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俄战争的起因是什么?为何爆发战争?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4-04-03 点击数:
简介:1904年日本与俄国之间爆发了战争,在中国的东北地区进行了长达19个月的殊死拼杀,最终以日本的胜利而结束。

在战争面前,语言往往是的显得苍白无力的,这场战争造成了中国东北地区大量平民的死伤,无数的家庭支离破碎。

表面上看是两个帝国之间的战争,而实际上则是为了吞噬中国的领土与资源。

【千问解读】

1904年日本与俄国之间爆发了战争,在中国的东北地区进行了长达19个月的殊死拼杀,最终以日本的胜利而结束。

在战争面前,语言往往是的显得苍白无力的,这场战争造成了中国东北地区大量平民的死伤,无数的家庭支离破碎。

表面上看是两个帝国之间的战争,而实际上则是为了吞噬中国的领土与资源。

日俄战争的起因是什么?为何爆发战争?

然而无论是从这样的结果还是战争的原因来看,按《日俄战争:起源和开战》一书所写,日本国民中的主流说法却是:为了抵抗俄国对远东地区的入侵而不得不为的一场战役。

日本代表亚洲黄种人打败了入侵的白人帝国,是一场正义的、主导未来的战争。

本书作者和田春树根据日本、朝鲜与俄罗斯三国的资料(这也是首次运用三方面的资料来研究日俄战争),阐明这场战争并非像日本主流的声音所说,是为抵御俄国侵略,事实上正好相反,日俄战争是因日本入侵朝鲜而起,日本也是一个侵略者。

可惜长期以来日本国民没有这样的认识,作者希望藉由这样的研究正视日本的问题,肩负起作为加害国的责任,反思历史,促进和平。

日俄战争的起因是什么?为何爆发战争?

本书没有详细论述这场战争的过程,和田春树关心的问题在于战争的起源。

研究角度如副标题所写:起源和开战。

为了理清这个错综复杂的问题,作者的视角延伸到俄国、朝鲜与中国。

对此,作者详尽地阐述了日俄战争开始前,日本、中国、朝鲜和俄罗斯各方面复杂的关系。

进入19世纪60年代,日本国力逐渐增强,想发扬国威,于19世纪70年代入侵台湾,又侵占琉球,很快枪口又调转朝鲜。

一直以来朝鲜是清朝的藩属国,日本碍于朝鲜与清朝的关系,《马关条约》第一款就要求清政府与朝鲜解除宗潘关系,这样就为日本进犯朝鲜扫清了障碍。

日俄战争的起因是什么?为何爆发战争?

朝鲜在夹缝中生存,国内又蔓延着权利之争。

因为三国干涉还辽,闵妃(朝鲜国王高宗的王妃)看到俄罗斯可制约日本的侵略行径,就有了引入俄罗斯势力保全朝鲜的打算。

她掌权后实行亲俄排日政策,这引起亲日派和日本的不满,认为俄罗斯对日本构成了强大的威胁,并于乾清宫谋害了闵妃(有关闵妃被害的始末在本书有详细的阐述)。

可是对于俄罗斯而言,他们拥有广袤无垠的国土,已疲于应付,因此没有打算与朝鲜建立外交关系。

诚如本书所言:日本虽然没有看到俄罗斯直接的威胁,但为了迫使朝鲜与日本建立关系而提出了俄罗斯威胁论。

这是后来成为日本对朝鲜政策的基调的理论。

因为中日甲午战争的失利,清政府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

日渐衰落的清朝早已是列强瞄准的目标,割让给日本的辽东半岛影响到俄国的侵略计划,他们对此窥觑已久,想夺取极具战略价值的不冻港(旅顺港与大连港是终年不冻港)。

为此俄罗斯伙同法国、德国以“友善劝告”为借口,要求日本归还辽东半岛,最终日本迫于三国压力,只得弃之。

可是对中国而言,不过是国家领土从一个恶狼口中吐出又被另一个吞食而已。

俄国又以要日本归还辽东半岛有功为由诱逼清政府签订《中俄秘约》,次年强行租界旅顺、大连及附近海域,得到了梦寐以求的不冻港。

日俄战争的起因是什么?为何爆发战争?

