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声美誉典故出处介绍

董卓这番举动,也让刘辨成了东汉唯一一位被废黜的皇帝。
不过当时汉室政权已经被极大削弱,董卓就不能直接挟持汉少帝达到同样的效果么,为什么还要专门扶持刘协上位。
这次要为大家讲解的成语“休声美誉”,就和这起事件有关,董卓也算老谋深算之人,一起来看看背
【千问解读】
汉献帝刘协本来还当不了汉朝皇帝,是因为董卓入住朝廷,他把刘辩废掉,才让刘协有机会当这个皇帝。
董卓这番举动,也让刘辨成了东汉唯一一位被废黜的皇帝。
不过当时汉室政权已经被极大削弱,董卓就不能直接挟持汉少帝达到同样的效果么,为什么还要专门扶持刘协上位。
这次要为大家讲解的成语“休声美誉”,就和这起事件有关,董卓也算老谋深算之人,一起来看看背后的真相是怎样的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四回,发生在董卓废掉少帝、另立献帝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董卓和李儒。
原文如下:
九月朔,请帝升嘉德殿,大会文武。
卓拔剑在手,对众曰:“天子暗弱,不足以君天下。
今有策文一道,宜为宣读。
”乃命李儒读策曰:“孝灵皇帝,早弃臣民;皇帝承嗣,海内侧望。
而帝天资轻佻,威仪不恪,居丧慢惰:否德既彰,有忝大位。
皇太后教无母仪,统政荒乱。
永乐太后暴崩,众论惑焉。
三纲之道,天地之纪,毋乃有阙?陈留王协,圣德伟懋,规矩肃然;居丧哀戚,言不以邪;休声美誉,天下所闻,宜承洪业,为万世统。
兹废皇帝为弘农王,皇太后还政,请奉陈留王为皇帝,应天顺人,以慰生灵之望。
”
李儒读策毕,卓叱左右扶帝下殿,解其玺绶,北面长跪,称臣听命。
又呼太后去服候敕。
帝后皆号哭,群臣无不悲惨。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董卓进入洛阳后,利用吕布杀死了丁原,控制了洛阳的军队。
接着,董卓由于袁绍发生冲突,袁绍不得不被迫离开洛阳。
至此,董卓再无后顾之忧,便趁着少帝上朝之际,公然让谋士李儒宣读策文,废掉了少帝刘辩,改立陈留王刘协为帝。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便是李儒在策文中所提到的“休声美誉”,意为美好的声誉。
这也是由《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所首创的一句成语。
董卓为何改立刘协为帝呢?小说作者在《三国演义》中给出了一个理由,说是董卓认为“今上(指刘辩)懦弱,不若陈留王(指刘协)聪明好学”,这个说法也与历史记载近似,在《三国志•董卓传》注引《献帝纪》中曾经提到:“卓与帝语,语不可了。
乃更与陈留王语,问祸乱由起;王答,自初至终,无所遗失。
卓大喜,乃有废立意。
”
不过,由此却引申出了另外一个问题:既然无论是谁当皇帝,都会沦为董卓的傀儡,董卓又为什么一定要大费周章废掉刘辩而改立刘协呢?这说清楚这个问题,还要从刘辩和刘协的身世说起。
少帝刘辩生于汉灵帝嘉平五年(公元176年),他是汉灵帝与皇后何氏所生。
何氏的哥哥也就是大将军何进,外戚集团的首脑。
而后来的汉献帝刘协则是生于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母亲是汉灵帝的妃子王荣。
其母王荣在生下刘协后不久便遭皇后何氏毒杀。
与哥哥刘辩相比,童年时期的刘协可谓历经坎坷。
尽管刘协的年纪小于刘辩,但在汉灵帝的心中,刘辩举止轻浮,没有帝王应有的气质。
故此,汉灵帝曾经倾向于立刘协为太子。
但由于碍于当时的继嗣传统,迟迟没有下定决心。
等到了灵帝中平五年(公元189年),汉灵帝病逝之前,他将刘协交给自己最为信任的宦官蹇硕,做好了一旦自己驾崩就由蹇硕辅佐刘协登基的准备。
汉灵帝病逝后,蹇硕打算先除掉何进,铲除何氏一党,让刘协顺利登基。
不料还没等蹇硕动手,何进就抢先一步将蹇硕杀死,刘协因此失去了登基的机会,刘辩登上了皇位。
