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年间对外军队的真实情况是如何样的?

【千问解读】
628年6月3日(贞观二年四月二十六壬寅日),朔方人梁洛仁杀夏州割据势力首领梁师都,归降,唐朝统一全国。
630年(贞观四年),令出师塞北,挑战在东亚的霸主地位。
唐军在李靖的调遣下,攻灭东突厥汗国,李世民因此被西域诸国尊为“”。
吐谷浑 平定突厥之后,太宗继续经营西域,先后多次用兵。
贞观八年(634年),吐谷浑寇边,唐太宗派李靖、、李道宗、李大亮、契苾何力等率军攻打吐谷浑。
次年闰四月初八,李道宗在库山(今青海湖东南)击败吐谷浑军。
唐军分兵两路,李靖、李大亮、薛万均等率军向北,出吐谷浑之右,侯君集、李道宗率军向南,出吐谷浑之左。
李靖的部下萨孤吴仁战于曼都山,斩杀吐谷浑名王。
诸位唐朝将领在牛心堆、赤水源击败吐谷浑,俘获吐谷浑伏允的心膂之臣慕容孝隽,缴获杂畜数万。
侯君集、李道宗在乌海击败吐谷浑,俘获名屈葱。
李靖在赤海大破吐谷浑天柱三部落,收杂畜二十万;李大亮又俘获吐谷浑名王20,杂畜五万,到达且末西境。
吐谷浑伏允逃跑,薛万均指挥追击,击破吐谷浑余党。
士卒缺水,刺马饮血。
侯君集、李道宗率军在荒原行军两千里,当地在盛夏也会降霜,缺乏水与草,士糜冰,马秣雪,路过星宿川,到达柏海之上。
执失思力击破吐谷浑车重。
吐谷浑王伏允的儿子伏顺率全国投降于唐军,伏允自缢而死,吐谷浑归附于唐朝。
伏顺被封为可汗、西平郡王,吐谷浑成为唐朝属国。
贞观十二年(638年),吐蕃松赞干布率军击破党项、白兰羌、吐谷浑,进攻松州。
韩威率领少见人员去侦察吐蕃军,被击败。
唐太宗派侯君集为行军大总管,执失思力、牛进达、刘兰为副,率军迎战吐蕃。
唐军主力侯君集部还没出手,唐军先锋牛进达部已经打败了吐蕃军,松赞干布惧,退出党项、白兰羌、吐谷浑,遣使谢罪。
派重臣献金五千两、数百于唐朝,再次请求和亲。
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唐太宗将嫁给松赞干布。
松赞干布亲自到柏海迎亲,江夏郡王李道宗持节送文成公主,松赞干布行子婿之礼、非常恭敬。
返回吐蕃之后,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筑城、建立宫殿供文成公主居住 唐太宗征返回后,吐蕃松赞干布上书称臣于唐朝,说“陛下平定四方,日月所照,并臣治之……夫鹅犹雁也,臣谨冶黄金为鹅以献 。
”松赞干布还接受唐朝的册封为驸马都尉、西海郡王。
高昌 贞观十三年(639年),太宗以高昌王麴文泰西域朝贡,遂命侯君集、薛万彻等率兵伐高昌。
麴文泰没想到唐军赶到,被吓死,其子麴智盛继位,投降唐朝。
太宗于是在高昌首府交河城置安西都护府,西域各国皆到长安朝贡。
薛延陀 贞观十五年(641年),强盛时期的薛延陀汗国派20万军队南下,唐太宗派数万唐军迎战。
后面的数万唐军还没赶到,李绩率领的3000唐军与3000唐朝下属突厥兵已经早诺真水与薛延陀军大战。
3000突厥兵与薛延陀军交战,不胜,突厥兵撤走。
薛延陀军与3000唐军交战,射伤了唐军的马,李勣指挥唐军执长槊攻打薛延陀军,薛延陀军溃败,薛万彻用数千唐军骑兵夺取了薛延陀军的马匹,薛延陀军失去马匹,不知所为,唐军大破薛延陀,俘获超过5万人,薛延陀的甲仗辎重也大量被唐军夺取,剩余的薛延陀人失去辎重难以抵抗大雪、十分之八被冻死。
