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阿战争北约态度是怎样的?为何没人帮助葡萄牙?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4-02-07 点击数:
简介:说起印度,相信大家不会陌生了,尽管一直号称是文明古国,然而在英国人到来之前,这里只不过是被一个个土邦所组成的一片散沙。

雅利安人、马其顿人、突厥人,在数千年间,一波又一波的席卷印度,千百年来,似乎印度早就已经习惯了被不同征服者所统治。

统一的印度民族这一概念始终未能在他们

【千问解读】

说起印度,相信大家不会陌生了,尽管一直号称是文明古国,然而在英国人到来之前,这里只不过是被一个个土邦所组成的一片散沙。

雅利安人、马其顿人、突厥人,在数千年间,一波又一波的席卷印度,千百年来,似乎印度早就已经习惯了被不同征服者所统治。

统一的印度民族这一概念始终未能在他们的脑海中生根发芽。

事实上在古代“印度”一词更多是一种地理文化概念,而不是指一个国家。

恰恰是在英国殖民时期印度人才真正萌发了民族主义的意识。

印度最早的民族主义者正是在英式教育下培养出来的。

果阿战争北约态度是怎样的?为何没人帮助葡萄牙?

所以印度作为一个国家其实是由英国殖民者所塑造出来的,但其实当年并非整个印度次大陆都是英国的殖民地。

大航海时代最早到达印度的西方殖民者其实是葡萄牙人:1498年5月20日葡萄牙人瓦斯科·达·伽马率领船队在印度南部的贸易中心卡利卡特登陆。

这不仅是西方殖民者首次抵达印度,同时也标志着从欧洲通往印度的新航路就此开通,所以称为人类进入近代历史时期的地理大发现标志性事件之一。

1510年葡萄牙人占领了果阿,从此这里就成为葡萄牙东方殖民地的首府。

果阿战争北约态度是怎样的?为何没人帮助葡萄牙?

继葡萄牙人之后荷兰人、英国人、法国人陆续来到印度。

17世纪之后英、法殖民者逐渐把荷兰、葡萄牙的势力从印度排挤出去。

1612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舰队在击败葡萄牙舰队后在印度西海岸的苏拉特地区登陆,英国人在这里建立了第一个永久性商站。

1614年英国人在一次海战中再次击败葡萄牙人,从此英国确立了在印度洋上的优势地位。

随后英国占领了印度的马德拉斯和加尔各答。

到17世纪80年代英国国王查理二世与葡萄牙公主结婚后孟买作为嫁妆的一部分转让给英国。

果阿战争北约态度是怎样的?为何没人帮助葡萄牙?

至此葡萄牙在印度的属地就只剩下果阿及其下属的达曼-第乌、达德拉-纳加尔哈维利等地。

此后英、法两国展开了对印度的争夺:1756~1763年的英法七年战争中印度成为了主战场之一。

1761年英军攻占了法国在印度的大本营本地治里。

1763年法国战败后被迫与英国缔结了《巴黎和约》。

根据《巴黎和约》的规定:法国在印度保留开利开尔、本地治里、昌德纳果尔、雅溜汪和马赫5个不设防的贸易商站,法国在印度的其他属地则全部交予英国。

果阿战争北约态度是怎样的?为何没人帮助葡萄牙?

印度次大陆就此分为三部分:英属印度、法属印度、葡属印度。

1947年英国在风起云涌的殖民地独立浪潮压力下被迫撤出印度次大陆。

英国人撤离之前通过《蒙巴顿方案》把原英属印度殖民地划分为以印度教徒为主的印度和以穆斯林人口为主的巴基斯坦两部分。

1947年8月15日印度正式独立后就把法属印度和葡属印度并入本国提上了议事日程。

1948年法国与印度达成协议:由法属印度各地人民投票公决其归属前途。

1954年11月1日印度接管了法属印度地区。

果阿战争北约态度是怎样的?为何没人帮助葡萄牙?

法属印度的问题解决后印度又把目光瞄向了葡萄牙统治下的果阿及其下属的达曼-第乌、达德拉-纳加尔哈维利等地。

不过葡萄牙方面却没像法国一样和印度坐下谈判并达成协议。

按说法国的实力强于葡萄牙,那么连法国都放弃自己在印度的属地之后葡萄牙为什么仍保持着强硬姿态呢?原来印度之所以得以收回法属印度地区的一个重要背景就是当时的法国正在越南战场上焦头烂额,所以法国其实是迫于形势而不得不选择同印度达成妥协。

果阿战争北约态度是怎样的?为何没人帮助葡萄牙?

