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崖山海战后,南宋彻底灭亡了?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4-08-29 点击数:
简介:「本文来源:亮剑东南」 中华民族历朝历代矗立在神州大地之上,地大物博,所以我们自古重视陆地要塞,然而 海战海防却是缺少了发展,万里长城自秦朝就巍然矗立抵御匈奴,各大要塞战役之名深入人心,然而我们南宋时期却发生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海战“崖山海战”,700年前在这里,南宋与蒙古帝国进行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海战。

崖山海战更是直接关系到南宋朝代的灭亡,这

【千问解读】

「本文来源:亮剑东南」

中华民族历朝历代矗立在神州大地之上,地大物博,所以我们自古重视陆地要塞,然而 海战海防却是缺少了发展,万里长城自秦朝就巍然矗立抵御匈奴,各大要塞战役之名深入人心,然而我们南宋时期却发生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海战“崖山海战”,700年前在这里,南宋与蒙古帝国进行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海战。

崖山海战更是直接关系到南宋朝代的灭亡,这也是南宋和蒙古帝国的决战。

而崖山海战则是以蒙古帝国以少胜多,而南宋军队全军覆灭结束,本文也是对海、海防和南宋的灭亡做出了说明。

▲南宋地图

海战起因

南宋理宗端平元年(也就是1234年),南宋朝廷与蒙古联合灭亡金朝。

金朝的灭亡,对南宋来说是报了百年以来的耻辱,似乎是一件好事。

但是事实却是,金朝灭亡之后没有阻挡的南宋,直面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蒙古帝国,蒙古帝国铁骑带来的惶恐直至南宋亡国。

德祐元年(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元军顺江而下,占领了被陈亮称为“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的镇江。

镇江背山面江,形势雄险,为控扼长江的军事要地。

在此之前,南宋已经失去了屏蔽都城临安的江东一路以及浙西路的部分东北地区。

为了挽回败局,南宋与元军在焦山展开了一场殊死决战。

宋军由两淮镇将张世杰、孙虎臣指挥,在镇江水域集结战船,“以舟师万艘驻焦山东,每十船为一舫,联以铁锁,以示必死”,希望可以阻止元军进攻。

▲蒙古帝国军队

元军将领阿术看见宋军“舳舻连接,旌旗蔽江”,认为可以用火攻击退宋军,“遂选强健善射者千人,载以巨舰,分两翼夹射,阿术居中,合势进击,继以火矢烧其蓬樯,烟焰涨天”。

宋军因为连成一体不能灵活行动,“只是欲走不能,前军争赴水死,后军散走”。

元军继续追击,获宋军海船八十余艘,“黄白鹞船七百余艘”,宋军惨败。

此一役便是著名的“焦山水战”。

在焦山水战之后,南宋长江门户尽丧,都城临安岌岌可危。

同时元军还获宋军海船八十余艘,“黄白鹞船七百余艘”,这进一步增强了自身的水上实力。

自此之后,南宋再也无力进行全面反击。

攻陷临安后,元军乘胜追击,继续南下追击文天祥、陆秀夫等抵抗派建立的南宋小朝廷。

▲文天祥漫画图

崖山海战

德祐二年(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后,南宋流亡政权到达崖山(今广东新会)。

此处东有崖山、西有瓶山,且两山之脉向南延伸入海,如同有一门束住水口,地形易守难攻。

流亡到崖山的南宋政权决定以己之长克敌以短,不和蒙古铁骑陆上硬拼,转而与蒙古帝国展开水战。

但是,南宋将领没有吸取焦山水战的失败经验教训,依然依靠地利固守。

在一位杰出将领的指挥下宋军“以海上船师璇碇海中,集结巨船若干,中洲外舳,贯船身以大索,而周起楼棚如城堡,居煽其中”。

防止敌人火攻,宋军将“舰皆涂泥,缚长木以拒火舟,火不能爇。

”祥兴二年(至元十六年,1279年),元将张弘范兵分几路大举进攻南宋流亡政权。

▲海战出征图

一路由李恒乘着早潮“攻其北,世杰以淮兵殊死战”,一路则是等到中午,由张弘范率领主力水师正面进攻,事先将一部分船队隐蔽起来准备攻敌一个措手不及,并且将收兵信号转为攻击信号,鸣金迷惑敌军。

