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机妙算典故出处介绍

要不是诸葛亮借得东风,周瑜和黄盖的计谋就功亏一篑了。
此后周瑜还嫉妒诸葛亮的才能,想要找人将他除掉,但诸葛亮顶着主角光环来了一场三气周瑜,最后把大都督给气死了。
当然这都是演义当中的故事,就别当正史来看了,这次要讲解的成语“神机妙算”就和这两人有关,一起来
【千问解读】
正史上,诸葛亮根本就没参加过赤壁之战,但在演义中,诸葛亮成了吴蜀战胜曹魏的大功臣。
要不是诸葛亮借得东风,周瑜和黄盖的计谋就功亏一篑了。
此后周瑜还嫉妒诸葛亮的才能,想要找人将他除掉,但诸葛亮顶着主角光环来了一场三气周瑜,最后把大都督给气死了。
当然这都是演义当中的故事,就别当正史来看了,这次要讲解的成语“神机妙算”就和这两人有关,一起来看看是发生了什么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以》第四十九回,发生在诸葛亮“借东风”之后,相关人物分别为诸葛亮、赵云、丁奉和徐盛。
原文如下:
遥望前船不远,徐盛在船头上高声大叫:“军师休去!都督有请!”只见孔明立于船尾大笑曰:“上覆都督:好好用兵;诸葛亮暂回夏口,异日再容相见。
”徐盛曰:“请暂少住,有紧话说。
”孔明曰:“吾已料定都督不能容我,必来加害,预先教赵子龙来相接。
将军不必追赶。
”徐盛见前船无篷,只顾赶来。
看看至近,赵云拈弓搭箭,立于船尾大叫曰:“吾乃常山赵子龙也!奉令特来接军师。
你如何来追赶?本待一箭射死你来,显得两家失了和气。
——教你知我手段!”
言讫,箭到处,射断徐盛船上篷索。
那篷堕落下水,其船便横。
赵云却教自己船上拽起满帆,乘顺风而去。
其船如飞,追之不及。
岸上丁奉唤徐盛船近岸,言曰:“诸葛亮神机妙算,人不可及。
更兼赵云有万夫不当之勇,汝知他当阳长坂时否?吾等只索回报便了。
”于是二人回见周瑜,言孔明预先约赵云迎接去了。
周瑜大惊曰:“此人如此多谋,使我晓夜不安矣!”鲁肃曰:“且待破曹之后,却再图之。
”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为取得赤壁之战的最后胜利,诸葛亮在南屏山“借东风”,不料借风的成功令周瑜更加妒忌。
为了尽快消灭诸葛亮这个日后劲敌,周瑜派丁奉、徐盛前往南屏山捉拿诸葛亮。
谁知诸葛亮早已安排赵云前来接应,最终丁奉、徐盛二人无功而返。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文中丁奉所说的“神机妙算”, 意为善于估计复杂的变化情势,决定策略。
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唐代李贤在《后汉书•王涣传》注中的“智算若神也。
”
周瑜火烧曹军战船,取得赤壁之战的决定性胜利,这一点是历史事实,在《三国志•周瑜传》中有着明确的记载:“又豫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
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
盖放诸船,同时发火。
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
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
”根据当时两军的地理位置来判断,所谓的“时风盛猛”指的的确是东南风。
不过,东南风是否与诸葛亮有关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诸葛亮并非参与赤壁之战,仅仅在出使江东说服孙权之后就回到了刘备身边。
那么,周瑜、黄盖等人又怎么知道在岁末寒冬的长江流域会有东南风出现呢?
事情还要从九年前的一场战争说起。
时值献帝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冬十二月,孙策与刘表手下大将黄祖曾经在沙羡一带展开激战。
据《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载:“火放上风,兵激烟下,弓弩并发,流矢雨集,日加辰时,祖乃溃烂。
锋刃所截,猋火所焚,前无生寇,惟祖迸走。
”
从两军的地理位置来看,黄祖在西北,孙策在东南,说明当时也是东南风,而周瑜、黄盖等人都参加了那次战斗,东吴诸将对这种冬季起南风的天气不会陌生,因此,利用东南风火攻曹军并非运气使然,而是吴军深知当地气候所致。
因此,周瑜、黄盖等人能在九年后同样是冬十二月的赤壁之战中想出“借东风”的妙策,也就不足为奇了。
阳和启蛰,品物皆春的意思是什么含出处,揭秘,典故,全诗赏析
2、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全诗《景德以后祀五方帝十六首其一》作者:佚名条风斯应,候历维新。
阳和扈蛰,品物皆春。
篪簧协奏,簠簋毕陈。
精羞丰度,景福攸臻。
3、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的出处典故这句话是出自《宋史·乐志》。
4、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揭秘和赏析阳和启蛰,品物皆春的意思是蛰虫始振,,蛰虫,是冬藏之虫,春天来了被惊醒,动而未出,春回大地,一片生机,也是比喻恶劣的环境过去,顺利和美好的时光开始了的意思。
这句话是出自《宋史·乐志》,正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
春天当作一年的美好开端,代表着新生与希望,预示着圆满顺利的未来,预示着新的希望。
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 典故由来是什么
意思是大海变成农田(桑田: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巨大。
现在通常用来比喻人事物的变迁或岁月的更迭。
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沧海桑田意思是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
比喻人世间事物变化极大,或者变化较快。
,桑田:农田。
沧海桑田读音是cāng hǎi sāng tián,简拼 chst,为联合式结构,沧海和桑田为并列词语,沧海桑田通常在源物备句子中作谓语、宾语、分句。
造句参考:离开几十年,今日重回故乡,已是人事全非,颇有沧海桑田之慨。
“沧海桑田”典故中所谓的“沧桑之变”是发生在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现象。
由于地球内部的物质总在不停的运动着,所以会促使地壳发生变动,有时上升,有时下降。
挨近大陆边缘的海水比较浅,假如地壳上升,海底便会露出,而成为陆地;相反,海边的陆地下沉,便会变为海洋。
有时海底发生火山喷发或地震,形成海底高原、山脉、火山,它们如果露出海面,也会成为陆地。
但“沧海桑田”主要还是因为气候的变化。
沧海桑田的典故来源沧海桑田出自晋·葛洪《神仙传·麻姑》:“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
”意思是麻姑自己说道,自从到这里以来,已经眼见东海三次变为农田。
葛洪,晋句容人,字稚川,自号抱朴子。
好神仙导养之法,着《抱朴子》一书,述炼丹之法,建立长生理论。
而成书时间较晚的《神仙传》,收录数十位道教神仙的传记,书里记载这么一段故事:传说中的仙女麻姑,在和仙人王方平谈天叙旧时说道:自从上次接待你之后,东海已经三次变成农田了,时间过得真快。
刚才到蓬莱仙山去巡视时,看见周围的海水,比我上次去时又浅了一半,难道又将再度乾涸变成陆地?王方平于是感叹地说:一旦变成陆地后,行经东海,又要满是飞扬的尘土了。
后来这个故事演变成沧海桑田这句成语,桑田就是种农作物的田,也就是陆地。
沧海桑田原用来比喻环境变化很大,后也可用来比喻世事无常,变化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