当时葡萄牙的殖民地没出现像越南反抗法国殖民统治这样的独立运动,同时葡萄牙自认为有北约和美国的支持,所以也就态度强硬地拒绝与印度政府协商葡属印度问题。

印度方面自1947年独立之后就一直要求葡萄牙把葡属印度的主权移交印度。

50年代初国际法庭和联合国大会就葡属印度问题作出了对印度有利的议决,然而葡萄牙方面始终不答应将葡属印度地区的主权移交印度政府。

果阿战争北约态度是怎样的?为何没人帮助葡萄牙?

1954年一群印度人占据了达德拉-纳加尔哈维利。

葡萄牙要求印度允许葡国部队穿越印度国土进入这块辖地恢复管治,但遭到印度方面的拒绝。

1955年8月15日印度政府又派遣了5000名没携带武器的志愿人员进入了果阿、达曼和第乌岛,支持和配合当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葡萄牙当局用自动武器对志愿人员进行了血腥的攻击,结果打死打伤200多人。

葡萄牙当局的暴行引起了印度人民的愤怒,一时间许多城市举行了罢工和示威。

印度政府也宣布同葡萄牙断绝一切外交关系。

果阿战争北约态度是怎样的?为何没人帮助葡萄牙?

印度与葡萄牙围绕果阿等地的博弈和日后印度吞并锡金、控制不丹、制造中印边境冲突、干涉斯里兰卡内战等行动有本质上的区别:印度后来这一系列行动实际上是对外侵略扩张的行为,然而同葡萄牙的果阿之争实际上一场维护领土主权完整的正义斗争。

这点在当时是获得了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认可的。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正是殖民主义走向瓦解的时代,葡萄牙在殖民地问题上的立场在当时的世界上是很不得人心的,所以国际法庭和联合国都站在了印度一边。

果阿战争北约态度是怎样的?为何没人帮助葡萄牙?

印度独立之时世界正处于美、苏冷战的格局之下,与此同时帝国主义列强构筑的殖民体系自二战结束后就日渐坍塌,在广大的亚非拉地区诞生了一系列新兴国家。

这些新兴国家出于维护本国政治独立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愿卷入到美、苏两大阵营的对决之中,于是强调独立自主的不结盟运动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兴起。

这一时期印度顺应了广大新兴国家的不结盟意愿以反殖民反霸权的形象出现在国际舞台上。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就是1953年12月中国政府同印度政府进行谈判时提出的。

果阿战争北约态度是怎样的?为何没人帮助葡萄牙?

1954年印度总理尼赫鲁在斯里兰卡发表的一场演说中提出了”不结盟“一词,在这次演说中尼赫鲁将一年前中国总理周恩来为处理中印两国政治分歧所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不结盟的基础。

1956年7月印度总理尼赫鲁、埃及总统纳赛尔和前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发表共同宣言反对把“世界分成强有力的国家集团”。

四年后第15届联合国大会上这三位领袖又与印尼总统苏加诺和加纳总统恩克鲁玛在纽约会晤磋商建立美苏之外的第三股政治势力。

果阿战争北约态度是怎样的?为何没人帮助葡萄牙?

1961年9月在前南斯拉夫总统铁托的努力之下由埃及、南斯拉夫、印度、印度尼西亚、阿富汗五国发起的第一次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终于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召开,共有25个国家的首脑参与了会议并通过了《不结盟国家的国家和政府首脑宣言》,确立了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的基本原则和宗旨,反对任何形式的“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新殖民主义”,这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印度的尼赫鲁与埃及的纳赛尔、南斯拉夫的铁托并称国际不结盟运动中的“三剑客”。

果阿战争北约态度是怎样的?为何没人帮助葡萄牙?

印度通过参与不结盟运动顺应了世界人民追求和平、反对战争的发展潮流。

由此迎合了当时国际上普遍存在的独立自主的民族主义情绪,从而极大提升了印度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在广大的第三世界树立起极高的威望。

以世界级大国自居的印度并不愿过度亲近任何一个大国,而是试图以灵活的外交政策在大国博弈格局中坐收渔利。

印度因此得以避免卷入美苏之间的两极对抗,在此后的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印度得天独厚的地缘战略优势使其得以在国际外交舞台上左右逢源。

果阿战争北约态度是怎样的?为何没人帮助葡萄牙?

