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边虎四郎到马尼拉请降途中经历了什么?为何一波三折?

这一顾虑让日本的使团一度非常的紧张。
这一
【千问解读】
1945年8月19日,这是日本的河边虎四郎将军正好要乘坐飞机去洽谈签署投降书,但在这一过程中,他们要防备的不是盟军的飞机,而是要防备自己日本的那些好战分子,因为这些人肯定会出手阻止这一行为,而行动目标就绩优可能是向河边虎四郎的飞机下手。
这一顾虑让日本的使团一度非常的紧张。
这一天的上午,日本的飞机飞到四国岛上空的时候发现了一架美军战机,并且荒漠的按照事先的约定发出了“巴丹,巴丹”的呼叫。
很快美军飞机回应了:“Yes,we are Bataan’s watch dog,follow us(是的,我们是巴丹的看门狗,跟我们来)”。
这种美国式的幽默让这些习惯了煞有介事的日本军官们感到很不爽,然而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没过多久,他们发现前来“迎接”他们的美国飞机不只是一两家,而是不断的在增加,没一会,一个庞大的护航编队就组成了,飞机数量达到200-300架,各种型号的都有,甚至连B-25轰炸机都来护航了。
直到现在这些日本使团们才明白,他们根本就不需要担心自家的战斗机会来袭击他们,而是要面对会载入史册的羞愧。
在这些美国人眼中,前来洽谈的日本使团飞机可是个稀罕物,目击这架飞机的故事可以光荣的传给子子孙孙。
说白了,这些美国飞机都是过来看热闹的。
根据美国方面的记载,在到达伊江机场的时候还上演了一起虚惊一场的场面。
到了下午一点刚刚出头,河边虎四郎将军所乘坐的一号机在美国飞机的引导下准备在伊江机场上降落,然而却发现飞机的起落架放不下来了。
在这情急之下,驾驶员须藤大卫准备进行机身着地迫降。
就在最后即将落地的一瞬间,机组成员还是成功的用手动的方式将起落架放了下来。
然而这并不表示已经安全了,因为强行放下来的起落架刹车失灵了。
还好跑到够长,一直冲到了尽头才算是停了下来,差点出现了飞机自杀式攻击的效果。
真的是一波三折,差点日本投降仪式就这么黄了。
不过在日本使团的心中,不仅仅只是降落时的虚惊一场,而且还上演了非常尴尬的,出人意料的小插曲。
河边虎四郎最初从东京出发的时候还带着一束花,意图表示以自己使命相称的“友好与和平”。
然而这样的自作多情行为是没有人捧场的,盟军方面只是站在旁边冷艳相待,并看这这些日本人将这束花给收了回去。
而河边虎四郎在记录这一瞬间的时候对于这次尴尬事件是只字未提。
然而对于伊江机场工程量的巨大而感到非常惊异,他在自己的回忆录中感慨到:“这就是能让我们战败的强大工业力量!”
随后美国人为日本使团安排了C-54运输机前往马尼拉参加投降仪式。
这架巨大的运输机又一次的让这些日本使团惊掉了下巴,这架飞机不仅仅把所有使团成员全部都塞了进去,而且还空着一半的座位,而且还带着四台发动机,输出功率极大,而且飞行非常的平稳,这是这些日本人从未体验过的。
除此之外,这些日本使团还体验到了美国的航空服务,飞机上的美军空乘人员为使团提供了三明治和柠檬果汁,这是日本使团完全无法想象的事情,会在飞机上吃如此精致的食物。
当这些航空午餐被端到日本使团面前的时候,每一个日本代表都表现出了非常不错的胃口,就像是很久很久都没有迟到如此丰盛的食品了。
这些日本使团的代表的见过这些之后更是感慨万千,越发觉着这一场战争咱们输的不冤。
由于长期的战争,日本全国的供给已经彻底的被盟军所击垮,像河边虎四郎这种已经属于中将级别的也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吃过这么丰盛的食品了。
4名美军空乘人员全程没有说过一句话,但是其态度却是非常平和的,服务也很周到,这样的感觉甚至让河边虎四郎感觉是坐在观光飞机上的贵客,而并不是前去参加投降仪式的。
飞机于19日下午5点40分到达了马尼拉机场。
杨四郎真的是叛徒吗?历史原型又是哪位?