对于董卓而言,刘辩代表的是外戚集团,而刘协才是汉灵帝心中最为合适的皇位继承人。
因此,董卓进京后提出废掉刘辩改立刘协为帝,目的是希望通过此举赢得士大夫集团的好感,为自己的专权创造有利条件。
不过,令董卓没有想到的是,士大夫集团对于自己这个来自“边鄙之地”的武夫并无好感。
无论他是否进行废立之举,士大夫集团都会与其反目。
而董卓此次的废立之举,恰恰给了士大夫集团们一个绝佳的借口,诸侯讨董之战也因此开始。
阳和启蛰,品物皆春的意思是什么含出处,揭秘,典故,全诗赏析
2、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全诗《景德以后祀五方帝十六首其一》作者:佚名条风斯应,候历维新。
阳和扈蛰,品物皆春。
篪簧协奏,簠簋毕陈。
精羞丰度,景福攸臻。
3、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的出处典故这句话是出自《宋史·乐志》。
4、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揭秘和赏析阳和启蛰,品物皆春的意思是蛰虫始振,,蛰虫,是冬藏之虫,春天来了被惊醒,动而未出,春回大地,一片生机,也是比喻恶劣的环境过去,顺利和美好的时光开始了的意思。
这句话是出自《宋史·乐志》,正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
春天当作一年的美好开端,代表着新生与希望,预示着圆满顺利的未来,预示着新的希望。
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 典故由来是什么
意思是大海变成农田(桑田: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巨大。
现在通常用来比喻人事物的变迁或岁月的更迭。
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沧海桑田意思是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
比喻人世间事物变化极大,或者变化较快。
,桑田:农田。
沧海桑田读音是cāng hǎi sāng tián,简拼 chst,为联合式结构,沧海和桑田为并列词语,沧海桑田通常在源物备句子中作谓语、宾语、分句。
造句参考:离开几十年,今日重回故乡,已是人事全非,颇有沧海桑田之慨。
“沧海桑田”典故中所谓的“沧桑之变”是发生在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现象。
由于地球内部的物质总在不停的运动着,所以会促使地壳发生变动,有时上升,有时下降。
挨近大陆边缘的海水比较浅,假如地壳上升,海底便会露出,而成为陆地;相反,海边的陆地下沉,便会变为海洋。
有时海底发生火山喷发或地震,形成海底高原、山脉、火山,它们如果露出海面,也会成为陆地。
但“沧海桑田”主要还是因为气候的变化。
沧海桑田的典故来源沧海桑田出自晋·葛洪《神仙传·麻姑》:“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
”意思是麻姑自己说道,自从到这里以来,已经眼见东海三次变为农田。
葛洪,晋句容人,字稚川,自号抱朴子。
好神仙导养之法,着《抱朴子》一书,述炼丹之法,建立长生理论。
而成书时间较晚的《神仙传》,收录数十位道教神仙的传记,书里记载这么一段故事:传说中的仙女麻姑,在和仙人王方平谈天叙旧时说道:自从上次接待你之后,东海已经三次变成农田了,时间过得真快。
刚才到蓬莱仙山去巡视时,看见周围的海水,比我上次去时又浅了一半,难道又将再度乾涸变成陆地?王方平于是感叹地说:一旦变成陆地后,行经东海,又要满是飞扬的尘土了。
后来这个故事演变成沧海桑田这句成语,桑田就是种农作物的田,也就是陆地。
沧海桑田原用来比喻环境变化很大,后也可用来比喻世事无常,变化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