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戛尔尼访华:英国使团究竟给风流皇帝乾隆帝下跪了没?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2-18 点击数:
简介:五十八年(1793年)和二十一年(1816年),英国政府先后派出两个使团,穿越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来到中国。

第一个使团由乔治第二个使团由阿美士德勋爵领衔,史

【千问解读】

五十八年(1793年)和二十一年(1816年),英国政府先后派出两个使团,穿越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来到中国。

第一个使团由乔治第二个使团由阿美士德勋爵领衔,史称“阿美士德使团”。

马戛尔尼使团来到北京,仅仅是为了祝寿吗?还有没有更重要的目的和任务呢?是怎么接待他们的?传说要马戛尔尼等人在觐见时必须磕头行礼,马戛尔尼做到了吗?如果没有磕头,会不会让这场历史性会见不欢而散呢? 这是两个大国的历史性碰撞,意义非比寻常。

一、欲何为 中国的海外贸易由来已久,但跟英国人打交道比较晚。

直到崇祯年间才有了第一次接触。

崇祯十年(1637年),英国武装商船队开到广州虎门,开炮射击,抢劫市镇,强迫贸易,严重侵犯了中国主权。

这次接触很不愉快。

乾隆五十七年八月初十日(1792年9月26日),马戛尔尼使团从朴茨茅斯港起航,奔赴万里之外的中国。

等待他们的将会是什么呢? 二、男儿膝下有黄金 马戛尔尼的事前策划和细致准备,乾隆帝当然不知道。

在乾隆眼中,英国使团既然打着给自己拜寿的旗号,那就跟朝鲜、暹罗等当时向中国称臣的国家一样,是来进贡效忠的。

不过,英国地处偏远,来一趟不容易。

既然来了,就要热烈欢迎,好生款待。

于是,乾隆帝下令,破例允许使团的船只进入沿海任何口岸,要求地方官员做好接待准备。

东印度公司是英国政府在远东地区做生意的特许商。

为配合马戛尔尼使团的行动,特地向两广总督写了一封。

虽然言语谦恭,但称呼中英两国君主时不分高下,平等相待,而且说明真实来意就是构建中英两国的外交关系。

眼下,福康安正在西藏打仗,这封信就转到了广东巡抚郭世勋手里。

郭巡抚看了这封信,有些为难。

如果原原本本地奏报朝廷,乾隆帝肯定不高兴:远来小邦,怎能跟我天朝呢?可是,郭巡抚长期跟英国人打交道,知道英国是海上第一强国,平等交往似乎也没什么错。

于是,郭世勋将这封书信的译文加以修饰,添了许多吉祥话。

正是这样一封口气和意思都变了味的书信,蒙蔽了乾隆帝,让他以为马戛尔尼使团就是来祝寿的。

乾隆帝虽然八十多岁了,但不糊涂,大概他也听说过英国是海上霸主。

他觉得,既然英国派使团送上门来,应该借机炫耀下“天朝的威严”。

就这样,乾隆帝让沿海口岸在欢迎使团的同时,整肃海防,严阵以待,既要展现八旗军容,又不能因此扰民。

沿海各省督抚领会圣意,时刻跟踪和奏报使团的行踪。

不过,由于语言不通,只是迎来送往,接洽并不深入,他们对使团的真正来意也不清楚。

乾隆五十八年六月十八日(1793年7月25日),马戛尔尼使团抵达天津大沽口,登岸后受到直隶总督梁肯堂,钦差大臣、长芦盐政徵瑞的隆重欢迎。

然而,双方的分歧很快就出现了。

马戛尔尼一行跟着梁肯堂、徵瑞等人抵达天津,乘船沿白河向北京前进。

船上插“英吉利贡使”旗帜。

马戛尔尼觉得不对头,又怕惹麻烦,只好不吭气。

七月初六日(8月12日)梁肯堂在奏折里说: “该正副使(在筵席中)向(皇)上免冠叩首,并令通事转向臣等告知,初入中华,即蒙大皇帝种种恩赐,今又给以筵宴,实在感激无地。

