柱石之臣典故出处介绍

他曾帅军击退过马超大军,也是曹魏三代老臣,直到去世后曹睿也是用公爵的礼仪将他安葬。
当然整个三国历史上,值得我们关注的人物肯定不止三国演义里面的,大家想要了解更加全面的三国可以多看看三国志。
这次讲解的成语“柱石之臣”就
【千问解读】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位没有在《三国演义》当中出场过的人物,虽然知道他的人不多,但他本身的功绩非常出众,也是曹魏的将领之一。
他曾帅军击退过马超大军,也是曹魏三代老臣,直到去世后曹睿也是用公爵的礼仪将他安葬。
当然整个三国历史上,值得我们关注的人物肯定不止三国演义里面的,大家想要了解更加全面的三国可以多看看三国志。
这次讲解的成语“柱石之臣”就跟这位人物有关,一起来看看他是谁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徐宣传》,时间是在曹魏青龙四年(公元236年),主人公名叫徐宣。
原文如下:
帝遂以宣为左仆射,后加侍中光禄大夫。
车驾幸许昌,总统留事。
帝还,主者奏呈文书。
诏曰:“吾省与仆射禾异?”竟不视。
尚方令坐猥见考竟,宣上疏陈威刑大过,又谏作宫殿穷尽民力,帝皆手诏嘉纳。
宣曰:“七十有县车之礼,今已六十八,可以去矣。
”乃固辞疾逊位,帝终不许。
青龙四年薨,遗令布衣疏巾,敛以时服。
诏曰:“宣体履至实,直内方外,历在三朝,公亮正色,有讬孤寄命之节,可谓柱石臣也。
常欲倚以台辅,未及登之,惜乎大命不永!其追赠车骑将军,葬如公礼。
”谥曰贞侯。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是:曹睿任命徐宣为左仆射,后来加领侍中、光禄大夫之职。
曹睿的车驾去许昌,徐宣被留在京城总管政务。
曹睿返回后,尚书台的大臣呈上公文。
曹睿说:“我查阅与左仆射徐宣查阅有何区别?”始终没有查阅。
尚书令因为制造器物时加入了杂物而被严加拷打,死在狱中。
徐宣认为刑罚过重,又提出意见认为营造宫殿耗尽民力。
对于徐宣的意见,曹睿亲自手写诏书进行嘉奖。
徐宣又上奏说:“古代有在七十岁时辞官回家的制度,我今天已满六十八岁,可以离职了。
”于是,以身体有病为由坚决要求辞职,曹睿却始终不同意。
曹魏青龙四年(公元236年),徐宣病逝,遗命下葬时身穿粗布衣服和头巾。
曹睿下诏说:“徐宣行事最讲究时效,内心正直,外有棱角,历经三朝,公亮正色,有托孤寄命的高风亮节,算得上是能够担负国家重任的大臣。
朕一直想任命他为丞相,可还没来得及任命,他却意外去世!追赠他为车骑将军,用公爵的礼仪安葬他。
”徐宣被追谥为贞侯。
本文要介绍的三国成语,便是魏明帝曹睿诏书中提到的“柱石臣”,参照了《汉书•元后传》中的“位历将相,国家柱石臣也。
”
徐宣是《三国演义》中没有提及的人物,但他在历史上却是非常传奇的一个人。
他本事徐州广陵郡人氏,后来避祸来到江东,却又拒绝了孙策的征召,毅然回到中原。
此后,徐宣与陈登一起依附了曹操,历任司空掾属、东缗令、发干令、齐郡太守等职。
关中之战结束后,曹操率领大军返回中原,徐宣则被委以左护军的重任,留在关中地区,指挥当地军队剿灭马超和韩遂等割据势力。
曹操病逝后,徐宣又稳定了京城洛阳的局势,为曹丕的顺利登基立下了汗马功劳,曹丕盛赞徐宣是“社稷之臣”,并委以御史中丞、城门校尉、司隶校尉、尚书这样的重任,足见对徐宣的赏识。
魏明帝曹睿继位后,徐宣多次对其提出劝谏。
徐宣病逝时,曹睿用“柱石之臣”一语称赞其一生的功绩。
蜀汉“小诸葛”李恢:智略与功业并存的南中柱石
这一称号并非虚名,而是源于其卓越的军事才能、政治智慧以及对蜀汉的重大贡献。
