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将卫青活了多少岁?为啥一直无从考证呢?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2-18 点击数:
简介:西汉与匈奴的战争持续了五十多年,一大批杰出的民族将领永远将名字留在了光辉的历史上,就是这样一位战功显赫的将军。

说起卫青,众所周知他是在西汉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将领

【千问解读】

西汉与匈奴的战争持续了五十多年,一大批杰出的民族将领永远将名字留在了光辉的历史上,就是这样一位战功显赫的将军。

说起卫青,众所周知他是在西汉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将领,常年率兵对抗匈奴,保障了西汉政权稳定和疆土安定。

那么,有关卫青简介大家又了解多少呢?所幸历史资料对卫青简介记载的比较多,通过卫青事迹可以从中考察他详细的生平阅历。

卫青出生年月记载不详,只知卫青为山西临汾人,母亲名为卫媪。

卫媪和平阳侯家的小吏郑季私通后,生下卫青。

从关系来看,卫青和是同父异母的姐弟。

卫青因受不了郑季家人的对待,等到年龄稍大一些后,逃回到母亲身边,并成为的骑奴。

如果说每个人都有命运转折点的话,那么卫青受到平阳公主亲睐就成为了卫青一生重要转折点。

卫青虽然担任平阳公主骑奴,但是平阳公主看卫青,便很重用他。

公元前138年,卫子夫进入汉宫并有身孕,这给卫青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变化。

日渐宠信卫青,并担任太中大夫一职,并兼任朝政议论一职。

随后十年间,卫青平步青云,在官场上,先后被汉武帝封任建章监和侍中,并伴随汉武帝左右,一起听议朝政。

公元前129年,卫青第一次率兵攻击匈奴,并取得首次胜利,这为卫青后来的戎马生涯奠定了良好基础。

随后十年间,卫青一直率兵攻打匈奴,并先后平定代郡、定襄、上郡等地,位西汉政权巩打下了坚实基础。

大将军卫青 卫青是西汉武帝年间著名的军事将领,在抗击匈奴中立下了卓越的贡献。

后人提到卫青时,习惯性地称呼卫青为“大将军卫青”。

卫青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从马夫成为西汉名将,最后又娶了汉武帝胞姐平阳公主为妻。

直至今日,卫青的故事依然在民间广为流传。

要说卫青何时成为至高无上的大将军,此事还得从公元前124年说起。

当时,卫青还是车骑将军,在汉武帝的命令下,卫青率领三万起兵从高阙出发攻打匈奴。

当时,匈奴右贤王认为汉军不可能到达此处,便放松了警惕喝起酒来。

卫青派遣李息和张次公从右北平出兵攻打右贤王,随后右贤王被卫青军队所包围。

右贤王仓皇而逃,卫青俘虏了高达一万五千多的匈奴人,取得重大胜利。

汉武帝听到前方战捷,即刻命令侍卫将印信捧给卫青,并封任卫青为大将军。

正所谓一荣俱荣,卫青的三个儿子也被封为列侯,卫青后下将领们也得到了优渥的赏赐。

卫青官拜大将军之后,依然不骄不躁,在朝廷中有很高的威信。

大将军卫青以身作则,奉行从不养士的规则,后来,军功显赫的也奉行卫青这一原则。

汉武帝见卫青军功显赫,但并没有威胁自己的统治地位,便越见尊崇卫青。

卫青去世后,汉武帝为了纪念大将军卫青,为卫青修建了墓冢,并追封为“烈”,以示对卫青的缅怀之情。

卫青活了多少岁 有关卫青的出生年月成为一个未解之谜,所以大家在讨论卫青活了多少岁这一话题时,具体数字也无从考证。

虽然无法具体得知卫青活了多少岁,但是可以根据卫青身边的人推测出来,卫青的寿命范围。

已知汉武帝于公元前141年登基,此时汉武帝虚岁为16岁。

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来到平阳公主府做客,并对卫青的姐姐卫子夫一见钟情。

此时,汉武帝为18岁,虽然卫子夫年纪没有记载,但可以推测出,此时卫子夫年龄大约在14岁左右。

法律有过明文规定,如果女子15岁还没有结婚的话,在三十岁之前,都要交交五等税,即每年要交六百钱。

虽然卫子夫是平阳公主家的歌姬,如果十五岁没有结婚,可以免去五等税。

但是,歌姬类似于仆人,她们结婚的话,可以给主人增加财富。

以此推测,汉武帝对卫子夫一见钟情时,卫子不多14岁到16岁。

而卫青是卫媪和小吏郑季私通所生的孩子,以此推测,卫青应该比卫子夫小一岁或者两岁。

根据《》一书记载,卫青在平阳公主府担任骑奴时,用了“壮”一字,加上汉朝骑奴一般都为“童骑”,年龄都比较小,所以卫青时年应为12岁到15岁之间。

有关卫青去世时间,历史上有过详细记载,即公元前106年去世。

所以,以此推测,卫青活了45年或者48年。

关于卫青的年龄没有准确一说,只能根据他人年龄和经历来推测卫青的寿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屈突通简介 隋唐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屈突通生平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孤忠难挽狂澜:元末名将王保保的悲壮终章