” 梁肯堂提及的“免冠叩首”,乾隆帝有点怀疑,就下了一道谕旨。

其中讲道,不管马戛尔尼是否懂得清朝礼节,抑或是英国的习俗就是脱帽鞠躬,必须在赴宴的时候,要他结结实实地磕头。

听说英国人是用布扎腿,跪拜不便。

那就在行礼前松开布条,行礼之后再扎上好了。

如果他坚持脱帽鞠躬,就要婉言相劝,告诉他其它来北京进贡的国家,无论是使臣还是国王,都要对皇帝。

如果他不磕头,那大老远地跑来进贡,未免让别的国家耻笑,朝堂大臣不容。

既然皇上发话了,徵瑞就得奉旨办事。

七月初九日,马戛尔尼使团来到北京东郊的通州附近。

徵瑞前来拜会,传达了圣旨:觐见皇帝时,应按中国礼仪,行三跪九叩礼。

方法是双膝跪地三次,每次叩三个头。

任何国家朝贡,都不能免此大礼。

马戛尔尼直接答道,我们愿意按照向本国国王行礼的方式,向行礼。

不过,英国的礼仪有所不同,不是下跪磕头,而是脱帽鞠躬。

后来,双方几次交涉,徵瑞还派人给使团做示范。

马戛尔尼就是不同意磕头,坚持鞠躬行礼。

七月十九日,马戛尔尼提出了一个折中方案:如果清朝皇帝能派出一位官衔跟我相当的大臣,穿着朝服在英国国王的画像前行三跪九叩大礼,那我就向清朝皇帝三跪九叩。

徵瑞一听,脸都气绿了。

在他看来,英国国王算老几,怎能跟大清皇帝享受同等待遇!大清臣子膝下有黄金,跪爹跪娘跪皇上,凭什么给你的国王下跪啊! 使团抵达北京,把大件礼品都摆在了陈列,小住了几天后,就前往承德避暑山庄,参加万寿庆典。