前三个战死金沙滩,四郎“投敌”,五郎出家,六郎终成大器等等,但是杨家男儿中只有一个人的故事在悄悄地变化——杨四郎!网络配图 最初的杨四郎的形象在京剧中就有了,也就是我在评书中听到的,他在金沙滩一战中受伤被银镜公主救了,但是他不说出自己的身份,还被公主招为驸马。
直到挂数帅出征,他知道老母亲和结发妻子到了阵前,半夜探母。
当时我想,杨四郎为什么不回杨家呢,如果开始不说出自己的身份是为了等机会,难道后来十几年都没机会逃回家吗?难道他不惦记自己的母亲和妻子吗?反正那时杨四郎给我的印象就是个贪生怕死的懦夫,根本不配做。
有关杨四郎成为北国驸马的传说由来已久,在人们的观念中深深扎下了根。
但是杨四郎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真的被辽国招为驸马了吗?其结局到底如何?网络配图 杨四郎成为辽国驸马的传说最早出自于元杂剧,众所周知,杂剧虽然以故事形式出现,但都非常讲究“事有源流”,也就是说,他们的创作是要以一定的事实为依据的,不太可能完全凭空虚构。
那么,这些依据又在哪呢?杨四郎生活的年代,能否为我们提供一些线索? 杨四郎和杨六郎一样,主要生活在时代。
查阅史料,还真有类似的事情发生。
杨家兄弟虽然没有被招为驸马,但当时,确实有位大将曾经入赘辽国。
这个人与杨六郎生活在同一时代,名叫王继忠。
他是宋真宗的侍卫,一度官为观察使、高阳关副都部署,算得上宋朝的高级将领,其地位的重要程度不在杨家将之下。
网络配图 萧招纳王继忠至少有三个方面的考虑,第一,王继忠的身份很特殊,既是高官又是的亲信,如果将他招降,其影响力和示范效应将是非常巨大的;第二,王继忠“姿仪雄美”,史书用这样四个字来形容他,他的风度和气质一定很令人折服;第三,王继忠很有才干,的原话称“太后知其贤,授户部使”,并从名门望族中挑选了一个女子嫁给他。
在宋人看来,王继忠就等于成了辽国的驸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马尼拉战役简介 马尼拉战役背景,经过,结果介绍
发生在1945年2月3日至3月3日,参战的分别是美国、菲律宾及日本帝国,它是菲律宾战役之一部分,在一个月的战事中,马尼拉遭到严重的破坏,它标志着日军对菲律宾3年占领期结束及道格拉斯·上将实现他胜利重返菲律宾的承诺。
背景 1945年1月9日,由沃尔特·克鲁格中将指挥的美国第6军团在仁牙因湾海岸登陆及迅速向南推进。
1945年1月29日,第6军团属下的第11军40,000人在吕宋岛西部的圣安东尼奥登陆,攻占圣马塞利诺飞机场、苏比克湾海军基地及封锁巴丹半岛,阻止日军撤向巴丹半岛。
1945年1月31日,由罗伯特··艾克尔伯格中将指挥的美国第8军团属下由祖斯·M·史云斯率领的美军第11空降师第187及188滑翔降伞团在吕宋岛南部的纳苏格布登陆及向马尼拉前进,同时,第11空降师第511伞兵旅在1945年2月4日在塔盖泰山脊空降及向北前进。
1945年2月4日,美军全力从各方向马尼拉快速推进,在菲律宾游击队协助下,美军夺取沿途多座桥梁及横越多条河流。
日军防御 当美军从各方向向马尼拉推进时,大部分日军已服从日本第14方面军司令大将之命令,从海岸向内陆作战略性撤退,山下奉文将其主要兵力撤向碧瑶,因他决定把美军及菲律宾军阻击于吕宋岛北部。
1942年,曼纽尔·L·奎松总统曾宣布马尼拉为不设防城市,虽然山下奉文在1945年没想到这样做,但他没有打算防守马尼拉,他不想防守这个拥有超过一百万人口及大量木制易燃房屋的城市,他原本命令其下属 - 岩渊三地少将,在美军出现前放弃这个城市、破坏所有桥梁及其他基础设施。
但是,岩渊三地决定守卫这个城市及战至最后一兵一卒,他违反山下奉文的命令及命令马尼拉海军守备部队进入市区,他发现数个十分良好的防守据点,包括因特拉穆罗斯城堡及其周围建筑物、当发现任何建设有防守价值,例如桥梁及隧道,他会建立布雷区、有刺铁丝网、连系沟渠、大而无用的货车及有轨电车做成障碍物及陷阱,他也命令他这些像乌合之众的部队进入防卫区。
战事经过 圣托马斯战俘营救 2月3日,美军第1骑兵师在弗农·马奇少将指挥下进入马尼拉北面外围及渡过横夸分隔马尼拉的柏西格河之桥梁,第8骑兵团其中一个大队最先到达该城及前往在圣托马斯大学的战俘营营救战俘。
