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内容一模一样,牛头马面和黑白无常有什么分别?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阴曹地府的黑白无常与牛头马面,是地府中最有名的鬼
【千问解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阴曹地府的黑白无常与牛头马面,是地府中最有名的鬼差。
他们专职缉拿鬼魂、协助赏善罚恶,为阎罗王、城隍、东岳大帝等冥界神明的部将。
虽然同为地府的神职人员,但黑白无常与牛头马面有着根本上的区别,他们既有工作性质上的不同,更有高低贵贱之分。
中国神话中,黑白无常,亦称无常。
"白无常"名为"谢必安",身材高瘦,面白,白无常笑颜常开,头戴一顶长帽,上有“一见生财”四字,被尊称为“七爷”。
"黑无常"名为"范无救",体态短胖,面黑,尊之曰"矮爷"或"八爷",黑无常一脸凶相,长帽上有“天下太平”四字。
此二神手执手铐脚镣,专职缉拿鬼魂,为阴曹地府十大阴帅之二。
相传谢范二人自幼结义,情同手足。
有一天,两人相偕走至南台桥下,天将下雨,七爷要八爷稍待,回家拿伞,岂料七爷走后,雷雨倾盆,河水暴涨,八爷不愿失约,竟因身材矮小,被水淹死,不久七爷取伞赶来,见八爷已经失踪,七爷痛不欲生,便吊死在桥柱上了,所以白无常的形象是伸著长长的红舌。
阎王爷嘉勋他们信义深重,就命他们在城隍爷前捉拿不法之徒。
据说,谢必安的意思就是酬谢神明则必安,范无救的意思就是犯法的人肯定无救。
黑白无常用链子、镣铐在阳世捉拿了鬼魂之后,进入鬼门关,在这里,他们将与牛头马面进行任务交接。
自此后,鬼魂将由牛头马面押解他们,踏上黄泉路,来到忘川河,走过奈何桥,站在望向台上远望人间最后一眼后,被牛头马面带到阎罗天子面前,由他们向阎罗天子禀告该鬼魂在人间的罪行。
在民间传说中,牛头马面是阎王、判官的爪牙,有时爱占点小便宜,有时干点违法乱纪的事,有时又很有同情心。
马面又叫马头罗刹,"罗刹"即为恶鬼,故马头罗刹即马头鬼,形象为马头人身,与牛头是老搭档。
《楞严经》卷八称"亡者神识,见大铁城,火蛇火狗,虎狼狮子,牛头狱卒,马面罗刹,手持枪矛,驱入城内,向无间狱。
" 牛头马面其实原来在地府中也曾掌管过实权,可以出入阴阳两界之间,干的是黑白无常的工作,但后来却成为了阎罗王手下的小差役,说起来还是因为他俩爱占小便宜的缘故。
很久以前,有个的员外,因他年已六旬,先后娶了十一个"偏房",才仅有一个独丁。
就在他为儿子办满十八周岁喜酒的前一天,有个八字先生从门前经过,马员外便请八字先生给儿子算了一卦。
八字先生迟疑片刻后说道:"你家少爷福禄不错,可惜阳寿太短,只有十八年!" 马员外"妈呀"一声,晕到在地,半天才苏醒过来,便问道:"先生,求求你想各个办法,救救我那可怜的儿子吧!"。
八字先生这才告诉他:在明晚半夜子时,你办一桌最丰盛的酒菜,用食盒装好,端到"鬼门关"前十二级台阶上,把酒菜送给那两个下棋的人。
不过,你要连请他们三次,耐心等待,切莫急躁。
马员外一一记在心上。
第二天,当他来到指定地点,果见有两个人正在那里专心下棋。
这两位不是别人,正是牛头、马面。
马员外不敢惊动他们,只好悄悄跪在一旁,把食盒顶在头上默默地看着,当他俩下完了一盘棋后,他才小心翼翼地请道:"二位神爷,请吃了饭再下吧!",如些三番。
牛头、马面见此人这般诚心,便犹如风卷残叶般,将饭菜吃个精光,正要,见送饭人还跪在地上,于是问道:"你为我等如此破费,想必有事相求吗?" "叫马员外忙叩头作揖道:"二位神爷,我只有一个儿子,阳寿快终,求二位神爷高抬贵手吧。
",啥名字呢?","马一春。
" 牛头翻开崔判官给他的"勾魂令"一看,大惊道:"马老弟,我俩要去捉拿的不是别人,正是他的儿子,只是时辰未到,没想到......这......"。
马员外连连磕头:"二位神爷若能延他的阳寿,小人感恩不尽,定当重谢!" 马面和牛头交换了一个眼色,牛头会意,干脆就作个人情吧,也图他几个零钱花。
于是,趁着醉酒,便回阴曹作罢。
不想这事被阎罗天子知道了,顿时,即令把牛头、马面押上殿来。
将他俩各重责四十大板,将其削官为役,留在地府当了小差。
由此可见,牛头马面比黑白无常低了不少,但黑白无常也不是什么完神,据说他俩因为经常用饮酒来驱赶阴气,来阳间收错人也是常有的事,所以,当他俩找上门来时,一定要问清楚,否则,跟他们走容易,想再回来就难了。
随机文章没周瑜、陆逊的战功怎当都督?鲁肃靠「榻上策」助孙权称帝美国战斧式巡航导弹的特点,性价比高种类多(单价150万美元)真的有人拍到了小精灵,英国妈妈在现实中看到花仙子雅典娜是宙斯的女儿吗,从宙斯头颅里跳出美丽女神雅典娜宇宙中黑洞是怎么被发现的,黑洞最早是谁提出的(爱因斯坦)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不良人”在唐朝是一个怎么样的职位?他的职责和工作内容是什么?