在元明交替的乱世烽烟中,以 天下奇男子 之名载入史册。

这位蒙古,自幼在汉蒙交融的家族中成长,既承袭了伯也台部蒙古人的骁勇,又浸润着中原文化的谋略,其一生轨迹恰似元末政局的缩影--在军阀混战、皇权倾轧与外敌入侵的三重漩涡中,以孤忠之姿演绎着末代王朝最后的倔强。

一、乱世烽烟中的崛起之路 王保保的军事生涯始于察罕帖木儿遇刺后的权力真空。

1362年,其养父在镇压红巾军时遭叛将暗杀,年仅弱冠的王保保,以雷霆手段诛杀叛将、王士诚,剖其心祭奠亡父。

这场血腥镇压不仅稳固了河南、山东局势,更让元廷看到这位年轻将领的铁腕手段。

破格擢升其为河南王、中书左丞相,总领天下兵马,却不知此举将最后的精锐之师推向了党争深渊。

在皇太子与顺帝的权力博弈中,王保保被迫卷入 太子党 与 帝党 之争。

1365年通州之战,他联合辽东诸王击溃孛罗帖木儿,护送太子返京后获封左丞相。

然而元廷腐朽已深,、弼等地方军阀拒不承认其权威,元军陷入 挟天子以令诸侯 的困局。

当的北伐大军逼近大都时,王保保正被困于太原内战,待其回师救援,元顺帝已仓皇北逃,留给他的只剩破碎山河。

二、塞北孤城的血色残阳 定西沈儿峪之战成为王保保军事生涯的转折点。

1370年,面对徐达率领的明军主力,他以八万残兵对抗二十万精锐,虽以火器阵大破明军先锋部,却因部将叛变导致全线溃败。

史载其 仅与妻子数人北走,至黄河,得流木以渡 ,狼狈逃至漠北和林。

这场惨败不仅使元廷丧失关中根据地,更暴露出政权的致命弱点--缺乏战略纵深与后勤保障。

转机出现在1372年的岭北之战。

王保保采用 诱敌深入 之计,以贺宗哲部为诱饵,将徐达五万先锋引入漠北腹地。

当明军深入至漠南哈拉和林时,预先埋伏的元军铁骑突然合围,明军在零下三十度的严寒中粮道断绝,蓝玉部 死者数万人 ,徐达仅率残部突围。

此役虽重创明军,却未能扭转北元颓势--王保保始终未能建立稳固根据地,其麾下多为流寇式武装,难以与的度相抗衡。

三、孤忠难挽的王朝余烬 朱元璋对王保保的招降堪称历史奇观。

从1368年至1375年,他先后七次遣使劝降,甚至封王保保之妹为秦王妃,派北元降将李思奇持亲笔信赴漠北。

王保保的回应极具戏剧性:他礼遇来使却断其一臂,使其 伤重而亡 。

这种近乎偏执的忠诚,既源于对的效忠传统,亦因目睹元廷腐朽后的救赎心理--当察罕帖木儿遇刺、元顺帝北逃等事件接连发生,他选择以军事行动证明蒙古铁骑的尊严。

关于其死因,史学界存在争议。

《明实录》载其卒于洪武八年(1375年)哈剌那海之衙庭,而兰州地方志则称其晚年潜渡琼州,在万州北门终老。

但更多证据指向漠北病逝说:出土的《赛因赤答忽墓志铭》显示,王保保家族长期受困于高原肺疾,其晚年 咳血不止 的记载与漠北恶劣环境吻合。

其妻自缢殉节,更印证了其 宁死不降 的誓言。

四、历史回响中的文明碰撞 王保保的悲剧折射出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深层冲突。

他麾下既有装备火器的汉军炮兵,又保留着蒙古铁骑的轻骑战术;既在兰州修筑王保保城坚守关隘,又以 坚壁清野 对抗明军屯田。

这种矛盾性在岭北之战中达到顶峰--当明军以构建防线时,北元仍依赖的劫掠经济,注定无法持久对抗中原王朝的体系化战争。

朱元璋将其列为 人生三憾 之首,既是对军事对手的尊重,亦是对游牧文明韧性的警惕。

王保保死后十二年,蓝玉在捕鱼儿海大破北元,彻底终结黄金家族的统治。

但王保保城遗址的夯土层、兰州太平鼓的战鼓声,仍在诉说着那段文明碰撞的悲歌--当历史的车轮碾过,忠诚与背叛、铁血与柔情,最终都化作黄河岸边的苍茫暮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加入收藏
               

名将卫青活了多少岁?为啥一直无从考证呢?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