唐太宗对薛延陀的使者说“李勣率领的只有数千唐军骑兵,已经使你们狼狈到这种地步。
回去告诉可汗,凡举措利害,可善择其宜。
”唐太宗说:“以我徒兵一千,可击胡骑数万。
” 贞观十九年(645年),薛延陀首领多弥可汗拔灼开始和唐朝大军作战。
公元646年(贞观二十年),唐军反击并打败拔灼后,薛延陀的附庸回纥出兵,将他杀死。
拔灼的堂兄伊特勿失可汗咄摩支向唐军投降,薛延陀灭亡。
高丽 贞观十九年(645年)二月,唐太宗率领10万军队征讨高句丽。
营州都督张俭击破高句丽军,斩首数千级。
李勣等攻占盖牟城,获二万馀口,粮十馀万石。
攻占卑沙城,获男女八千口。
李勣、李道宗又击败高句丽步骑4万,斩首千馀级。
车驾渡过辽水,唐军李勣攻破辽东城,杀高句丽军1万多人,得胜兵万馀人,男女四万口,以其城为辽州。
唐军契苾何力击破高句丽军,斩首千馀级。
高丽北部耨萨延寿、惠真率领高句丽、靺鞨兵十五万救安市,与唐军发生大战。
唐军打败高句丽、靺鞨兵,斩首二万馀级。
延寿等将领率领剩余军队依山自固,唐军包围了他们。
延寿、惠真率众投降于唐军。
唐军缴获马五万匹,牛五万头,铁甲万领,以及大量其他兵器。
高句丽举国大骇,后黄城、银城都自拔遁去,数百里无复人烟。
唐军攻占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十城,徙辽、盖、岩三州户口入中国者七万人。
新城、建安、驻跸三大战,唐军斩首高句丽军四万多级,唐军死了接近二千人。
唐军攻打安市城时,因为“辽左早寒,草枯水冻,士马难久留,且粮食将尽”,所以唐太宗下令班师返回。
唐军耀兵于安市城下,城中皆屏迹不出,城主登城拜辞。
之后,唐太宗派李绩、牛进达、李海岸攻打高句丽,也都取胜了。
漠北 贞观二十年(646年),唐朝在漠北设立安北都护府,在漠南设立单于都护府,建立了南至罗伏州(今越南河静)、北括玄阙州(后改名余吾州,今安加拉河地区)、西及州(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临哥勿州(今吉林通化)的辽阔疆域。
印度 贞观二十二年(646年),作为唐朝的使者去印度。
中天竺大臣那伏帝阿罗那顺,劫持唐使。
王玄策只身逃到吐蕃,借来吐蕃军和尼泊尔军向印度进发。
连战三天,印度军大败。
唐军斩首三千余级,水中淹死印度兵约万人。
阿罗那顺弃城逃跑,副使蒋师仁追上并俘虏之。
此战虏男女一万二千人,牛马三万余匹。
唐太宗在位期间武功全盛,将唐帝国发展为当时东亚地区最强、文化最盛的国家。
唐太宗大力推行,屡次对外用兵,经略四方,向后攻灭突厥汗国、吐谷浑汗国、高昌、焉耆、等西域诸国、薛延陀汗国,并且将漠南、漠北、西域、青海纳入唐朝的统治之下,还打败高句丽、吐蕃,吐蕃称臣于唐朝。
由是唐朝声威远播。
加上太宗能尊重外族风俗,并设置都护府制度,终贞观之世,四方服悦,太宗则被周边诸族尊为“天可汗”,并筑“朝天可汗道”,向唐室进贡,即使包括回纥在内的漠北诸部也每年向唐朝缴纳貂皮作为赋税。
唐太宗成为东方世界的国际盟主,国家得以步入安康之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在清末对外战争中,淮军和湘军的战斗力差距为什么会那么大?
