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和缅甸开战,忽都是如何率领700人击败缅甸万余人的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4-02-05 点击数:
简介:1277年,忽必烈亲自率领大军进攻缅甸蒲甘王朝,至此元缅战争爆发。

以当时双方各国的国力来看,很显然元军的实力更加强大,最后元朝也是毫无悬念的获得了这场战事的胜利,而蒲甘王朝则成为元朝的附庸国。

元缅战争中,有一场战役忽都仅仅率领700骑兵就战胜了缅甸万余人,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千问解读】

1277年,忽必烈亲自率领大军进攻缅甸蒲甘王朝,至此元缅战争爆发。

以当时双方各国的国力来看,很显然元军的实力更加强大,最后元朝也是毫无悬念的获得了这场战事的胜利,而蒲甘王朝则成为元朝的附庸国。

元缅战争中,有一场战役忽都仅仅率领700骑兵就战胜了缅甸万余人,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为何在双方兵力如此悬殊的情况下,忽都还能取胜?下面就一起来了解看看吧。

元朝和缅甸开战,忽都是如何率领700人击败缅甸万余人的

1、挑起战火的缅甸人

这是一场神奇的战斗,冷兵器时代厮杀,淋漓鲜血的故事。

由于这场战斗,让东南诸国见识了中国的力量与蒙元政权的强大,载入史册,成就辉煌。

话说忽必烈统一中国之后,目标就对准了东南沿海诸国,这其中有一个缅国(今日之缅甸)。

缅国当时为蒲甘王朝统治时期,其境内居民被称为白衣金齿,也就是傣族,其民与大理腾越、永昌二府居民是一个民族。

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元大理、鄯阐等路宣慰使都元帅府派遣使者乞带脱因出使缅国,招谕其国主内附归顺。

此后忽必烈正式任命乞带脱因为国信使,小云失为副使,持诏到缅国,诏谕其国王归附,派子弟或贵戚近臣来朝覲见朝贡,缅国却杀掉使者,不与理会。

至元九年(公元1272年),云南行省上奏:缅国国王没有归降之意,所派使者一去不返,应该发兵征讨。

忽必烈审时度势,与智囊们商议后作出决定:暂缓出兵,先平息重庆等地兵事,然后师发缅囯。

没想到,缅国首先燃起战火,因为云南南部的金齿部(今云南盈江东北一带)介于云南与缅甸之间,一直以来周旋于缅国与大理(后来的元朝)之间,如今金齿部首领千额总管阿禾彻底倒向元朝这边,缅国国王那罗提诃被帝是一个好大喜功,穷奢极欲的家伙,决定给阿禾点颜色看看,令大将释多罗和五名禆将,率四万余人大军收拾阿禾,其中有象军八百(大象组成的豪华军阵),骑兵一万,军容浩大,从江头城出发,沿着大盈江,向云南行省所属的镇西路的千额(今云南盈江县城)、金齿(今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地区)等部落进军,“欲立寨腾越、永昌之间”,想修筑城砦,以为前线堡垒,千额总管阿禾得知缅军大举入境,立刻向元廷告急。

元云南行省千户忽都,大理路总管信苴日(即段实)、大理路总把千户脱罗脱该接到消息,正奉命去征讨永昌西边腾越、蒲骠、阿昌等未降的蛮部,行军到南甸接到缅国大举入侵的消息,马上调转马头去迎击。

元朝和缅甸开战,忽都是如何率领700人击败缅甸万余人的

2、元缅开战

由于事发仓促,忽都三人来不及调动人马,忽都率领280骑,信苴日率领233骑,脱罗脱该率领187骑,共700骑兵,从南甸出发,连夜行军到第二天中午,在干崖与南甸之间的一片依山傍水的地方与缅国大军相遇。

缅军见元军人少,就以骑兵为前导冲锋,后面是“象被甲,背负战楼,两旁挟大竹筩,置短枪数十于其中,乘象者取以击刺”,大队步兵压阵,浩浩荡荡杀奔过来。

蒙古骑兵是天下无敌的存在,但面对体型巨大的大象,骑兵如同浮云,众寡悬殊。

忽都、信苴日、脱罗脱该迅速利用骑兵机动性好的特点,策马散开快速撤退,然后下马,对准大象就是一阵暴风雨般的射箭,这些大象被射中纷纷负痛掉头狂奔,向着缅军冲来,这对于缅军士兵来说,是一场灾难,把缅军部队冲得稀烂,刹那就乱了。