虽然日本最终放弃了辽东半岛,但要清政府以3000万两白银赎回(中午甲午战争,日本共计掠夺2.3亿两白银),而后这笔勒索来的巨额白银主要被用作军工发展。

日本视之为耻,卧薪尝胆,等待复仇的机会,这也是后来日俄战争爆发的原因。

1899年秋中国爆发了义和团运动,这是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农民运动。

因为影响到西方列强的在华利益,加之他们对中国早有野心,次年八国联军便打入北京。

俄国因地缘关系,对中国有“黄俄国计划”,趁机以镇压东北的义和团为名,独自占领了垂涎已久的东北三省。

但是随着战争的结束,俄国依旧不愿撤军,增设条件继续掌握着东北的实权,这引起日本的不满,他们要赶在西伯利亚大铁路竣工前与俄罗斯开战,终于1904年2月日俄战争爆发了。

日俄战争的起因是什么?为何爆发战争?

了解了这盘根错节的战争图景后,不难看出,三国干涉还辽,是日俄之间终有一战的原因;和田春树又把时间向前推到了19世纪70年代,说明日本欲意吞并朝鲜,制造了俄罗斯威胁论。

依照作者所言,“战争的根源在于日本对朝鲜的野心。

明治维新获得成功的日本人,梦想着在文明开化,富国强兵的基础上,扩大领土”。

这一系列的问题得到逐步的理清之后,一个穷兵黩武,为蓄意扩张领土而侵略邻国的日本再也无法被日俄战争中的俄罗斯威胁论所遮盖。

本书可谓卷帙浩繁,引用了大量的珍贵资料,最终呈现给读者这部关于日俄战争的反思力作。

同样的一段历史,中日两国的民众对此的看法却是大相径庭。

所以对日本而言,日本民众的历史观中存有的错误认识会因此有所转变,对中国读者来说,思考日俄战争的发端将大有裨益。

和田春树的这部反思力作正是作为一个日本学者的努力,放眼未来,这对促进东亚和平,睦邻友好大为有益。

核战争来临该怎么办?中国哪些地区最容易被打击

战争问题是每一个国家都不能懈怠的问题.目前世界上没有发生一些大战争,大国与大国之间也没有存在什么实质性的战争,但是因为各国利益之间的问题还是有可能发生战争即使美国也不能轻松面对战争,同样当作伪大国的中国也需要面临这样的问题如果中国受到其他国家的战争又有哪些地方最危险,什么城市会被摧毁呢.中国如果发生核战争什么地区最危险?中国同样逃不出这样的“魔咒”,大多数网友都在讨论我们怎么攻击别人,但是是否真的想象过我们别人攻击?中国的军队政策是防御型,纵使中国的军事具备强大的进攻性,在排除像各种“自卫反击战”这样级别的冲突的情况下,如果真的卷入大国争端,难免被人先发制人。

最安全的地方不是防御导弹最多的地方,而是敌人不敢打的地方,防御导弹越多反而说明这个地方越容易遭到攻击。

目前世界上敢与中国发生核战的国家几乎没有,所以本文讨论的也是基于常规战争的假设,那么常规战争中,地方最怕的是什么?怕你使用核武呗!中国不是说不首先使用核武吗?确实,但是别忘了,中国还有后面的一句补充,当中国的核设施和对民生极为主要的设施遭到攻击时,中国将对此看成对实施的核打击,中国将予以核还击。

两国交战,除非是有血海深仇,否则出于人道主义不会攻击民生相关的重大设施。

一个常规的重大民生设施的保护范围本来极其有限,但是核设施就不同了。

中国的核电站可能是最危险的地方核设施由于其特殊性,一旦遭到重大的攻击,会影响一座城市,所以在战前、战时,敌方一定会精确定位中国的核设施,幸免在其城市以及相邻城市间袭击,尤其是核电站,占地面积大,虽明显,实为更加安全,怕就怕你看不到。

从1964年到1972年,我国科学家曾对4座模拟大坝进行了7次核武器轰炸实验,取得了极其珍贵的数据。

实验显示的最严重情况是,当大坝被100万吨当量的核武器命中时,会产生1000米溃口。

从1978年到1988年,专家又连续进行了三峡溃坝实验,研究大坝在遭受核武器袭击后,溃坝洪水的影响范围,以及减少损失的对策。

文件显示,如果当时冷战 升高,美国将对苏联、苏联的卫星国以及联盟的1200个目标展开毁灭性的原子弹攻击,中国无论参战与否,人口密集的城市也将被原子弹攻击,利用放射性物质 将平民杀死。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第一次将人口密集地方的平民列为灭绝目标。

中国的城市目标包括北京在内,多达23个。

如果大国战争的话应该没有胜利者,核子武器可以把人类彻底从地球上抹去啊.