明朝的“巡按御史”是什么职位?他的工作内容是什么?
野史里一个听起来“很牛很正义”的官职,正是“八府巡按”。
这个职务有多牛气?远点的可以看京剧《起解》,被诬杀人的妓女苏三,眼看就要含冤上法场,幸亏遇上了巡按山西的“八府巡按”王景隆,硬是把案翻了过来。
近点儿的可以看香港经典喜剧《九品芝麻官》,被诬沦落妓院的“候补知县”周星星,偶然得封一品要职“八府巡按”(电影里叫八府巡抚),立刻就咸鱼翻身,在朝堂上怼天怼地,把听审的老都差点怼背过气,漂漂亮亮伸张了正义…… 其实,所谓“八府巡按”,那多是戏曲野史里的叫法,正史上的叫法,应该是“巡按御史”。
巡按御史制度起于明初,年间后就基本“消失”。
严格说来,“巡按御史”只是个临时性的差事,其品级也只有正七品,与北京大兴县衙门里的县丞以及地方知县“平级”。
但权力却极大,号称“代天子巡狩”。
按现在的话说,就是顶着“县长”的级别待遇,干着“中央检查团”的大活儿。
如此地位,也是古代王朝常见的“以小制大”制度设计。
但即使在明清同时代小说里,看上去只是“七品芝麻官”的巡按御史,也是牛得不行。
比如明末小说《二刻拍案惊奇》里,穷困落魄的老教官高愚溪,恰逢学生李某荣升福建巡按御史,被李御史接到福建玩了一圈,走哪当地官员都争着给这“御史恩师”送钱,半年里不知不觉就收了“二千余两白物”,人生就此转运…… 另外还有清朝顺治年间小说《自作孽》里,那为非作歹的江西德安知县汪费,原想带着一笔钱出去打点高官,路上却误揍了微服私访的江西巡按御史。
这下彻底“自作孽”,官职被剥干净不说,四两银子的家产也全数充公。
好不容易从狱中脱身,除了倾家荡产外,“人也瘦了一半”,一个多月后就“染大病一场,呜呼死了!” 可见,这在戏曲里“很正义”的巡按御史,在明清文人们的笔下,也往往是“惹不起”且“很肥”的存在。
那在真实历史上,“巡按御史”真有这么牛?其实,在巡按御史制度刚设立的明初,这些“代天巡狩”的仁兄们,那真是相当的低调:通常是每年八月出巡,每次出巡时间短则一年,长则一两年。
而且“出差”时轻装简从,每次都是骑上头小毛驴,最多带一两个书吏就出发了。
伙食也是奇差,连烧鹅都吃不上。
跟传说中的“很肥”,真是不搭边。
但他们“惹不起”却是真的,巡按御史制度,发端于洪武年间,确立于明朝永乐年间,从此各省还有了“巡按御史”的专署官衙“按院”。
这群“来出差”的“低调小官”,其核心工作就是“代天子巡狩”,即考察当地的“藩服大臣,府县案官”。
从布政使按察使到知府知县等一切官员,都在其考核范围内。
当地的仓库钱粮案卷,全都由巡按御史经手复核。
甚至可以“大事奏裁,小事立断”,也就是“说办谁,就办谁!” 所以《自作孽》里,打了巡按御史的汪费知县,别看和巡按御史“平级”,却迅速落得倒霉下狱的下场。
放在当时官场上,这就是典型“自作死”。
比这更叫地方官们的是,明朝的官员考课,通常是“九年三考”,对地方官的考察,则是由吏部与巡按御史所在的都察院联合进行,所以巡按御史的每次“巡狩”,就对地方官们无比重要,未来是升是降?“官运”就在巡按御史手里捏着。
所以发展到明朝中后期,就出现了咄咄怪事:七品的巡按御史一亮相,当地四五品的各级“领导”们,都要纷纷拜见…… 当然,明王朝之所以给这些“低调小官”们这么大的权力,并不是为了让他们抖威风。
比起野史里这些“八府巡按”们“青天大老爷”“铁面御史”的威武角色。
巡按御史对于大明三百年国祚,却有着更重要的意义:明王朝的“防腐剂”! 在巡按御史们“代天巡狩”的多项任务里,“惩治腐败”一直都是重头。
