掷鼠忌器典故出处介绍

董卓威胁皇帝要他写下解散关东军的诏书,结果袁绍的杀下却把董卓派去的使者给杀害了。
虽然当时汉室皇帝的影响力已经没有那么强大,但大家也都还不当轻易违抗升职,只有袁绍敢带头冲锋。
实际上这也是两个家族之间的矛盾,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掷鼠忌器”就出在三国,讲述东汉末年各方诸侯究竟是如何讨伐董卓的,一起来看看
【千问解读】
三国时期,天下诸侯共同讨伐董卓。
董卓威胁皇帝要他写下解散关东军的诏书,结果袁绍的杀下却把董卓派去的使者给杀害了。
虽然当时汉室皇帝的影响力已经没有那么强大,但大家也都还不当轻易违抗升职,只有袁绍敢带头冲锋。
实际上这也是两个家族之间的矛盾,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掷鼠忌器”就出在三国,讲述东汉末年各方诸侯究竟是如何讨伐董卓的,一起来看看背后的典故是怎样的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就见于《三国志•董卓传》注引谢承《后汉书》,时间是在献帝初平二年(公元191年),主要人物为王匡和胡母班。
原文如下:
班,王匡之妹夫,董卓使班奉诏到河内,解释义兵。
匡受袁绍旨。
收班系狱,欲杀之以徇军。
班与匡书云:“自古以来,未有下土诸侯举兵向京师者。
刘向传曰‘掷鼠忌器’,器犹忌之,况卓今处宫阙之内,以天子为藩屏,幼主在宫,如何可讨?仆与太傅马公、太仆赵岐、少府阴修俱受诏命。
关东诸郡,虽实嫉卓,犹以衔奉王命,不敢玷辱。
而足下独囚仆于狱,欲以衅鼓,此悖暴无道之甚者也。
仆与董卓有何亲戚,义岂同恶?而足下张虎狼之口,吐长慐之毒,恚卓迁怒,何甚酷哉!死,人之所难,然耻为狂夫所害。
若亡者有灵,当诉足下于皇天。
夫婚姻者祸福之机,今日着矣。
曩为一体,今为血绚。
亡人子二人,则君之甥,身没之后,慎勿令临仆尸骸也。
”匡得书,抱班二子而泣。
班遂死于狱。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胡母班,是王匡的妹夫。
董卓派遣胡母班奉诏到河内解散关东诸侯的军队,王匡接受袁绍的命令,将其关进了监狱,想杀掉他示众。
胡母班写信给王匡说:“自古以来,没有诸侯统兵进犯京师的例子,所以《刘向传》中说:‘用东西打老鼠,又怕打坏了近旁的器物。
’对于器物尚且如此,更何况董卓现在身处京城,用天子做掩护。
如今,幼主尚在京城,有怎么能讨伐呢?我和太傅马融、太仆赵岐、少府阴修都接受了皇命。
关东各郡虽然非常痛恨董卓,但因为这些人都皇帝的诏书,所以不敢无礼,但足下却偏偏将我囚禁在狱中,想杀掉我祭旗,这也太残暴无道了。
我与董卓毫无亲戚关系,又怎么会与他同流合污呢?可你却张开虎狼之口,吐出长蛇一样的毒舌,因痛恨董卓二人迁怒于我,这真是残酷啊!死,对于每个人而言都必然经历,但被狂父所杀却是件可耻的事情。
加入死者有灵魂的话,也会向上苍控诉你。
婚姻是祸福的关键,今天就非常明显了。
从前我们亲如一体,今天却成为有血仇的敌人。
我有两个儿子,他们就是你的外甥。
我死之后,千万不要让他们看到我的尸骨。
”王匡看完胡母班的信后,抱住胡母班的两个儿子大哭。
本文要介绍的三国成语,便是胡母班在信中提到的“掷鼠忌器”,意为用东西打老鼠,又怕打坏了近旁的器物。
比喻做事有顾忌,不敢放手干。
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汉书》中的“里谚曰:‘欲投鼠而忌器’,此善谕也。
”
胡母班这个人物,不熟悉三国历史的读者可能并不了解。
他是关东联军中的一员悍将,也是第一个与强悍的凉州铁骑交锋的将领,在河阳津一役中几乎全军覆没。
而胡母班,则是王匡的妹夫,时任执金吾一职,是汉末泰山郡的望族。
讨董之战开始后,董卓派遣胡母班等人来到关东联军进行分化瓦解,王匡则依照联军统帅袁绍的命令将胡母班囚禁。
胡母班不明真相,意为是王匡私自做主谋害自己,便写下了这封信进行痛斥。
最终,胡母班被杀,奉命行事的王匡悲伤不已。