可到了对外作战中,两者之间的差距立马就凸显出来了。
清末对外作战中,取得了两次重大的军事胜利:一是率领以刘锦堂部两万老湘军为主力收复新疆,为祖国收复了1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二是湘军王德榜率领的老湘军二十一营在镇南关配合冯子材取得的大捷,打败了法国侵略者。
可这两次对外作战,皆不见淮军的影子,如果真要说有的话,那就是1875年淮军刘铭传部带着几万人在陕西大吃大喝,就是不肯入甘肃和新疆作战,以及1884年淮军部在面对法国兵时惊慌失措,仓皇而逃。
那么问题来了,同样是内战中的“劲旅”,可为何到了对外作战时,差距会如此之大呢?下面我们就简单来分析下。
一来是在将才的选用上 在这方面,湘军(至少是高级将领)在道德和能力上有着更为严格的要求。
湘军初创时,就曾提出四条:“带兵之人,第一要才堪治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急急名利;第四要耐受辛苦,大抵有忠义血性,则四者相从以俱至;无忠义血性,则貌似四者。
终不可恃。
” 道义和忠义,始终都是湘军选拔将领时永不放弃的两个要求,他们的将领主要靠儒家传统道德来教育和约束自己。
湘军的主要将领几乎全部都是儒生,比如罗泽南、王鑫等是理学家,是个学者,则是进士出身。
这些人有种理想主义,有为理想的决心,这样的将领才能适应战争的特殊需求。
我们再来看淮军将领,完全就不是那么回事儿了。
淮军将领中读书人不多,主要将领中,也就只有潘鼎新是个举人,另外如程学是太平军的降将,刘铭传是盐贩子出身,张树声、张树珊以及周盛波、周盛传兄弟则基本上都是地痞一类的人物,靠办团练起家的。
吴出身行伍,曾做过中下级军官。
他们这些人出身比较低微,没有什么道德和理想,重利不重德。
所以在国内战场上尚能依靠火力掩饰一下,可一旦面对强悍的外敌时,没有忠义血性的本性就暴露出来了。
1884年时,张树声、潘鼎新怕死不肯作战被革去督、抚职务;中日甲午战争中,叶志超千里大溃逃等等。
这些人毫无道德和忠义血性可言。
二来是在士兵的选用上 湘军选兵必须是亲自招募,绝不假手他人,而且选择标准极为严格,要求技艺娴熟,,朴实而有农夫土气者为上,油头滑面,有市井气者,有衙门气者,一概不收。
曾国藩曾一再强调“但求其精,不求其多,但求有济,不求速效,练一收一人之益,练一月收一月之效”。
在这样的严格选拔、训练、管理之下,湘军的士兵素质普遍都比较高。
而且他们来自一个地方,互相比较了解,也比较团结。
而淮军基本上就是个大杂烩了。
在士兵招募方面兼收并蓄,士兵的来源参差不齐,张树声、刘铭传、周盛波、潘鼎新、吴长庆这些人中,有的是来自流氓集团,有的是来自团练,而战斗力好的程学启部就是由的降军所组成的。
李鸿章受西方的影响比较深,武器装备基本都是以洋枪为主,打内战时,这点要比湘军好不少,可一旦要和敌人肉搏时,淮军战斗力意志薄弱的缺点就显露无疑了。
三来是在战斗意志的形成上 湘军重视的是道德和个人操守,追求的是儒家保家卫国的境界,砥砺品格,信奉实干。
而淮军多是廉耻之心而唯利是图的小人,李鸿章明知这些人的真实面目,却还仍旧委以重任,其直接后果就是吏风日下,士兵素质、斗志和士气都远不如同时期的湘军。
写《太平天国亲历记》的英国人林利对淮军直接就是,可在西线见到湘军时却高叫“他们的勇敢是清军中前所未见的”。
湘军拥有勇猛的战斗风格和坚强的战斗意志,在对外作战中,这种精神力量要远比几件西洋火器好使得多,“吃得苦,霸得蛮,舍得死”的湘军精神,在对外作战中表现得是淋漓尽致。
淮军也颇有些悍将,这些人当年在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时都是一把好手,可他们面对的是乌合之众,一旦遇到同样也拥有西洋火器的正规军时,他们就一败涂地了。
在甲午战争中,唯一敢跟日军肉搏的就是湘军,牛庄战役惨烈战败,也是湘军最后一缕夕阳。
所以说,一支军队,就算你武器装备再牛气、再先进,可没有敢于亮剑精神的话,始终不能作为国家的依靠。
随机文章历史上对赵匡胤的评价如何?灵魂出窍最简单方法,灵魂出窍有危险吗(4招学会灵魂出窍)死亡天使萨麦尔,真正的撒旦曾统领百万天使(比路西法更早背叛)怎么查看自己的超能力可行性,三大条件助你觉醒超能力(白费力)诡异的道德经与外星人,传道德经作者老子与外星人藏惊人秘密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沙皇俄国对外蒙古的一直抱有野心,为什么迟迟不吞并?
