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不整典故出处介绍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4-07-15 点击数:
简介:庞统早年归降刘备时,刘备也不清楚庞统有何能力,就让庞统担任县令一职。

但是新官上任的庞统怠慢公事,让刘备感到非常不满。

其实庞统的能力在当时也是数一数二的,只是名气不怎么大,所以刘备刚开始也没准备重用他。

不过在各方的推荐下,刘备逐渐悉知了庞统的过人之处,随后多次将重任交于庞统处理,两人的关系也是越来越好。

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衣冠不整

【千问解读】

庞统早年归降刘备时,刘备也不清楚庞统有何能力,就让庞统担任县令一职。

但是新官上任的庞统怠慢公事,让刘备感到非常不满。

其实庞统的能力在当时也是数一数二的,只是名气不怎么大,所以刘备刚开始也没准备重用他。

不过在各方的推荐下,刘备逐渐悉知了庞统的过人之处,随后多次将重任交于庞统处理,两人的关系也是越来越好。

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衣冠不整“,就和庞统有关,一起来看看背后的典故是怎样的吧。

衣冠不整典故出处介绍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五十七回,发生在庞统担任耒阳县令之际,相关人物分别为张飞、孙乾和庞统。

原文如下:

飞问曰:“县令何在?”同僚覆曰:“庞县令自到任及今,将百余日,县中之事,并不理问,每日饮酒,自旦及夜,只在醉乡。

今日宿酒未醒,犹卧不起。

”张飞大怒,欲擒之。

孙乾曰:“庞士元乃高明之人,未可轻忽。

且到县问之。

如果于理不当,治罪未晚。

”飞乃入县,正厅上坐定,教县令来见。

统衣冠不整,扶醉而出。

飞怒曰:“吾兄以汝为人,令作县宰,汝焉敢尽废县事!”统笑曰:“将军以吾废了县中何事?”飞曰:“汝到任百余日,终日在醉乡,安得不废政事?”

统曰:“量百里小县,些小公事,何难决断!将军少坐,待我发落。

”随即唤公吏,将百余日所积公务,都取来剖断。

吏皆纷然赍抱案卷上厅,诉词被告人等,环跪阶下。

统手中批判,口中发落,耳内听词,曲直分明,并无分毫差错。

民皆叩首拜伏。

不到半日,将百余日之事,尽断毕了,投笔于地而对张飞曰:“所废之事何在!曹操、孙权,吾视之若掌上观文,量此小县,何足介意!”飞大惊,下席谢曰:“先生大才,小子失敬。

吾当于兄长处极力举荐。

衣冠不整典故出处介绍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庞统离开江东来到荆州投奔刘备,刘备嫌庞统相貌丑陋,心中不悦,将庞统打发到耒阳担任县令。

庞统对此大为不满,到任后整日饮酒,不理政事。

刘备随即派张飞、孙乾来到耒阳县调查,谁知庞统只用了几个时辰就将一百多天的政务处理完毕,令张飞大惊失色,对庞统佩服得五体投地。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庞统出现在张飞面前时的状态,叫做“衣冠不整”,意为穿戴不够整齐,也形容人十分狼狈或困苦之状。

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宋人邵雍《内外吟》中的“衣冠不整,谓之外惰。

行义不修,谓之内惰。

内外俱惰,何人不唾。

小说中出现的这一情节,并非作者的虚构,而是真实的历史事件,期间刘备与庞统之间的冲突更甚于小说。

按照小说的说法,庞统在耒阳不理政事,刘备好歹还派了张飞与孙乾前去调查,庞统也在张飞面前小试牛刀,表现了一把自己的能力。

而在真实的历史当中,情况这更为恶化。

衣冠不整典故出处介绍

据《三国志•庞统传》载:“先主领荆州,统以从事守耒阳令,在县不治,免官。

”不过,显然庞统并不胜任基层管理工作,工作做得不好,刘备一怒之下将其免职。

直到庞统和诸葛亮出面推荐,刘备这才重新启用庞统,将其任命为军师中郎将,与诸葛亮平起平坐。

为何刘备一开始不待见庞统呢?其实并非庞统的能力不行,问题出在刘备对庞统的看法和态度上。

虽然在当时庞统的名气比诸葛亮还大,但其来历非常复杂。

据《三国志•庞统传》载,早在刘表执掌荆州之际,庞统就已经是南郡的功曹了。

曹操占据荆州,庞统既没有加入刘备的阵营,也没有南下投靠东吴,而是留在荆州为曹操效力。

赤壁之战后,东吴占领南郡,周瑜就任南郡太守,庞统又转而为周瑜服务。

周瑜病逝后,庞统又护送周瑜的灵柩来到江东,并与江东名士们有过广泛的接触。

衣冠不整典故出处介绍

此后,庞统才离开江东回到南郡,而此时的南郡又被孙权借给了刘备,庞统这才成为刘备的下属。

如此复杂而多变的经历,又怎么不让刘备有所顾忌呢?对于庞统的能力,刘备是不会怀疑的,因为早在刘备寄寓荆州时期,水镜先生司马徽就将庞统与诸葛亮并称为“俊杰”,刘备真正担心的是庞统的忠心。

