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帝王批奏折,最常用的话是什么?

朱批,是古代皇帝用朱砂红笔,在大臣递上来的奏折上写下批语的动作,全称为“朱批奏折”或者“朱批
【千问解读】
朱批,是古代皇帝用朱砂红笔,在大臣递上来的奏折上写下批语的动作,全称为“朱批奏折”或者“朱批谕旨”。
在历史上,奏折始于清朝年间,到了年间才形成固定制度,到时才开始真正大放异彩。
因此,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朱批,都是清朝皇帝们所写。
从康熙一直到,九位皇帝的御笔朱批,据统计足足有143万多件。
而在这些朱批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3个字——“知道了”。
在有朱批存世的皇帝中,个个都很喜欢在奏折上写这3个字。
台北博物院甚至还专门办了一场“‘知道了’朱批奏折特展”。
第一个在朱批上用这3个字的,就是康熙帝。
他写下的“知道了”,现在被做成纸胶带,一度被卖断货。
对于喜欢用“朕就是这样的汉子”等大白话来批奏章的雍正帝来说,“知道了”3字也几乎是他的口头禅。
而对于曾经用“放你的屁”4个字回复大臣的帝来说,“知道了”、“好”这种简单直接实用的话术,也是他的最爱。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皇帝们为何喜欢用“知道了”这3个字,回复大臣们呢? 一、 保密 刚才说到,奏折产生于顺治时期,但臣子向皇帝书面汇报工作,却是历朝历代都有的事情。
古代,有一定身份的大臣可以直接向皇帝汇报工作,不需要经由其他官员之手,所以也称为“密疏”。
到清康熙帝时,就发展成为了。
密折,理论上其内容只有皇帝和大臣两个人知道,这是皇帝掌控天下局势和朝堂动向的一把利器。
因此,极为隐秘的工作安排,皇帝可能只回复“知道了”3字,不一定只是让大臣们自己去猜该怎么做。
必要时,他还是要对大臣面授机宜的。
“知道了”3个字,看似是不表态,实则是一种暗示,这也显示出密折非一般的隐秘性。
二、 敷衍 清朝皇帝们素以敬业著称。
像雍正这种勤政的人,批阅奏折到后半夜,也是常有的事。
但从现在我们看到的一些奏折内容来看,大部分都不是或者意义重大之事。
比如当时闽浙总督跟康熙帝的奏折:“这是台湾的土产叫芒果,献给皇上”。
康熙批复:“知道了,这种东西没什么用,不要再送了。
” 但是,过了一个月,闽浙总督仍然照本宣科,上奏了同样的内容。
康熙只能无奈回复:“知道了,以前没看过芒果,本来想看看,看了之后似乎没什么用,以后不要送了。
” 雍正年间,有个叫成的杭州织造,隔三差五就向皇帝上“请安折”,一连20几折,均是同一内容,弄得雍正也只能回复:“朕安”。
有人会问,臣子隔三差五就用这些“垃圾信息”刷屏,不怕惹怒皇上吗? 实际上,真实情况恰恰相反。
我们说奏折是皇帝掌握真实情况的利器,如果一些臣子长时间不汇报、不请安,后果会怎么样呢?肯定会被皇帝猜忌。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用频繁上奏折,即使说些的话,也要刷一下存在感。
对于这种折子,皇帝虽然觉得批起来麻烦,只能用“知道了”3个字来敷衍一下,但内心里仍然觉得此人可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2025年北京市艺术类录取批次与志愿设置
本科提前批艺术类,以院校专业组为志愿设置单位,一个院校专业组(下设一个或多个专业)即为一个独立的志愿,每个志愿设置6个志愿专业和一个“是否服从专业组内调剂”选项。
本科提前批艺术类分为A、B两个阶段,依次录取。
艺术类A段,设置1个志愿,不设置征集志愿。
具有艺术类校考资格和使用戏曲类联考成绩录取的院校(专业)在本段录取。
艺术类B段,设置20个平行志愿,使用艺术类统考成绩作为专业成绩录取的院校(专业)在本段录取。
艺术类B段录取结束后,如还有高校招生计划没有完成,将进行征集志愿录取,征集志愿设置10个平行志愿。
本科提前批艺术类与本科提前批普通类录取同期进行,考生不能兼报,但可填报本科提前批以外的其他志愿。
专科(高职)提前批艺术类,以1所院校1个专业为志愿设置单位,设置20个平行志愿。
本段录取结束后,如还有高校招生计划没有完成,将进行征集志愿录取,征集志愿设置10个平行志愿。
专科(高职)提前批艺术类与专科(高职)提前批普通类录取同期进行,考生不能兼报,但可填报专科(高职)提前批以外的其他志愿。
(二)高职单考单招艺术类志愿设置 高职单考单招设置2个顺序志愿,每个志愿以1个高校和2个专业为志愿设置单位。
考生可填报艺术类专业志愿或普通类专业志愿,需填报是否服从院校内专业调剂、是否愿意走读等选项。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获批新增艺术与科技专业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位于南京市江宁区禄口街道航金大道88号,由江苏省教育厅主管,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联合江苏柳川科教发展有限公司举办的民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独立学院)。
金城学院此前已经开设了音乐表演、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播音与主持艺术、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设计、数字媒体艺术、绘画、书法学等艺术类本科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