貂蝉在汉朝其实是一种官帽,在三国怎么就成了女间谍?

【千问解读】
说到貂蝉很多网友都知道的这个人最为出名的就是美人计了,再就是和吕布的故事,但是其实大家可知道,貂蝉这个人在历史上根本就存在的,是有人杜纂出来的,但是貂蝉这个东西是存在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貂蝉其实在汉朝是一种官帽了,结果到了三国时期却变成了女间谍了,这样看起来还是真的是很有意思啊,那么这其中有什么故事可言呢?下面跟随小编继续揭秘看看吧!
如果穿越回到三国时代,你给他们说是貂蝉诛杀董卓,他们可能会认同。
但是你给他们说貂蝉长得有多漂亮呢?让我见见吧,他们肯定会一脸茫然,指着一群刚下朝的官员说他们都是貂蝉啊。
你说的是一个美女,他说的可能是一群文臣。
因为在汉朝貂蝉是一种帽子,有蝉纹和貂尾做装饰,所以叫貂蝉冠。
貂蝉冠
据说这种帽子最早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时候跟胡人学的,后来赵惠文王特别喜欢戴这种帽子,还加了一些改进,秦始皇灭赵国的时候,就吸收了这项文化,并进行了改制,作为近臣戴着的一种帽子。
西汉和东汉因袭这种服制,戴这种帽子的都是皇帝的近臣,非富即贵,所以当时的读书人估计都梦想戴上貂蝉冠。
后来西晋的时候,因为赏赐泛滥,导致帽子后面的貂尾不够用,就用狗尾来顶替,因此发明了一个成语叫狗尾续貂。
诛杀董卓的王允官居司徒,自然也属于头戴貂蝉之辈,宋朝有个诗人说“力斩乱臣凭吕布,舌诛逆贼是貂蝉”,我们看多了《三国演义》的人,看到这两句诗肯定第一反应是:哇!原来真的有貂蝉。
实际上这个貂蝉指的就是头戴貂蝉冠的王允们,跟四大美女不沾边。
狗尾续貂
那貂蝉跑哪儿去了?实际上汉朝并没有貂蝉,只有貂蝉冠,美女貂蝉是创作者们脑洞里开发出来的美女。
这个脑洞最初的动力,可能来自《三国志·魏书·吕布传》里面的一个小事,吕布与董卓的一个婢女私通,而董卓是个小心眼,曾经因为一件小事就拔戟扔吕布,如果私通这个事被发觉了,估计会掉脑袋,吕布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和王允联手,干掉了董卓。
清朝的梁章钜在《浪迹丛谈》说《汉书通志》记载曹操曾经给董卓送过一个叫刁蝉的美女,企图迷惑董卓。
《汉书通志》已经不可见,是不是记载了这么一个事不得而知(鲁迅先生还进行过查证,也没发现),如果真有,美人计、刁蝉、私通领导的婢女、掷戟、刺杀董卓……《三国演义》连环计的因素已经具备了,只要重新加以组合就可以了。
只不过,在组合的过程中,貂蝉取代了刁蝉,让人们忘记了帽子,只记住了这个美女。
金代的时候已经出现了貂蝉为主角的《貂蝉妇女》、《刺董卓》等故事。
貂蝉
毛宗岗读《三国演义》对貂蝉尤为喜欢,他说:“十八路诸侯不能杀董卓,而一貂蝉足以杀之;刘、关、张三人不能胜吕布,而貂蝉一女子能胜之。
以衽席为战场,以脂粉为甲冑,以盻睐为戈矛,以颦笑为弓矢,以甘言卑词为运奇设伏,女将军真可畏哉!”
将貂蝉的功劳放在十八路诸侯和刘关张之上。
他还将貂蝉和西施进行比较,因为这俩人的作用都相当于间谍,毛宗岗认为:“为西施易,为貂蝉难。
西施只要哄得一个吴王;貂蝉一面要哄董卓,一面又要哄吕布,使出两副心肠,妆出两副面孔,大是不易。
我谓貂蝉之功,可书竹帛……则汉室自此复安;而貂蝉一女子,岂不与麟阁、云台并垂不朽哉?”