玫瑰战争余晖下的治理重构:约克王朝如何重塑英格兰国家机器

在15世纪中叶的英格兰,以 白玫瑰 为徽记,在三十年的废墟上构建起一套兼具实用性与创新性的国家治理体系。

这个仅存续24年的王朝虽未彻底终结封建割据,却通过行政改革、财政整顿与司法重塑,为的中央集权奠定了关键基石。

一、王权重构:从到垂直统治 约克王朝的统治者通过军事胜利与政治联姻,逐步瓦解了封建贵族的割据势力。

爱德华四世即位后,立即废除的 郡守 ,改由国王直接任命治安法官。

这些由骑士、乡绅组成的基层官员,需定期向财政署汇报税收与司法情况,形成 国王-治安法官-社区 的垂直管理体系。

在约克郡,治安法官每年需核查辖区内12个百户区的治安巡逻记录,其薪资与考核均与国王满意度挂钩,这种制度设计有效遏制了地方豪强对司法的干预。

王朝开创的 王室特派员 制度更具突破性。

1471年,爱德华四世向北方六郡派遣由中央财政署直接供养的特派员,负责监督羊毛贸易税征收。

这些官员手持盖有国王火漆印的账册,可随时抽查商人的交易记录,使约克郡的羊毛出口关税收入在三年内增长40%。

这种 钦差大臣 式的监督机制,标志着英格兰王权首次突破封建分封制的地理桎梏。

二、财政革新:国家机器的供血系统 约克王朝的财政改革堪称中世纪英格兰的 供给侧革命 。

针对兰开斯特王朝时期羊毛关税被贵族私吞的顽疾,爱德华四世在1475年颁布《关税统一法令》,将羊毛出口税由每袋3先令6便士提升至6先令,并规定所有税款必须通过伦敦皇家金库缴纳。

为规避地方贵族的盘剥,法令特别授权商人冒险家公司组建武装商队,直接将税款护送至首都。

这种 中央直收 模式使王室年收入从战争前的3万英镑激增至12万英镑,相当于当时法国王室年收入的三分之一。

更值得关注的是其债务重组策略。

面对兰开斯特王朝遗留的18万英镑国债,王朝采取 债转股 方案:允许伦敦金融家以25%的折扣认购国债,换取未来五年王室呢绒采购的优先权。

这种现代金融手段的雏形,不仅化解了财政危机,更催生出英格兰首批职业金融家群体。

1480年伦敦金融区的地契记录显示,73%的新建商住楼宇由国债认购者建造,彰显改革对城市经济的刺激效应。

三、司法革新:王权至上的法律重构 约克王朝的司法改革堪称英国普通法发展的分水岭。

爱德华四世在1468年设立 北方巡回法庭 ,由三名王室法官组成流动审判团,每年在约克、达勒姆、兰开斯特三地巡回审判。

该法庭突破封建领主法庭的地域限制,可对涉及金额超过100英镑的案件行使终审权。

在1473年的 里彭羊毛商案 中,巡回法庭推翻了约克大主教法庭的判决,追回被侵吞的2000英镑关税,此案确立了 王室司法优先 原则,使北方郡的诉讼案件数量在五年内增长三倍。

王朝对法律文本的编纂同样具有里程碑意义。

1474年,坎特伯雷大主教托马斯·朗兰牵头编纂的《爱德华法典》颁布,这是首部以国王名义颁布的成文法典。

该法典将封建习惯法与教会法中有利于王权的条款整合,如明确规定 未经国王特许,任何领主不得设立私人法庭 。

这种法律体系重构,使英格兰司法从 领主正义 向 国家正义 转型,为都铎王朝的《大宪章》修正案提供了文本基础。

四、治理遗产:被低估的制度创新 约克王朝的治理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回响。

其建立的治安法官制度,经都铎王朝完善后成为英国地方行政的核心支柱,直至19世纪仍承担着征税、治安、济贫等职能。

财政署的 中央直收 模式,为伊丽莎白时代的关税制度改革提供了范本,使英国在16世纪末成为欧洲最富庶的国家之一。

司法领域的巡回法庭制度,经亨利七世改良后催生出 星室法庭 ,成为打击贵族叛乱的重要工具。

这个王朝最深刻的示在于:在封建制度尚未瓦解的时代,约克统治者通过制度创新而非暴力征服,实现了王权与地方势力的动态平衡。

当1485年理查三世战死博斯沃思原野时,其留下的不是满目疮痍的国土,而是一个运转良好的国家机器。

这种 在传统框架内实现现代化 的治理智慧,或许比其军事胜利更具历史价值。

正如《英国宪政史》所言: 约克王朝的短暂统治,恰似中世纪英格兰向近家转型的渡桥,其制度遗产至今仍在英国司法档案中闪烁微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加入收藏
               

日俄战争的起因是什么?为何爆发战争?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