等双方初一交战,元军却鸣金撤布,料敌一先,一时间连破南宋军队七艘战船。

张世杰知道大势已去,“乃抽精兵入中军”,“乃与苏刘义断维,以十余舟夺港而去”。

陆秀夫想前去救援王舟,可是“王舟大,且诸舟环结,度不得出走”,于是背负帝昺投海殉国。

七日之后,“浮尸出海十余万人。

”2这一场,便是灭亡南宋的“崖山海战”。

崖山海战是我国海战史上的一次重要战役,这场战役中元军以少胜多、宋军全军覆灭。

战后,元军获得战舰八百余艘,宋廷的最后实力被完全摧毁,元朝最终一统中华大地,在历史上我国第一次完全沦陷于外族。

更有日本史学家认为宋朝灭亡是古典意义中国的结束,所谓崖山之后已无中国。

崖山海战的失败标志着南宋海防体系的崩溃,也标志着历时三百二十年的宋朝最终灭亡。

然而,崖山海战的失败绝非偶然,元军整体军事实力远远超过南宋固然是其最重要的原因,但南宋后期海防建设的不得力也是原因之一。

▲海战过程图

南宋后期海防

从1235年宋蒙联合灭金、宋金正面对峙开始,南宋进入了后期阶段。

客观而言,不能说南宋不重视水军和海防建设。

据史料记载,这一时期出于战略防御的需要,南宋还新建了几支水军:宋理宗时期,淳佑五年(1245年)“沿江、湖南、江西、湖广、两浙制、帅、漕司及许浦水军寺,共造轻捷战船千艘,置游击军壮士三万,分备捍御”。

淳佑九年于平江府福山、魏村、江湾三地新建水军各三百人,戍守该地,“以防江面”。

宝佑二年(1254年),于临安创建浙江水军2800人。

宝佑五年(1257年),宋廷于钦州建立水军,建造海船二十艘,并从福建、广东调来1000人前来驻守。

宋度宗时期,咸淳四年(1268年)浙江水军增加7200人,共计一万人,分十寨驻扎。

由上可见,南宋水军和海防建设步伐仍旧在继续,依然保持着相当强大的水军力量和严密的江海防体系。

可以说,在宋蒙对峙的前期,南宋保持着绝对的水上优势。

▲兵临城下

鉴于南宋所拥有的绝对水军优势,蒙元统治者调整了战略策略。

首先,重视水军的建设。

为了适应江战、海战的需要,蒙古统治者非常重视自己的水军建设,先是在灭亡金朝之后全盘接手了其水军遗产;然后在与南宋对峙中,在一次次胜利中,不断壮大自己的水师力量。

不断招纳南宋水军降将。

如,1274年1月襄樊沦陷后,京湖制置副使、知襄阳府吕文焕投降元朝,原驻守襄樊的南宋水师和战舰全部落入元军之手;1275年2月丁家洲一战,元军大获全胜,获得南宋战船一千余艘;之后,又在焦山一战中,获宋军海船八十余艘,“黄白鹞船七百余艘”。

就这样,蒙元水军逐渐从无到有,从弱小到壮大。

1276年左右,蒙元已经拥有一支强大的水上武装力量,实力远远超越南宋水师残余力量。

更为重要的是,蒙元统治者针对南宋严密的江海防体系,又吸取金人的教训,对战略作出了相应的调整:他们避开防守严密的沿海和长江下游地区,而是集中优势兵力,将主攻的方向定在长江中上游。

在先攻下襄樊之后,再顺江东西而下。

从事后来看,这种战略不仅扬长避短,事半功倍,而且起到削弱南宋水师的意外效果。

▲南宋海防图

与蒙古帝国相比而言,南宋最大的优势就是海上作战力量和江海防御体系,南宋主要军事力量都在沿海地区及江河周边。

然而,蒙元统治者避实就虚,并不将这一区域作为攻击目标,迫使南宋调整策略:首先,迫使南宋水军调防。

鉴于荆湖战事吃紧,南宋不得不将原来戍守沿海和长江下游的水军大量抽调前往支援。

以许浦水军为例,被调往淮东戍守的有2025人,被调往鄂渚戍守的有500人,调往金陵戍守的有1000人,而留在本地戍守的仅2540人,这其中被抽调的比例高达百分之六十。