在分别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对抗中作为第三方势力的不结盟运动领袖的印度是双方争取的对象,双方都不想得罪印度倒向对方,所以印度也就成为了冷战时期少有的同时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均保持着密切外交关系的国家。

即使时至今日印度仍是世界上少有的同时与美国和俄罗斯均关系密切的国家:印度既在美国的亚太战略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同时印度又与俄罗斯在武器交易等方面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

果阿战争北约态度是怎样的?为何没人帮助葡萄牙?

上世纪50年代印度不仅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保持着密切的外交关系,同时与中国的关系也相当密切。

上世纪50年代正是中印关系的蜜月期:当时印度在对外关系上所奉行的扩张主义路线还没完全表露出来,反而更多是以反殖民反霸权的国家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

曾深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之苦的中国人民在当时是积极支持世界各国人民的反殖民反霸权斗争的,所以在当时那种国际环境下中、印两国的关系一度走得很近。

在果阿这个问题上当时的中国政府和人民其实也是支持印度的。

果阿战争北约态度是怎样的?为何没人帮助葡萄牙?

印度见到世界舆论都站在自己一边就决定采取进一步行动:当时葡萄牙在印度的属地中达德拉-纳加尔哈维利从1954年起就处于印度的实际控制之下,所以葡属印度实际管辖的地区就剩下果阿及其下属的达曼-第乌。

1961年印度将从英国购买的尊严级四号舰大力神号航母改装后入役并将其重新命名为维克兰特号,印度由此成为二战后亚洲第一个拥有航母的国家。

拥有了航母的印度在与葡萄牙在印度洋地区的博弈中也就牢牢占据了制海权优势。

果阿战争北约态度是怎样的?为何没人帮助葡萄牙?

与此同时国际形势也出现明显对印度有利的现象:美国从来都是以自身战略利益为先的。

巴基斯坦和葡萄牙一样也是美国的盟友,然而在印巴冲突中美国却不止一次出于自身利益与印度达成交易。

美国之所以背弃作为自己盟友的巴基斯坦而袒护印度就是因为印度在美国的全球战略中的地位高于巴基斯坦。

身为北约成员国的葡萄牙自以为能得到美国的支持,然而实际上美国做任何事都是以自身利益为先的。

事实上印度在美国心中的分量是重于葡萄牙的。

果阿战争北约态度是怎样的?为何没人帮助葡萄牙?

葡萄牙不过是一个已过气的老牌殖民主义国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是呈下降趋势的。

相比之下印度的国土面积、人口规模、经济体量都远远超过了葡萄牙,所以印度在美国的全球战略中的地位其实是高于葡萄牙的。

葡萄牙自以为是美国盟友,自以为能得到美国和整个北约的支持,然而实际上葡萄牙完全是自己一厢情愿。

本来北约成员国之间是有共同防御条约的,也就是说对某个北约成员国的攻击意味着对整个北约的攻击,所以全体成员国将自动参战。

果阿战争北约态度是怎样的?为何没人帮助葡萄牙?

葡萄牙也就是仗着这点才敢在自身军事实力不及印度的前提下对印度采取强硬姿态,然而到了1961年美国表示:我和葡萄牙的共同防御条约只针对葡萄牙的领土,不包括葡萄牙的海外殖民地,我不会帮葡萄牙共同防御殖民地。

美国表态之后自二战起就一直在外交上追随美国的英国也表态:我连印度都放弃了,你葡萄牙为啥就不能放弃果阿那么一块弹丸之地呢?美、英的表态实际上定下一个调子:北约成员国之间的共同防御条约只针对各成员国本土,而不针对各成员国的海外殖民地。

果阿战争北约态度是怎样的?为何没人帮助葡萄牙?

既然有了这么一个调子,那么当印度对果阿采取军事行动时其他北约成员国也就有理由不帮葡萄牙了。

1961年12月18日印度政府出动3万余人对果阿地区的葡军发起攻击。

参战部队包括印度第一个装甲师的一个重型坦克营,装备几十辆M26“潘兴”重型坦克。

“维克兰特”号也参与了此战:印度本来是计划在葡萄牙从本土增援时用航母战斗群截断果阿的海上通路,但后来葡萄牙并没派出援军,所以“维克兰特”号最后是把舰载机飞到了陆上机场和空军飞机一起对果阿进行轰炸。

果阿战争北约态度是怎样的?为何没人帮助葡萄牙?