他仅仅是奉命行事,与胡母班并无私怨,胡母班临终的书信其实冤枉了他。
不过,王匡与胡母班家族的恩怨并未就此了结。
二年之后,曹操就利用了这段恩怨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据《三国志•武帝纪》注引谢承《后汉书》记载:“班亲属不胜愤怒,与太祖并势,共杀匡。
”这个亲人相残的悲剧这才告一段落。
阳和启蛰,品物皆春的意思是什么含出处,揭秘,典故,全诗赏析
2、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全诗《景德以后祀五方帝十六首其一》作者:佚名条风斯应,候历维新。
阳和扈蛰,品物皆春。
篪簧协奏,簠簋毕陈。
精羞丰度,景福攸臻。
3、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的出处典故这句话是出自《宋史·乐志》。
4、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揭秘和赏析阳和启蛰,品物皆春的意思是蛰虫始振,,蛰虫,是冬藏之虫,春天来了被惊醒,动而未出,春回大地,一片生机,也是比喻恶劣的环境过去,顺利和美好的时光开始了的意思。
这句话是出自《宋史·乐志》,正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
春天当作一年的美好开端,代表着新生与希望,预示着圆满顺利的未来,预示着新的希望。
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 典故由来是什么
意思是大海变成农田(桑田: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巨大。
现在通常用来比喻人事物的变迁或岁月的更迭。
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沧海桑田意思是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
比喻人世间事物变化极大,或者变化较快。
,桑田:农田。
沧海桑田读音是cāng hǎi sāng tián,简拼 chst,为联合式结构,沧海和桑田为并列词语,沧海桑田通常在源物备句子中作谓语、宾语、分句。
造句参考:离开几十年,今日重回故乡,已是人事全非,颇有沧海桑田之慨。
“沧海桑田”典故中所谓的“沧桑之变”是发生在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现象。
由于地球内部的物质总在不停的运动着,所以会促使地壳发生变动,有时上升,有时下降。
挨近大陆边缘的海水比较浅,假如地壳上升,海底便会露出,而成为陆地;相反,海边的陆地下沉,便会变为海洋。
有时海底发生火山喷发或地震,形成海底高原、山脉、火山,它们如果露出海面,也会成为陆地。
但“沧海桑田”主要还是因为气候的变化。
沧海桑田的典故来源沧海桑田出自晋·葛洪《神仙传·麻姑》:“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
”意思是麻姑自己说道,自从到这里以来,已经眼见东海三次变为农田。
葛洪,晋句容人,字稚川,自号抱朴子。
好神仙导养之法,着《抱朴子》一书,述炼丹之法,建立长生理论。
而成书时间较晚的《神仙传》,收录数十位道教神仙的传记,书里记载这么一段故事:传说中的仙女麻姑,在和仙人王方平谈天叙旧时说道:自从上次接待你之后,东海已经三次变成农田了,时间过得真快。
刚才到蓬莱仙山去巡视时,看见周围的海水,比我上次去时又浅了一半,难道又将再度乾涸变成陆地?王方平于是感叹地说:一旦变成陆地后,行经东海,又要满是飞扬的尘土了。
后来这个故事演变成沧海桑田这句成语,桑田就是种农作物的田,也就是陆地。
沧海桑田原用来比喻环境变化很大,后也可用来比喻世事无常,变化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