自从1942年1月4日起共36个月,大学的主要大楼就被用作关押平民,4,255名战俘中有466人在关押期间死亡,他们是在1942年2月15日试图逃跑时被杀的,但有另一次在1945年1月初之逃亡却成功。
晚上9点,一辆前领之吉普车冲开大闸及起动装置开火,之后,一辆第44坦克营之M4雪曼坦克冲破大学围墙,另外4辆经西班牙街入口进入,美军及菲律宾军立即跟进,终于救出了大部分人质。
日军胁持了其余战俘教学大楼裹,与美军及菲律宾军士兵交火,第2天,2月4日,他们同美国人谈判,美国人准许他们到马尼拉南面跟日军大部队会合,美军只容许他们携带步枪、手枪及军刀,同一天,美军第37步兵师及美军第31步兵师的巡逻队解救了1,000名战俘,大部分是日军占领巴丹半岛及科雷吉多岛时俘获的。
2月5日早上,47名日军士兵在他们要求下离开,总共救出了5,785人包括: 5,000名菲律宾人、2,870名美国人、745名英国人、100名澳大利亚人、61名加拿大人、50名荷兰人、25名波兰人、7名法国人、2名埃及人、2名西班牙人、1名瑞士人、1名德国人及1名斯洛文尼亚人。
包围及大屠杀 早在2月4日,麦克阿瑟将军已宣布完全夺回首都,其部下已计划进行胜利游行,但马尼拉的战事才刚刚开始,几乎同一时间在北面美军第1骑兵师及在南面的美军第11空降师都报告在前进时遭到日军之顽强抵抗。
美军在2月4日突入城内后,同守军在城内爆发激烈巷战接近一个月,战事很快演变成逐街逐户之争夺战,在北面,由格里斯沃尔德少将指挥的美军第14军从圣托马斯大学向南越过巴石河,2月4日黄昏时,他命令第5骑兵团第2连越过奎松桥,这是唯一一条没有给日军破坏而可以越过巴石河之桥梁,当他们上桥时,日军架设在奎松林荫大道路障之机关枪猛烈开火,迫使美军停止前进及在日落前后撤,美军及菲律宾军撤退后,日军重新占领桥梁。
2月5日,美军第37步兵师开始进入马尼拉,格里斯沃尔德少将将北面战区,第37步兵师负责西面及第1骑兵师负责东面,2月8日早上,第37步兵师清除了大部分日军,虽然住宅区遭到严重破坏,日军撤退前破坏了建筑物及军事设施。
该师最激烈的战斗发生在Provisor Island,此地是巴石河中一个小型工业中心,小于一个团的日本守军控制该地至2月11日。
马奇的第1骑兵师遇到之抵抗较为轻微,虽然其第7及第8骑兵旅于2月10日在北面的2个供水设施附近遭遇较为激烈的抵抗,但其士兵已向南推进,当晚,第14军已开始在巴石河两岸架设浮桥。
最后之进攻由第14军之第11空降师在2月10日发起,该师在2月4日包围尼古拉机场内的日本海军陆战队,第二天,美军伞兵在机场内进行伞降,因此格里斯沃尔德少将在2月12日完成对日军之包围。
由于希望保护城市及平民,麦克阿瑟禁止对城市的炮轰及空袭,但对市区的大规模的破坏不能避免,面对美军的坦克炮火,岩渊出租车兵成功阻延美军的推进,美军要逐栋楼宇进攻及杀死日军,这亦经常误伤平民。
由于面对不断的打击及死亡,日军用交叉火力将所有的奋怒及挫折发洩在平民身上,导致很多残暴的行为,后来被称为马尼拉大屠杀,严重的破坏、强奸及大屠杀成为这场战役之写照。
老城区被破坏 从2月23日至2月28日,美军向老城区发起进攻,在炮轰后美军用炮火开路及消灭日军,但数个世纪的石墙、地下引水道、圣卢西亚军营、圣地亚哥堡大门及山谷对守军提供很好的掩护。
最后的抵抗发生在财政部大楼,3月3日该处在炮轰下变成一堆瓦砾。
战事还未结束,麦克阿瑟便要求菲律宾内阁成员到马卡拉南宫及宣布菲律宾立宪政府重新建立,他说:“我们的国家保持信念。
我们的首都已经光复,它将成为远东最自由的城市”。
总结 经过一个月的战斗,马尼拉终于在3月4日正式被解放,但城市之大部分区域已遭到严重破坏。
战事中,美军共有1,010人阵亡及5,565人受伤,估计超过100,000名菲律宾平民死亡,大部分死于日军之大屠杀,日军共有16,000人死亡。
在长达一个月的战事中,马尼拉遭到之破坏比德国空军对伦敦之轰炸所造成之破坏更严重,造成之死亡人数更高于美军对东京之轰炸及美军对广岛、长崎投掷原子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