”不断东扩的俄罗斯,对蒙古的野心始终未绝,却始终未吞并外蒙古,这自然不是沙俄政府主动放弃的。
沙皇俄国对外蒙古的野心并非一朝一夕,自彼得大帝以来以侵略主义闻名于世,对中国侵略尤为饥渴。
就地理位置来看,外蒙地区亦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由西伯利亚的地势看,经济上开发富庶之地、工商业中心都在靠近在外蒙古的狭长地带,也是西伯利亚大铁路所贯穿的地区。
库伦、恰克图道贝加尔湖,地形向北倾斜,外蒙地区正居高位。
这也是从沙俄到苏联,俄国人处心积虑地把外蒙从中国领土分裂出去的重要原因。
自16世纪开始,沙俄就开始了对蒙古的经略。
17世纪初,俄国移民大量流入西伯利亚,与游牧在西伯利亚南部的蒙古牧民发生接触。
17世纪中叶,在俄蒙边界上,俄蒙的商业和经济往来大为加强,清政府为此大为震动。
17世纪末和18世纪前半期,外蒙古问题就已成为清政府和沙俄政府之间的尖锐问题之一。
只因当时国力仍盛,沙俄不得不签订《恰克图条约》、《布连斯奇界约》,划定了中俄边界以及俄国人在外蒙的贸易据点。
但沙俄统治者时刻不忘蒙古,随着清朝国力衰减,俄国势力在19世纪中叶进入蒙古。
然而如此积极经营外蒙的沙俄政府,在外蒙独立运动兴起之时却颇有回避的态度。
尤其是20世纪初,外蒙古库伦政府向俄罗斯寻求帮助时,当时的俄罗斯外相赛奇·萨索诺夫主张“对蒙古事件,保持静观”,沙皇批示亦是“静观,但勿错过机会!”这实在是当时世界形势所迫。
沙俄国徽为双头鹰,这预示着他们的目标从不仅限定在一方,自诩为第三罗马帝国的俄罗斯一直在向欧洲扩张,由此收获了与英国不可调和的矛盾。
19世纪中叶,正当俄罗斯经略外蒙古时,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半岛上的统治也摇摇欲坠,而俄罗斯则想争取获得对达达尼尔海峡和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控制。
英国和法国反对俄罗斯的扩张,它们不希望俄罗斯获得这些战略要地以维持它们自己在东南欧的势力和利益。
双方于1853年至1856年间爆发。
这之后,为了钳制俄罗斯的发展,1902年1月,英日签订了《英日同盟条约》,该条约实际上是反对俄国的军事同盟。
英国可以假日本之手,削弱自己在亚洲的竞争对手沙俄,加强在远东的地位。
而就在两年后,一场争夺朝鲜半岛和中国满洲控制权的日俄战争打响。
经此一战,沙俄的虚弱被列强一览无余,沙俄急于与英国缓和关系,而英国也不再将沙俄视作头号对手。
这之后,俄罗斯不得不在亚洲全线收缩,1907年,两国签订《英俄协定》,双方在分割中东上妥协,以共同构成一战时的协约国阵营。
1911年,外蒙古库伦政府宣布独立。
但是此时的俄罗斯关注重心在中近东,没有力量在外蒙古地区有大的作为。
而且日本取得满洲后,却被美国以“门户开放”与“利益均沾”为由要求日本维持个列强在满洲的机会平等。
有此前车之鉴,俄罗斯自然不会扶持外蒙独立,使各列强势力进入蒙古。
在这种局势下,沙俄政府选择利用袁世凯政府的内外交困,1913年与袁订立《中俄声明文件》,确认中国是蒙古的“宗主国”,改“独立”为“自治”。
但中国政府不能驻军、移民外蒙,而沙俄可以,蒙古事务需两国协定解决。
该条约使中国徒有宗主虚名,而仍由沙俄控制外蒙。
1915年再订《中俄蒙协约》,确认外蒙自治以及俄国在外蒙享有的特权从法律上巩固下来,沙俄对此十分满意。
随机文章中国万里长城有多长?21196公里(俄罗斯东西跨度2倍)日本人为什么不挖秦陵,秦始皇陵无人敢挖/日本未占领西安地球上13.8亿立方公里的海水从何而来,岩石中水分被重力挤出来探索时间漏洞可以穿越,扭曲光线停歇时空穿越时空(打破时间禁锢)1987年新疆和田丧尸事件真相曝光,国外媒体瞎炒作污蔑(制造谣言)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