忽都三人各率人马,分三路追杀,斩杀缅军无数,一气追了三四里,抵达一个缅军寨子门口,这时南岸的缅军万余渡河想切断元军归路,忽都一声令下,忽都、信苴日三将如三把尖刀,杀了过来,如虎入羊群,对缅军又是一番淋漓尽致的暴揍。

忽都更是一马当先,豪情万丈,马如龙刀如电,宛如雷霆在缅军中炸响;信苴日,这昔日的大理王子,彰显英雄本色,在血与火中锻造功勋,脱罗脱该更是草原骄子,立马横刀,上演了战争风暴,倍露狰狞。

在生与死的狭路相逢,从来都是勇者活,胆与识的较量,谁赢得了生存权,谁就赢得了最后的胜利,蒙古骑兵与大理骑兵共同上演了一幕荡气回肠的活剧。

从来末见识过如此勇猛、高强度对抗的缅军,早就失魂落魄,被打得毫无还手之力,都怨他妈少生了两条腿,玩命地狂奔,晚一步便成了刀下鬼。

元朝和缅甸开战,忽都是如何率领700人击败缅甸万余人的

3、七百铁骑战胜缅甸大军

忽都率这七百人“追破其十七寨,逐北至窄山口,转战三十余里,贼及象马自相蹂死者盈三巨沟”。

忽都三将一直追杀到傍晚时刻,忽都受了轻伤,需要包扎一下,战士们也需要休息一下,战马也累了。

于是,安营扎寨,生火做饭。

第二天吃过早饭的元军,在忽都三人的率领下,七百骑生龙活虎一般,又开始追击,俘获甚多,幸存的缅军又被金齿首领阿禾率部拦截绞杀,“归者无几”。

而元军七百壮士无一战死,堪称战争史上的奇迹。

弦外之音:忽都率部下收拾战利品,意外发生了,一名战士没有战死沙场,被大象踩死了。

行文至此,信步走出来,西北风尽情地吹拂着树枝上残存的树叶,但脚下这片土地,收藏了太多的兴衰存亡。

瞩目历史风云,英雄不仅镌刻在史页上,更是镌刻在灵魂里。

元朝与高丽:地缘政治下的宽容政策

  在历史的长河中,战争与征服常常是国家间互动的主题。

元朝作为蒙古帝国的一部分,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广阔的疆域著称。

然而,尽管元朝几乎征服了整个欧亚大陆,它却放过了位于其眼皮底下的高丽(今朝鲜半岛)。

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元朝的地缘政治考量。

元朝虽然拥有庞大的帝国,但其统治并非毫无挑战。

在欧亚大陆的西部,元朝需要面对来自中亚、西亚的敌对势力;在南部,南宋的残余势力仍在顽强抵抗;而在东部,日本则对元朝的扩张构成了威胁。

在这种背景下,元朝需要在各个战线之间进行权衡。

  高丽位于元朝东北部,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它不仅是元朝与日本之间的桥梁,也是元朝对抗日本的潜在盟友。

如果元朝完全吞并高丽,将直接与日本接壤,这无疑会加大元朝的战略压力。

因此,元朝选择保留高丽作为一个缓冲区,以避免直接与日本发生冲突。

  其次,元朝对高丽的政策也体现了其宽容和包容的一面。

蒙古帝国的统治者通常对被征服的地区实行宽松的管理政策,允许一定程度的自治,并尊重当地的文化和习俗。

在高丽的例子中,元朝并没有彻底摧毁高丽的王室,而是通过设置行省来加强对高丽的控制,同时保留高丽王室的一些权利。

  此外,元朝与高丽之间的关系并非一直处于敌对状态。

在元朝建立之前,蒙古与高丽就有着密切的联系。

蒙古帝国的创立者成吉思汗在征服东北亚的过程中,曾与高丽结盟,共同对抗金朝。

这种早期的合作关系为后来元朝对高丽的宽容政策奠定了基础。

  最后,元朝对高丽的政策也受到了内政因素的影响。

元朝的统治集团内部存在着权力斗争和派系对立,这使得元朝的统治者们需要关注内部稳定,避免过度扩张带来的风险。

在这种情况下,对高丽的宽容政策可以视为一种稳妥的选择,既维护了元朝的利益,又避免了不必要的冲突。

  综上所述,元朝之所以放过了位于其眼皮底下的高丽,是由于地缘政治的考量、宽容政策的实施、历史关系的延续以及内政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元朝选择了对高丽的宽容政策,而不是彻底的征服。

