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清代官员的收入:除了固定年薪还有“规费”

据《江油县志》记载,那时县级政府中,被称作官的,仅有
【千问解读】
据《江油县志》记载,那时县级政府中,被称作官的,仅有知县、巡检、典史、教谕和训导等四五人(大多数县未设巡检司)。
知县年俸45 两,加养廉银600 两, 计645 两; 巡检年俸31.52 两,加养廉银90 两,计121.52 两;典史年俸31.52 两,加养廉银80 两,计111.52 两;教谕、训导年俸各40 两,这二位文教官员也许是没有腐败的条件,而没有养廉银。
县衙分设快、皂、壮“三班”和吏、户、礼、兵、刑、工等部门,加上巡检司、典史署和教谕、训导署“四大班子”,共有衙役77 名。
除8 名“民壮”(重体力劳动者)和6 名弓兵(技术兵)每人年薪8 两外,其余63 名占衙役总数82%,每人每年仅有6 两,这些人包括门子(门卫)、皂隶(警务人员)、马快(特警)、仵作(法医)、轿伞肩夫(服务人员)、禁卒(狱警)、铺役(邮差)、仓夫(粮食保管)和膳夫(炊事员)等9 个工种,不分科、股级,不讲工龄长短、技术高低、文凭和贡献大小。
年薪六两银过什么样的生活 两三千年来,中国内部市场向来有“一米压百价”之说,政府控制以外的物价都随大米市价的波动而波动。
清四十八年(1709)五月二十七日,苏州府织造(相当于中央直属纺织局长)奏报皇上说:“至于米价(每石)一两三四钱不等”。
这是在“鱼米之乡”,川北地区江油县应在每石1.5 两左右。
县吏们一年的6 两银工资当买4 石大米。
清至时期,大米每石300 斤,4 石为1200 斤。
如今江油普通大米每斤2 元人民币左右,也就是说,江油县吏年工资相当于今2400 元,平均每月仅200 元。
近几年,江油民政给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是人均每月补足210 元,由此可见,清代江油县吏的工资,竟比现在的“低保户”还差一截,自己都难糊口,更何谈供养父母妻儿。
县太爷的折中办法 俗话说“天无绝人之路”,县吏们也绝不会饿着肚皮去执行公务的。
据清二十三年(1897)十二月六日川北地区潼川知府阿通先生一份书面报告说:“访查该县(三台县)词讼,一经准理,差役持票下乡,往往择肥而噬,不论案情之重轻,先讲差规之多寡,千方恐吓,万计刁难,必随其欲而后已。
迨至押带人证进城投到,又有房书开单等项使费,种种弊端,悉难枚举。
” 原来,县吏们除6 两银子的年薪外,另外还有工作中的“规费”收入。
这“规费”没有明文规定,没有定额标准,是一种按“潜规则”收取的“灰色收入”。
收多收少,视当事人经济状况和差役们满意度而定,也可视为一种津补贴吧。
“汰之,则不敷驱使;去之,则民累难堪”,两难之际,阿通知府采取了折中办法,把过去实行了两百多年的“差规”公开化、合法化、数字化,制订出《三台县书差规费条规十八则》并刻在石碑上公示于大堂前,体现出办事收费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规费条规”规定:“寻常词讼一案,差役传唤,无论原、被告人数多寡,原告支给差头饭食辛力钱二千文(二两),被告支给差头饭食辛力钱三千文”,“刑房送案开单,每案原告共给纸笔辛力钱八百文,被告共给钱一千文”,“寻常案件,刑仵下乡斟验,五十里以内者,原、被告各给夫马钱四百文,各给饭食钱二百文;五十里以外者,照里数加增,最远者以三千文为止”,“吏、户、兵、工、盐、仓、礼各房下乡斟查,原、被告给夫马饭食钱,均如刑房之数……” 粗略统计,仅民、刑案件每件各个环节收费至少17 两银子。
江油县照此大大降低了的标准收费,每年办案200 件计收费可达3400 两,再加上契税、公证、下乡检查等其他收费,估计有五六千两之多。
这大笔收入,从《江油县志》看,未纳入省、中央财政预决算上缴,三分之一用作办公杂费,余下约4000 两作为77 名衙役工资补贴,每人再分配五六十两是可能的。
按当时中等生活水平每人每年需银10 两计,一名县吏一年列入国家财政预算的6 两工资加上县财政补贴五六十两,供养五六口人是没有问题的。
随机文章隋朝简介诸葛亮决意杀魏延!不是反骨是为啥?真相只有「4个字」广州不明飞行物悬浮湖面,引8万人讨论10%的人相信是真死亡天使萨麦尔,真正的撒旦曾统领百万天使(比路西法更早背叛)金钱活门蛛有毒吗,金钱活门蛛值多少钱/值不值得饲养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日轮花真的吃人吗,解密食人花吃人原因 花朵是黑寡妇帮凶