一、智破南中叛乱:以谋略扭转战局 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率军南征平叛,李恢作为中路帅,承担了平定益州郡叛乱的重任。
当时,南中豪强雍闿、高定、朱褒联合反叛,叛军声势浩大,而李恢麾下兵力有限,且被敌军重重包围于昆明。
面对绝境,李恢展现出惊人的谋略:他假意投降,向叛军喊话:“官军粮尽,意欲北还。
然吾等中多南人,久离乡井,若不得归,当与诸君共图大事!”这一番话因李恢的南中本地人身份而极具说服力,叛军,戒备松懈。
李恢趁机突袭,大破敌军,迅速平定叛乱,并与诸葛亮主力会师。
此战不仅展现了李恢的军事才能,更凸显了其临危不乱、以智取胜的“小诸葛”风范。
二、治理南中:以智慧稳定后方 平定叛乱后,李恢以庲降都督的身份驻守南中,肩负起治理边疆的重任。
他深知南中地区汉蛮杂居、豪强林立,若单纯依靠武力镇压,势必难以长久。
因此,他采取“刚柔并济”的策略:一方面,对叛乱首恶“锄尽恶类”,以儆效尤;另一方面,积极拉拢地方豪强,征发叟、濮等土著民族的耕牛、战马、金银等物资,充实蜀汉军资。
在他的治理下,南中不仅成为蜀汉的稳定后方,更成为北伐的重要物资基地。
史载:“赋出叟、濮耕牛战马金银犀革,充继军资,于时费用不乏。
”这一成就,正是李恢“小诸葛”智慧的体现——他不仅善于用兵,更善于治国。
三、政治智慧:从地方豪强到蜀汉重臣 李恢的“小诸葛”之称,还源于其卓越的政治智慧。
他出身南中豪族,年轻时因姑父爨习犯法被免官,但益州郡太守董和因需依赖地方大族支持,并未处罚李恢。
这一经历让李恢深谙政治平衡之道。
建安十八年(213年),攻打时,李恢敏锐察觉局势,主动投奔刘备,并成功说服归降,为刘备入主益州立下大功。
此后,他历任功曹书佐、主簿、别驾从事等职,最终成为蜀汉第二任庲降都督。
这一系列政治操作,展现了李恢的远见卓识与谋略,也为其“小诸葛”之名增添了注脚。
四、后世评价:智略与功业的双重认可 李恢的“小诸葛”之称,并非仅见于民间传说,更在历载中有所体现。
在《11》等历史策略游戏中,李恢被设定为智力高达78的高级人才,特技“机智”更强化了其“小诸葛”的形象。
游戏中,若给予李恢足够的发展时间,其智力甚至可提升至95,成为仅次于诸葛亮的顶级谋士。
这一设定虽属艺术加工,却反映了后世对李恢智略的认可。
此外,李恢在平定南中、治理边疆中的卓越表现,也与诸葛亮“安内攘外”的战略思想,进一步印证了其“小诸葛”之名的合理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阳和启蛰,品物皆春的意思是什么含出处,揭秘,典故,全诗赏析
2、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全诗《景德以后祀五方帝十六首其一》作者:佚名条风斯应,候历维新。
阳和扈蛰,品物皆春。
篪簧协奏,簠簋毕陈。
精羞丰度,景福攸臻。
3、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的出处典故这句话是出自《宋史·乐志》。
4、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揭秘和赏析阳和启蛰,品物皆春的意思是蛰虫始振,,蛰虫,是冬藏之虫,春天来了被惊醒,动而未出,春回大地,一片生机,也是比喻恶劣的环境过去,顺利和美好的时光开始了的意思。
这句话是出自《宋史·乐志》,正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
春天当作一年的美好开端,代表着新生与希望,预示着圆满顺利的未来,预示着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