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中的“玩笑”:明武宗曾封自己为总兵

在很长的历史时期,“玩笑”都是与庄重、规矩的“礼”相违背的。
纵观历史,“君无戏言”、“庄严稳重”向
【千问解读】
在很长的历史时期,“玩笑”都是与庄重、规矩的“礼”相违背的。
纵观历史,“君无戏言”、“庄严稳重”向来是正人君子的评判标准;而对爱开玩笑,不检点的人总是抱着鄙视的态度,特别是那些能哄欢心,具有幽默感的官员,甚至会被安上专有名词——弄臣。
,中国人仿佛成了缺乏幽默感的人群,玩笑不能乱开。
那些抱着戏虐心态愚弄他人的人物,很可能会引来杀身之祸。
君无戏言 否则后果很严重 正经的天子要君无戏言,自动放弃说笑话的权利。
西周时,与弟弟叔虞玩耍时,曾拿一片梧桐叶许愿,说:“我以此为凭证,封你为诸侯。
”过了一段时间,成王早把这事给忘了。
辅佐他的却提醒道,选个吉日,把加封叔虞的事给办了吧。
周成王一听就笑了:“我那不过是和小孩子开玩笑罢了。
”周公把脸一沉说:“君无戏言,天子说的每一句话,都要被记录到史书里。
”成王一听,只好把像树叶一般的唐国(今山西部分地方,后为晋国)封给了叔虞,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一叶封唐”的典故。
成王事后虽然想赖账,不过好歹有周公的监督,有个大团圆的结局。
但不是每个国君的玩笑都能得到好的结果。
的故事,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不必赘述。
网络配图 一生都在过的明武宗 皇帝不能开玩笑,只是普遍而言,但凡事都有个例外。
明武宗就是例外中的例外,他的一生时间都在和大臣“开玩笑”,戏耍着那些的先生们。
好动的武宗有一个梦想,他想去边塞走一趟,到战场上感受一下刀光剑影。
大臣们知道后就傻眼了,想起当年御驾亲征,结果兵败被俘,大险些亡国的历史。
大臣们一个个上书劝阻,但皇帝就是置之不理。
正德十二年(1517年),武宗皇帝瞒着满朝文武,带着武将江彬、宦官钱宁两个宠臣,偷偷地跑出德胜门,直奔居庸关。
这回幸亏居庸关的巡关御史张钦是个直汉子,拼着一死,往城门下一坐,就是不给皇帝开关。
有他耽误功夫,京里的官员也追到了,,总算是把万岁爷给请了回去。
请是请回来了,巡边的心可没有死。
武宗静静地等待了半个月,趁着某日张钦外出公干不在居庸关,武宗连忙来到关下,这一次再没人敢拦他,他终于如愿以偿,到了边关重镇——宣府。
武宗对玩的创意超出历代明君、暴君、昏君,他先为自己取了一个“朱寿”的新名字,再用皇帝的名义,加封朱寿为“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镇国公”。
这简直是与群臣开的国际玩笑,给自己封为总兵的皇帝,古往今来唯独他这一份。
武宗这一趟没有白去,亲自率军与蒙古人交了一次手。
对于此战的战果,历史上记录是鞑靼人战死16人,而明军阵亡52人。
当然这个战果很可能是文人们为了证明皇帝的荒唐,报自己被捉弄的一箭之仇,而刻意编造出来的。
因为这场史称“应州大捷”的战役,双方参战的士兵有十余万,即使随便接触一下,也不会这点伤亡。
关于战事的记录,是在武宗死后,文臣们才动的手脚。
战役刚刚结束,皇上凯旋回朝时,大臣们还是要隆重欢迎的。
只是皇上下令,说打了胜仗的是朱寿,而不是。
这可愁坏了大臣,见了面不能称“皇上”,这“大将军”三个字却也不太敢叫出口,那种尴尬,就不是我们所能想象的了。
在群臣看来,皇上如愿到边塞打了一仗,总该消停一段了。
谁知武宗的新想法马上就来了:朕要南巡。
正在他找不到南下的理由时,宁王在南昌造反的消息传来。
武宗当即下诏,要御驾亲征。
让武宗失望的是,他的大军刚刚离开北京,南昌的捷报就到了:一个名叫的巡抚用了四十来天,就把宁王之乱镇压了。
网络配图 武宗暗想,我好不容易才出来,总不能这样就回去吧?于是他又和群臣开了个玩笑,扣下捷报,继续前进!武宗一路上走走玩玩,足足花了四个月,才到达南京。
这位王守仁就是鼎鼎有名的阳明公,他也配合荒唐皇帝一起玩。
等皇帝到了,他又上了一封捷报,开首第一句就是“奉威武大将军方略,讨平叛乱”,把这大功留给了朱寿。
不想武宗还是觉得意犹未尽,功劳来得未免太“容易”了。
他命士兵在城外围出一个广场,把俘虏放到里面。
武宗全身披挂,带着人马又将这些俘虏“打败”了一遍,并亲手活捉了宁王。
用“愚人”手段报复对手 战国时,魏国大夫须贾怀疑门客出卖情报,把事捅给了公子魏齐。
魏齐大怒,命人用鞭子狠狠地抽了范雎一顿。
范雎装死,买通看守,才侥幸留得一条性命。
范雎从此化名,出仕秦国,因提出“”的统一方略,而官至丞相。
后来魏国听说秦国要出兵征伐他们,急忙派须贾为使臣,前去求和。
范雎知道了,就换上一身破衣服,来同“老主人”叙旧。
范雎主动为须贾驾车,进到秦国的相府里面。
范雎借口说要先去向张丞相禀报一声,让须贾等一会儿。
岂知范雎一去不返,须贾只好询问相府的下人:“范雎怎么去了这么久,还不见回来?”下人告诉他:“范雎是谁?那是我们张相爷啊!”可以想见,须贾当时定是惊出一身的冷汗。
这时魏国有求于秦,须贾顾不得面子,立马脱光上衣,去给范雎请罪。
网络配图 范雎倒有没有太为难须贾,羞辱一番后,让他回去带话给魏王:“快快献出魏齐的人头,不然等着兵戎相见吧!”魏齐最后只能自杀而死。
范雎才华横溢,是历史上的名臣,尚且用“愚人”来挟私报复,就更不用说那些真小人了。
中国恐怕很少有人不知道,大诗人生具一副傲骨,是“天子呼来不上船”的主。
李白让为他脱靴、让杨玉环给他磨墨的故事,也可谓家喻户晓。
李白戏耍了高力士后,写下三首著名的《清平调》,其中有一句“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依新妆”,夸赞杨玉环的容貌堪比。
高力士私下却对杨贵妃说:“李白将您比作的赵飞燕,分明是在侮辱您。
”杨贵妃一想,赵飞燕向来被视为“红颜祸水”的典型人物,下场悲惨,这李白果然是居心叵测。