▲船只构造图

对于这种状况,时人李曾伯曾说:“上流舟师素来疏略,非藉许浦、澉浦及下流兵船三二千人,由江泝汉,上下往来,张耀声势,此项乞速赐差调。

”由此可见,为了支援元军炮火最为激烈的地区,本该戍守长江下游和沿海地区的水军被大量抽调内地,水军缺额现象十分严重,沿海防御自然不断弱化。

其次,削弱了南宋对海军和海舰的重视。

南宋水军本身就存在着不少弊端,到了后期便更加严重,而蒙元战略目标的调整使这些弊端更加严重。

由于相关经费投入的不足,致使水师出现严重的缺额现象。

以定海水军为例,作为这样一支宋廷相当重视的水军,其缺额人数竟然也达到了六分之一,所以时人吴潜声称“一向缘郡帑不支,阙额常近千人”。

▲海防实地图

所以在崖山海战中,宋军兵力号称20多万人,实际其中十数万为文官、宫女、太监和其他非战斗人员。

其他还有水军装备不足且年久失修、战船不足只得大量征用民船、管理不善、战术保守等问题。

由上分析可见,崖山海战的失败绝非偶然,它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就南宋方面而言,由于蒙元南宋并不以水师力量最为强大、江海防最为严密的长江下游以及沿海地区为攻击目标,不仅使南宋不得不调派沿海水军前往战事激烈的荆湖战场,而且放松了对海军、战舰以及海防的重视和投入,严重地削弱了南宋海军的战斗力。

就蒙元方面而言,通过继承金朝水师遗产以及不断俘获南宋水军和战舰,使自己的水师力量不断壮大,最后超越了南宋水师残余力量。

双方力量的此消彼长,注定了南宋江海防体系的崩溃。

崖山海战在开战之前,已经注定了其失败的悲剧命运。

▲海战侵略路线图

综上所述,南宋的命运与海战、海防休戚相关,整个一朝的历史就在海战与海防的互动中揭开序幕、落下帷幕。

在南宋后期与蒙古(元)之间长达四十余年的对峙中,最开始的南宋政权还能充分利用本身的天时地利人和以及南宋朝廷中期累计的水军优势和建造多年的严密江海沿岸与江河防御体系,与古代世界最强大蒙元铁骑周旋。

然而,到宋蒙对峙后期,随着蒙元水师力量的逐渐壮大,而南宋水军力量的停止发展,在此消彼长之间,南宋丧失了其对蒙元铁骑的一大优势,注定了其灭亡的命运。

崖山海战一役,蒙元大军以其强大的水军和水陆配合战略,完成了对南宋的最后一击。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在南宋以前,有史可查的大规模水战、海战不少,但却没有一个王朝兴亡像南宋这样,与海战、海防有着如此密切的关系。

无论如何,南宋一朝对水军和江海防之重视,可以说在古代历代王朝中无一出其右,南宋也正是因为自身在海上的优势从而弥补了自身陆地上军队的缺陷,并且与蒙古帝国周旋许久,与建立在剽悍铁骑基础的金朝南北对峙近百年,即便遇到古代人类世界最强战力的蒙古铁骑大军,抗衡时间竟然达到四十余年之久,尽管最后难逃亡国之祸,然则其间的经验教训亦可为后世之借鉴

南宋先是经年与金国交战,之后更是经历与蒙古帝国铁骑的大战之后逃亡崖山,国力日渐虚弱,得不到很好的补充与休整,虽然南宋的经济繁荣,但是也正是这种繁荣让南宋的危机意识减弱,之后的战争让宋朝人民苦不堪言,崖山海战便是将南宋朝廷最后的一口精气神打散了,最为依仗的海战海防输给了以陆战闻名的蒙古帝国,这也南宋灭亡的原因。

举报/反馈

百家姓为何会有复姓?中国的复姓是怎么来的?

从古至今姓氏都是当作家族血脉传承的依据。

在中国的百家姓中,大多都是单字的姓氏,但也有一部分为双字的复姓,比如大家所熟悉的慕容、司马、欧阳等等,那么这些复姓是怎么来的呢?为何会复姓产生呢?复姓,是由两个及以上的汉字组成的姓氏。

很多人以为复姓全部都是起源于历史的北方的少数民族,本来是错误的,多数的复姓都是起源于历史汉族。

复姓的来源比较多,有官名来的,如太史、巫马、乐正等;以封邑来的,如令狐、羊舌、段干等;以居住地而来的,如东郭、南郭和闾丘等;还有以祖先名字而来的,如公良、公羊和颛孙等;有些则源于少数民族改姓而来,如拓拔姓和尉迟、万俟等,也有以物品名称而来的谷梁姓,甚至有如赫连这样自创的姓氏。

