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言正色典故出处介绍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4-07-20 点击数:
简介:历史上对于曹操的评价始终都是褒贬不一,有人说曹操生性残暴,动不动就喜欢乱杀人,虽然曹操的确也做过比较残暴的事。

但从治国这方面来看,曹操还是非常开明的,而且时长打破那些陈旧的规矩,例如曾推新政转而向民间求才,而且不允许出现舞弊隐瞒真相的情况。

其实曹操能听真话,但是接受不了背叛。

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直言正色”,就从侧面反映出了曹操真

【千问解读】

历史上对于曹操的评价始终都是褒贬不一,有人说曹操生性残暴,动不动就喜欢乱杀人,虽然曹操的确也做过比较残暴的事。

但从治国这方面来看,曹操还是非常开明的,而且时长打破那些陈旧的规矩,例如曾推新政转而向民间求才,而且不允许出现舞弊隐瞒真相的情况。

其实曹操能听真话,但是接受不了背叛。

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直言正色”,就从侧面反映出了曹操真实的性格,一起来看看这段故事是怎样的吧。

直言正色典故出处介绍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国渊传》,时间是在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至献帝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之间,主人公名叫国渊。

原文如下:

国渊字子尼,乐安盖人也。

师事郑玄。

后与邴原、管宁等避乱辽东。

既还旧土,太祖辟为司空掾属,每于公朝论议,常直言正色,退无私焉……太祖征关中,以渊为居府长史,统留事。

田银、苏伯反河间,银等既破,后有余党,皆应伏法。

渊以为非首恶,请不行刑。

太祖从之,赖渊得生者千余人。

破贼文书,旧以一为十,及渊上首级,如其实数。

太祖问其故,渊曰:“夫征讨外寇,多其斩获之数者,欲以大武功,且示民听也。

河间在封域之内,银等叛逆,虽克捷有功,渊窃耻之。

”太祖大悦,迁魏郡太守。

直言正色典故出处介绍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国渊字子尼,乐安郡盖县人氏,早年拜大儒郑玄为师,后来与邴原、管宁等人一起去往辽东避难。

回到故乡后,曹操征召他担任司空掾属,每次在朝廷议论国事时,国渊常常言语正直,仪容严肃,退朝后不徇私情……曹操征讨关中马超、韩遂期间,任命国渊为丞相府长史,总管留守事务。

不久,田银、苏博在河间地区叛乱。

田银等人被歼灭后,剩下的党羽都被判处死刑。

国渊认为这些人不是首恶,请求不要行刑。

曹操听取了他的意见,一千多人因此得以活命。

直言正色典故出处介绍

一直以来击败敌人后上报的文书中存在一个习惯,都是将“一”说成“十”,而国渊上报的人数却与实际人数完全一致。

曹操问他这么做的原因,国渊回答道:“征讨外来的侵略者,多报斩杀和俘虏的敌人数量,是想因此夸大战功,并让老百姓炫耀战绩。

河间在我国的疆域之内,田银等人叛乱,虽然克敌有功,但我内心认为和并不光彩。

”曹操非常高兴,晋升他为魏郡太守。

本文要介绍的三国成语,便是国渊为官时的表现,叫做“直言正色”,意为言语正直,仪容严肃。

这也是由《三国志》作者陈寿所首创的一句成语。

直言正色典故出处介绍

这则成语故事有两个知识点。

首先是“直言正色”这句成语,体现出国渊这位文臣的风采。

无论在任何朝代,这样的大臣都是必不可缺的。

缺少这样的大臣,朝堂必将是奸佞横行,君主也将听不到任何的真话,国家会日益腐败和混乱。

第二个知识点便是文中提到的“破贼文书,旧以一为十”,这个约定俗成的习俗在华夏文化当中存在了数千年之久。

大不少人在阅读史料时,往往会被奏章、诏书中的杀敌人数感到震惊,其真实的原因就出在“以一为十”上。

阳和启蛰,品物皆春的意思是什么含出处,揭秘,典故,全诗赏析

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是一句很给力也非常有意思的这个诗句,非常的有内涵,但是我们也只是单纯的看到了其中的一句,那么这首诗词的全诗是什么呢?这一句诗词的意思又是什么呢?还是有这首诗的典故,出处下面我们都一一来分析揭秘看看了,期待大家加入哦!1、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的意思是什么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2、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全诗《景德以后祀五方帝十六首其一》作者:佚名条风斯应,候历维新。

阳和扈蛰,品物皆春。

篪簧协奏,簠簋毕陈。

精羞丰度,景福攸臻。

3、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的出处典故这句话是出自《宋史·乐志》。

4、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揭秘和赏析阳和启蛰,品物皆春的意思是蛰虫始振,,蛰虫,是冬藏之虫,春天来了被惊醒,动而未出,春回大地,一片生机,也是比喻恶劣的环境过去,顺利和美好的时光开始了的意思。

这句话是出自《宋史·乐志》,正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

春天当作一年的美好开端,代表着新生与希望,预示着圆满顺利的未来,预示着新的希望。

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 典故由来是什么

沧海桑田,是汉语的一则成语,出自东晋·葛洪《神仙传·麻姑》。

意思是大海变成农田(桑田: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巨大。

现在通常用来比喻人事物的变迁或岁月的更迭。

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沧海桑田意思是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

比喻人世间事物变化极大,或者变化较快。

,桑田:农田。

沧海桑田读音是cāng hǎi sāng tián,简拼 chst,为联合式结构,沧海和桑田为并列词语,沧海桑田通常在源物备句子中作谓语、宾语、分句。

造句参考:离开几十年,今日重回故乡,已是人事全非,颇有沧海桑田之慨。

“沧海桑田”典故中所谓的“沧桑之变”是发生在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现象。

由于地球内部的物质总在不停的运动着,所以会促使地壳发生变动,有时上升,有时下降。

挨近大陆边缘的海水比较浅,假如地壳上升,海底便会露出,而成为陆地;相反,海边的陆地下沉,便会变为海洋。

有时海底发生火山喷发或地震,形成海底高原、山脉、火山,它们如果露出海面,也会成为陆地。

但“沧海桑田”主要还是因为气候的变化。

沧海桑田的典故来源沧海桑田出自晋·葛洪《神仙传·麻姑》:“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

”意思是麻姑自己说道,自从到这里以来,已经眼见东海三次变为农田。

葛洪,晋句容人,字稚川,自号抱朴子。

好神仙导养之法,着《抱朴子》一书,述炼丹之法,建立长生理论。

而成书时间较晚的《神仙传》,收录数十位道教神仙的传记,书里记载这么一段故事:传说中的仙女麻姑,在和仙人王方平谈天叙旧时说道:自从上次接待你之后,东海已经三次变成农田了,时间过得真快。

刚才到蓬莱仙山去巡视时,看见周围的海水,比我上次去时又浅了一半,难道又将再度乾涸变成陆地?王方平于是感叹地说:一旦变成陆地后,行经东海,又要满是飞扬的尘土了。

后来这个故事演变成沧海桑田这句成语,桑田就是种农作物的田,也就是陆地。

沧海桑田原用来比喻环境变化很大,后也可用来比喻世事无常,变化很快。

加入收藏
               

直言正色典故出处介绍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