一次次对当地官员的“无死角审核”,通常能揪出大批“蛀虫”。
比如天顺年间的浙江巡按御史,一路就法办了四百多名贪官污吏,给浙江官场来了场“大洗涤”。
后来在里力挽狂澜的大英雄,早年“巡按山西”时,除了惩治了一群贪官,还平反了三十多起冤案,挽救了数百“冤囚”。
就连传说中享有高官厚禄,强男霸女“很轻松”的藩王们,对巡按御史们也是颇为畏惧。
弘治年间包泽巡按湖广,查明了当地藩王侵占土地的劣迹,一口气叫这些王爷们“咸勒而归之民”,乖乖把到嘴的肉吐出了。
这类事在相当长时间里,都是巡按御史的“寻常战果”。
如此战果,以至于相当长时间里,“巡按御史”都是个叫贪官们打哆嗦的名字。
明代官场上甚至还有过奇景:每当听说巡按御史在路上,好些“有劣迹”的地方官纷纷“弃官遁去”。
吓得官都不做了。
明朝“老直臣”,更是一句话形容了这些“低调小官”的战斗力:“天下贪官污吏强军豪民忌惮者唯御史尔。
” 所以,明清野史戏曲里,那些“铁面御史”们的光辉事迹,还真不是空穴来风,就是明朝一代代巡按御史们“打”出来的。
而与这“防腐剂”同样重要的,就是巡按御史们的“传声筒”角色:古代信息交通条件有限,朝廷如何能准确得悉民声民情?每次“代天巡狩”就十分重要。
特别是每当水旱灾情爆发时,常是巡按御史们不辞辛苦,戳穿地方官瞒报灾情的把戏。
同时许多已经“过时”的政策甚至弊政,也同样要靠巡按御史发现问题。
比如明代陕北的征粮政策,就是多亏御史传吉据理力争,将“以米缴纳”的弊政改成“小麦抵米”,从而“民粮易完,军储易足”。
以这个意义说,虽然包括“御史给事中”在内的明朝言官们,常被后人吐槽“乱说话”“爱乱骂”。
但巡按御史却绝不在此例,他们既是王朝的防腐剂,又是国家的“眼睛”“耳朵”,大明王朝三个世纪的繁荣,多少认真负责的巡按御史,就是背后无名英雄。
但是,当晚明的明王朝,以无可救药的速度腐化下去时,身在这个染缸里的巡按御史们,当然也没有独善其身。
相反,由于他们权力极大,自然也就成了腐败分子们的“拉拢对象”。
原本是“防腐剂”的他们,更变成了明朝腐败的重灾区。
比如到了明朝年间时,所谓的巡按御史“代天巡狩”,早没了明初时的低调,相反是“骑大马,衣锦绣”,走哪都是豪华排场。
沿途的地方官业绩如何?这些事儿“巡按御史”们不再关心,反而是把这帮人当作提款机。
比如的“好儿子”崔呈秀巡按江淮时,一路就明码标价,抓个强盗三千两银子就放人,抓个通缉犯千两银子就放人,看哪个官有钱?使个眼色放风要弹劾,对方就乖乖把钱送来…… 如《二刻拍案惊奇》里,顶着“御史恩师”名头一路收钱的高愚溪,就是明末“巡按御史”嘴脸的写照。
而且“才收两千两”的操作,绝对算巡按御史里的良心。
明朝年间的梁廷栋就怒斥说:“国家遣一方巡方,天下加派百余万”。
也就是说,巡按御史“出差”一趟搂的钱,相当于明王朝收百万两银子的税,杀几个巡按御史,估计辽东军费就齐活了。
发展到明末最后几年,连本人,都看透了这帮堕落的人:“公署前后皆通窦纳贿,每奉使皆富可敌国”。
简直成了动动手就搂钱的肥差。
更恶劣的是,这些“招待”巡按御史的花费,地方官们当然不会自己买单,往往巧立名目加税,让当地百姓“赔补”。
以至于“各县赔补,”。
等到老百姓“苦够了”,也就有了最后把崇祯逼上吊的明末农民战争。
以这个意义说,大明灭亡这事儿,“巡按御史”就是神助攻。
从早年的“正义化身”“防腐剂”,到最后王朝的毒瘤。
明朝“八府巡按”的荣光下,是“巡按御史”这个光荣职业的堕落史,多少思考,尽在其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