毛宗岗的意思是说如果不是王允把一手好牌打烂了,汉室复兴,貂蝉应该图画麟阁,名登云台,跻身功臣行列。
后来吕布在濮阳出城作战,回头来,却见守城人已经投降,逃命而去,陈宫保着他的家小跟随,毛宗岗还关心的问了一句“不知貂蝉可在其中。
”
后来在下邳吕布被曹操所围,陈宫劝吕布去截曹操粮草,吕布老婆严氏反对,理由是太危险,咱俩老是分离,你这一出又在乱军中分开,我万一落入他人之手怎么办?吕布一听有道理,不去了,进屋又和貂蝉商量,毛宗岗看见这个名字,高兴的在下面批了一笔"貂蝉别来无恙?",仿佛貂蝉是他的老朋友了。
只不过这里的貂蝉已经完全没有连环计时的智商,他不劝吕布听陈宫的计谋,反倒说了一句:“将军与妾作主,勿轻身自出。
”和吕布大老婆说的话如出一辙,仿佛真的如贾宝玉所说,嫁了人美女,好好的一颗宝珠成了死鱼眼。
有人就指责罗贯中写得前后不一,实际上罗贯中在这一段已经对貂蝉进行最大程度的美化,在最早《三国志平话》,直接劝吕布不要听陈宫话的不是严氏,就是貂蝉,貂蝉说“奉先不记丁建阳临洮造反,马腾军来,咱家两口儿失散,前后三年不能相见。
为杀了董卓,无所可归。
走于关东,徐州失离。
曹操兵困下邳,倘分军两路,兵力来续,若又失散,何日再睹其面?”貂蝉又言:“生 则同居,死则同穴,至死不分离。
”
这番话说得这二人简直是唐明皇和杨贵妃,在这本书里,貂蝉就是吕布经历坎坷的正妻,貂蝉还有姓氏,姓任,(《锦云堂暗定连环计》里还给她取了个名字,叫任红昌,之所以叫貂蝉是因为在汉灵帝的皇宫里掌管貂蝉冠,所以就被称为貂蝉,后来灵帝将她赐给丁建阳,丁建阳将她送给自己的养子吕布,就这样二人走到了一起——这算是前传了),夫妻二人感情深厚,奈何遭逢战乱,夫妻分离,貂蝉到了王允府上当了侍女,当王允正为杀董卓闹心的时候,得知了貂蝉这一层关系,毅然将她送给董卓,让董卓无意之中给吕布戴上一顶绿帽子,吕布一怒杀了董卓。
这么说来,貂蝉劝吕布不要出战,吕布作为一个暖男听媳妇的话,也就合情合理了。
倒是罗贯中剥夺了人家正妻的名分,虽然连环计写得好看,在下邳这番话就让人物有点前后不一了。
《三国志平话》里,貂蝉既然说了“生则同居,死则同穴”想必吕布死后,貂蝉殉情了。
但是在《三国演义》貂蝉没说这个话,所以他也没必要死,吕布遭白门楼之厄,曹操将吕布家小送到许都,毛宗岗又批了一句”未识貂蝉亦在其中否?”关切之情溢于言表,貂蝉的戏份在《三国演义》到这里就结束了。
汉朝时期,太子用棋盘砸死另一个太子
当时在位的汉文帝心里很是过意不去,毕竟吴王是自己的堂兄,于是派专门的部队和仪仗队护送吴王太子的灵柩回到江南。
悲愤的吴王刘濞,听说儿子惨死,现在看着儿子的灵柩回来了,地说:“大家都是皇室子弟,既然死在京城,那就葬在京城,何必运回来?”赌气之下,他竟然名人将太子灵柩又转回长安埋葬。
这种不嫌来回麻烦的行为,无异于是向汉文帝做了一次抗议和示威。
太子刘启是杀人凶手,也是汉帝国的继承人,他是政治地位上正确的一方,也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所以不用因为失手杀人而付出代价。
吴太子是被害者,刘濞是被害者家属,他们在情理上是正确的一方。
然而,情理上的正确不能取代政治上的正确,作为诸侯,他们忍受冤屈,不做任何抗争,才是应有的正确态度。
悲愤的刘濞只能以托病不上朝的方式进行抗议。
凶手的父亲汉文帝做了一次妥协,他御赐给自己的堂兄刘濞一根手杖,恩准他可以不进京上朝,这其实也就承认了堂兄抗议的正确性。
时光流转,父亲汉文帝去世,儿子刘启继位成为。
刘濞在南方的势力日益壮大,汉景帝想着要削藩了,晁错洞悉到了汉景帝的心思,提出必须消灭掉南方最大的“诸侯王”刘濞。
当年杀刘濞儿子的凶手,也就是现在高高在上汉景帝,立即采纳了晁错的建议。
已经62岁的刘濞自从儿子死了以后就有了谋逆之心,杀儿子的仇人、当今的皇上既然已经采取了行动,他也无所顾忌了,毅然牵头起兵反攻朝廷。
出兵之前,刘濞发表告全军书籍讨伐檄文,他说:“寡人年六十二,身自将。
少子年十四,亦为士卒先。
