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震天下典故出处介绍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4-08-10 点击数:
简介:在三国时期,曹操身边从来都不缺能人异士,而且更是有大把人挤破头都想帮曹操效力。

一方面是因为曹操的确爱才,还有就是百姓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施展自己的抱负也就只有这一条路选择了。

不过早期郭嘉还是曹操最信任的军师,郭嘉最遗憾的就是活的不长,但是郭嘉的能力绝对毋庸置疑,毕竟是能压制住司马懿的人,今天讲的这个成语威震天下就和郭嘉有关,一起来看

【千问解读】

在三国时期,曹操身边从来都不缺能人异士,而且更是有大把人挤破头都想帮曹操效力。

一方面是因为曹操的确爱才,还有就是百姓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施展自己的抱负也就只有这一条路选择了。

不过早期郭嘉还是曹操最信任的军师,郭嘉最遗憾的就是活的不长,但是郭嘉的能力绝对毋庸置疑,毕竟是能压制住司马懿的人,今天讲的这个成语威震天下就和郭嘉有关,一起来看看是个怎样的故事吧。

威震天下典故出处介绍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郭嘉传》,时间是在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主人公是郭嘉。

原文如下:

太祖将征袁尚及三郡乌丸,诸下多惧刘表使刘备袭许以讨太祖,嘉曰:“公虽威震天下,胡恃其远,必不设备。

因其无备,卒然击之,可破灭也。

且袁绍有恩于民夷,而尚兄弟生存。

今四州之民,徒以威附,德施未加,舍而南征,尚因乌丸之资,招其死主之臣,胡人一动,民夷俱应,以生蹋顿之心,成觊觎之计,恐青、冀非己之有也。

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

”太祖遂行。

威震天下典故出处介绍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曹操打算征讨袁尚及三郡乌丸,但手下不少文武却惧怕刘表会派遣刘备以讨伐曹操的名义偷袭许昌。

郭嘉表示:“曹公您的威名虽然传遍全国,但乌丸自持地处偏远,肯定不会加以防备。

我们利用他们的这个弱点发动奇袭,一定可以将其击败。

袁绍生前对乌丸的胡人和汉人都有恩惠,所以袁尚兄弟才逃到了那里。

如今青州、幽州、并州、冀州等地虽然被我军占领,但当地百姓只是迫于我军的强大压力,我们并没有施以恩惠。

如果我们舍弃乌丸而南征刘表,袁尚就可以借助乌丸的支持,召集忠心的旧部继续与我们为敌。

乌丸一旦有所动作,百姓们就会纷纷响应,这就会进一步增强蹋顿的野心,届时恐怕青州和冀州就难以被我们所控制。

威震天下典故出处介绍

刘表不过是个空谈家,他只知才能不及刘备,重用刘备就担心日后更加难以控制,不用则刘备不会真心实意为其卖命。

目前虽然远征乌丸会造成中原空虚,但曹公根本不必担心。

”于是,曹操便率部开始远征乌丸。

本文要介绍的三国成语,便是郭嘉口中的“威震天下”,意为威名传遍全国。

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西汉桓宽所著《盐铁论•非鞅》中的“蒙恬却胡千里,非无功也,威震天下,非不强也。

威震天下典故出处介绍

远征乌丸,是曹操彻底消灭袁绍残余势力并统一中国北方的关键一步。

就在此时,寄寓荆州的刘备向刘表提出利用中原空虚偷袭许昌的计划,曹营中的部分文武对此非常担心和忧虑。

此时郭嘉的表态就显得非常关键和重要。

他认为不出兵征讨乌丸就无法稳定中原局势,同时认为刘备的计策虽然高明,但刘表却不会采纳。

这不但体现出郭嘉出色的战略头脑,同时也可以看出郭嘉对刘表、刘备之间关系的精准判断。

后来的历史进程也证明郭嘉的判断是正确的。

曹操远征三郡,很快便歼灭了蹋顿及袁绍残余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地区。

而刘表也正如郭嘉所预料的那样拒绝了刘备的建议。

从这则成语故事可以看出,郭嘉的能力是多么的高强。

如果他没有英年早逝,他与诸葛亮之间的较量就会成为曹、刘斗法的焦点。

阳和启蛰,品物皆春的意思是什么含出处,揭秘,典故,全诗赏析

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是一句很给力也非常有意思的这个诗句,非常的有内涵,但是我们也只是单纯的看到了其中的一句,那么这首诗词的全诗是什么呢?这一句诗词的意思又是什么呢?还是有这首诗的典故,出处下面我们都一一来分析揭秘看看了,期待大家加入哦!1、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的意思是什么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2、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全诗《景德以后祀五方帝十六首其一》作者:佚名条风斯应,候历维新。

阳和扈蛰,品物皆春。

篪簧协奏,簠簋毕陈。

精羞丰度,景福攸臻。

3、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的出处典故这句话是出自《宋史·乐志》。

4、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揭秘和赏析阳和启蛰,品物皆春的意思是蛰虫始振,,蛰虫,是冬藏之虫,春天来了被惊醒,动而未出,春回大地,一片生机,也是比喻恶劣的环境过去,顺利和美好的时光开始了的意思。

这句话是出自《宋史·乐志》,正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

春天当作一年的美好开端,代表着新生与希望,预示着圆满顺利的未来,预示着新的希望。

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 典故由来是什么

沧海桑田,是汉语的一则成语,出自东晋·葛洪《神仙传·麻姑》。

意思是大海变成农田(桑田: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巨大。

现在通常用来比喻人事物的变迁或岁月的更迭。

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沧海桑田意思是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

比喻人世间事物变化极大,或者变化较快。

,桑田:农田。

沧海桑田读音是cāng hǎi sāng tián,简拼 chst,为联合式结构,沧海和桑田为并列词语,沧海桑田通常在源物备句子中作谓语、宾语、分句。

造句参考:离开几十年,今日重回故乡,已是人事全非,颇有沧海桑田之慨。

“沧海桑田”典故中所谓的“沧桑之变”是发生在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现象。

由于地球内部的物质总在不停的运动着,所以会促使地壳发生变动,有时上升,有时下降。

挨近大陆边缘的海水比较浅,假如地壳上升,海底便会露出,而成为陆地;相反,海边的陆地下沉,便会变为海洋。

有时海底发生火山喷发或地震,形成海底高原、山脉、火山,它们如果露出海面,也会成为陆地。

但“沧海桑田”主要还是因为气候的变化。

沧海桑田的典故来源沧海桑田出自晋·葛洪《神仙传·麻姑》:“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

”意思是麻姑自己说道,自从到这里以来,已经眼见东海三次变为农田。

葛洪,晋句容人,字稚川,自号抱朴子。

好神仙导养之法,着《抱朴子》一书,述炼丹之法,建立长生理论。

而成书时间较晚的《神仙传》,收录数十位道教神仙的传记,书里记载这么一段故事:传说中的仙女麻姑,在和仙人王方平谈天叙旧时说道:自从上次接待你之后,东海已经三次变成农田了,时间过得真快。

刚才到蓬莱仙山去巡视时,看见周围的海水,比我上次去时又浅了一半,难道又将再度乾涸变成陆地?王方平于是感叹地说:一旦变成陆地后,行经东海,又要满是飞扬的尘土了。

后来这个故事演变成沧海桑田这句成语,桑田就是种农作物的田,也就是陆地。

沧海桑田原用来比喻环境变化很大,后也可用来比喻世事无常,变化很快。

加入收藏
               

威震天下典故出处介绍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