旨呢? 如果不是,失去理智的话,那就只有一种解释,即对于慕陵没有方城、明楼这两座建筑物这件事情来说,道光帝后悔了,但又明说,只得采取这种暗示的方法,由嗣皇帝在他死后为他补建方城、明楼。

是不是道光帝在临死的时候,头脑真的发昏,记不清楚自己陵寝有还是没有明楼这件事情了。

据分析,这种可能性不大,因为道光帝在临终前留下的这四道谕旨,不但文字多达千言,并且个个还说得条理清楚,头头是道。

这表明,他当时的头脑是清醒的,神志是正常的。

因此说,这道遗谕的用意就是暗示嗣皇帝为他的陵寝补建方城明楼,而且他的儿子也是这么认为的。

咸丰帝即位以后,对其皇父的这道遗谕开始也是迷惑不解,后来终于悟到了道光帝的用心。

于是,他派大臣到东陵、西陵调查各陵规制,结合慕陵的具体情况,拟定了改建宝城,添建方城、明楼的方案。

准备据这些大臣们拟定的方案,为道光帝陵寝单独修建方城、明楼,以备将道光帝临死时候留下的心愿圆满答复了结。

现在,国家图书馆里还珍藏着这些大臣们拟定的《现拟慕陵宝城一座等略节》规制,和以及由样式雷的后人绘制的龙泉峪陵寝的方城明楼规制图纸:方城一座,见方四丈八尺,城身高一丈四尺四寸五分。

月台面宽五丈二尺,进深五尺、明高五尺。

隧道口长八丈一尺七寸五分,面宽一丈八尺。

马尾礓面宽四丈八尺,进深一丈四尺。

……重檐明楼面宽一丈九尺七寸,周围廊深五尺,下檐柱高一丈四尺二寸;台明高九寸,台明至(方城)垛口五尺一寸。

宝城进深十三丈八尺,面宽十一丈六尺,城身高一丈一尺四寸五分。

就目前看到的被拟定的龙泉峪陵寝方城明楼尺寸来说,与其他陵寝的方城、明楼相比较,规模体制明显收小。

即使是这样,道光帝的龙泉峪陵寝的添建方城明楼的方案也并未付诸实施,根据当时的具体形势分析,其原因可能有两点: 第一点,鸦片战争后,清室内忧外患,财用匮乏,又值昌西陵鸠工,帑金甚重,道光帝奉安典礼亦需糜费百万银两,再耗用巨资改建龙泉峪陵寝,自然财力很紧张,属于经济困难。

第二点,龙泉峪陵寝地宫内已经葬有道光帝的、及咸丰帝生母灵柩,且奉安时间很长,一旦兴工,必至惊动地下久睡的亡灵,属于大不敬大不孝,实为不宜。

此外,龙泉峪陵寝规制已然属于特殊案例,现在即使改建,也难同清代其他各帝陵规制,反以其方城、明楼规制远逊先前诸帝后陵的方城、明楼而有失帝王的尊严,于是干脆不补建方城明楼,反而会比补建更有尊严,效果也会更好。

所以,道光帝的龙泉峪陵寝最终也没有方城明楼这组建筑,咸丰帝只是最后把龙泉峪陵寝的正式名称刻在了陵寝内石牌坊上,并且还将道光帝的一首诗,刻在了石牌坊的北面,以示该陵寝名称的来历。

三、咸丰帝对道光帝的第四道遗谕,处理起来还是很容易的,按照道光帝的意思,找了几套穿过的衣服,供奉在皇宫内的四执事库里面,并且自鸣钟殿里面也不在收藏历代的砚墨。

纵观咸丰帝对道光四个遗谕的处理情况,第一道谕旨虽然这次没有得到落实,但在咸丰朝则开始得到了彻底执行;第二道谕旨没有落实;第三道谕旨得到了部分落实,另外的那部分则以变通、打折扣的形式,也被执行了;第四道谕旨得到了彻底执行。

这种被执行的结果,目前来看,还算是比较圆满的完成了道光帝交代的任务,想来道光帝在,也应该比较满意了,要知道,这也花费了咸丰帝和大臣们很多的脑力劳动的。

随机文章皇帝在国外宣布退位、国内政客那着权力博弈⋯百年前的德国,从混乱中长出了什么?刘备临终前暗示赵云!赵云没听明白诸葛亮却吓得冷汗直流路飞的第十个伙伴是谁,海侠甚平成为草帽海贼团的舵手(严防海底)地震和台风哪个厉害,地震难预测破坏更强/1201年地震伤亡110万人地球的大气层的结构和特点,最外层温度达数千度/距地面1000公里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中国四大无人区盘点:新疆罗布泊无人区谜团

现在有很多人会在闲暇之余选择外出旅游,有些人喜欢去那些山清水秀的地方游玩,也有些人喜欢去惊险刺激的地方探险。

而说到探险就不得不说一下中国四大无人区了,这几个地方人烟稀少,神奇莫测,景色优美,是探险的好地方,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盘点这些无人区吧。