当时葡萄牙在果阿的军队及警察部队加起来一共才5000人,主要装备的是轻武器,缺乏坦克、飞机这样的重武器。

在经过26小时的战斗后占据绝对火力优势的印度军队取得了胜利,葡萄牙人不得不放下武器停止抵抗,至此葡萄牙对果阿400多年的殖民统治终结了。

尽管在此之前印度已于1954年收回了曾被葡萄牙统治的达德拉-纳加尔哈维利,但在没收复整个葡属印度之前印度并未公开宣称将此地并入印度。

1961年的果阿之战取胜后印度才正式宣布将达德拉-纳加尔哈维利并入本国。

果阿战争北约态度是怎样的?为何没人帮助葡萄牙?

如果说达德拉-纳加尔哈维利早在1954年就已处于印度的实际控制下,那么果阿、达曼、第乌三地则是在1961年的战斗后所取得的。

三地被并入印度版图之初共同组成了印度的一个联邦属地。

1987年5月30日果阿成为印度的一个邦,而达曼-第乌则继续保持为一个联邦属地。

1961年的果阿之战后葡萄牙的萨拉查政府一直拒绝承认印度对葡属印度的主权,同时继续保留该地于葡萄牙国民议会中的席位。

1974年葡萄牙“四二五革命”后新政府宣布放弃所有殖民地,至此葡萄牙才承认了印度对原葡属印度的主权。

核战争来临该怎么办?中国哪些地区最容易被打击

战争问题是每一个国家都不能懈怠的问题.目前世界上没有发生一些大战争,大国与大国之间也没有存在什么实质性的战争,但是因为各国利益之间的问题还是有可能发生战争即使美国也不能轻松面对战争,同样当作伪大国的中国也需要面临这样的问题如果中国受到其他国家的战争又有哪些地方最危险,什么城市会被摧毁呢.中国如果发生核战争什么地区最危险?中国同样逃不出这样的“魔咒”,大多数网友都在讨论我们怎么攻击别人,但是是否真的想象过我们别人攻击?中国的军队政策是防御型,纵使中国的军事具备强大的进攻性,在排除像各种“自卫反击战”这样级别的冲突的情况下,如果真的卷入大国争端,难免被人先发制人。

最安全的地方不是防御导弹最多的地方,而是敌人不敢打的地方,防御导弹越多反而说明这个地方越容易遭到攻击。

目前世界上敢与中国发生核战的国家几乎没有,所以本文讨论的也是基于常规战争的假设,那么常规战争中,地方最怕的是什么?怕你使用核武呗!中国不是说不首先使用核武吗?确实,但是别忘了,中国还有后面的一句补充,当中国的核设施和对民生极为主要的设施遭到攻击时,中国将对此看成对实施的核打击,中国将予以核还击。

两国交战,除非是有血海深仇,否则出于人道主义不会攻击民生相关的重大设施。

一个常规的重大民生设施的保护范围本来极其有限,但是核设施就不同了。

中国的核电站可能是最危险的地方核设施由于其特殊性,一旦遭到重大的攻击,会影响一座城市,所以在战前、战时,敌方一定会精确定位中国的核设施,幸免在其城市以及相邻城市间袭击,尤其是核电站,占地面积大,虽明显,实为更加安全,怕就怕你看不到。

从1964年到1972年,我国科学家曾对4座模拟大坝进行了7次核武器轰炸实验,取得了极其珍贵的数据。

实验显示的最严重情况是,当大坝被100万吨当量的核武器命中时,会产生1000米溃口。

从1978年到1988年,专家又连续进行了三峡溃坝实验,研究大坝在遭受核武器袭击后,溃坝洪水的影响范围,以及减少损失的对策。

文件显示,如果当时冷战 升高,美国将对苏联、苏联的卫星国以及联盟的1200个目标展开毁灭性的原子弹攻击,中国无论参战与否,人口密集的城市也将被原子弹攻击,利用放射性物质 将平民杀死。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第一次将人口密集地方的平民列为灭绝目标。

中国的城市目标包括北京在内,多达23个。

如果大国战争的话应该没有胜利者,核子武器可以把人类彻底从地球上抹去啊.

