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哭神号典故出处介绍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4-07-22 点击数:
简介:不知道为什么诸葛亮成了馒头的发明者,这个说法真的可信么?实际上多半还是要打个问号的,因为在三国中诸葛亮用馒头代替人头进行祭祀,所以就说诸葛亮发明了馒头。

感觉馒头这个东西并不是什么很难的发明,而且肯定也不止诸葛亮一人能想到。

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鬼哭神号”,就出自三国作者罗贯中的笔下,讲述的是诸葛亮为了免灾所以需要祭拜神灵,但人头就用

【千问解读】

不知道为什么诸葛亮成了馒头的发明者,这个说法真的可信么?实际上多半还是要打个问号的,因为在三国中诸葛亮用馒头代替人头进行祭祀,所以就说诸葛亮发明了馒头。

感觉馒头这个东西并不是什么很难的发明,而且肯定也不止诸葛亮一人能想到。

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鬼哭神号”,就出自三国作者罗贯中的笔下,讲述的是诸葛亮为了免灾所以需要祭拜神灵,但人头就用馒头代替,不知道最后起到的效果是不是一样。

鬼哭神号典故出处介绍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九十一回,发生在诸葛亮平定南中班师回朝途中,相关人物分别为孟获和诸葛亮。

原文如下:

前军至泸水,时值九月秋天,忽然阴云布合,狂风骤起;兵不能渡,回报孔明。

孔明遂问孟获,获曰:“此水原有猖神作祸,往来者必须祭之。

”孔明曰:“用何物祭享?”获曰:“旧时国中因猖神作祸,用七七四十九颗人头并黑牛白羊祭之,自然风恬浪静,更兼连年丰稔。

”孔明曰:“吾今事已平定,安可妄杀一人?”遂自到泸水岸边观看。

果见阴风大起,波涛汹涌,人马皆惊。

孔明甚疑,即寻土人问之。

土人告说:“自丞相经过之后,夜夜只闻得水边鬼哭神号。

自黄昏直至天晓,哭声不绝。

瘴烟之内,阴鬼无数。

因此作祸,无人敢渡。

”……(诸葛亮)唤行厨宰杀牛马;和面为剂,塑成人头,内以牛羊等肉代之,名曰馒头。

当夜于泸水岸上,设香案,铺祭物,列灯四十九盏,扬幡招魂;将馒头等物,陈设于地。

鬼哭神号典故出处介绍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诸葛亮“七擒孟获”,平定了南中之乱。

全军班师回朝之际经过泸水,忽见阴云密布,狂风大作。

询问土人得知,这是猖神作祸,要用四十九颗人头及黑牛白羊拜祭方能免灾。

诸葛亮随即命人用面做成馒头以代替人头进行拜祭。

最终,泸水风平浪静,大军得以顺利渡河。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便是文中所提到的“鬼哭神号”,意为哭叫悲惨凄厉或声音大而杂乱,令人惊恐。

这也是由《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所首创的一句成语。

鬼哭神号典故出处介绍

诸葛亮平定南中,是真实的历史事件,时间是在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

不过,所谓的“七擒孟获”并非历史的真实,因为这个说法明显很不合理。

馒头是诸葛亮所发明,这一点倒是在宋人高承所撰《事物纪原》一书中有记载,但这个说法似乎是真的呢?不妨先来看看书中的原文:

鬼哭神号典故出处介绍

稗官小说云:诸葛武侯之征孟获,人曰:“蛮地多邪术,须祷于神,假阴兵一以助之。

然蛮俗必杀人,以其首祭之,神则向之,为出兵也。

”武侯不从,因杂用羊豕之肉,而包之以麪,象人头,以祠。

神亦向焉,而为出兵。

后人由此为馒头。

这段记载中的第一句“稗官小说云”就露出了马脚,说明这个故事是出自野史传说的,可信度并不高。

加上《事物纪原》一书出自宋代,距三国已有五六百年之久。

因此,所谓诸葛亮是馒头发明的说法只是后人附会在诸葛亮身上的传说,大家都不必当真。

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名人效应”吧!

阳和启蛰,品物皆春的意思是什么含出处,揭秘,典故,全诗赏析

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是一句很给力也非常有意思的这个诗句,非常的有内涵,但是我们也只是单纯的看到了其中的一句,那么这首诗词的全诗是什么呢?这一句诗词的意思又是什么呢?还是有这首诗的典故,出处下面我们都一一来分析揭秘看看了,期待大家加入哦!1、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的意思是什么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2、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全诗《景德以后祀五方帝十六首其一》作者:佚名条风斯应,候历维新。

阳和扈蛰,品物皆春。

篪簧协奏,簠簋毕陈。

精羞丰度,景福攸臻。

3、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的出处典故这句话是出自《宋史·乐志》。

4、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揭秘和赏析阳和启蛰,品物皆春的意思是蛰虫始振,,蛰虫,是冬藏之虫,春天来了被惊醒,动而未出,春回大地,一片生机,也是比喻恶劣的环境过去,顺利和美好的时光开始了的意思。

这句话是出自《宋史·乐志》,正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

春天当作一年的美好开端,代表着新生与希望,预示着圆满顺利的未来,预示着新的希望。

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 典故由来是什么

沧海桑田,是汉语的一则成语,出自东晋·葛洪《神仙传·麻姑》。

意思是大海变成农田(桑田: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巨大。

现在通常用来比喻人事物的变迁或岁月的更迭。

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沧海桑田意思是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

比喻人世间事物变化极大,或者变化较快。

,桑田:农田。

沧海桑田读音是cāng hǎi sāng tián,简拼 chst,为联合式结构,沧海和桑田为并列词语,沧海桑田通常在源物备句子中作谓语、宾语、分句。

造句参考:离开几十年,今日重回故乡,已是人事全非,颇有沧海桑田之慨。

“沧海桑田”典故中所谓的“沧桑之变”是发生在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现象。

由于地球内部的物质总在不停的运动着,所以会促使地壳发生变动,有时上升,有时下降。

挨近大陆边缘的海水比较浅,假如地壳上升,海底便会露出,而成为陆地;相反,海边的陆地下沉,便会变为海洋。

有时海底发生火山喷发或地震,形成海底高原、山脉、火山,它们如果露出海面,也会成为陆地。

但“沧海桑田”主要还是因为气候的变化。

沧海桑田的典故来源沧海桑田出自晋·葛洪《神仙传·麻姑》:“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

”意思是麻姑自己说道,自从到这里以来,已经眼见东海三次变为农田。

葛洪,晋句容人,字稚川,自号抱朴子。

好神仙导养之法,着《抱朴子》一书,述炼丹之法,建立长生理论。

而成书时间较晚的《神仙传》,收录数十位道教神仙的传记,书里记载这么一段故事:传说中的仙女麻姑,在和仙人王方平谈天叙旧时说道:自从上次接待你之后,东海已经三次变成农田了,时间过得真快。

刚才到蓬莱仙山去巡视时,看见周围的海水,比我上次去时又浅了一半,难道又将再度乾涸变成陆地?王方平于是感叹地说:一旦变成陆地后,行经东海,又要满是飞扬的尘土了。

后来这个故事演变成沧海桑田这句成语,桑田就是种农作物的田,也就是陆地。

沧海桑田原用来比喻环境变化很大,后也可用来比喻世事无常,变化很快。

加入收藏
               

鬼哭神号典故出处介绍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