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栅连营典故出处介绍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4-07-24 点击数:
简介:实际上刘备当年伐吴并不是自不量力,当时蜀汉的实力的确能和东吴一争高下。

只是刘备求胜心切,犯了行军大忌,被陆逊抓住机会一举攻破。

其实后人再看这场战役的时候,也是为刘备痛失好局感到遗憾,哪怕是刘备最终没输这么惨,可能对蜀汉来说也是好事。

这次讲解的成语树栅连营正是出自夷陵之战,曹丕事后在评价此次战役时也提到了刘备所犯下的错误,一起来看看吧

【千问解读】

实际上刘备当年伐吴并不是自不量力,当时蜀汉的实力的确能和东吴一争高下。

只是刘备求胜心切,犯了行军大忌,被陆逊抓住机会一举攻破。

其实后人再看这场战役的时候,也是为刘备痛失好局感到遗憾,哪怕是刘备最终没输这么惨,可能对蜀汉来说也是好事。

这次讲解的成语树栅连营正是出自夷陵之战,曹丕事后在评价此次战役时也提到了刘备所犯下的错误,一起来看看吧。

树栅连营典故出处介绍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文帝纪》,时间是在曹魏黄初三年(公元222年),主人公是魏文帝曹丕。

原文如下:

闰月,孙权破刘备于夷陵。

初,帝闻备兵东下,与权交战,树栅连营七百余里,谓群臣曰:“备不晓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苞原隰险阻而为军者为敌所禽’,此兵忌也。

孙权上事今至矣。

”后七日,破备书到。

树栅连营典故出处介绍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曹魏黄初三年(公元222年)闰六月,孙权在夷陵之战中打败刘备。

当初,曹丕听说刘备亲自率军东下,向孙权发动进攻,又设立栅栏将营垒连接在一起长达七百余里。

曹丕对群臣表示:“刘备不懂得用兵,哪有连营七百多里去对抗敌军的呢?‘草木茂盛、广阔平坦、行动受阻、低洼潮湿、险要阻塞这五种地方都容易被敌军击败’,这是兵家大忌。

不久之后孙权一定会送来告捷的表章。

”七天之后,孙权打败刘备的文书果然送到了曹丕的面前。

本文要介绍的三国成语,便是文中提到的“树栅连营”,意为设立栅栏,连接营垒,比喻军事防御,以拒敌军。

这也是由曹丕所首创的一句成语。

树栅连营典故出处介绍

本文介绍的这则成语故事发生在蜀汉与东吴之间爆发的夷陵之战期间。

经过一番激战,刘备进攻受阻,在前线设立长达七百多里的营寨。

这一举动不但令东吴主将陆逊迅速找到了破敌之策,就连不懂得军事的曹丕都看出了端倪。

他所说的“苞原隰险阻而为军者为敌所禽”不过是兵法常识,并因此预判刘备必将失败。

那么,常年征战的刘备为何会犯下如此低级的错误呢?其实这也是有原因的。

经过一年的征战,刘备进攻受阻,不得不转入相持阶段。

而此时刘备大军出在狭长的山谷地带,军队及后勤补给线容易受到东吴军队的袭击。

因此,刘备采取连营七百里的做法避免损失。

从这一点来看,刘备的做法还是比较谨慎小心的。

树栅连营典故出处介绍

不过,刘备此举也带来了一个致命的缺陷,兵力多于分散。

同时,由于当时正值酷暑,天气炎热,风干物燥火,而熟悉当地气候和地形的东吴主将陆逊则抓住了这一千载难逢的时机,采用火攻的战术,出其不意,终于将刘备击溃。

如果当时是阴雨天气,陆逊的火攻之策就将难以奏效。

也就是说当时的气候因素对战局的影响更大。

阳和启蛰,品物皆春的意思是什么含出处,揭秘,典故,全诗赏析

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是一句很给力也非常有意思的这个诗句,非常的有内涵,但是我们也只是单纯的看到了其中的一句,那么这首诗词的全诗是什么呢?这一句诗词的意思又是什么呢?还是有这首诗的典故,出处下面我们都一一来分析揭秘看看了,期待大家加入哦!1、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的意思是什么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2、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全诗《景德以后祀五方帝十六首其一》作者:佚名条风斯应,候历维新。

阳和扈蛰,品物皆春。

篪簧协奏,簠簋毕陈。

精羞丰度,景福攸臻。

3、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的出处典故这句话是出自《宋史·乐志》。

4、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揭秘和赏析阳和启蛰,品物皆春的意思是蛰虫始振,,蛰虫,是冬藏之虫,春天来了被惊醒,动而未出,春回大地,一片生机,也是比喻恶劣的环境过去,顺利和美好的时光开始了的意思。

这句话是出自《宋史·乐志》,正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

春天当作一年的美好开端,代表着新生与希望,预示着圆满顺利的未来,预示着新的希望。

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 典故由来是什么

沧海桑田,是汉语的一则成语,出自东晋·葛洪《神仙传·麻姑》。

意思是大海变成农田(桑田: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巨大。

现在通常用来比喻人事物的变迁或岁月的更迭。

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沧海桑田意思是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

比喻人世间事物变化极大,或者变化较快。

,桑田:农田。

沧海桑田读音是cāng hǎi sāng tián,简拼 chst,为联合式结构,沧海和桑田为并列词语,沧海桑田通常在源物备句子中作谓语、宾语、分句。

造句参考:离开几十年,今日重回故乡,已是人事全非,颇有沧海桑田之慨。

“沧海桑田”典故中所谓的“沧桑之变”是发生在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现象。

由于地球内部的物质总在不停的运动着,所以会促使地壳发生变动,有时上升,有时下降。

挨近大陆边缘的海水比较浅,假如地壳上升,海底便会露出,而成为陆地;相反,海边的陆地下沉,便会变为海洋。

有时海底发生火山喷发或地震,形成海底高原、山脉、火山,它们如果露出海面,也会成为陆地。

但“沧海桑田”主要还是因为气候的变化。

沧海桑田的典故来源沧海桑田出自晋·葛洪《神仙传·麻姑》:“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

”意思是麻姑自己说道,自从到这里以来,已经眼见东海三次变为农田。

葛洪,晋句容人,字稚川,自号抱朴子。

好神仙导养之法,着《抱朴子》一书,述炼丹之法,建立长生理论。

而成书时间较晚的《神仙传》,收录数十位道教神仙的传记,书里记载这么一段故事:传说中的仙女麻姑,在和仙人王方平谈天叙旧时说道:自从上次接待你之后,东海已经三次变成农田了,时间过得真快。

刚才到蓬莱仙山去巡视时,看见周围的海水,比我上次去时又浅了一半,难道又将再度乾涸变成陆地?王方平于是感叹地说:一旦变成陆地后,行经东海,又要满是飞扬的尘土了。

后来这个故事演变成沧海桑田这句成语,桑田就是种农作物的田,也就是陆地。

沧海桑田原用来比喻环境变化很大,后也可用来比喻世事无常,变化很快。

加入收藏
               

树栅连营典故出处介绍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