中国四大无人区盘点1.新疆罗布泊无人区新疆罗布泊无人区是世界上十大最危险的地方之一,位于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此处曾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后来因气候等因素完全干涸了,成了一个沙漠。

如今这里成为了一个寸草不生,荒无人烟的地方,被称为死亡之海。

在新疆罗布泊这里也曾发生过一些灵异的事件,给这个本就人烟稀少的地方,增添了许多神奇的色彩。

很少人敢单独前往这里探险。

2.可可西里无人区可可西里无人区,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西部,面积达8.3万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一个无人区。

这里被人们称之为“生命的禁区”,可可西里的平均海拔在5000米以上,气候干燥且寒冷,空气也十分稀薄,很少人能够忍受这里的环境,因此这里几乎看不到一个人,不过这里却是藏羚羊们的天堂。

有许多前往可可西里探险的人永远留在了那里。

3.阿尔金无人区位于新疆东南部的阿尔金无人区,是我国最大的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这里是一片非常原始的地方,荒无人烟,没有信号也没有道路,完全看不到现代化的任何东西,是青藏高原上被人遗忘的一片净土。

这里四周都被高山环绕,气候十分寒冷且空气稀薄,不适合人类生存。

不过这里的野生动生物类繁多,来这里探险的小伙伴要时刻注意,当心被野生动物攻击。

4.西藏羌塘无人区西藏羌塘自然保护区位于位于西藏那曲地区和阿里地区北面,是我国最大世界第二的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29万平方公里。

这里平均海拔在4600米以上,地形复杂,四周看不到一个人影。

人类在这里将面临着很多生存困难,不过这里却是野生动物们的天堂,在这里拥有着最原始的大自然美景。

古代男人有多怕老婆?杨坚被称quot;惧内皇帝quot;

  中国男人的怕老婆情结,可谓古代悠久,著名的"河东狮吼"指的就是惧内。

到底历史男人有多怕老婆呢?今天517小编就带你们去见识一下。

  怕老婆鼻祖:伏羲  可是怕老婆的男人最早追溯到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伏羲那里。

在中国的上古传说里,伏羲与女娲的结合孕育了出整个华夏民族。

但伏羲先生的战斗力却明显不如他的妻子女娲。

女娲可是能够炼石补天的女强人,而伏羲却是个玩八卦、教人结网捕鱼的小资。

所以两口子一闹矛盾,这就是“龙战于野,血色玄黄”,场面相当惨烈。

可这还没完,伏羲先生被老婆打了个满地找牙之后,还得被罚为老婆拉车,想想真是够可怜的。

祖宗都是这么过来的,后面的情况就可想而知了。

  “惧内帝王”:隋文帝杨坚  隋文帝杨坚被人称"惧内帝王",这个称呼源自他对自己妻子独孤伽罗的承诺。

刚一结婚,隋文帝杨坚就宣誓今生只娶独孤一人。

等到当了帝王之后,隋文帝杨坚的花花肠子也开始活泛了。

可能是平时被独孤盯得太紧,管得太严,独孤皇后可是连皇上上朝都跟着的,所以隋文帝杨坚能接触到其他女人的机会非常少。

好不容易碰到了一位,便忍不住了。

可这事儿被独孤皇后发现了,隋文帝杨坚前脚刚一离开,后脚独孤皇后就带着一群宫女太监赶来了,二话不说直接将女孩儿给打死了。

等帝王上朝回来,人已经没了,隋文帝杨坚气得是暴跳如雷,但是却拿皇后没辙,又找不到发泄的出口,于是来了个离家出走。

大臣们一看皇上离家出走了就赶紧去追,结果在城外30里找到了隋文帝杨坚,经过大臣们一番苦劝,隋文帝杨坚最后还是回去了。

要说隋文帝杨坚这帝王也真不容易,遇到老婆发飙,也只能玩玩离家出走。

隋朝有多强?来看完美帝王隋文帝隋文帝杨坚就知道  怕老婆怕得直冒冷汗:王导  与隋文帝杨坚有得一拼的人当属被称为“王与马共天下”的东晋著名宰相王导。

王导在东晋朝那可谓是权势熏天,与皇上比肩的人,可王导怕起老婆来,那也跟老鼠见了猫似的,怕得要命。

王导这人平时总是一副名士风度,也难免有在外面包二奶这种丑事,并且还让自己的正牌老婆给知道了。

于是,正牌老婆闻风赶来,他听说老婆要抄家,吓得赶紧坐着牛车跑掉,怕牛车跑的慢,用鞭子打,还嫌慢,就拿着拂尘也去打,奈何拂尘柄太短,又打不到,给急得直冒冷汗。

加入收藏
               

盘点:道光帝王死前为什么留下四道令人费解的遗嘱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