”这就是说,他的儿子多年以前就已经讨伐过朝廷,已经为此而牺牲。
如今, 想当年,作为父亲的汉文帝多少对侄儿子的死怀有愧疚之心,他的态度是“宽,不忍罚”。
然而,一旦凶手上台,刘启当年用棋盘砸死吴太子的狰狞面目就暴露了。
很多人认为,汉景帝是受了晁错的谋划才急于削藩,其实,晁错一方面从政治的高度看到了南方势力对中央政府的威胁,同时看到了汉景帝的心虚,他急于要清洗掉当年砸死吴太子的血迹。
汉景帝给前线的一份诏书,我们从中就可以看到他屠杀清洗旧罪的心态。
他命令,对于职位在三百石以上的叛军人员,一律格杀勿论,有敢质疑这项命令的,一律腰斩。
杀得越多,洗刷得越干净。
虽然中间经历了很多波,最终的胜利当然还是汉景帝的,以当政者皇家的胜利而告终。
这样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只是,刘濞父子的冤屈和血泪永远得不到伸张,这才是真实的悲剧。
太子党之争,这是一笔糊涂账,所谓正义和公正,在大的历史发展潮流中不值一提,根本不可能得到计算,也没法子做到“亲兄弟明算账”,注定是一场悲剧。
随机文章明朝皇帝朱允是谁?俄罗斯900年木乃伊出土,女木乃伊头发睫毛清晰可见如果有一天火星撞地球,两者都将毁灭(可能性为0)霍金为什么没有获得诺贝尔奖,诺贝尔奖看不起搞理论研究的女妖洞在什么地方,壶关县太行山大峡谷内(世界第一无底洞)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曹操与汉朝:权衡之间的政治智慧
然而,尽管拥有强大的实力,曹操并未取代汉朝,而是选择拥护汉献帝,继承汉朝的衣钵。
为什么曹操没有取代汉朝呢?本文将探讨这一问题。
一、曹操的政治理念 曹操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他深知要实现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必须维护社会秩序和民众的信任。
在当时的环境下,汉朝虽然已经衰败,但其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仍然深入人心。
曹操认识到,直接取代汉朝可能会引起社会动荡,不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
二、曹操对汉朝的利用 曹操在崛起过程中,始终拥护汉献帝,以汉朝的名义进行统治。
这样一来,他既能借助汉朝的声望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又能避免因改朝换代而引发的社会动荡。
此外,曹操还通过改革政治制度、整顿官僚机构等手段,逐步削弱了汉朝的影响力,为曹魏政权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三、曹操的顾虑与制衡 尽管曹操拥有强大的实力,但他也意识到,取代汉朝可能会引发其他割据势力的反弹,导致战乱不断。
为了维护国家的整体利益,曹操选择了暂时忍耐,遵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通过拥立汉献帝来制衡各方势力。
这一举措既体现了曹操的政治智慧,也为曹魏政权的稳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结论 综上所述,曹操没有取代汉朝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他认识到维护社会秩序和民众信任的重要性;其次,他通过拥护汉献帝,巧妙地利用汉朝的声望来巩固自己的地位;最后,他考虑到取代汉朝可能引发的战乱,选择了暂时忍耐,以实现国家的长远发展。
曹操的政治智慧和抉择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