可是,行礼的事还没着落,大臣们都很着急,大家只好搬出乾隆帝身边的红人——军机大臣出马。

八月初五日,和珅首次会见马戛尔尼,当面否决了对等磕头的提议。

两天后,俩人再次会面。

流传至今的记载却有了不同版本: 英方的记载是,和珅同意马戛尔尼对乾隆帝行英国的脱帽鞠躬礼,并约定八月初十日(9月14日)首次觐见皇帝。

中方的记载是,马戛尔尼同意在觐见乾隆皇帝时三跪九叩。

那么,到底谁说的对呢?咱们还是看看那天的现场实况吧。

八月初十日凌晨寅时(清晨四五点钟),马戛尔尼和随员一起从驻地程,前往避暑山庄万树园,准备觐见乾隆帝。

半个时辰后,使团抵达山庄门前。

马戛尔尼走出轿子,跟着陪同官员一起来到万树园等候。

随行的只剩下使团秘书斯当东爵士及其儿子小斯当东。

此时,皇子皇孙、各国使节已经到齐。

接见仪式将在万树园内的一座大帐篷里举行。

礼乐声后,乾隆皇帝乘坐无盖肩舆,在众多侍卫的簇拥下来到万树园。

马戛尔尼提前走出帐外,迎接圣驾。

当乾隆帝经过人群时,大家全都跪倒了,接下来就是三跪九叩。

大家都跪了,马戛尔尼如果还坚持站着不跪,在那个场合里将会“”,何等尴尬!他和斯当东爵士只好从众,“单膝下跪,把头低在地上”。

虽说事后马戛尔尼等人在向英国政府的汇报中有意强调,单膝下跪与三跪九叩在“动作上的不同”,但他们都回避了这一动作是否重复。

大家可以想象,既然大家都三跪九叩,你如果只坚持单膝下跪一次,显然不合拍。

所以,他们只能跟着三跪九叩的节奏不断重复。

只不过,跟别人不一样的是,他们没有双膝跪倒叩头,而是重复单膝下跪、以头向地的动作,即“九次单腿下跪,伴随着九次鞠躬向地”。

乾隆帝在大帐篷里坐定后,大家也各就其位。

在专人引导下,马戛尔尼双手捧着装有英国国王书信的精美盒子置于头顶,从御座旁拾级而上,呈给乾隆帝。

乾隆单手接过,但并不启封阅读,而是随手交给旁边的御前大臣。

御前大臣也不拆阅,而是放在皇帝宝座旁边的垫子上。

乾隆帝拿出一柄如意交给马戛尔尼,请其转赠英国国王。

马戛尔尼收下后,也取出两块镶嵌钻石的金表献给乾隆帝。

接下来,马戛尔尼向乾隆帝介绍斯当东爵士和其他成员。

大家逐一行礼,接受赠礼。

只是,所有的谈话都必须经过翻译。

乾隆帝可能觉得这样有点麻烦,就问使团里有没有会讲汉语的人。

马戛尔尼立即推荐了斯当东爵士的儿子——年仅12岁的小斯当东。

乾隆帝很高兴,就把他叫到跟前试讲汉语,随后解下自己腰带上的一个槟榔荷包相赠,以表喜爱之情。

觐见仪式结束后,马戛尔尼等人回位,宴会正式开始。

席间,乾隆帝把马戛尔尼和斯当东叫到跟前,亲自温酒碰杯,寒暄一番,问及英国国王的年龄。

宴会结束,乾隆帝起身离开。

在斯当东爵士的印象中,乾隆帝虽然年迈,但情绪不错。

其后两天,马戛尔尼在和珅等大臣的陪同下,在承德参观。

八月十三日是乾隆帝83岁寿辰,马戛尔尼再次前往避暑山庄参加万寿庆典。

在礼乐声中,全体人员向皇帝宝座方向行三跪九叩礼。

马戛尔尼一行该怎么办? 英方的记载里,有说行了屈膝礼,有说行了深鞠躬礼。

中方的记载里,军机章京管世铭说马戛尔尼一行“一到殿堂齐膝地,天威能使万心降”;后来也坚称马戛尔尼行了三跪九叩礼。

在我看来,大家都跪倒磕头,只有一个人搞特殊,恐怕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

很可能跟前次一样,单膝跪倒,头碰地面九次。

虽说男儿膝下有黄金,虽说敦达斯事先有过训令,让马戛尔尼必须维护英国国王的尊严,可为了完成此行的使命,他还是在清朝的礼仪规矩面前屈服了。

然而,他的让步能否换来使命的圆满呢? 三、话不投机半句多 这几天,马戛尔尼一直希望跟和珅进行外交谈判,把英方的条件摊牌。

可和珅很滑头,总以“回北京再讨论”为由加以搪塞。

马戛尔尼心急火燎,于是决定先回北京,再做定夺。

生日过完,乾隆帝消停了,开始读英国国王的国书。

他发现,这国书的内容里锋芒毕露。

英国国王提议英方派人在北京常住,这让这位老皇帝警觉了起来。

他又想起马戛尔尼为了磕头与不磕头的问题,对和珅、徵瑞等大臣态度强硬,因此,乾隆帝觉得英国人“异言异服,逗留京城,或其心怀窥测,其事断不可行”。

他立即传谕各省督抚严加提防,避免使团成员和在华英商串通勾结,借机惹事。

八月二十二日,马戛尔尼一行回到北京。

三天后,乾隆帝就传旨,要求使团于九月初三日离京走人。

坏了,敦达斯交给他的事情还没办呢!不行,必须跟和珅摊牌了。

想约和珅?人家日理万机,忙得很。

好不容易约上了,马戛尔尼跑到皇宫,一等就是三个小时。

就在马戛尔尼等到不耐烦,甚至崩溃,打算离开之时,和珅出来了。

和珅把他领到太和殿。

这里放着一些桌椅,上面摆满了各种物件。

和珅传令,一会儿派人把这些物件送到使团驻地。

都有哪些物件呢?有乾隆皇帝对英国国王的谕旨,有皇上赐给使团成员的礼品,有使团赠给他和珅的礼物。

马戛尔尼见此情景,心都凉了。

他知道,这不光是撵人走、退礼品的做法,还是要断交的节奏呀! 马戛尔尼希望跟和珅再谈谈条件,和珅摇摇头:你还是把想说的写成书信给我吧。

回到驻地,马戛尔尼垂头丧气,只好看看那份谕旨里讲了啥。

他发现,这谕旨其实就是清廷给英国国王书信的复函。

里面就一个意思:英国没必要派人常驻北京,照顾中英贸易,因为天朝啥都不缺,不需要英国置办。

话说得很高傲,让马戛尔尼很无奈。

看罢谕旨,马戛尔尼赶紧起草了给和珅的书信,希望清廷答应英国政府的六项要求: 第一,增开舟山、宁波或天津为通商口岸。

第二,允许英商在北京设立货栈,出售商品。

第三,为英商提供舟山附近的一个小岛或一小块空地,用来存放货物。

