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害其能典故出处介绍

当时马超的敌人还不是曹操,但自己也需要找一位靠山,很显然张鲁这个靠山并不怎么靠谱。
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心害其能”,便是马超和张鲁之间发生的一些事,当时马超在张鲁账下并不得知,所以最终转投刘备。
看来这个抉择还是没有做错的,不然后人也不会记住他。
【千问解读】
早年的马超便以名震天下,当时他投奔张鲁时,两人之间还发生过一些小摩擦,最终差点酿成大错。
当时马超的敌人还不是曹操,但自己也需要找一位靠山,很显然张鲁这个靠山并不怎么靠谱。
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心害其能”,便是马超和张鲁之间发生的一些事,当时马超在张鲁账下并不得知,所以最终转投刘备。
看来这个抉择还是没有做错的,不然后人也不会记住他。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马超传》注引《典略》,时间是在献帝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主人公是马超。
原文如下:
(马超)后奔汉中,张鲁以为都讲祭酒,欲妻之以女,或谏鲁曰:“有人若此不爱其亲,焉能爱人?”鲁乃止。
初,超未反时,其小妇弟种留三辅,及超败,种先入汉中。
正旦,种上寿于超,超搥胸吐血曰:“阖门百口,一旦同命,今二人相贺邪?”后数从鲁求兵,欲北取凉州,鲁遣往,无利。
又鲁将杨白等欲害其能,超遂从武都逃入氐中,转奔往蜀。
是岁建安十九年也。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马超后来逃到汉中投奔张鲁。
张鲁任命马超为都讲祭酒,想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
有人提醒张鲁说:“像马超这样的人,让全家都受到自己的连累而遭殃,他还会爱别人的女儿吗?”张鲁因此打消了这个念头。
当初,马超还没有与曹操为敌时,他小妾的弟弟种氏留在三辅地区。
等到马超失败时,种氏先行到了张鲁所在的汉中。
过年节时,种氏举杯向马超道贺。
马超捶胸吐血,悲伤地说道:“现在我一家满门二百余口都被屠杀于一旦,你们二人还忍心道贺吗?”
后来,马超又多次向张鲁借兵,想夺回凉州。
一开始张鲁答应了马超的请求,但马超并未获得成功。
这时,张鲁手下的将军杨白等人妒忌马超的能力,马超便从武都郡逃入氐人所居住的地区,转而投奔刘备。
这一年是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便是文中所提到的“心害其能”,意为嫉妒他人的能力。
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司马迁《史记》中的“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
献帝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曹操借口出兵汉中进入关中地区。
马超与韩遂等其他割据势力联合发动叛乱,而此时包括马超父亲马腾在内的家族两百多人尚在曹操控制地区作为人质。
不久后,马超兵败,不得不逃往汉中,家人也全部被曹操所杀。
张鲁一开始对马超较为重视,一度想将自己的女儿嫁给马超。
不过,张鲁的部下显然对马超这位有背父骂名的猛将心存疑虑,向张鲁劝谏,终于使得张鲁打消了嫁女的念头。
随着马超多次入侵凉州的失败,张鲁阵营对马超的不满越发强烈,将领杨白的表现尤为明显。
在这种情况下,马超不得不背弃张鲁而转投刘备。
从后来的发展来看,张鲁显然对马超的背叛非常愤怒,又将马超留下汉中的亲属全部杀死。
阳和启蛰,品物皆春的意思是什么含出处,揭秘,典故,全诗赏析
2、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全诗《景德以后祀五方帝十六首其一》作者:佚名条风斯应,候历维新。
阳和扈蛰,品物皆春。
篪簧协奏,簠簋毕陈。
精羞丰度,景福攸臻。
3、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的出处典故这句话是出自《宋史·乐志》。
4、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揭秘和赏析阳和启蛰,品物皆春的意思是蛰虫始振,,蛰虫,是冬藏之虫,春天来了被惊醒,动而未出,春回大地,一片生机,也是比喻恶劣的环境过去,顺利和美好的时光开始了的意思。
这句话是出自《宋史·乐志》,正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
春天当作一年的美好开端,代表着新生与希望,预示着圆满顺利的未来,预示着新的希望。
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 典故由来是什么
意思是大海变成农田(桑田: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巨大。
现在通常用来比喻人事物的变迁或岁月的更迭。
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沧海桑田意思是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
比喻人世间事物变化极大,或者变化较快。
,桑田:农田。
沧海桑田读音是cāng hǎi sāng tián,简拼 chst,为联合式结构,沧海和桑田为并列词语,沧海桑田通常在源物备句子中作谓语、宾语、分句。
造句参考:离开几十年,今日重回故乡,已是人事全非,颇有沧海桑田之慨。
“沧海桑田”典故中所谓的“沧桑之变”是发生在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现象。
由于地球内部的物质总在不停的运动着,所以会促使地壳发生变动,有时上升,有时下降。
挨近大陆边缘的海水比较浅,假如地壳上升,海底便会露出,而成为陆地;相反,海边的陆地下沉,便会变为海洋。
有时海底发生火山喷发或地震,形成海底高原、山脉、火山,它们如果露出海面,也会成为陆地。
但“沧海桑田”主要还是因为气候的变化。
沧海桑田的典故来源沧海桑田出自晋·葛洪《神仙传·麻姑》:“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
”意思是麻姑自己说道,自从到这里以来,已经眼见东海三次变为农田。
葛洪,晋句容人,字稚川,自号抱朴子。
好神仙导养之法,着《抱朴子》一书,述炼丹之法,建立长生理论。
而成书时间较晚的《神仙传》,收录数十位道教神仙的传记,书里记载这么一段故事:传说中的仙女麻姑,在和仙人王方平谈天叙旧时说道:自从上次接待你之后,东海已经三次变成农田了,时间过得真快。
刚才到蓬莱仙山去巡视时,看见周围的海水,比我上次去时又浅了一半,难道又将再度乾涸变成陆地?王方平于是感叹地说:一旦变成陆地后,行经东海,又要满是飞扬的尘土了。
后来这个故事演变成沧海桑田这句成语,桑田就是种农作物的田,也就是陆地。
沧海桑田原用来比喻环境变化很大,后也可用来比喻世事无常,变化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