玫瑰战争余晖下的治理重构:约克王朝如何重塑英格兰国家机器

在15世纪中叶的英格兰,以 白玫瑰 为徽记,在三十年的废墟上构建起一套兼具实用性与创新性的国家治理体系。

这个仅存续24年的王朝虽未彻底终结封建割据,却通过行政改革、财政整顿与司法重塑,为的中央集权奠定了关键基石。

一、王权重构:从到垂直统治 约克王朝的统治者通过军事胜利与政治联姻,逐步瓦解了封建贵族的割据势力。

爱德华四世即位后,立即废除的 郡守 ,改由国王直接任命治安法官。

这些由骑士、乡绅组成的基层官员,需定期向财政署汇报税收与司法情况,形成 国王-治安法官-社区 的垂直管理体系。

在约克郡,治安法官每年需核查辖区内12个百户区的治安巡逻记录,其薪资与考核均与国王满意度挂钩,这种制度设计有效遏制了地方豪强对司法的干预。

王朝开创的 王室特派员 制度更具突破性。

1471年,爱德华四世向北方六郡派遣由中央财政署直接供养的特派员,负责监督羊毛贸易税征收。

这些官员手持盖有国王火漆印的账册,可随时抽查商人的交易记录,使约克郡的羊毛出口关税收入在三年内增长40%。

这种 钦差大臣 式的监督机制,标志着英格兰王权首次突破封建分封制的地理桎梏。

二、财政革新:国家机器的供血系统 约克王朝的财政改革堪称中世纪英格兰的 供给侧革命 。

针对兰开斯特王朝时期羊毛关税被贵族私吞的顽疾,爱德华四世在1475年颁布《关税统一法令》,将羊毛出口税由每袋3先令6便士提升至6先令,并规定所有税款必须通过伦敦皇家金库缴纳。

为规避地方贵族的盘剥,法令特别授权商人冒险家公司组建武装商队,直接将税款护送至首都。

这种 中央直收 模式使王室年收入从战争前的3万英镑激增至12万英镑,相当于当时法国王室年收入的三分之一。

更值得关注的是其债务重组策略。

面对兰开斯特王朝遗留的18万英镑国债,王朝采取 债转股 方案:允许伦敦金融家以25%的折扣认购国债,换取未来五年王室呢绒采购的优先权。

这种现代金融手段的雏形,不仅化解了财政危机,更催生出英格兰首批职业金融家群体。

1480年伦敦金融区的地契记录显示,73%的新建商住楼宇由国债认购者建造,彰显改革对城市经济的刺激效应。

三、司法革新:王权至上的法律重构 约克王朝的司法改革堪称英国普通法发展的分水岭。

爱德华四世在1468年设立 北方巡回法庭 ,由三名王室法官组成流动审判团,每年在约克、达勒姆、兰开斯特三地巡回审判。

该法庭突破封建领主法庭的地域限制,可对涉及金额超过100英镑的案件行使终审权。

在1473年的 里彭羊毛商案 中,巡回法庭推翻了约克大主教法庭的判决,追回被侵吞的2000英镑关税,此案确立了 王室司法优先 原则,使北方郡的诉讼案件数量在五年内增长三倍。

王朝对法律文本的编纂同样具有里程碑意义。

1474年,坎特伯雷大主教托马斯·朗兰牵头编纂的《爱德华法典》颁布,这是首部以国王名义颁布的成文法典。

该法典将封建习惯法与教会法中有利于王权的条款整合,如明确规定 未经国王特许,任何领主不得设立私人法庭 。

这种法律体系重构,使英格兰司法从 领主正义 向 国家正义 转型,为都铎王朝的《大宪章》修正案提供了文本基础。

四、治理遗产:被低估的制度创新 约克王朝的治理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回响。

其建立的治安法官制度,经都铎王朝完善后成为英国地方行政的核心支柱,直至19世纪仍承担着征税、治安、济贫等职能。

财政署的 中央直收 模式,为伊丽莎白时代的关税制度改革提供了范本,使英国在16世纪末成为欧洲最富庶的国家之一。

司法领域的巡回法庭制度,经亨利七世改良后催生出 星室法庭 ,成为打击贵族叛乱的重要工具。

这个王朝最深刻的示在于:在封建制度尚未瓦解的时代,约克统治者通过制度创新而非暴力征服,实现了王权与地方势力的动态平衡。

当1485年理查三世战死博斯沃思原野时,其留下的不是满目疮痍的国土,而是一个运转良好的国家机器。

这种 在传统框架内实现现代化 的治理智慧,或许比其军事胜利更具历史价值。

正如《英国宪政史》所言: 约克王朝的短暂统治,恰似中世纪英格兰向近家转型的渡桥,其制度遗产至今仍在英国司法档案中闪烁微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加入收藏
               

果阿战争北约态度是怎样的?为何没人帮助葡萄牙?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