此后几次想重用李白,都被贵妃娘娘给拦下,使李白终身怀才不遇。
这个故事出自李浚《松窗杂录》一书,不一定真实,不过至少说明一个道理——戏耍小人固然能获得一时的畅快,但也许会付出非常惨痛的代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梵高《星空》:艺术市场中的天价传奇
而它在艺术市场上的拍卖价格,更是令人惊叹,不断刷新着人们对艺术价值的认知。
一、《星空》拍卖价格的起伏历程 梵高的《星空》创作于1889年,这幅画作描绘了法国南部圣雷米的一家精神病院里,梵高所见的窗外景色。
画面中,扭曲的线条、绚丽的色彩和动荡的天空,展现了梵高内心深处的情感与挣扎。
多年来,《星空》的拍卖价格一直是艺术市场的焦点。
2018年,有消息称《星空》拍卖价值达到了3.48亿美元,这一价格已经让艺术界为之震动。
然而,仅仅一年后的2019年,又有传闻称它拍卖出了5.19亿美元的天价。
不过,后续有更权威的信息显示,在2021年,《星空》以3.48亿美元的高价成交,再次证明了梵高艺术的无穷魅力。
这一价格不仅体现了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也反映了市场对梵高这位艺术大师的高度认可。
二、影响《星空》拍卖价格的因素 (一)艺术价值 《星空》是梵高后印象派风格的代表作之一。
梵高以其独特的笔触和色彩运用,打破了传统绘画的束缚,将内心的情感直接倾注在画布上。
画面中旋转的星空、扭曲的柏树和的村庄,构成了一个充满奇幻与神秘的世界。
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使得《星空》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吸引了无数艺术爱好者和收藏家的目光。
(二)稀缺性 梵高的作品数量相对较少,而且他在生前并未得到广泛的认可,许多作品在他去世后才逐渐被发现和重视。
《星空》作为他的经典之作,更是具有极高的稀缺性。
物以稀为贵,在艺术市场上,稀缺性往往是决定作品价格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星空》的稀缺性也为其高昂的拍卖价格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市场需求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艺术收藏。
艺术市场对梵高这样的大师级作品的需求不断增加,而《星空》作为梵高的代表作之一,自然成为了众多收藏家竞相追逐的对象。
这种强烈的市场需求,推动了《星空》拍卖价格的不断攀升。
三、《星空》天价拍卖的意义 (一)对艺术市场的推动 《星空》的天价拍卖,无疑为艺术市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它吸引了更多的资金和关注进入艺术领域,促进了艺术市场的繁荣和发展。
同时,也为其他艺术作品的拍卖价格树立了一个标杆,推动了整个艺术市场价格体系的提升。
(二)对艺术价值的肯定 这一价格是对梵高艺术价值的高度肯定。
它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梵高在艺术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他作品所蕴含的巨大价值。
也激励着更多的艺术家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三)对文化传承的促进 《星空》的天价拍卖,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艺术文化的广泛关注。
它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梵高和他的作品,促进了艺术文化的传承和传播。
同时,也为艺术教育和文化普及提供了契机,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和欣赏到优秀的艺术作品。
梵高的《星空》在艺术市场上的天价拍卖,是艺术价值、稀缺性和市场需求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它不仅是一幅艺术杰作,更是艺术市场和文化领域的一个重要符号。
相信在未来,《星空》的艺术魅力将继续绽放,为人们带来更多的艺术享受和思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王守仁“知行合一”思想:理论与实践的深度交融
它不仅对当时的学术思想和社会风气产生了深远影响,更在后世不断被传承、发展,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的重要财富。
一、“知行合一”思想的提出背景 王守仁所处的中叶,社会风气浮躁,阶层中普遍存在着知行脱节的现象。
许多人满口仁义道德,高谈阔论,但在实际行动中却违背道德准则,虚伪之风盛行。
这种社会现实与所倡导的言行一致、身心健全的理念背道而驰。
同时,在学术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其“知先行后”的观点深入人心。
认为,人们必须先获得对事物的知识,然后才能去实践,将知行分为两个独立且顺序分明的阶段。
这种观点导致了重知识而轻实践、空谈理论而不注重实际行动的学风。
王守仁为了纠正这种社会风气和学术弊端,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旨在正人心、息邪说,让人们将道德认知真正落实到行动中,恢复儒家道德的本真。