中国的复姓分为汉族复姓和少数民族复姓。

南宋史学家郑樵在《通志略·氏族》中,把从西汉到唐朝少数民族的汉式复姓划分为“代北复姓”“关西复姓”“诸方复姓”三大流派。

宋朝以来又陆续增加了“鲜卑复姓”“契丹复姓”“女真复姓”“蒙古复姓”“满洲复姓”,以及中华南方少数民族的复姓流派。

在《中国姓氏大辞典》中显示,中国从古至今各族用汉字记录的双字姓有9012个、三个字的姓有4850个、四个字的姓有2276个、五个字的姓有541个、六个字的姓有142个、七个字的姓有39个、八个字的姓有14个、九个字的姓有7个、十个字的姓氏有1个。

复姓在中国曾经是很多的,但是现在这有些复姓已经基本消失,像公孙、即墨、公良、第二等,都已经很难找到。

到现代,因为中国的人口太多,导致了很多重名的。

曾经有一段时流行单姓改复姓,但是这些后改的复姓在本质上并不算是复姓,因此也并没有被国家列为复姓。

蒙山大佛消失秘密,为何突然消失600年?

蒙山大佛论高度,是世界第二大佛,论年代则是世界最早的大型石刻佛像。

蒙山大佛生于北齐551年,1千5百多岁,比四川乐山大佛早162年,它高66米,比已炸毁的西方公认“世界第一大佛”阿富汗巴米扬大佛高,时间还要久远100多年。

就这么一尊大佛却从人们的视野中奇怪消失600年。

蒙山大佛为何会奇怪“失踪”600年?佛像哪去了?蒙山大佛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区西南二十多公里的蒙山。

据史籍载蒙山大佛建成于北齐时的公元551年,是我国最早的露天摩崖石刻大佛。

元代以后,蒙山大佛奇怪“失踪”。

直至六百多年后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才被山西太原当地一个叫王剑霓的老人发现。

蒙山大佛消失秘密,为何突然消失600年?佛像全高六十多米,至今已有近1500年的历史,比已炸毁的西方公认“世界第一大佛”阿富汗巴米扬大佛高,时间还要久远100多年,比四川乐山大佛低,但比其建造时间早162年,是我国乃至世界最早的露天摩崖石刻大佛。

在《北齐书》“幼主恒纪”中记载着“凿晋阳西山为大佛像,一夜燃油万盆,光照宫内。

”这个“宫”就是指历史上著名的晋阳宫,遗址在晋源镇古城营村九龙庙一带。

晋阳西山在哪里,《北齐书》中并未讲明。

晋阳西山即太原西山,这里的天龙山天龙寺、龙山童子寺、蒙山开化寺三处都有大佛,到底哪处才是“西山大佛”呢?当年武则天曾专门为大佛制作了硕大的袈裟,可见其兴盛,然而随着朝代的更替,饱受战火摧毁和自然侵蚀的大佛在元末时佛头崩落,腹部以下掩埋于土石间。

1983年时,一位叫“王剑霓”的太原人,在普查地名时,重新发现了蒙山大佛。

发现当时还有一处地名叫做大肚崖,觉得非常神秘。

北朝时期,太原已是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冲撞交汇的前沿,随着三个少数民族主体性政权在并州地区的确立,太原逐渐成为多民族融合与北方贸易的中心区域。

而这一阶段,北朝这个异族统治的开放、创新、萌动的执政状态,也正是佛教在山西境内迅速发展的动因。

著名高僧佛图澄,得到后赵石勒政权的大力支持,在山西境内弘扬佛法、广收门徒,以致魏晋时期佛门高师名僧多出其门下。

与释道安齐名的高僧法济、支昙、慧远、法显等都是山西人氏。

其中雁门楼烦人慧远,菜叶网,与鸠摩罗什一起被后世佛界奉为泰山北斗。

而平阳人法显则是中国历史上赴印度、斯里兰卡访学的第一人,著有《佛国记》一书。

东魏时期代县僧人昙鸾是净土宗的开山鼻祖之一,东魏孝静帝称其为“神鸾”,日本佛界称其为本师,并尊山西交城玄中寺为祖庭。

佛教的繁荣直接推动了寺庙建筑的发展,有关资料显示,北魏、东魏、西魏皇室出资筹建寺院约47处,王公大臣筹建寺庙约830余处,民间出资筹建寺庙约三万余处。

这一时期的佛像,多广额高鼻,长眉丰颐,很似北魏鲜卑人的体征。

体态衣纹多劲直,形象肃穆,身躯雄伟健壮,显示出游牧民族粗犷、豪放的气质风貌。

加入收藏
               

为何崖山海战后,南宋彻底灭亡了?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