因此,刘备一开始并不敢对庞统放手任用,而庞统自己也不太争气,在耒阳没有政绩。

这样一来,刘备对庞统的顾虑更甚。

此时,鲁肃和诸葛亮及时站出来进行推荐,使得庞统的命运发生巨变。

其实,无论是鲁肃还是诸葛亮的推荐都有着两层用意,一是指出庞统的才能,二是不约而同肯定庞统对刘备的忠心,这才打消了刘备顾虑。

从此,庞统便有了施展才能的机会。

阳和启蛰,品物皆春的意思是什么含出处,揭秘,典故,全诗赏析

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是一句很给力也非常有意思的这个诗句,非常的有内涵,但是我们也只是单纯的看到了其中的一句,那么这首诗词的全诗是什么呢?这一句诗词的意思又是什么呢?还是有这首诗的典故,出处下面我们都一一来分析揭秘看看了,期待大家加入哦!1、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的意思是什么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2、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全诗《景德以后祀五方帝十六首其一》作者:佚名条风斯应,候历维新。

阳和扈蛰,品物皆春。

篪簧协奏,簠簋毕陈。

精羞丰度,景福攸臻。

3、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的出处典故这句话是出自《宋史·乐志》。

4、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揭秘和赏析阳和启蛰,品物皆春的意思是蛰虫始振,,蛰虫,是冬藏之虫,春天来了被惊醒,动而未出,春回大地,一片生机,也是比喻恶劣的环境过去,顺利和美好的时光开始了的意思。

这句话是出自《宋史·乐志》,正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

春天当作一年的美好开端,代表着新生与希望,预示着圆满顺利的未来,预示着新的希望。

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 典故由来是什么

沧海桑田,是汉语的一则成语,出自东晋·葛洪《神仙传·麻姑》。

意思是大海变成农田(桑田: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巨大。

现在通常用来比喻人事物的变迁或岁月的更迭。

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沧海桑田意思是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

比喻人世间事物变化极大,或者变化较快。

,桑田:农田。

沧海桑田读音是cāng hǎi sāng tián,简拼 chst,为联合式结构,沧海和桑田为并列词语,沧海桑田通常在源物备句子中作谓语、宾语、分句。

造句参考:离开几十年,今日重回故乡,已是人事全非,颇有沧海桑田之慨。

“沧海桑田”典故中所谓的“沧桑之变”是发生在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现象。

由于地球内部的物质总在不停的运动着,所以会促使地壳发生变动,有时上升,有时下降。

挨近大陆边缘的海水比较浅,假如地壳上升,海底便会露出,而成为陆地;相反,海边的陆地下沉,便会变为海洋。

有时海底发生火山喷发或地震,形成海底高原、山脉、火山,它们如果露出海面,也会成为陆地。

但“沧海桑田”主要还是因为气候的变化。

沧海桑田的典故来源沧海桑田出自晋·葛洪《神仙传·麻姑》:“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

”意思是麻姑自己说道,自从到这里以来,已经眼见东海三次变为农田。

葛洪,晋句容人,字稚川,自号抱朴子。

好神仙导养之法,着《抱朴子》一书,述炼丹之法,建立长生理论。

而成书时间较晚的《神仙传》,收录数十位道教神仙的传记,书里记载这么一段故事:传说中的仙女麻姑,在和仙人王方平谈天叙旧时说道:自从上次接待你之后,东海已经三次变成农田了,时间过得真快。

刚才到蓬莱仙山去巡视时,看见周围的海水,比我上次去时又浅了一半,难道又将再度乾涸变成陆地?王方平于是感叹地说:一旦变成陆地后,行经东海,又要满是飞扬的尘土了。

后来这个故事演变成沧海桑田这句成语,桑田就是种农作物的田,也就是陆地。

沧海桑田原用来比喻环境变化很大,后也可用来比喻世事无常,变化很快。

加入收藏
               

衣冠不整典故出处介绍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