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汤止沸典故出处介绍

这次为大家介绍的成语“扬汤止沸”,就和董卓还有袁绍有关,董卓虽然权倾朝野但但对他的人很多,大家都在找机会除掉董卓,而袁
【千问解读】
东汉末年,朝中大臣对董卓还有袁绍几乎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态度,大家似乎都更惧怕董卓一些,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其实董卓背后有一整个西凉军为他撑腰,掌权兵权的人自然会更有威胁,袁绍虽然家世显赫但兵力也就一般,完全不是董卓的对手。
这次为大家介绍的成语“扬汤止沸”,就和董卓还有袁绍有关,董卓虽然权倾朝野但但对他的人很多,大家都在找机会除掉董卓,而袁绍在这中间就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董卓传》注引《典略》,时间是在东汉中平六年(公元189年),主人公是董卓。
原文如下:
臣伏惟天下所以有逆不止者,各由黄门常侍张让等侮慢天常,操擅王命,父子兄弟并据州郡,一书出门,便获千金,京畿诸郡数百万膏腴美田皆属让等,至使怨气上蒸,妖贼窎起。
臣前奉诏讨于扶罗,将士饥乏,不肯渡河,皆言欲诣京师先诛阉竖以除民害,从台阁求乞资直。
臣随慰抚,以至新安。
臣闻扬汤止沸,不如灭火去薪,溃痈虽痛,胜于养肉,及溺呼船,悔之无及。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微臣认为如今天下不断出现犯上作乱现象的根本原因,是黄门常侍张让等人违反天理常规,操纵利用王命,他的父子兄弟们各自占据州郡,一封文书出门,便可获得千两黄金,京城周围郡县数百里的肥沃土地都被张让等人霸占,因而使得民众怨气十足,骚乱蜂起。
微臣以前曾奉王命讨伐扶罗,将士们饥饿不堪,不愿意渡过黄河,还纷纷表示要先到京师诛杀阉宦小人,为民除害,然后再到官署去索要军饷。
经过微臣的反复安抚,他们才到达新安。
微臣听说把锅里开着的水舀起来再倒回去,使它凉下来不沸腾,还不如灭火去柴。
去掉毒疮虽然很疼,但却比留着它要好。
等到船沉到水中,后悔就来不及了。
本文要介绍的三国成语,便是董卓在这份奏表中提到的“扬汤止沸”,意为把锅里开着的水舀起来再倒回去,使它凉下来不沸腾。
比喻办法不对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春秋文子所著《文子》中的“故扬汤止沸,沸乃益甚,知其本者,去火而已。
”
汉灵帝病逝后,以袁绍为首的士大夫集团建议大将军何进铲除宦官集团,但遭到当时的皇太后、何进的姐姐何氏的强烈反对。
有了皇太后的撑腰,宦官们都心存侥幸。
因此,尽管京城局势紧张,但却并没有发生冲突。
然而,宁静最终被董卓的这倒奏表所打破。
当宦官们看到董卓的这份奏表后,大为恐惧,很快采取行动杀死了何进。
为何宦官们不怕何进和袁绍,却对董卓的奏表如此紧张呢?这与董卓的为人有很大的关系。
大将军何进及袁绍虽然反对宦官专权,但都与宦官们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宦官们仍有利用这些关系摆脱危机的可能。
而董卓的情况却完全不一样。
他来自西北边陲,手握重兵,以彪悍著称,当年连汉灵帝的旨意都敢违背。
他的强硬表态令宦官们惶惶不可终日,认为只要董卓大军进入京城,自己必将性命不保。
故此,宦官们只得先下手为强。
阳和启蛰,品物皆春的意思是什么含出处,揭秘,典故,全诗赏析
2、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全诗《景德以后祀五方帝十六首其一》作者:佚名条风斯应,候历维新。
阳和扈蛰,品物皆春。
篪簧协奏,簠簋毕陈。
精羞丰度,景福攸臻。
3、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的出处典故这句话是出自《宋史·乐志》。
4、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揭秘和赏析阳和启蛰,品物皆春的意思是蛰虫始振,,蛰虫,是冬藏之虫,春天来了被惊醒,动而未出,春回大地,一片生机,也是比喻恶劣的环境过去,顺利和美好的时光开始了的意思。
这句话是出自《宋史·乐志》,正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
春天当作一年的美好开端,代表着新生与希望,预示着圆满顺利的未来,预示着新的希望。
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 典故由来是什么
意思是大海变成农田(桑田: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巨大。
现在通常用来比喻人事物的变迁或岁月的更迭。
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沧海桑田意思是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
比喻人世间事物变化极大,或者变化较快。
,桑田:农田。
沧海桑田读音是cāng hǎi sāng tián,简拼 chst,为联合式结构,沧海和桑田为并列词语,沧海桑田通常在源物备句子中作谓语、宾语、分句。
造句参考:离开几十年,今日重回故乡,已是人事全非,颇有沧海桑田之慨。
“沧海桑田”典故中所谓的“沧桑之变”是发生在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现象。
由于地球内部的物质总在不停的运动着,所以会促使地壳发生变动,有时上升,有时下降。
挨近大陆边缘的海水比较浅,假如地壳上升,海底便会露出,而成为陆地;相反,海边的陆地下沉,便会变为海洋。
有时海底发生火山喷发或地震,形成海底高原、山脉、火山,它们如果露出海面,也会成为陆地。
但“沧海桑田”主要还是因为气候的变化。
沧海桑田的典故来源沧海桑田出自晋·葛洪《神仙传·麻姑》:“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
”意思是麻姑自己说道,自从到这里以来,已经眼见东海三次变为农田。
葛洪,晋句容人,字稚川,自号抱朴子。
好神仙导养之法,着《抱朴子》一书,述炼丹之法,建立长生理论。
而成书时间较晚的《神仙传》,收录数十位道教神仙的传记,书里记载这么一段故事:传说中的仙女麻姑,在和仙人王方平谈天叙旧时说道:自从上次接待你之后,东海已经三次变成农田了,时间过得真快。
刚才到蓬莱仙山去巡视时,看见周围的海水,比我上次去时又浅了一半,难道又将再度乾涸变成陆地?王方平于是感叹地说:一旦变成陆地后,行经东海,又要满是飞扬的尘土了。
后来这个故事演变成沧海桑田这句成语,桑田就是种农作物的田,也就是陆地。
沧海桑田原用来比喻环境变化很大,后也可用来比喻世事无常,变化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