日轮花外表艳美,且芳香诱人,传闻这类花是毒蜘蛛的帮凶,协助其把人咬死。
日轮花真的吃人吗?下面我们解密食人花背后故事。
日轮花真的吃人吗当作一种食人花,日轮花有着非常灵敏快速的反应,还有着巨大的力气。
当有人在野外碰到它,不管是茎、叶、花等,都能把人抓住。
日轮花的叶子会变成鹰爪一样,抓住人不放,而此时潜藏在这个植物后面的黑寡妇蜘蛛会迅速爬到人的身上,咬人,因为这类蜘蛛毒素很强,会快速致人死亡,最后把人吃掉。
曾经有个科考队遇险日轮花的故事,话说这只考察队到亚马逊考察,其中有个新队员张晓林,对这里环境都很好奇。
某天张晓林在溪边洗完澡,正打算离开的时候,闻到了一股浓郁的香味。
果然,在附近发现一株陌生植物,该植物拥有大叶片,大约一米的长度,几十个叶片围着主干形成轮状。
更让人惊奇的是,绿叶上生长着非常美丽的大花,香气十足。
张晓林看到这一幕,不由自主的向前触摸花朵。
而就在此时,惊恐的事情发生,周围的绿叶迅速将其缠住,使他不能动弹。
随之而动的,就是有大群的蜘蛛涌向并且啃咬他的身体,此时张晓林迅速拿出信号枪叫来了同伴,这才脱险。
八旗铁幕下的权力密码:解码清代皇权与旗权的博弈图谱
这套源于女真狩猎组织的制度,在268年间经历了从军事动员工具到皇权延伸触角的蜕变,其内部等级序列的每一次调整,都折射出满洲统治集团对权力的重新分配。
一、八旗等级的金字塔结构 清代八旗以镶黄旗为尊,正黄旗次之,正白旗居三,构成 上三旗 核心。
镶黄旗因旗色为黄底镶红边,且成员多为亲军,自时期便确立其 头旗 地位。
据《清实录》记载,该旗在年间辖有84个整佐领,兵丁达2.6万,麾下聚集着瓜尔佳氏、等顶级满洲世家。
正黄旗则以纯黄旗色彰显皇权正统,其92个整佐领的规模居八旗之首,末代皇后即出身该旗。
下五旗形成相对松散的权力集团:正红旗、镶红旗、正蓝旗、镶白旗、镶蓝旗由宗室诸王分领。
其中正红旗虽在努尔哈赤时期由统领,但至清末仅存74个佐领,兵丁2.3万,沦为人口最少的旗分。
镶蓝旗在皇太极时期曾因旗主济尔哈朗的政治投机而短暂崛起,终因舒尔哈齐家族的边缘地位,在乾隆年间佐领数仅87个,成为事实上的 末旗 。
二、权力天平的动态校准 八旗地位的升降始终与皇权扩张同步。
1643年皇太极驾崩后,多尔衮借摄政之机将正白旗纳入上三旗,形成 两黄一白 的权力新格局。
此举不仅使正白旗佐领数激增至86个,更将侍卫皇室的核心职能从正蓝旗手中夺走。
亲政后立即将多尔衮势力连根拔起,将正白旗彻底收归直辖,完成上三旗的最终定型。
晚年的 暴露出旗权对皇权的潜在威胁。
帝即位后,通过 制度打破旗主对皇位继承的影响力,同时设立 八旗都统衙门 将旗务管理权收归中央。
至乾隆时期,八旗佐领制度彻底官僚化,旗主仅保留名义上的统辖权,实权完全掌握在皇帝任命的都统手中。
三、等级差异的具象化呈现 八旗等级差异在军事、政治、经济领域形成立体化区隔。
上三旗承担紫禁城四大门禁卫任务,其兵丁享有 月饷三两 的优厚待遇,而下五旗仅负责京师外围驻防。
在取士中,上三旗享有 翻译科 单独录取特权,镶黄旗在乾隆年间考中者多达137人,而镶蓝旗同期仅29人。
经济特权方面,上三旗在京畿地区圈占的 旗地 达1200万亩,是下五旗的3倍。
镶黄旗王公贵族在热河承德拥有23处皇庄,年收租粮12万石,而正红旗佐领仅能在顺义、密云等偏远地区获得少量田产。
这种经济分层直接导致旗人社会分化,至年间,上三旗旗人中经营当铺、钱庄者占比达37%,下五旗则以务农、做工为主。
四、制度衰变中的权力重构 随着兵和湘军的崛起,事职能逐渐虚化。
年间,正蓝旗在镇压太平军时出现整营溃逃事件,迫使清廷转而倚重的湘军。
但八旗制度作为满洲统治合法性的象征,其等级体系反而得到强化:帝大婚时,皇后所属镶黄旗获得20万两白银的额外赏赐,而同期镶蓝旗选送的妃嫔仅得3万两。
这种制度惯性延续至时期。
1905年废除科举后,镶黄旗子弟仍可通过 荫生 制度进入京师大学堂,而镶蓝旗旗人若想进入新式学堂,需额外缴纳 旗学捐 200两白银。
这种不平等最终在中遭到清算,1912年《清室优待条件》明确规定 八旗生计由政府设法维持 ,标志着这套存在300年的等级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八旗等级制度犹如一柄双刃剑,既通过严格的身份区隔维系了满洲统治集团的凝聚力,又因制度僵化加速了王朝的腐朽。
当镶黄旗的王公贵族在醇亲王府邸中挥霍祖产时,正红旗的底层旗人正在朝阳门外与汉人佃农争夺水源。
这种等级制度造就的不仅是军事组织,更是一个将特权固化到基因层面的利益共同体,其兴衰历程恰似一部用黄绸包裹的封建社会解剖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