英国人不驻军,但希望跟中国人分区居住。

第四,允许英商常驻广州。

第五,降低粤海关的关税。

第六,为英商提供纳税清单,免除额外加征的规费。

按照今天的眼光,这六条要求基本体现了自由、平等的贸易原则,起码在这个基础上可以一谈。

然而,在乾隆帝看来,一个来祝寿和纳贡的使团,不仅拒不执行三跪九叩大礼,而且提出了一大堆的外交和商业要求。

这还了得?! 九月初三日清晨,马戛尔尼使团离开住所,前往通州。

和珅等人到朝阳门送行。

同日,乾隆帝发出了致英国国王的第二份谕旨。

他不仅以轻蔑的口吻全盘拒绝了马戛尔尼的六项要求,还加了一条:禁止英国人在中国传教。

这意味着,马戛尔尼使团在北京的外交努力归于失败。

马戛尔尼离开北京后,沿着运河南下来到杭州,然后转乘马匹和舟楫,途经浙江、江西、广东,最后来到广州,乘船回国。

沿途之上,各地督抚奉旨接待,不但规格降低,而且严加防范。

使团成员安德逊事后回忆道:“我们进入北京时好像是穷极无依的人,居留在北京的时候好像是囚犯,离开时好像是流浪者。

”那种感觉,真是糟糕之极。

乾隆五十八年十二月初六日(1794年1月10日),马戛尔尼等人乘船驶离广州,八个月之后,他回到英国,结束了长达两年的远东之旅。

随机文章为何大诗人徐志摩,还要在上海当房仲?历史作家揭盛况:民初卖房佣金,可抵好几个月薪水隋朝颜之推和王通如何统一释道儒三教?隋文帝杨坚都有哪些政治举措乌贼为什么是四维生物,可掌控时间预知未来未来主要交通工具的单人飞行器,我国四旋翼载人飞行器成果喜人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厄尔尼诺现象是什么意思?厄尔尼诺现象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

  每当热浪来袭的时候,大家就会判断是不是“厄尔尼诺现象”,那么,厄尔尼诺现象是什么意思呢?厄尔尼诺现象对我国的影响是什么呢?下面就围绕着“厄尔尼诺现象”为大家答疑解惑,看看厄尔尼诺现象到底是怎么样一种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是什么意思?  简单而言,“厄尔尼诺”(El Niño)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持续、显著偏暖的气候现象。

相反的偏冷情况则被命名为“拉尼娜”(La Niña)。

  厄尔尼诺现象是发生在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增暖的一种气候现象,大范围热带太平洋增暖,会造成全球气候的变化,但这个状态要维持3个月以上,才认定是真正发生了厄尔尼诺事件。

  厄尔尼诺现象是什么意思?  厄尔尼诺是西班牙语译音,原意为“圣婴”。

相传很久以前,居住在秘鲁和厄瓜多尔海岸一带的古印第安人,很注意海洋与天气的关系;出于迷信,古印第安人会把圣诞节前后附近海水反常变暖的潮流称为“神童”潮流,又叫“圣婴现象”,厄尔尼诺之名就是这么得来的。

  厄尔尼诺现象产生原理  在南美洲西海岸,南太平洋东部,自南向北流动着一股著名的秘鲁寒流,每年的11月到第二年的3月正是南半球的夏季,南半球海水升温,向西流动的赤道暖流得到加强。

  刚好这个时候,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向南移动,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受到南半球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向左偏转成了西北季风。

  西北季风削弱了秘鲁西海岸的离岸风,也就是东南信风,使秘鲁寒流冷水上泛减弱甚至消失,而且吹拂着水温较高的赤道暖流南下,使得秘鲁寒流的水温反常升高。

  这股不固定的洋流被称为厄尔尼诺暖流。

  厄尔尼诺现象什么时间会出现?  通过分析近120年来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的转换规律,二者循环周期一般为2-7年,平均周期4年。

在120年中,一共出现了三次超强厄尔尼诺,超强的拉尼娜一次都没有。

20世纪80年代以来,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大概在15年至20年左右会出现一次,上一次超强厄尔尼诺现象是在2015年至2016年出现。

  厄尔尼诺现象有什么影响呢?  一般来说,厄尔尼诺会导致南美洲南部、美国南部、非洲之角和中亚部分地区的降雨量增加,也会在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和南亚部分地区形成相反效应,造成严重干旱。

在北半球夏季期间,厄尔尼诺带来的暖水会加剧太平洋中东部的飓风,同时阻碍大西洋盆地的飓风形成。

  历史数据显示,1900年以来,厄尔尼诺现象出现过30次左右,其中1982–1983年, 1997–1998年和 2014–2016年所产生的影响最强。

在这些年份里,世界各地都出现了异于平常的极端洪涝和极度干旱。

  太平洋西侧:干燥少雨旱灾(原来多雨湿润)  太平洋中东侧:洪涝灾害(原来干燥少雨)  厄尔尼诺现象对我国的影响有哪些?  厄尔尼诺现象虽发生在距离中国比较遥远的东太平洋,并不对中国的天气气候产生强烈的直接影响,但它仍然会通过大气环流的变化来影响中国。

