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人捉刀典故出处介绍

但是这位使节似乎看出了曹操的气场不一般,随后曹操便派人将匈奴使节给杀死。
感觉这位使节也是死的有些冤,完全搞不懂为什么就被曹操给斩了。
当然这个故事并不确保真实性,曹操这番试探也搞不懂有何寓意。
不过这则故事衍生出了一个成语,就是“代人捉刀”,下面一起了解看
【千问解读】
传闻曹操有一次在准备接见匈奴使节时,突然对自己的外表失去了信心,就让崔琰代替自己。
但是这位使节似乎看出了曹操的气场不一般,随后曹操便派人将匈奴使节给杀死。
感觉这位使节也是死的有些冤,完全搞不懂为什么就被曹操给斩了。
当然这个故事并不确保真实性,曹操这番试探也搞不懂有何寓意。
不过这则故事衍生出了一个成语,就是“代人捉刀”,下面一起了解看看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世说新语•容止》,时间是在献帝建安年间,主人公为曹操和崔琰。
原文如下:
魏武将见匈奴使。
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
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魏武帝曹操即将接见匈奴使节。
他自认为相貌丑陋,并不足以震慑远方外族,便让崔琰假冒,自己则手握短刀侍立一旁。
等接见结束后,曹操又派间谍问匈奴使节说:“觉得魏王怎么样?”匈奴使节回答道:“魏王相貌堂堂。
不过在他身边的那位拿着刀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曹操听闻此言,派人追杀了这位使节。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便是根据这一故事演变出来的一句成语,叫做“代人捉刀”,意为代替别人做事,后来多指代替别人写文章。
曹操为何会觉得觉得自己样貌丑陋呢?《世说新语》中并无记载,但在《魏氏春秋》中有一个这样的记载:“武王姿貌短小。
”这也就意味着曹操的个子非常矮,这就是曹操“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的原因。
那么,为何他要让崔琰去假冒自己的?《世说新语》中没有解释,答案出自《三国志•崔琰传》记载:“(崔琰)声姿高畅,眉目疏朗,须长四尺,甚有威重。
”从这个记载来看,崔琰是个相貌堂堂、仪表庄重之人。
这也就成了崔琰能假冒曹操的最关键原因。
曹操本想可以利用崔琰为自己树立一个高大形象,却没想到这位使节也不是个一般人。
虽然他认为“魏王”仪表堂堂,却发现在他身边的那位提着刀的矮个子才是个真英雄。
虽然使节的话说得很含蓄,但还是能听出使节对这位“魏王”身份的怀疑。
匈奴使节的这番表态,顿时让曹操起了杀心。
因为无论使节有没有看出“魏王”的真伪,曹操“代人捉刀”这一招不但没有发挥作用,反倒有可能成为匈奴的笑柄。
故此,曹操也就顾不上外交礼节,直接将使节杀死,免得节外生枝。
阳和启蛰,品物皆春的意思是什么含出处,揭秘,典故,全诗赏析
2、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全诗《景德以后祀五方帝十六首其一》作者:佚名条风斯应,候历维新。
阳和扈蛰,品物皆春。
篪簧协奏,簠簋毕陈。
精羞丰度,景福攸臻。
3、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的出处典故这句话是出自《宋史·乐志》。
4、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揭秘和赏析阳和启蛰,品物皆春的意思是蛰虫始振,,蛰虫,是冬藏之虫,春天来了被惊醒,动而未出,春回大地,一片生机,也是比喻恶劣的环境过去,顺利和美好的时光开始了的意思。
这句话是出自《宋史·乐志》,正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
春天当作一年的美好开端,代表着新生与希望,预示着圆满顺利的未来,预示着新的希望。
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 典故由来是什么
意思是大海变成农田(桑田: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巨大。
现在通常用来比喻人事物的变迁或岁月的更迭。
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沧海桑田意思是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
比喻人世间事物变化极大,或者变化较快。
,桑田:农田。
沧海桑田读音是cāng hǎi sāng tián,简拼 chst,为联合式结构,沧海和桑田为并列词语,沧海桑田通常在源物备句子中作谓语、宾语、分句。
造句参考:离开几十年,今日重回故乡,已是人事全非,颇有沧海桑田之慨。
“沧海桑田”典故中所谓的“沧桑之变”是发生在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现象。
由于地球内部的物质总在不停的运动着,所以会促使地壳发生变动,有时上升,有时下降。
挨近大陆边缘的海水比较浅,假如地壳上升,海底便会露出,而成为陆地;相反,海边的陆地下沉,便会变为海洋。
有时海底发生火山喷发或地震,形成海底高原、山脉、火山,它们如果露出海面,也会成为陆地。
但“沧海桑田”主要还是因为气候的变化。
沧海桑田的典故来源沧海桑田出自晋·葛洪《神仙传·麻姑》:“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
”意思是麻姑自己说道,自从到这里以来,已经眼见东海三次变为农田。
葛洪,晋句容人,字稚川,自号抱朴子。
好神仙导养之法,着《抱朴子》一书,述炼丹之法,建立长生理论。
而成书时间较晚的《神仙传》,收录数十位道教神仙的传记,书里记载这么一段故事:传说中的仙女麻姑,在和仙人王方平谈天叙旧时说道:自从上次接待你之后,东海已经三次变成农田了,时间过得真快。
刚才到蓬莱仙山去巡视时,看见周围的海水,比我上次去时又浅了一半,难道又将再度乾涸变成陆地?王方平于是感叹地说:一旦变成陆地后,行经东海,又要满是飞扬的尘土了。
后来这个故事演变成沧海桑田这句成语,桑田就是种农作物的田,也就是陆地。
沧海桑田原用来比喻环境变化很大,后也可用来比喻世事无常,变化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