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过其实典故出处介绍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4-07-06 点击数:
简介:街亭之战,诸葛亮派马稷镇守街亭,结果马稷刚愎自用,擅自违抗指令,导致街亭失守。

马稷虽然活着回到了蜀营,但诸葛亮还是以军令状处置马稷,后面挥泪斩马稷的故事大家应该很熟悉了。

据说刘备还曾提醒诸葛亮不要重用马稷,只是诸葛亮明显更相信自己的判断,可能也和蜀汉后期人才凋零有关,马稷不用就无人可用了。

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言过其实”就和此事件

【千问解读】

街亭之战,诸葛亮派马稷镇守街亭,结果马稷刚愎自用,擅自违抗指令,导致街亭失守。

马稷虽然活着回到了蜀营,但诸葛亮还是以军令状处置马稷,后面挥泪斩马稷的故事大家应该很熟悉了。

据说刘备还曾提醒诸葛亮不要重用马稷,只是诸葛亮明显更相信自己的判断,可能也和蜀汉后期人才凋零有关,马稷不用就无人可用了。

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言过其实”就和此事件有关,一起来看看背后的典故是怎样的吧。

言过其实典故出处介绍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八十五回,发生在刘备在白帝城病重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刘备、诸葛亮和马谡。

原文如下:

(刘备)遂遣使往成都,请丞相诸葛亮,尚书令李严等,星夜来永安宫,听受遗命。

孔明等与先主次子鲁王刘永、梁王刘理,来永安宫见帝,留太子刘禅守成都。

且说孔明到永安宫,见先主病危,慌忙拜伏于龙榻之下。

先主传旨,请孔明坐于龙榻之侧。

抚其背曰:“朕自得丞相,幸成帝业;何期智识浅陋,不纳丞相之言,自取其败。

悔恨成疾,死在旦夕。

嗣子孱弱,不得不以大事相托。

”言讫,泪流满面。

孔明亦涕泣曰:“愿陛下善保龙体,以副下天之望!”先主以目遍视,只见马良之弟马谡在傍,先主令且退。

谡退出,先主谓孔明曰:“丞相观马谡之才何如?”孔明曰:“此人亦当世之英才也。

”先主曰:“不然。

朕观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丞相宜深察之。

言过其实典故出处介绍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夷陵之战结束后,刘备镇守白帝城,防止东吴进犯益州。

不久后,刘备重病缠身,自知命不久矣,便命人将丞相诸葛亮、尚书令李严及除了长子刘禅之外的另外两个儿子都召到白帝城托孤。

期间,刘备问及诸葛亮对于绵竹令马谡的看法。

诸葛亮认为马谡是当世英才,刘备却觉得马谡不可大用。

本文介绍的成语,便是刘备对马谡的评价,叫做“言过其实”, 意为言辞浮夸,超过其实际能力。

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三国志·马良传》中的“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言过其实典故出处介绍

刘备临终前嘱咐诸葛亮不可重用马谡,这是历史的真实,见于《三国志·马良传》。

小说中刘备对马谡的评价与历史记载完全一致。

不过,作者也犯了一个小错误。

小说提到当时马谡的官职是绵竹令,但实际上马谡此时的职位并非小小的县令,而是越隽太守。

县令与郡守的职务差别很大。

如果用现在的职务做比较的话,县令相当于如今的县长,而太守则是市长,级别相差的可不止一点半点。

诸葛亮为何会重用马谡,小说中只是在第九十六回中借马谡之口提到“丞相视某如子,某以丞相为父”,这也仅仅点出了两人私交甚笃,却忽略了另外一个重要原因:马谡是诸葛亮所属荆州系的重要成员,是诸葛亮重点培养的对象。