二、“知行合一”思想的内涵解析 (一)知中有行,行中有知 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
“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从道德层面来看,知是一种道德意识、道德认知,行则是道德实践。
例如,一个人知道应该孝顺父母,这是知,而当他切实地去关心父母、照顾父母,这就是行。
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离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不可分离。
真知必然会导致行,不行不能算真知。
王守仁以“如好好色,如恶恶臭”为例,见到好色属知,而好好色属行,见色时便已自然地喜好,并非见后才立心去好,说明知与行是同时发生的,不可分割。
(二)以知为行,知决定行 王守仁提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这意味着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
在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良知”的完成。
例如,一个人内心产生了帮助他人的善良意念,这是知的表现,而当他真正去实施帮助行为时,就是行的体现,同时也是对知的践行和完成。
三、“知行合一”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对个人修养的提升 在个人修养方面,“知行合一”思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提醒人们要将道德认知转化为实际行动,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
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给自己设定一些道德准则,如诚实守信、尊老爱幼等,但真正要做到言行一致却并不容易。
“知行合一”思想促使我们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将内心的道德良知落实到实际行动中,从而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境界。
(二)对社会发展的推动 当社会中的大多数人都能够做到“知行合一”,将道德规范、法律法规等付诸实践,社会秩序将会更加和谐稳定。
在各个领域,如教育、科技、文化等,人们积极践行“知行合一”,能够推动社会的创新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
例如,在教育领域,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还要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教学中,不断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在科技领域,科研人员要将科学理论转化为实际的技术创新,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对学术研究的示 在学术研究方面,“知行合一”思想也有着重要的启示。
它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反对空谈理论而不注重实践的学风。
学者们在进行研究时,不仅要深入研究理论知识,还要关注实际问题,将研究成果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只有这样,学术研究才能真正具有价值和意义。
四、“知行合一”思想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在现代社会,“知行合一”思想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许多企业和组织将“知行合一”作为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鼓励员工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同时,一些教育机构也将“知行合一”思想融入到教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此外,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行合一”思想也在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
例如,在面对全球性问题如环境保护、气候变化等时,人们需要将环境保护的知识和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积极参与环保活动,共同为地球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瑰宝,它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智慧。
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深入理解和传承这一思想,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实践能力,为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