主要影响如下:  1、夏季东北地区气温偏低,形成低温冷害。

  2、夏季黄河及华北一带少雨干旱。

  3、夏季黄河以南、长江中下游地区多雨以致发生洪涝灾害。

  4、热带西太平洋上生成的台风数量偏少,登陆我国的台风数量也偏少。

  如何判断是不是厄尔尼诺现象呢?  科学家根据经度,将赤道太平洋分成了四个尼诺区域,其中,位于北纬5°到南纬5°, 西经170°-120°的尼诺3.4区域是确定厄尔尼诺现象的关键。

  国际上较为统一的判断标准是,通过监测数据,每月都计算最近三个月该区域的海水表面温度异常值的平均数,如果连续五个月都超过+0. 5°C,就算作一次厄尔尼诺事件。

这种度量标准被称为海洋尼诺指数(ONI)。

在此基础上,结合多种气象模型还可以预测厄尔尼诺的发展以及强度。

  推荐阅读:  拉尼娜现象是什么意思?  回南天气是什么意思?  哪些植物能够预报天气?  为什么物体会热胀冷缩?  鲸落是什么意思?

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的最后一根稻草,伊藤博文访华

1898年,以个人身份访问中国。

当时,帝正在推行维新变法。

中国的维新派人物视伊藤博文为导师,希望借其力量指导中国的变法。

当时朝野一度风传,维新党向光绪力荐伊藤博文,希望大清聘请他为变法的顾问,甚至拜他为相。

晚清文学家吴汝纶是当时历史的见证者。

在他的日记中,记录了伊藤博文访华时的一些事件细节。

“伊藤为中国画策四事:一曰设立大银行,延雇西员襄办,纠集亿万股本,印刷钞票,如遇战事,数百万金赀不难立办;二曰设立士官学堂,仿文明富强之国章程办理;三曰改招募为征兵,充兵有年限,此外洋之法,日本行之已见明效;四曰铁路南北同行,内地均行轮船,则商务转运灵便,利权操之自我。

” 吴汝纶所记四策,应该就是伊藤博文访华时,面见前事先对外放出的风声。

伊藤博文提出的四条建议,分别是设立中央银行、设立军官学校、实行征兵制、建立南北铁路。

客观地来看,伊藤博文此四策,确实是清朝实行变法自强,抵御外侮所需操办的当务之急,若能采用施行,或能让衰败的清朝赢得喘息之机。

同时,伊藤博文也深知清朝政治内幕,维新变法阻碍重重。

因此他私下对侍郎张荫桓说,“今四五年内中国必有大变,政府意主变法,但变亦不可太骤,欲速则不达,徒使天下骚扰不宁而已。

” 不过,伊藤博文此番虽是良言,但同时也坐实了他此次访华,欲插手清朝内政的目的。

伊藤博文终究是外人,况且甲午战争之仇,仍历历在目,不会容忍让日本人来当清政府的顾问,支持光绪帝进行变法。

而维新派对伊藤博文的热情,更让慈禧感到不安。

就在伊藤博文访华期间,维新派正式向光绪帝提出他们的“合邦”建议。

内容由之前主张的的“中日合邦”扩展为“与英、美、日合邦”。

关于“中日合邦”计划,维新派领袖康有为在《自编年谱》中并不讳言:他与日本公使矢野文雄曾计划召开两国合邦大会,且“定稿极详”。

在这种情况下,伊藤博文的访华,被认为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直接导致慈禧发动戊戌政变。

随机文章中国的军用无人机排名,翼龙无人机屌炸天(能发射千枚武器作战)彭罗斯阶梯真实存在吗,无限循环的楼梯揭秘(只存在于三维世界)揭秘增程式电动车什么意思,发动机给电动机发电/发动机不参与驱动生活中发现的有趣现象,细心观察多思考/说不定你就是未来的牛顿为什么鞋踩在岩浆上会弹起来,湿冷鞋子踩踏岩浆会被反弹(二氧化矽)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加入收藏
               

马戛尔尼访华:英国使团究竟给风流皇帝乾隆帝下跪了没?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