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帝王都做不了的天下第一等事他做成了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3-29 点击数:
简介:明成化八年(1472年),出生于浙江余姚的一个显赫的官宦人家,向上可以追溯到著名的琅琊,算是东晋时期人称“王与马共天下”的宰相王导的后裔。

他的父亲王华,是成化十

【千问解读】

明成化八年(1472年),出生于浙江余姚的一个显赫的官宦人家,向上可以追溯到著名的琅琊,算是东晋时期人称“王与马共天下”的宰相王导的后裔。

他的父亲王华,是成化十七年(1481年)的状元,官至吏部尚书。

据说,王阳明出生的那天晚上,他的祖母梦见穿着红色衣服的神人踩着云将孩子送到,抱到她的手上。

梦醒后,就听见新生幼儿的啼声了。

乡里人传说着这个梦,把王阳明出生的楼称为“瑞云楼”。

后来,父亲王华喜爱绍兴的山水,才举家移居,离开余姚,来到浙江绍兴府城。

十一岁那年,王阳明随祖父来到北京。

少年时期的王阳明就已表现出一般少年少有的豪迈。

他十二岁时的一首诗,是这样写的:“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

”有眼如天,真是气魄不凡。

十五岁时,他开始习练骑射,经常被父亲责骂为“狂妄”。

大概是因为心有旁骛,王阳明的不算是特别顺利的。

尽管天资聪颖,二十一岁就中了举人,但此后两次参加会试都没有成功,直到二十八岁那年,王阳明考中进士,步入仕途。

网络配图 王阳明曾问老师,何为天下第一等事?老师说:“读书登第。

你的父亲是状元,你好好学你的父亲。

”结果他说:“也许不是,也许是读书做圣贤。

”他父亲王华听了以后,很高兴,也很震撼。

王阳明心里的圣贤是什么样的,我们很难说,但他认为做圣贤就是天下第一等事,这是他的志向。

王阳明的宦途并不十分顺利。

他在正德年间因为得罪宦官被贬谪,嘉靖年间则因为受到在朝大臣的排挤而郁郁不得志,最后死的时候还不准其爵位世袭。

不过,仕途不是王阳明的终极追求,他将自己的心灵寄托到了思想领域。

王阳明不是一个离群索居、的哲学家,他同时是政治家和军事家。

正如他曾经对学生说过,人如果只知道静养,临事便未必能立得住。

他说:“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宁静存心的状态,在王阳明看来,只是定得住气,而且会滋生喜静厌动的毛病。

相反,王阳明注重在事上磨炼,而正是这种在事上磨炼的精神,最终成就了王阳明心学思想的成熟。

“致良知”三个字,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命题。

什么是良知呢?王阳明自己曾说:“知是心之本体。

心自然会知。

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

”良知即是非之心,是认识的根源、是非的标准。

王阳明用很浅近的比喻告诉人们,当你见到一个小孩子掉入井中的时候,那种油然而生的恻隐之心,便是良知。

在早年,王阳明还认为,因为人经常会遇到有私意的障碍,因此须有“致知格物之功”来战胜私意,来使良知不再受到阻碍,可以充塞流行。

正德十六年以后,王阳明便独提“致良知”,认为这三个字不但揭示本体,而且是修行的功夫。

网络配图 “致良知”是王阳明哲学的核心。

后人因此也称王阳明哲学为良知之学。

据说,有人请王阳明讲学,问他:“除良知之外,还有什么可讲的呢?”问话人的意思,是希望他不要只讲良知,不要守着“致良知”不放。

用了的话来反驳他,说:“除良知之外,还有什么可讲的呢?” “致良知”很难理解。

《》里说,良知、良能就是不学而知、不学而能,也就是我们自己的性善所体现的四端——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这些东西都是我们原来具有的。

王阳明的重大贡献,就在于把一个一般被认为是道德实践、道德哲学范畴的概念,变成了整个认识论和本体论的核心价值观念。

16 世纪初的王阳明心学,如同一道强烈的闪电,打破了当时死寂的学术风气,打破了朱子学一统天下的局面,吸引了大批年轻的士子,但也因此招来了朱子学者的攻击。

他们把王阳明的新奇之说视为“异端”。

在嘉靖二年(1523 年)由礼部主持的科举会试中,策论的试题影射王阳明学说,批评王阳明的心学“阴诋吾朱子之学”。

面对这样的策论试题,正参加会试的王阳明门人徐珊,扔下一句“我岂能昧着良知以媚俗”的话,不答题就出了考场。

嘉靖七年(1528 年),王阳明病逝。

朝廷非但没有表彰这位尽职而死的大臣,反而惩罚性地不给予他恤典,新建伯的爵位也不能由他的后代继承。

在给吏部的批复中,说:“守仁放言自肆,诋毁先儒,号召门徒,声附虚和,用诈任情,。

近年士子传习邪说,皆其倡导。

”皇帝的态度无疑是在说,王阳明的学说就是歪理邪说。

如此不公正待遇,对王阳明心学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网络配图 然而,阳明学派的活动却并未就此终止,相反还引起了士人阶层的逆反心理。

王阳明的死以及相继而来的纪念和祭祀活动,催生了许多的祠堂与书院。

阳明的门人,以书院为基地传播王阳明的良知之教。

在嘉靖年间,南直隶、江西、浙江等地书院林立,讲学之风。

《·儒林传》的序中说:“宗守仁者曰姚江之学,别立宗旨,显与朱子背驰,门徒遍天下,流传逾百年,其教大行,其弊滋甚。

嘉、隆而后,笃信程朱,不迁异说者,无复几人矣!” 十二年(1584年),在王阳明死后五十四年,王阳明从祀孔庙。

终明一朝,能够从祀孔庙的学者只有四人,即薛瑄、胡居仁、陈献章和王阳明。

王阳明的从祀,表明王阳明心学最终得到了官方的认可。

王阳明心学后来还传入了日本、朝鲜等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加入收藏
               

连帝王都做不了的天下第一等事他做成了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