言过其实典故出处介绍

据《三国志·马良传》记载,马谡一家早在荆州时期就与诸葛亮关系匪浅,马谡的哥哥马良尊称诸葛亮为“兄”。

刘备占据益州后,马良就成了刘备集团中除诸葛亮之外的荆州系代表人物之一,曾位居侍中这样的高位。

而此时马谡的仕途虽比不上哥哥马良,却一直在诸葛亮的关照下获得重用,先后担任过绵竹县令和越隽太守,深得诸葛亮的器重。

刘备为何要提醒诸葛亮不可重用马谡,除了刘备认为马谡的能力有限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用马谡来提醒诸葛亮不要对荆州系过于关照,以免日后对蜀汉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而事实也非常符合刘备的预测。

“一出祁山”期间,诸葛亮弃用了元老系的魏延和益州系的吴壹,启用马谡去镇守街亭,结果造成全局被动,精心准备并实施的“一出祁山”遭遇惨败。

一句话,诸葛亮的用人唯亲导致首次北伐的失败。

阳和启蛰,品物皆春的意思是什么含出处,揭秘,典故,全诗赏析

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是一句很给力也非常有意思的这个诗句,非常的有内涵,但是我们也只是单纯的看到了其中的一句,那么这首诗词的全诗是什么呢?这一句诗词的意思又是什么呢?还是有这首诗的典故,出处下面我们都一一来分析揭秘看看了,期待大家加入哦!1、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的意思是什么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2、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全诗《景德以后祀五方帝十六首其一》作者:佚名条风斯应,候历维新。

阳和扈蛰,品物皆春。

篪簧协奏,簠簋毕陈。

精羞丰度,景福攸臻。

3、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的出处典故这句话是出自《宋史·乐志》。

4、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揭秘和赏析阳和启蛰,品物皆春的意思是蛰虫始振,,蛰虫,是冬藏之虫,春天来了被惊醒,动而未出,春回大地,一片生机,也是比喻恶劣的环境过去,顺利和美好的时光开始了的意思。

这句话是出自《宋史·乐志》,正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

春天当作一年的美好开端,代表着新生与希望,预示着圆满顺利的未来,预示着新的希望。

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 典故由来是什么

沧海桑田,是汉语的一则成语,出自东晋·葛洪《神仙传·麻姑》。

意思是大海变成农田(桑田: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巨大。

现在通常用来比喻人事物的变迁或岁月的更迭。

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沧海桑田意思是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

比喻人世间事物变化极大,或者变化较快。

,桑田:农田。

沧海桑田读音是cāng hǎi sāng tián,简拼 chst,为联合式结构,沧海和桑田为并列词语,沧海桑田通常在源物备句子中作谓语、宾语、分句。

造句参考:离开几十年,今日重回故乡,已是人事全非,颇有沧海桑田之慨。

“沧海桑田”典故中所谓的“沧桑之变”是发生在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现象。

由于地球内部的物质总在不停的运动着,所以会促使地壳发生变动,有时上升,有时下降。

挨近大陆边缘的海水比较浅,假如地壳上升,海底便会露出,而成为陆地;相反,海边的陆地下沉,便会变为海洋。

有时海底发生火山喷发或地震,形成海底高原、山脉、火山,它们如果露出海面,也会成为陆地。

但“沧海桑田”主要还是因为气候的变化。

沧海桑田的典故来源沧海桑田出自晋·葛洪《神仙传·麻姑》:“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

”意思是麻姑自己说道,自从到这里以来,已经眼见东海三次变为农田。

葛洪,晋句容人,字稚川,自号抱朴子。

好神仙导养之法,着《抱朴子》一书,述炼丹之法,建立长生理论。

而成书时间较晚的《神仙传》,收录数十位道教神仙的传记,书里记载这么一段故事:传说中的仙女麻姑,在和仙人王方平谈天叙旧时说道:自从上次接待你之后,东海已经三次变成农田了,时间过得真快。

刚才到蓬莱仙山去巡视时,看见周围的海水,比我上次去时又浅了一半,难道又将再度乾涸变成陆地?王方平于是感叹地说:一旦变成陆地后,行经东海,又要满是飞扬的尘土了。

后来这个故事演变成沧海桑田这句成语,桑田就是种农作物的田,也就是陆地。

沧海桑田原用来比喻环境变化很大,后也可用来比喻世事无常,变化很快。

加入收藏
               

言过其实典故出处介绍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