这一政策不仅体现了元朝的政治智慧,也为后来的国家间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英国工业革命竟然和中国元朝的水转大纺车有关

但是,世界上最早的水力纺纱机并不是18世纪的英国人发明的,而是在4个世纪之前的中国发明的。

这种水力纺纱机在王祯的《农书》中被称为“水转大纺车”,性能优越,效率极高,有32个纺锤,每车日产量100斤。

要知道,珍妮纺纱机最初只有8个纱锭,而水转大纺车却有32个纱锭,以至李约瑟称赞其“足以使任何经济史家叹为观止”。

水转大纺车也并非在元代不经意发明而出,之前的千年都是纺车改进积累的时期,已经用水力取代了人力,到了元代就不得不发明而出。

水转大纺车发明后在中原地区广为流行,只要临水的地方,就能看到它的影子。

但令人不解的是,元代之后这种优越的水转大纺车就销声匿迹了,终究未能在中国引发工业革命。

有学者推测是因为“大纺车上没有牵伸机构,因此只能用于对纤维较长的麻、丝进行合股、加捻和卷绕, 而不能用来纺纤维较短的棉(特别是纤维短、拉力小的亚洲棉)。

元代以后, 麻纺织业逐渐让位于棉纺织业, 因此不能从事棉纺的水转大纺车也随之销声匿迹, 似乎是很合乎逻辑的。

”还有的学者认为中国劳动力过剩,没有技术革新的需要。

谁也没有料到的是,阿克莱水力纺纱机的发明却渊源于水力大纺车。

要知道,1716 —1717 年英国安装的第一部捻丝机,是英国人在意大利刺探了两年工业情报后仿制的,而意大利的捻丝机是在元代时期由中国传入。

旅行者、商人、耶稣会士都可能是传播媒介,尤其是在华的耶稣会士,掌握着西方最为先进的科学知识,眼光独到,在中国挖掘各种智慧宝藏,刺探各类情报,打包后直接邮回国内。

如今巴黎国立图书馆还保留着18 世纪在华耶稣会士对中国的纺织技术绘制的大量织机图。

李重光说: 这些纺织机具图种类繁多, 是迄今为止最为详细的织机图谱。

此外, 还介绍了从经纬线的准备, 到拔更、放更、扳更、穿箱、续更、刮绸, 直至成衣的各个工序的生产操作情况。

有关技术资料的来源除了实际调查之外, 传教士们也广泛地利用了中国已刊出的科技著作。

在其中, 明末身居相位的基督徒徐光的科技著作(特别是《农政全书》), 更是他们注意的对象。

1735 年出版的杜赫德的《通志》, 详细谈到了养蚕与丝织业技术。

从此书刊载的养蚕、缫丝和织机插图看, 显然采用了《农政全书》卷31 —34 蚕桑及卷35 —36 蚕桑广类的内容。

元代水转大纺车的有关图文, 几乎原封不动地保存在《农政全书》中。

因此水转大纺车在18 世纪中叶以前, 已通过传教士介绍到西欧,应是无可置疑的。

正是中国农业科技向西方的传播,引起了英国纺纱机的改良,进而引爆了工业革命,正如思所说:“一个工业部门生产方式的变革,必定引起其他部门生产方式的变革。

……有了机器纺纱,就必须有机器织布,而这二者又使漂白业、印花业和染色业必须进行力学和化学革命。

”从此,。

(图)珍妮纺纱机 虽然伊懋可在评论水转大纺车时说:“虽然这种机器还不是非常有效, 但如沿其所代表的方向进一步发展的话, 那么中古时代的中国很可能会比西方早四百多年就出现一场纺织品生产上的真正的工业革命。

”但是,工业革命毕竟是人口、经济、科技、文化等多种因素发生反应后的结果,单纯的技术革新,恐怕还不足以引发工业革命。

李约瑟难题,历史已经作答,不需假设。

随机文章源氏家族简介中国发现200米巨蟒,苏联生化试验导致巨蟒变异长大十几倍(假新闻)大蛇丸偷走外道魔像,没有轮回眼险些丧命(被佩恩追回)1984年被贬下凡的神仙,翻遍资料找不到/疑似变成了一个动物(谣言)斯诺登所陂露的美国棱镜计划,全球都在美国的监控之内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加入收藏
               

元朝和缅甸开战,忽都是如何率领700人击败缅甸万余人的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